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16 《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精神。
3、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2.今班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抗洪救灾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评价,并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
像倒。
”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
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
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
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
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根据《桥》改编的诗歌(作者:沈培岗)

桥
沧县高川乡前高龙华小学沈培岗
一场肆虐的山洪
一个沉睡的村庄
被惊醒的山民
奔跑的脚步搅动着不安。
西边没有路,
东边没有路,
南面没有路,
只有村北那座窄窄木桥——
可让人们活的愿望实现。
山洪汹涌人群汹涌
窄窄的木桥颤抖着绝望和凄惨忽然,
山洪不再咆哮。
混乱变得井然
自私、怯懦、惊慌逃的远远。
人们听到一声豹吼,
眼前出现了一座山。
村民得救了。
桥也塌了。
虽然有两个人还在对岸
可另一座桥立起来,
立在人们心中——永远,永
远!
是那只豹子,是那座山,
是老汉的儿子和拽着儿子的老汉。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练习题和答案【范本模板】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练习题和答案弯弯的拱桥像彩虹一样横跨江面,坚实的桥墩像巨人一样稳稳地屹立在江心.桥下是终年流不尽的江水,桥上从早到晚是过不完的行人。
过桥的人啊,成千上万,有谁注意过这普通的拱桥?然而,桥是值得赞美的,我要赞美这平凡的桥。
我赞美桥的朴实。
比起那几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许它算不上雄伟;比起那玲珑的建筑物,也许它算不上精致.然而,它朴素、庄重。
它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但它有充实的内心.你看,不管人们把它安置在哪里,它总是默默地在那里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尽自己的职责。
它把为人们开辟一条伸向彼岸的通道,当做最大的快乐.我赞美桥的勤劳。
清晨,拱桥迎来了第一辆早班的汽车。
深夜,桥上闪烁的灯光送走了最后一批夜班工人。
每日里,无数车辆从它身上驶过,成千上万的人们从它身上走过,脚下的流水也一刻不停地冲击着它。
然而,它从未有过一点倦怠,也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它只是埋头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我赞美桥的无私。
桥,是通向目的地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到达终点而欢欣的时候,往往忘记了这曾经走过的桥,而桥却无私地把自己贡献给人们,甘当人们的垫脚石.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老师像桥一样朴实。
他既不像著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电影明星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教师像桥一样辛勤。
多少静静的深夜啊,老师不辞辛苦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我们作业本上的条条批语,个个红钩,不全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吗?老师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着自己。
老师像桥一样无私。
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就,那我要说,是老师用身躯为我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老师啊,您为我们无私地贡献了一切。
1、从文中找出含有下列意思的成语。
(1)形容数量极多。
( )(2)不怕辛劳,艰苦。
()(3)高大的楼房。
()(4)必须经过的道路.()(5)名声广为传播,各地都知道。
()(6)引起人们的注意.()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词句解析

《桥》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2、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二、对词语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课文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
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狞笑:凶恶地笑。
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群文阅读之环境描写,以《桥》为例

“放肆”这个词写出了洪水丝毫不会顾及人们的感觉,疯狂地往上涨,也体现了洪水的恐怖。
读得还不够“放肆”,再读。
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这句话写出了这次的洪水非常大,把整个村庄都淹没了,一个村庄竟然成了一个水世界。
师:这几个句子写出了洪水来势凶猛,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紧张气氛,反衬了老支书的威严、冷静。板书(像这种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进行的描写属于做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有重要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社会环境:坐车人的冷酷无情。因为这是个冷漠的社会,祥子的痛苦不仅来自于恶劣的自然条件,更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总结:老舍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中说过:
人与人,事与事,虽以车为联系,我还感觉着不易写出车夫的全部生活来。于是,我还再去想:刮风云,车夫怎样?下雨天,车夫怎样?假若我能把这些细琐的遭遇写出来,我的主角便必定能成为一个最真确的人,不但吃的苦,喝的苦,连一阵风,一场雨,也给他的神经以无情的苦刑。
(3)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4)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那些富人眼里是没有穷人的,这无疑不告诉了我们当时社会的黑暗。
《在烈日和暴雨下》
自然环境描写:太阳的毒辣,暴雨之猛,从侧面烘托祥子拉车的痛苦。
群文阅读之环境描写
【教学目标】
1、通过《桥》一文认识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尝试利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根据提供的情景,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_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相关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课文。
14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让我们感动不已;15课《金色的鱼钩》,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令我们肃然起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党支部书记的感人故事。
一起读课题16 《桥》。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1.分段读课文。
2.检查读几个词语。
3.听写几个词语,咆哮搀扶祭奠4.第一排词语描写的是?第二排描写的是?(板书:洪水老汉)5.在每个词语的前面,加上“洪水”两个字读一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三、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快速默读课文,把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2.谁想把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板书: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3.自己练习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洪水的可怕。
4.选择一句读给大家听。
(1)“黎明的时候……像倒。
”从哪里看出来雨大?谁还能读好这个句子?(2)“山洪咆哮着……势不可当”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读到“受惊的野马”,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作者用了什么修辞?用拟人的修辞有什么好处?(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狞笑是怎样的笑?带上表情,提高声音,齐读这一句。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有韵味。
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1)构思别致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的句、段,来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
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洪水中逃生并不熟悉。
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人物的品质的表达方法学生接触不多,本课不作刻意强调。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语言文字,重点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让学生从内心受到感动。
3、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一层,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第二层,老汉用自己及亲人的生命搭设了乡亲得以逃生的桥──“生命桥”;第三层,老汉用他自身的光辉形象矗立起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无坚不摧的桥──“党群桥”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题目蕴含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搜集各地遭受洪水的文字、图片的幻灯片和音像资料;制作重点句子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桥》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板书课题:16、桥(课件展示木桥)(1)齐读课题:请看这座木桥,如果这是一座普通的桥,你会怎么读课题?读如果这是一座有特殊意义的桥,你会怎么读?读如果这是一座震撼你心灵的桥,你会怎么读?读!)(2)这个动人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洪水——老汉(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五年级语文《桥》(1)优秀教案

《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肆虐的洪水中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这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在这座普通的木桥前却发生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十二课,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走近那木桥,和那里的村民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二、学习第1-6自然段,抓住环境描写。
有感情地朗读第1-6自然段,找出描写雨水、洪水以及村民们的表现的句子,并在旁边作批注。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1〕、“像泼。
像倒。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夸张。
突出雨势之大,来势之凶〕〔2〕可以用那个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滂沱大雨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什么好处?〔比喻,拟人。
这样写突出了山洪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拟人。
把洪水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洪水肆虐凶猛的特点〕4、发现山洪来袭,人们有哪些表现?“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5、当人们在惊慌失措时,想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这是怎样一座桥?窄窄的,不结实的木桥。
救命桥、生命桥、希望桥······三、学习第二局部,体会人物形象。
如果一百多号村民就这样涌向木桥,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时候,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是谁?〔生齐答〕这是怎样的一个老汉?请同学们默读第7-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并把这些句子并读一读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语文《桥》
的说课设计一说教材
《桥》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段学生特征,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④领悟课文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语言简短凝练,有效地烘托了环境的紧张,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因此我把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定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五、说设计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
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
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
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
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
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
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
使老汉的形象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
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
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六、说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①运用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一些描写洪水的词语和句子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形势危急,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
②以读代讲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
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本篇课文语言简练、生动,人物语言的刻画也极具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势比读,如范读、对比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阶段,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篇课文我指导学生抓住一些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语句,进行勾画圈点,通过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文章主旨;采用朗读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地读,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以“桥”引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上课伊始,先板书课题,然后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有哪些,并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比如:
《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这篇课文仅用一个“桥”字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的猜测,然后读课文,这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个环节:
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探究问题1: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语文教学中环境烘托到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开课时我就将环境作为突破口,让生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课件:
xx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整节课就围绕洪水的凶猛拉开了帷幕。
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像泼、像
倒”“势不可挡”等词,感受雨水的凶猛和洪水的可怕,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
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观看山
洪暴发的课件,再次感受场面的紧张。
《播放课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在个人读透的基础上,进行排读,即先由一个组齐读,然后两个组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的气势,读出洪水的势不可挡,读出形式的危急。
然后,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到生活实际,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教师设计问题:
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此时你是什么感受?村民和你一样,也是惊慌失措。
从而为下面反衬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笔。
这部分主要通过读来烘托气氛,孕伏情感。
2、探究问题2: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从容镇定:
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让人感动的语句进行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⑴交流感动之一:
老支书的第一次壮举:
xx沙哑地喊话: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教师设计问题:
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为引起学生的共鸣,我范读7、8自然段: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让学生思考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
将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现对比起来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⑵交流感动之二:
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为什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对照读描写环境的句子: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⑶交流感动之三:
xx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通过读和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悟出:
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
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
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练习和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在学习三次感动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为了鼓励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教师评价性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
在学生的读得较好的地方,教师可以分别给予“你命令的语气读出了老汉的镇定”,“你能把老汉读成一头豹子”,“你读出了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等评价。
3、探究问题3:感悟环境场面描写与表现人物品格的联系:
本文要歌颂的人物是老支书,为什么作者却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木桥、村民?这是作者将环境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怎样让学生掌握呢?我采用抓住两个对比来突破:
第一抓环境的险恶与老汉的沉着形成的对比,第二抓群众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形成的对比,从而反衬出老汉顶天立地的人格。
第三个环节:
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啊,就在这座桥上,老支书让全村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却使得自己和儿子失去了生命,他以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生命,让我们见证了党员的光辉形象,老汉用他那共产党员的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高尚情怀铸造了一座延续生命的桥。
这是一座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是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第四个环节: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本着“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新课程理念,我布置了一个课外练笔。
洪水退了,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了。
假如同学们是村民中一员,想想我们要对老支书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自拟题目,发挥想像,深入感受老支书的崇高品质,通过想像和书写进一步内化情感,而不是滞留于表面。
八、板书设计
16、桥
xxxx村民
(势不可当)(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惊慌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