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弟子资料(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

做,当
成语:温故知新
《为政》章
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
迷惑,即感到迷 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为政》章
知道 吧
子曰:“由, 诲
女
知之乎!
教导,指教 同“汝”,你, 人称代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这,这 样
是
知 也。”
通“智”,聪明,智慧。
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 有哪些启示?在今后的学习生 活中有何打算?
《论语》是记录孔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是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陬邑人。 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弟子:
,(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 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他率直鲁莽。 儒家经典著作: 《大学》、《中庸》、《孟子》 、《论语》
也 吗
时常, 复习 经常
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 亦 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 人 了解
同“悦”, 愉快。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发怒
成语:学而时习、不亦乐乎
《为政》章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
旧的,学过的知识 了解,意译 为“领悟, 师 矣。” 获得” 了
由
称为四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论语中各个人物字和名汇总

颛孙师:(前503~?)春秋末年陈国人。名师,字子张。为人勇武,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他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颖川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
冉雍:(前522~?)春秋末鲁国人。字仲弓。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后来荀子更敬重他。《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自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并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论语》节选

注释: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仁:此指如何实现仁政。 于:向。行:推行。五者:五个方面。于:在。为(音“围”)仁:实现 仁政。之:指“五者”。恭:恭敬谨慎。宽:宽容。信:守信用。敏:机 敏。惠:有利于人。则:就。侮:音“五”,侮辱。得众:得到众人的拥 护。人任:人们敢于把重要任务交给他。有功:办事有成效。使人:让人 听从指挥。
(二)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 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 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 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 “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2)孝弟:孝,奴隶社 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 ) 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 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 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 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
(十三)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
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 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读解】 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 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 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 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 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 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度.
《论语》1、2单元基础阅读译文

翠英中学高一语文学习资料·《论语》·基本阅读一、弟子问仁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和救济,这人怎么样?可称得上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所谓仁德之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要想自己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通。
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喻,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2、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克:约束、抑制复:践行、恢复为:是归:称许、赞许由:靠目:条目、详情敏:愚钝事:从事、实行斯:这【译文】颜渊请教“仁”的问题。
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归顺于仁了。
要做到仁,完全要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践仁的细则是怎样的?”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但请让我也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3、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出门像会见贵宾一样,使唤百姓就像承办重大祭祀一样庄重严肃。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邦国做官无所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官也无所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照您的话去做。
”三、二、立身处世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识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第25课《论语》十则(背诵、默写)一、文学常识1、《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它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1、吾日“三省”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达观点相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提倡做人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的句子: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对读书人的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屈原实践了这个观点,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如何辨别“君子”和“小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6、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同观点的句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8、孔子的为官之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体现孔子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句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0、体现孔子安贫乐道的句子: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三、解释成语1、见贤思齐: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4、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5、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
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
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四、读准字音三省(xǐnɡ)吾身不成人之恶(è)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从吾所好(hào)沂(yí)雩(yú)喟(kuì)恕(shù)五、通假字莫“通“暮“,傍晚。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精选17篇)《论语》十则有关资料:关于《论语》篇1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
孔子弟子资料卡

孔子弟子资料卡孔门十哲简介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
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圣。
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闵损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
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
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
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
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
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
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
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
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省市百花公园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
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
冉耕冉耕,冉氏,字伯牛。
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
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孔子弟子资料

子路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
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荀子·大略》),“常食藜藿之实”(《说苑·建本》)。
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
为人豪爽,自述其志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治长》)。
性格耿直、好勇、果敢、鲁莽,孔子常以“由也好勇过我”(《论语·公治长》),“由也果”(《论语·雍也》),“由也”(《论语·先进》),“野哉,由也”(《论语·子路》),“子路,行行如也”(《论语·先进》)等语来评论他。
子路有轻视学问的倾向,认为“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因此孔子认为他在学问上“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提醒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听到了就要去实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意即当听到了一件事,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怕再听到另外一件事。
子路经常跟随孔子之后,时时保护孔子。
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如孔子在处理南子、公山弗、佛等事情上,子路就表示出自己的不满;认为孔子讲为政“必也正名乎”是“子之迂也”(《论语·子路》)。
孔子对子路的直率也比较了解,所以虽然经常批评他,但又承认,“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甚至认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治长》)。
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被孔子许为其“政事”科的高才生,认为:“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论语·公治长》)子咱自述其政治志向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习资料——孔门弟子(一)1、颜回(前521~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史籍记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
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
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
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
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
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
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后世尊其为“复圣”。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实际年龄四十岁),葬于鲁城东防山前。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2、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
孔子的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
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论语·雍也》:仲弓父,贱人。
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你好好干,会有出头日的。
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可以用于祭祀)。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
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
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
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办事简约,不繁琐。
”冉雍说:“做人严肃认真,做事简约不繁琐,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做人随随便便,做事又简约,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太好了。
”冉雍主张居敬行简,不能居简行简,如果居简行简老百姓的困苦就不能得到解决,他的“居敬行简”这种为政之道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有意义的。
3、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被命运摆布,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翻译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
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作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
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
也可看出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
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司马迁对子贡的外交才能大加赞赏。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齐国田常欲作乱于齐,就想先出兵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
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
子张、子石(公孙龙)请行,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孔子知人善任,认为只有子贡才有解救鲁国危难的能力。
子贡受命,先到齐国,果然说服田常,使之放弃伐鲁而伐吴。
子贡又到吴国,说服吴国救鲁伐齐。
但吴王怕伐齐时越国在背后攻吴。
于是子贡又到越国,说服越国军队随吴伐齐。
之后,子贡又到晋国说明吴国战胜齐国后必然加兵于晋,让晋国必须作好战争准备。
后来,吴国出兵伐齐,大败齐军。
晋国又出兵大败吴军。
越王趁吴军在北方大败,从背后伐吴,终于把吴国灭掉而北上争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后,子贡终日守在灵旁。
鲁哀公前去吊唁,子贡为孔子“生不能用”伤痛万分。
孔子葬后,弟子皆服丧三年,守墓“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唯有子贡多守墓三年,足见子贡与孔子感情之深。
《论语·子张》载,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说“子贡贤于仲尼”。
子贡马上反驳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七尺为一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房舍)之富。
”当有人毁谤孔子时,子贡挺身而出说:“无以为也(不要这样做),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怀疑孔子的伟大,对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回答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孔子的学说大多经由子贡宣传给社会,子贡是孔子学说最好的代言人。
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崔述在《洙泗考信余录》中说:“子贡之推崇孔子至矣,则孔子之道所以昌明于世者,大率由于子贡。
”《论语》中,子贡的名字出现57次,而颜回的名字仅出现32次。
4、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门十哲”之一,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
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
仲由为人果敢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
“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
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
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同时这一评价所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
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
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
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因为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
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仲由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
孔子对子路说:“你喜欢什么?”子路(对孔子)说:“喜欢长剑。
”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评价子路这个朋友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恶意的言辞。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悝的宰相。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kuǎi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kui,一声)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
”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
死后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享年是六十三岁。
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5、樊须(前505或515~?),春秋末年鲁国(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人,字子迟。
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
孔子以是薄之。
子迟曾问“仁”。
孔子答“爱人”。
问智。
孔子答“知人”。
6、颛孙师(公元前504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
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
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
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
颛孙师为人相貌堂堂,极富资质,从容自得,居处不务求立于仁义之行。
孔子评价子张说“师也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是说子张才过人,失在有些邪辟,喜欢文过饰非。
在《论语·先进》里孔子又说子张“师也过,商也不及”,即认为子张性格有些过于张扬,子夏性格有些过于软弱,并说“过犹不及”,认为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庸之道。
子张很喜欢问从政的事情,孔子告诉他:“多听,有不明白的就先阙疑,谨慎地说其余的,就少过失;多看,不明白的就先搁置,谨慎地做其余的,就少后悔。
言少过失,行少后悔,事业就在其中了。
”(《论语。
为政第二》: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后来,颛孙师跟从孔子在陈国、蔡国两国间受困,问如何才能畅行无阻。
孔子说:“言语忠信,行为笃敬,即便在蛮貊之国也能行;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即便州里之间能行得通吗!站在地上就看见‘言忠信,行笃敬’竖立在自己面前,在车上则见其倚靠在车前横木上,然后就能畅行无阻了。
”子张恭敬地把这话记在衣带上。
(《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子张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