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优质课件(共55张)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优质课件(共55张)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 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论语·宪问》) •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 (《孟子·滕文公上》) •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 21.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 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 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分)
【答案】(2分)浩然之气 【解析】语句出自出自《孟子.公孙丑》 “敢问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翻译】:知言,就是用尽心智,了解天性,对 天下的言论,没有不追究它的道理,掌握它得 失的原因。浩然,就是盛大流行的样子,气, 就是充满体内的正能量。气是从浩然来的,没 有养气,就会失去浩然之气。只有孟子善养浩 然之气,恢复他原来的样子。只有知言,才能 明白正确的道理,对天下的事情也就没有疑虑, 养气,才能配合道义,天下的事情没有值得害 怕的。也就是孟子担当大任不动摇的原因了。
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 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 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 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 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 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 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 意所在。

《论语》常识和高考题

《论语》常识和高考题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是敬词。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2019年北京高考题 《论语》阅读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 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 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 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②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 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杨: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 学者: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ppt(共55张)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ppt(共55张)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 你怎么看?(4分)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 醋。
•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 (1分)
23.答案:择友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观点,两则 材料都谈到了如何交朋友,说的是孔子的 “择友观”。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 你怎么看?(4分)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ppt(共55张)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ppt(共55张)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2016浙江卷)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 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 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 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 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 利多矣。”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ppt(共55张)
【翻译】:知言,就是用尽心智,了解天性,对 天下的言论,没有不追究它的道理,掌握它得 失的原因。浩然,就是盛大流行的样子,气, 就是充满体内的正能量。气是从浩然来的,没 有养气,就会失去浩然之气。只有孟子善养浩 然之气,恢复他原来的样子。只有知言,才能 明白正确的道理,对天下的事情也就没有疑虑, 养气,才能配合道义,天下的事情没有值得害 怕的。也就是孟子担当大任不动摇的原因了。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 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 意所在。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 分) (2015浙江卷)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 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 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 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 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 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论语》 专题练习 (含答案解析)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语》复习资料(含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含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含答案)论语复资料一、原著《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的言行录。

本书共包含20篇,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教学和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每篇分别以孔子或其弟子的名字命名。

二、篇章概述1. 学而篇本篇围绕教育问题展开,提出了“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的观点。

2. 为政篇本篇主要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孔子提出了许多能够引导君王行事的道理和规则。

3. 八佾篇本篇主要是介绍一种乐舞形式——八佾舞。

除此之外,本篇还包括了一些道德故事和关于礼仪的阐述。

4. 里仁篇本篇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阐述了仁者的道德观念。

5. 公冶长篇本篇主要是讲述孔子的言行和他的弟子们对他的赞美。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之一,本篇以他的名字命名。

6. 雅言篇本篇是孔子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言论集,其中包括了许多孔子名言和其他重要的道德观念。

三、复答案由于《论语》是一本文学类的书,答案也并非那么确定,因此我们提供以下建议性的复答案供参考。

1. 学而篇①什么是教育?孔子如何看待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

②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需要有恒心和毅力,时常温,才能使研究成果得以巩固。

2. 为政篇①君主如何有效治理国家?君主应该注重道德,了解人民的需要并制定合适的政策,同时要给予官员相应的职责和奖励。

②什么样的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毒瘤非常,重法治,公正廉洁,宽容待人。

以上是《论语》的部分内容概述和相关复习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名著阅读《论语》专题练习统编版高三总复习《论语》练习1. 【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1)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

(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

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2.【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答案】(1)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为政以德、建立有道的社会)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

(2)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

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

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想着用刑罚来整顿百姓。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ppt课件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ppt课件
• 【答案】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 治国
•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 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 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 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
•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 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 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
• 2010年浙论江高语考高卷考论语题题完:整版
•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 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 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 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 以德”的主张。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 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 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儒家认为,正 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 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 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 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
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
举善、正身等。
论语高考题完整版
核心解读: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 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 •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 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 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 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 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 孝悌与仁的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 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的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 己的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对他人有仁爱之心? •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的是孝心,而不仅仅是孝行。也就是所谓的“ 色难”。

《论语》复习资料汇编

《论语》复习资料汇编

福建高考《论语》复习资料汇编一、《论语》导读《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

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重要思想陈述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重要思想(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在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二、克己复礼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重要思想陈述(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4)孔子讲君臣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

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

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

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3)深刻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

重要思想陈述(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沟通。

面对不同的观点,孔子一方面无可奈何,一方面坚持己见,知其不可而为之。

(3)你的看法?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

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作无谓的牺牲。

五:仁者爱人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了解“忠恕”内涵,认清孔子“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重要思想陈述(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与“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

(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5)“仁”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仁不仅体现在爱人上,还体现在推人及物,不妄杀滥捕所有生命。

(当然,人为最贵,必有取舍时,重人贱物,以人为本。

)六:君子之风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3)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重要思想陈述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浮云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很短暂,过眼烟云。

浮云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3.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八:周而不比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

(3)探究“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重要思想陈述1.周而不比:交往应有一定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以惟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自身的公正、正直来保持人性的尊严,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和宽容心。

相对而言“以德相报”虽显得宽厚,但容易流于姑息。

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偏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

4、看一个人,要多方面去考察他,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要适度,“适中交往”,无度就会事与愿违,甚至自取其辱。

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客观地喜恶,社会的公理正义才能伸张,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若坏人不恶,就不能得到公正的制裁,君子道消,小人道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