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讲解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24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 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 地表现出来。
在三者之中,自我(ego)受到本我与超我的夹 击,必须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否则 发生问题。
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 然是均衡、协调的。
在一个不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失去均 衡,产生问题。
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演变
▪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批评分 为两种,构成精神分析批评发展的两个阶段:
▪ 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的文 学批评,称为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 第二:以荣格、拉康、霍兰德等心理学家 重新阐释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批评, 称为新精神分析批评或后精神分析批评。
关的本能,包括自我保存与种系保存。一切动机 的根源,追求欢乐与逃避痛苦;每一种生 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个别器官得到享受 ,它们结合起来,起着保存种族生存的力 量。——里比多或欲力(libido)
2、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驱力使人回到有
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它还包括攻击驱动力, 表现在伤害自己或他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 争毁灭方面。——攻击(aggression)
1、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 意识到。其中包含一些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 个人生活准则的原始欲望;早期被压抑的愿望,被 压抑的童年经历与事件;来自种族天赋遗传经验。
2、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 进行着 。
3、潜意识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 获得满足;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 等表现。
2021/8/5
17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

第一讲 精神分析批评ppt课件

第一讲   精神分析批评ppt课件
第一讲 精神分析批评
一、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tic criticism)是20世 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
1.代表人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 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 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 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
爱利希·弗罗姆
(1900~1980)
Fromm,Erich
德国精神病学家新
精神分析学家,是精
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著有
《逃避自由》、
《精神分析与宗
教》、《论健全 的社会》、《人
法兰克福学派:
类破坏性的分析》 等。
雅斯贝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
2
拉康·雅克
(Jaques Lacan 1901~1981)
.
11
2.主体(所指)、客体(能指)、镜像
《泄密的心脏》(坡)
叙述者, 老头
死神
窥视欲者 老头的眼睛 死神的眼睛
他们具有彼此痴情的感官征象,他们共 同失眠,他们共同具有对死神的恐惧。
由主体到客体。由主动到被动。由能指
与所指。由意识到潜意识。由窥测欲到裸 露狂(向法律的暴露)
.
12
五、霍兰德的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
法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 家。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 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 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 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以来 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 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 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法国哲学家和「思想 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 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 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 (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 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词与物》 (1966年出版)、《临床医学的诞 生》(1963年出版)《监禁与惩 罚》,晚年完成了《性意识史》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四)读者反应论的精神批评 理论 诺尔曼· 霍兰德(Norma荣格
(二)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
前排左起:S.弗洛伊德,G.霍尔,C.荣格 后排左起:A.A.布里尔 ,E.琼斯 ,S.费伦奇
(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 (Jacques Lacan,1901— 1981),对精神分析批评的贡献 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他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 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 其二,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也作了重新 阐释。 其三,在文本阐释方面,拉康通过重新评估语言 的作用,关注的是文本、语言和读者。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
精神分析批评,是把弗洛伊
弗洛伊德
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 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 种批评模式。是二十世纪影 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 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它是 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 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 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根据其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三
类:作者、读者、文本(包括这三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
作者
读者
文本
(一)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 - 1939):《释梦》(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论分析心理 学与诗歌的关系》 (On the Relation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 to Poetry)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网络中的异性友谊更需要悉心呵护,因为时空上的差异虽然可以让彼此产生很多的美感,但却也会产生不少的误解和猜疑。我就羡慕和尊重那种单纯、诚实和果敢的朋友!而对于那些把现实喧嚣中的凡性俗念夹杂到文字交流中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敬人家的成熟理智和冷静,畏人家的火眼金睛看穿了我的天真和幼稚!
虽然说力比多欲望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我觉得并非异性之间就能很简单的默契相依,倘若二人产生了那种冲动,我觉得那也是彼此认可和仰慕的最原始的表达方式,至于能否成行大概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相信人类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之下,曾经竭力放弃原始的满足,将文化创造出来,而文化之所以不断地改造,也由于历代加入社会生活的各个人,继续地为公共利益而牺牲其本能的享乐。而其所利用的本能冲动,尤以性的本能为重要。因此,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形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
他还认为,作家艺术家都是性本能冲动异常强烈的人。他说,艺术家“是一个被过分嚣张的本能需要驱策前进的人”,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内向性格的人”,他们“与神经病患者相差无几”。他们的个性特征是:第一,压抑力量的松弛;第二,超乎平常人的强烈的性本能欲望;第三,异常巨大的升华能力。正是最后一种特征,是作家艺术家有别于一般的正常人和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观点:一、文学是性欲的升华;二、俄狄浦斯情结与创作动力;三、创作于白日梦;四、作品是经过改装的梦。
文学是性欲的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由性本能所驱使的。力比多欲望好比一股潜流,有三条基本出路:第一条是通过正常的性行为得到宣泄。第二条是倒流或固着,形成病态的情节或者说压抑而引起精神病。第三条就是转移和升华。这是一条调和折中的办法,即把力比多转移到社会道德所容许的有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使之得到解放。文学艺术便是这种创造活动之一。弗洛伊德明确指出: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 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 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 而是生来就有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 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 的一些小岛,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 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 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内在和深刻 的意义。
集中注意力即可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功能是警 戒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 无意识: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毫无理性, 处于大脑的底层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意识层次结构
二、力比多学说
力比多(libido)——性力,本能
四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 期
口腔期五种功能和原型的对应关 系:
冲动,是一种破坏力,破坏力分内部和外部的
三、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本我(伊徳id)——无意识,由性本能构成,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代表理性,按照“现实原则” 协调本我与外界的关系
超我(superego)——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 抑本能冲动,遵循“至善原则”
四、俄狄浦斯情结说
“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是
研究对象:作者、读者、文本
传统精神分析学:作者心理&创作活动
读者反应精神批评:读者心理、阅读过程&反 应
结构主义精神批评:文本语言&结构方式
传统精)的学说被认为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之一。
弗洛伊德的本行是精神病医生,其治疗方法为 “心理疏导”和“讲述疗法”。
一般概念
精神分析学——心理学范畴,是临床心理学的 一个分支
精神分析批评——把精神分析学等心理学理论 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模式

第五讲 心理学批评

第五讲 心理学批评

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指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 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 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
发现无意识的最佳途径是研究梦境。
性本能
“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 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 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 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 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弗洛伊德
5、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
• 作家无意识欲望 > 作品 < 读者无意识欲 望 • 研究读者在阅读中的幻想和快感 • “美的享受,产生于一种非常迷人的感 觉……不可否认,它是来自性欲的” • 霍兰德“文学反应动力学”
三、精神分析批评得失辨
“它可以使人类更加了解自己。” 1、 精神分析批评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 (1)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 (2)对20世纪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渗透。
二、精神分析批评的运作
探讨作家的无意识心态 揭示人物的无意识心理 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探究文学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 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
1、探讨作家的无意识心态
• 白日梦——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 • 精神分析首次将目光投射到作家的无意识领域, 对影响作者创作的无意识心理作了细微的阐发。 • 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 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 • “作家通过改变和伪装来削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 梦的性质”,艺术是“一种满足的代用品”,是“一 种与现实相反的幻想”。 • 作品是作家受压抑的产物,记录了他的隐秘和痛苦。
2、人格结构 本我:欢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3、集体无意识
荣格 “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 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 天获得,而是先天存在的……它组成了 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普遍存在于我 们每个人身上。” 所谓“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 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 后续发展:
1、 埃莱娜▪西克苏斯把拉康理论运用于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批评 实践 • 2、80年代兴起“转换生成”精神分析批评方法。 • 3、80年代还有一些批评家试图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叙述理论来阐释 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叙述 •
• 精神分析总结:
精神分析对文学批评产生过重要影响,精神分析进入读者和作者 的深层次精神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新视角。 • 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对泛性论和 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判的眼光 充分认识它的消极因素。
• 3、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 4、梦的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
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 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 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 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 •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和二次加 工 • 文学艺术与梦具有的共同点:都表现的是人被压力的 冲动,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 代物,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释梦的方法与文 学批评类似,都是为了发现并揭示其中的“潜在”意义。
• 2、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和“力比多”理论: • 基本观点: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按“快乐原则” 活动;自我代表理性,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 则,压抑本能冲动,按“之至善原则”活动。 • 力比多(性力,人的本能):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 殖期。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的一种“升华”。(升华说-文艺的补偿作用)性本能说成了弗多学说、关于伊德、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 结构学说、梦的学说和和释梦理论、“俄狄 浦斯”情结、文学艺术与“白日梦”、艺术 家与精神病。总之,他们试图挖掘和分析作 者在作品中蕴藏的美感经验、变态心理、无 意识趋向等。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美国的诺尔曼;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四:俄狄浦斯情结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新精神分析批评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二是分析作品中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三是分析作家的无意识动机;四是分析读者的无意识体验;精神分析学派,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广泛的而又是毁誉参半的影响;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层次上,而是进入作者和读者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开拓文学批评的视野也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精神分析学本身存在的错误,尤其对泛性论和无意识决定论等唯心主义和反理性的思想观点,要以科学批评的眼光充分认识他的消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缩:梦往往会将多种潜在思想的混合成 一个形象。
移置:在梦中,重要的潜在思想常常被不 重要的所替代,从中心位置被移开了,对 梦的理解要注意那些处于边缘的形象和内 容。
表现手段:潜在思想在梦中常常以具体的 形象来表现,所以梦中的形象像是一个隐 喻,我们要破解形象背后的思想。
二次加工:在梦中混乱的材料会被加工成 连贯的情节,成为一个虽然荒唐但又完整 的故事。
五、文艺创作与白日梦
《作家与白日梦》:一篇创造性的作品像 一场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时代曾做过的游 戏的继续和代替物。
幻想有三个特点:
1、幸福的人不会幻想。 2、幻想的动力来自未满足的欲望。 3、幻想与时间有密切关系,它关联着三种 时间。
第二节、新精神分析批评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 识” 1、性本能不是无意识主 要成分。 2、无意识并不仅仅是个 别行为,而是涉及到整 个民族的心理。(集体 无意识/个人无意识)
(二)文学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读者 “造梦”。
弗洛伊德著作: 《释梦》 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知识出版社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译文
②梦的学说和释梦理论
梦是人的无意识心理的一种重要的表现 形式。成为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梦的解释的第一步:
他(佟振保)在 午 饭 的 时 候 赶 回 来 拿 大 衣 , 大 衣 原 是 挂 在 穿 堂 里 的 衣 架 上 的, 却看不见。他寻了半日,着急起来,见 起坐间的房门虚掩着,便推门进去,一 眼看见他的大衣钩在墙上一张油画的画 框上,娇蕊便坐在图画下的沙发上,静 静的点着支香烟吸。振保吃了一惊,连 忙退出门去,闪身在一边,忍不住又朝 里看了一眼。原来娇蕊并不在抽烟,沙 发的扶手上放着只烟灰盘子,她擦亮了 火柴,点上一段吸残的烟,看着它烧, 缓缓烧到她手指上,烫着了手,她抛掉 了,把手送到嘴跟前吹一吹,仿佛很满 意似的。他认得那景泰蓝的烟灰盘子就 是他屋里那只。
自我代表理性,按照“现实原则”协调 本我与外界的关系。
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作用在于以 “至善原则”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 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成为社会成员。
本我和超我是绝对矛盾的,自我的功能是协 调两者之间的矛盾。
在自我的协助下,让本我通过位移和升华, 摆脱超我的压抑同时又得到社会的认可。
位移指本能在不能获得第一对象时,转移 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梦的解析》
梦的解释的第一步:区分梦的“显现内容” 和“潜在思想” 。
显现内容:梦是对潜在欲望的伪装表现
潜在思想:梦的解释的根本任务即揭示隐 藏在伪装形象内容之下的无意识或欲望。
梦的解释的第二步: 揭示并还原梦的伪装形式。
梦的伪装主要有四种方式: A“压缩” B“移置” C“表现手段” D“二次加工”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
升华指在自我的帮助下,本我以社会可以 接受的形态和现实得到了宣泄。
作家和精神病
三、俄狄浦斯情结
源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传说。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厄勒克特拉情 结(恋父情结)
范例一:《哈姆雷特》
范例二:达芬奇油画
《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
四、梦的学说和释梦理论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精神世界探索 :精
神分析学
一、精神分析学与20世纪文学
几乎所有的现代批评理论都程度不同地吸 收了无意识学说,以及性意识会深刻影响 人性与人生的观点,而这两个角度也成了 帮助我们理解人生与艺术的一个基本角度。
研究层面:几乎所有的现代批评理论都 程度不同地吸收了无意识学说和性意识 会深刻影响人性与人生的观点。
两种精神分析批评比较
共同之处:关注无意识,认为无意识对 人类和文学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意识,分 析文学作品就是揭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 无意识活动。
区别之处:传统精神分析学认为“性” 决定无意识活动;各种新精神分析学虽 然并不否认“性”的作用,但是都反对 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并对无意识做了 各自的解释。
荣格:集体无意识,拉康:结构主义
三、精神分析批评的范围:
精神分析批评主要研究无意识心理对文 学活动、审美意识和人性观念的影响。 试图揭示人性构成最深层的动因,并据 此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做出解释。
精神分析批评是一种现代的人本主义文 学理论。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1856~1939)的学说 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三大 思想之一。(西马、结构主义)
无意识理论的意义: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 析学的核心观点,后继者都是以此为基础 进行发挥,所以,是否承认无意识,成为 区分精神分析批评与其它批评方法的标志。
二、对无意识理论的修正:三重人 格理论:
人格由“本我”(id)、“自我”和 “超我”组成。
本我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构成, 遵循“快乐原则”。
集体无意识:一个种族在原始时期产生并 经世代积累而成的普遍精神的积淀。
作家有两重性: 1、个体的人,有个体的情感,意志 2、集体的人,会受到自己无意识深处的集 体心理的影响。 《逐日的飞蛾》
二、霍兰德的读者反应精神批评
文学阅读是一种“个人交易”
(一)文学阅读是一种个人化行为,不同 读者会将不同欲望投射于作品之中。
通过“疏导疗法”让病人处于 “自由联想”的状态,在医生引 导下让病人将被压抑的情绪释放 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精神分析批评是以精神分析学理 论为基础的、对文学现象的研究。
一、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基础:无意识 学说
心理的三个部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 识。 意识:表层,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心理 活动,受社会和道德的制约; 前意识:中层,是虽然不为人注意,但 集中注意力即可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 功能是警戒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 无意识:最深层,属于本能,毫无理性, 是一种具有极大动因的心理要素。
创作层面:精神分析批评的诸多观点也渗 入了文学对人生与人性的观照,成为现代 文学理解人生与艺术的一个基本角度。
劳伦斯 郁达夫、张爱玲、鲁迅《肥皂》 《沉默的羔羊》
二、精神分析批评的发展演变
第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的 文学批评,称为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 批评;
第二:以荣格、拉康、霍兰德等对弗氏 理论进行重新阐释并有所改造,称为新 精神分析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