梦境中的搏杀-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最危险的游戏》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梦的预测功能
虽然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梦的预测功能尚未得到证 实,但弗洛伊德认为梦可以预示未来事件。
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精神疾病的窗户。通 过对梦境的分析,可以揭示个体潜在的心理 问题和精神疾病。
04
梦的象征意义
常见象征物
人物
梦中的自己或他人可能代表内心的某个部分, 或者代表某种性格特征。
饿、口渴等。
梦的愿望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中愿望的满足。在睡眠过程中,潜意 识中的欲望和冲动通过梦境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成满足。
梦的象征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梦中的事物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例如,人物可能 代表梦者自己或其他人,物品可能代表某种概念或情感。
梦的工作机制
01
02
03
梦的压缩机制
梦在形成过程中会对信息 进行压缩,将多个相关的 想法和记忆融合在一起, 形成单一的梦境元素。
梦的扭曲机制
为了逃避意识的审查,梦 中的事物常常被扭曲或伪 装。这种扭曲使得梦境变 得难以理解和解析。
梦的视觉化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视 觉化的语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梦中,抽 象的概念和情感被转化为 具体的图像和场景。
梦的意义
梦的心理治疗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梦具有心理治疗的作用,能够 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帮助个体更好 地了解自己。
揭示梦的机制
弗洛伊德通过《梦的解析》揭示 了梦的机制和梦境产生的心理过 程,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 重要启示。
促进心理学发展
《梦的解析》对心理学的贡献不 仅限于精神分析学派,它还促进 了其他心理学流派对梦的研究, 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
03
梦的心理学解析
梦的来源

《最危险的游戏》经典观后感集

《最危险的游戏》经典观后感集

《最危险的游戏》经典观后感集《最危险的游戏》是一部由欧尼斯特·B· 舍德萨克 / 欧文·皮切尔执导,乔尔·麦克雷 / 菲伊·雷 / 罗伯特·阿姆斯特朗主演的一部冒险/ 惊悚 / 恐怖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危险的游戏》观后感(一):看睡着了和看不耐烦了哪个更糟不知道我是从哪里看回来了,这片的归类是“恐怖”,虽然时间不长,但看不耐烦了多看一秒也是纠结,想了想,还是看睡着了好,起码可以“睡”,是补充,看不耐烦了比较气人,是消耗其实也不能说这片有多糟,而且也毕竟是30年代的作品,也算是个开山鼻祖吧,只是我总是表错情归错类,看完自个白郁闷是了查资料,女主原来是老版《金刚》中美女Fay Wray,我就说怎么这么艳丽呢《最危险的游戏》观后感(二):取材于经典英文短篇小说小时候曾经听过央视的张宏民朗读的汉译本的广播剧。

最后一句依然记忆犹新:雷斯福特觉得,他从来没有睡过这~么舒服的床……这个电影版本总体上不是很好看。

其中最不能容忍的是硬生生的安插了一个女性角色。

不过,据说一开头的数十个镜头处理是教科书级的。

《最危险的游戏》观后感(三):这一套看了一百年现在看这部1932年的恐怖片,感觉会有点无聊,但是仔细想想,所有这些类型片的元素,似乎七十多年来也没有什么变化。

这短短62分钟的电影,如果用今天的特效、CG、露点戏撑起来的话,也应该是部120分钟以上的惊悚大片了吧。

既然如此,反而应该是今天我们看得这些电影更加没营养,快一百年了,不过也至多搞出些大金刚大战格斯拉式的东西,侮辱智力也侮辱审美。

这片子和德莱叶的《吸血鬼》拍摄于同一年,也算是恐怖片的鼻祖了,当然还带有好莱坞式的典型特征。

吃人的俄国人,耍飞刀的中国人,神勇正确而又死不掉的美国人,一个不知道在什么位置的荒岛(怀疑制片人第二年就在这个布景里拍摄了《金刚》),接着便是猎杀与逃生,主角大难不死,坏蛋自食其果,简直就是教科书一般的范本。

罪与罚的梦境分析

罪与罚的梦境分析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并被评论家届定为一部伟大的社会心理小说。

以往的评论者们往往都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

笔者认为,对《罪与罚》我们不能停留在思想内容层面上的分析,而应深究作者用什么样的写作技巧来描述心理的思想内容和人性中最隐秘的东西。

在《罪与罚》中,作者对人物的梦的描写可谓最充分、最全面、最典型。

《罪与罚》中的梦境有多处,有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梦,也有斯维得里盖各夫的梦;有拉斯柯尔尼科夫行凶前的梦,也有他在杀死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后的梦;有白日梦,也有恶梦。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梦的隐意和梦的材料来源两方面对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害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前的一次梦境进行意蕴分析。

《罪与罚》中主人公梦境的意蕴分析□文/付香平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及其梦境《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典型病态性格的文学形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世界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拉斯科尔尼科夫因为贫穷被迫辍学,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面临被赶出出租房的困境,衣衫褴褛到连工作都找不到;他的母亲和妹妹在面临饿死的危险的同时,为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将来,母亲决定牺牲女儿的幸福将她嫁给一个自尊自大、趋炎附势、吝啬的小人卢仁。

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了这样的思想困境——“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

”不做奴隶主,就做奴隶;不压迫别人,别人就压迫你。

最终拉斯柯尔尼科夫选择的思想是——要杀人。

他杀死了一个“不足轻重的”、“吸人血”的老太婆,打算用她的钱帮助千万饥饿贫穷的更有生存价值的人们,“做人类的恩人”,做“为所欲为”的统治者。

学法律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害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前思想极度矛盾,这基花了三千多字(中文译文)来描写这个梦,而且将梦境描写得如此逼真,就像他自己在文中所说:“梦境和梦的过程是如此的逼真,并且充满了如此巧妙的、异想天开的而在艺术上又与整个梦完全相适应的各种细节。

最危险的游戏 (2)

最危险的游戏 (2)

《最危险的游戏》人物性格分析摘要:《最危险的游戏》是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康内尔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述了沙皇时代的美国大动物猎手雷恩斯福德与哥萨克将军沙洛夫在加勒比海一座孤岛上的生死较量。

这篇小说在1924年荣获欧·亨利纪念奖,几度被搬上荧幕,是研究冒险小说的典范,本文将对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性格做一下分析。

关键词:《最危险的游戏》;雷恩斯福德;沙洛夫将军;人物性格分析Abstract:The Most Dangerous Game wa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American famous writer Richard Connell.This novel mainly describes Rainsford and Zarof’serious conflict on the Ship—Trap Island.This novel also achieve the O Henry Prize in 1924 and was adapted to movies several times.It is the model of researching the adventure novel.In the following ,this paper will do some character analysis.Key words:The Most Dangerous Game;Rainsford;Zarof;character analysis1.简介《最危险的游戏》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理查德·康内尔的代表作。

小说篇幅不长,但构思巧妙,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并巧妙融入了哥特式小说、恐怖小说、冒险小说等元素。

《最危险的游戏》主要讲述了美国著名的大动物猎手雷恩斯福德在乘船去亚马逊流域打猎的过程中,意外落海。

雷恩斯福德凭借非凡的毅力和勇气游到一座附近的荒岛——“沉舟岛”,在那里遇到了荒岛的主人——前沙俄哥萨克将军沙洛夫。

《最危险的游戏》故事设定与意识形态刍议

《最危险的游戏》故事设定与意识形态刍议
1001-8476.2016.24.019 一、作家作品 杨立民主编的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 3》 第十二单元课文 《最 危 险 的 游 戏 》(The Most Dangerous Game)发 表 于 1924 年 , 是 美 国 著 名 短 篇 小 说 作 家 理 查 德·爱 德 华·康 奈 尔 (Richard Edward Connell Jr.)最为 知 名 的 代 表 作 ,并 获 得被 视 为 美 国 短 篇小说最高奖项的欧·亨利纪念奖 。 故事主要讲述大型动物 猎手雷恩斯福德在不慎从游船跌入海中后,游上了名为沉舟 岛的一座孤岛。 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对于他来说,真正的敌人 不是暗夜沉沉下汹涌莫测的大海,而是岛上豪宅内表面彬彬 有礼 ,实则道貌岸然的原沙俄将军— ——哥萨克人扎洛夫 。 原 来早已对猎捕大型野生动物兴趣索然的扎洛夫将军为了寻 找所谓生活的意义,开始热衷于将人类作为具有思维能力的 猎物来进行捕猎。 海难中幸存上岛的船员无疑是他最好的猎 物来源, 有时甚至用射灯照射出虚假航道来人为制造海难。 同样是著名猎手的雷恩斯福德的到来, 无疑让他兴奋不已。 面对巨汉奴仆伊凡和城堡里游晃的凶猛猎狗,雷恩斯福德别 无选择,只能在限定的三天内奋力逃亡。 第一番交锋,将军轻 而易举地找到了雷恩斯福德的藏身之树,却为了获得更多的 狩猎乐趣而故意视而不见。 恐惧笼罩下的雷恩斯福德绞尽脑 汁在逃亡路上布置各种陷阱。 马来西亚捕人器击伤了将军的 肩膀。 将军最优秀的猎犬之一命丧缅甸捕虎坑。 更为重要的 是,将军倚重的奴仆伊凡在最后一个陷阱中被反弹的猎刀刺 死。 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的雷恩斯福德从悬崖上跃入海中, 又趁着夜色潜游回城堡并最终杀死了扎洛夫将军。 小说情节 跌宕起伏,寓意深刻,作为经典入选美国中小学教科书,亦曾 以《扎洛夫的猎犬》(The Hounds of Zaroff)为题发表,而以小说 为原本或加以改编拍成的电影则达 15 部之多 , 可见故事影 响之深远。 二、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这部短篇小说的解读研究各有侧重。 薛玉 凤指出作者通过“批判给动物、海洋等自然界带来灭绝性灾 难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谴责混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本质差 异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巧妙地传达了自己超前的海洋生态意

危险的游戏——以精神分析的视角看《本能2:致命诱惑》

危险的游戏——以精神分析的视角看《本能2:致命诱惑》

危险的游戏——以精神分析的视角看《本能2:致命诱惑》作者:李锋来源:《商情》2008年第05期[摘要]人是宇宙间奇特的生灵,他不但存在着还力图对之有所理解。

认识你自己,这一直是人类的理想。

生死爱恨是人永恒的问题,这在电影《本能》中表现地非常极端,我觉得精神分析提供的框架非常有利于对人的这种复杂性的理解。

[关键词]精神分析本能移情抵抗人是宇宙间奇特的生灵,他不但存在着还力图对之有所理解。

认识你自己,这一直是人类的理想。

生死爱恨是人永恒的问题,这在电影《本能》中表现地非常极端,我觉得精神分析提供的框架非常有利于对人的这种复杂性的理解。

故事发生在一位才貌双全且已经拥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的美女作家和一个同样具有相当的资历且事业正在蒸蒸日上的帅哥男分析家之间。

女作家以宣称并擅长写性、暴力和本能而闻名,男分析家因在分析界取得的硕果几欲成为分析界的大腕。

在故事开始的时候,二者还不是分析家和分析者的关系,他们各自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纵横驰骋。

首先是女作家犯了事,可以想象一个沉醉于写性、暴力还有本能的女人,她的生活会是相当离奇和危险的。

这一次,她制造的事端是在本能和爱的疯狂游戏中将一名同样有名的运动健将致死,其制造的死亡现场,让法官无法直接给她定罪,因此法院传唤这位闻名遐尔的男分析家,希望他在法庭上为该女作家做一个精神的诊断,想把她打为阶下囚,以资对她无视法律的存在的惩罚。

在法庭对峙之前,二者有一个小小的会晤——当然是在精神分析之外的,但是他也受到了和警方类似的挫折,女作家不但不说出具体的细节,而且无视这样的会面的重要性,以其作家的敏感,对事态的洞悉和对人的犀利见解与分析家周旋,这让分析家诧异并恼怒,然后在法庭上,以冒险癖的罪名分析家认为她有继续危害他人甚至她自己的倾向,所以应该得到法律的惩处。

当然不管分析家再言之成理,因为女作家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最终法院撤回了指控。

会晤与法庭指认,是移情与抵抗的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询问中,分析家本以为自己可以助这位美女一臂之力,却因她的傲慢而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因此,在法庭上,他故意把她说成十恶不赦的,并以之为乐。

西弗勒斯斯内普--《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拜伦式英雄

西弗勒斯斯内普--《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拜伦式英雄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2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3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4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5 论《福谷传奇》中的象征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7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8 论促销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9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10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11 On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Slog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2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13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14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15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1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18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9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20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21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22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2324 论亨利•詹姆斯《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两次选择25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26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27 浅析广告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28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29 论《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30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31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32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33 《儿子与情人》与《雷雨》中母子关系的对比34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35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36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37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38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39 从交际翻译理论看幽默对话翻译——以《老友记》第一季为例40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41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42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其翻译研究43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44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45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46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47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48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49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50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51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52 商务英语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53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54 从精神分析法研究托妮·莫里森《宠儿》中塞斯的母爱55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56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57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58 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59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60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61 试析美国个人隐私文化的现象及根源62 《榆树下的欲望》埃本悲剧命运探析63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n “The Big Bang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64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65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66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英语广告双关67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68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69 浅析《阿拉比》中男孩的心理成长历程70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71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72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73 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原型分析74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75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代沟的不同影响研究76 简析诚信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77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78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79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80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81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82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性格解读83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84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85 论华裔女星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角色转变86 The Art and Achievement of Ying Ruocheng's Drama Translation87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儿童的观察和语言分析世纪的美国社会88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89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90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之原由91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92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3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94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5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96 合作原则在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话分析中的应用97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98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99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100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101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102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103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104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105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106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107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108 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二元性109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110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多元文化中跨国企业绩效管理111 托尼•莫里森《柏油孩子》的后殖民生态批评解读112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13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14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115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116 浅析奥利奥品牌在国际营销中的跨文化策略117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118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他们眼望上苍》119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120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121 A Study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122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123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124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125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12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127 A Comparison between Emily Dickinson’s and Walt Whitman’s Poems on Their Modernity 128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129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30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13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32 概念整合对英语移就的认知解读133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134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135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136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137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和婚姻138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13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140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141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142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143 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144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145 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分析146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147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看《辛普森一家大电影》中的黑色幽默148 对当今中国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思考149 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哥特元素150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151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152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153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54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15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56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157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158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59 一小时的自由,永恒的女权主义--评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160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161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62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16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研究164 浅析“冰山理论”调动读者参与的作用165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166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167 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语义歧义168 Pecola’s Blues--A Reading of The Bluest Eye169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170 从《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171 星巴克的成功之道172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173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74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175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176 莎士比亚电影和爱情阻力: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177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78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79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180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81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182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 183 从缓解语言石化角度分析背诵式语言输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184 中国大学机构名称汉英翻译策略研究185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186 从禁忌语看中西方文化异同187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188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89 双语字幕句法结构研究--《老友记》个案研究190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191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192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193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94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19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6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197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198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199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200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梦境中的搏杀-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最危险的游戏》

梦境中的搏杀-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最危险的游戏》

摘要: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解读理 查德 .柯内尔的短篇小说《最危险的游戏》中的 三个主要人物间的象征含义并探讨他们的冲突与 联系。雷斯福德 ,惠特尼和扎罗夫分别对应精神 分析的三个概念:自我,本我和超我。冷酷凶残 的扎罗夫按照“本我”的快乐原则行事,理性善 良的惠特尼信奉“超我的”的至善原则。二者思 想的激烈冲突使代表“本我”的雷斯福德左右为 难,备受煎熬,而小说正是通过揭示主人公雷斯 福德内心的矛盾,困惑与痛苦,达到反思人性和 人类战争的目的。
第三部分:探究揭示隐含的主题,说明小说实际上是借助雷 斯福德梦境中的历险,描写人性中兽性杀戮的本我和渴望和 平的超我的激烈冲突,处于矛盾冲突中的自我的挣扎,进而 扩展到对人性以及全球人类战争的反思。
第一部分:隐含的梦境
雷斯福德与他 的朋友谈论了 捕船岛,被猎 动物的感受和 人的恐惧与邪 恶后,并且寂 静的夜中进入 梦乡。 潜伏内容
第一部分:借助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说明在精神分析语 境中,《最危险的游戏》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化了妆 的梦。是一场富含隐义的人性的梦魇。
第二部分:借助弗洛伊德“三重心理结构学说”解读三个主人 公代表的象征含义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冲突与联系。根据精 神分析理论,扎罗夫和惠特尼实际上是雷斯福德人格的自我 分裂,扎罗夫的冷酷凶残,雷斯福德的矛盾困惑和惠特尼的 理性敏锐,分别对应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落水?梦境! 二次修正
深陷恐怖的捕 船岛,遭遇怪 异的岛主,亲 身体验为“猎 物”的种种恐 惧,并最终脱 险,回到现实。
梦境
表示黑暗与黑色词汇的频繁பைடு நூலகம்现
第二部分:梦境中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搏杀
扎罗夫——本我的象征——快乐原则 在奉行快乐原则的本我的支配下,为满足追求快乐刺激的 本我欲望,竟不惜以猎杀同类为快乐。在他谦逊礼让的外表 下掩盖的是人性的泯灭和嗜血兽性。 雷斯福德——自我的象征——现实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水?梦境! 二次修正
深陷恐怖的捕 船岛,遭遇怪 异的岛主,亲 身体验为“猎 物”的种种恐 惧,并最终脱 险,回到现实。
梦境
表示黑暗与黑色词汇的频繁出现
第二部分:梦境中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搏杀
扎罗夫——本我的象征——快乐原则 在奉行快乐原则的本我的支配下,为满足追求快乐刺激的 本我欲望,竟不惜以猎杀同类为快乐。在他谦逊礼让的外表 下掩盖的是人性的泯灭和嗜血兽性。 雷斯福德——自我的象征——现实原则
摘要: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解读理 查德 .柯内尔的短篇小说《最危险的游戏》中的 三个主要人物间的象征含义并探讨他们的冲突与 联系。雷斯福德 ,惠特尼和扎罗夫分别对应精神 分析的三个概念:自我,本我和超我。冷酷凶残 的扎罗夫按照“本我”的快乐原则行事,理性善 良的惠特尼信奉“超我的”的至善原则。二者思 想的激烈冲突使代表“本我”的雷斯福德左右为 难,备受煎熬,而小说正是通过揭示主人公雷斯 福德内心的矛盾,困惑与痛苦,达到反思人性和 人类战争的目的。
第一部分:借助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说明在精神分析语 境中,《最危险的游戏》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化了妆 的梦。是一场富含隐义的人性的梦魇。
第二部分:借助弗洛伊德“三重心理结构学说”解读三个主人 公代表的象征含义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冲突与联系。根据精 神分析理论,扎罗夫和惠特尼实际上是雷斯福德人格的自我 分裂,扎罗夫的冷酷凶残,雷斯福德的矛盾困惑和惠特尼的 理性敏锐,分别对应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第三部分:探究揭示小说胜了象征邪恶本我的扎罗 夫。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自我完全倒向了超我,超我战胜了本 我,但实际上只是本我和超我的暂时性妥协。小说作者柯内尔 清醒的意识到代表理性超我永远也战胜不了本我。 柯内尔敏锐的认识到人类面对的最大的痛苦不是来自肉体 和外界,而是恐怖人性中的本我欲望,人际关系上最极端的表 现方式就是被恶劣人性所左右,在战争中同类相残,互为猎物。 小说借助雷斯福德梦境中的历险,描写了人性中兽性杀戮的本 我和渴望和平的超我之间的激烈冲突,处于矛盾冲突中自我的 者挣扎,进而扩展到对人性及全球人类战争的反思。也许这才 是小说的真意。
--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最危险的游戏》
作者:郑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 第40卷第6期
• 《最危险的游戏》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理查德. 柯内尔(Richard Connell)的名作。主人公 Rainsford与朋友Whitney结伴去打猎,在乘汽 艇渡海的当晚,Rainsford不慎失足落水,他 侥幸脱险游到一座荒岛,受到岛主前前沙俄 将军Zarfoff的礼遇。Zaroff外表温文尔雅,举 止彬彬有礼,实际上却是个心理扭曲的变态, 以猎杀落难水手为乐的嗜血恶魔。Rainsford 身处险境,只得拼死一搏,同意参加将军的 “猎人游戏”。经过一番惊险激烈的斗智斗勇, 最终他战胜对手,成功脱险。
赞同本我的扎罗夫猎物无理性感觉的观点,认为这世界“这 世界分为猎者与被猎者”,认为“猎者无需考虑被猎者的感受”。
矛盾
在梦境中自己成为猎物时,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猎物的感受。 认为这种危险的“猎人”游戏是一种“谋杀”。在现实原则下战 胜扎罗夫后没有继续成为岛上的猎人,而是及时从“梦境”中 醒来。
这既体现了自我对本我快乐原则的修正,又在一定程度上满 足了超我的道德要求。 惠特尼——超我的象征——道德原则 被雷斯福德称为“哲学家”,认为“被猎的动物是有感 觉的”。唤起了雷斯福德自我意识中的超我部分。
第三部分:探究揭示隐含的主题,说明小说实际上是借助雷 斯福德梦境中的历险,描写人性中兽性杀戮的本我和渴望和 平的超我的激烈冲突,处于矛盾冲突中的自我的挣扎,进而 扩展到对人性以及全球人类战争的反思。
第一部分:隐含的梦境
雷斯福德与他 的朋友谈论了 捕船岛,被猎 动物的感受和 人的恐惧与邪 恶后,并且寂 静的夜中进入 梦乡。 潜伏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