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弟子资料(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习资料——孔门弟子(一)

1、颜回(前521~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史籍记载: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实际年龄四十岁),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2、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的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论语·雍也》: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你好好干,会有出头日的。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可以用于祭祀)。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办事简约,不繁琐。”冉雍说:“做人严肃认真,做事简约不繁琐,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做人随随便便,做事又简约,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太好了。”冉雍主张居敬行简,不能居简行简,如果居简行简老百姓的困苦就不能得到解决,他的“居敬行简”这种为政之道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有意义的。

3、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

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被命运摆布,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翻译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作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也可看出孔子没有白喜欢他。“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司马迁对子贡的外交才能大加赞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齐国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公孙龙)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孔子知人善任,认为只有子贡才有解救鲁国危难的能力。子贡受命,先到齐国,果然说服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而伐吴。子贡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国必须作好战争准备。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后,子贡终日守在灵旁。鲁哀公前去吊唁,子贡为孔子“生不能用”伤痛万分。孔子葬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守墓“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唯有子贡多守墓三年,足见子贡与孔子感情之深。

《论语·子张》载,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马上反驳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七尺为一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房舍)之富。”当有人毁谤孔子时,子贡挺身而出说:“无以为也(不要这样做),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陈子禽怀疑孔子的伟大,对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回答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的学说大多经由子贡宣传给社会,子贡是孔子学说最好的代言人。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

4、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门十哲”之一,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敢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