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调研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以辽宁为例

辽宁省县域经济体量较大,但 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 存在一定差距。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 为主导,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 对滞后。
辽宁省内各县域经济发展不均 衡,部分地区发展速度较慢。
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分析
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农业生产效 率较低,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支撑。
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支撑。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多元化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
鼓励和支持县域内新兴产业的发 展,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 业等,以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多元
化发展。
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
值,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加强旅游业开发
挖掘和利用县域内的旅游资源,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 发,推动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
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升级
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
优化税收政策
结合各县域的实际情况,制定产业政 策,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 转型。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县域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
通过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政投入,支 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 发等方面,以促进产业升级。
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加强区域间合作
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 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推动城市群发展
积极参与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加强城市间产业协作和功能互补, 提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跨地区合作
鼓励和支持企业跨地区投资和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 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佳木斯调研报告

佳木斯调研报告佳木斯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佳木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以及人文特色,为进一步开展与佳木斯相关的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 经济发展状况我们首先对佳木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根据我们的了解,佳木斯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特别是针对大豆的种植,年产量居全国前列。
此外,佳木斯市也以木材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工业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
然而,与一些一线城市相比,佳木斯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亟需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2. 旅游资源佳木斯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也是我们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们深入调查了佳木斯市周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首先,我们参观了五大连池,这是一个集山水、火山、温泉为一体的景区,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佳木斯市内的林海雪原景区,这里的白桦林和冰雪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3. 人文特色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佳木斯市还有独特的人文特色。
佳木斯民俗文化独特,特色鲜明,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我们参与了佳木斯市的莲花山脚下举行的莲花文化节活动,亲身体验了舞龙舞狮等传统表演。
此外,佳木斯市还以江南晒秋河为特色,这是一种千年传统江南民间艺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三、调研结果1. 经济发展建议针对佳木斯市的经济发展建议,我们认为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如旅游、文化创意等。
同时,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提高佳木斯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2. 旅游资源开发建议为了进一步开发佳木斯市的旅游资源,我们建议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水平,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
同时,应加强推广和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佳木斯市旅游观光。
3. 人文特色传承建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佳木斯市的人文特色,我们建议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还应扶持和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以确保传统文化的长久生生不息。
四、结论综上所述,佳木斯市在经济、旅游和人文特色方面都具备潜力和优势。
五大连池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地图及招商方案绘制

五大连池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地图及招商方案绘制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是一个以旅游业和资源开发为主要产业的小城市。
然而,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五大连池市发现,仅靠旅游业和资源开发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了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五大连池市开始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并提出了一份新的招商方案。
一、五大连池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目前,五大连池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和智能制造等领域。
其中,计算机软件开发是五大连池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
五大连池市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企业数量和规模均达到中等水平。
此外,五大连池市还吸引了一批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应用、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五大连池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地图1、科技园区五大连池市计划建设一批科技园区,包括集团总部、研发中心、测试中心、生产基地等。
其中,科技园区将以集中、绿色、智能化、高端定制化为宗旨,提供国际高端技术和产品的孵化和加速发展服务,成为五大连池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2、智能制造园区五大连池市还将建设智能制造园区,以推广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与高品质管理模式,打造一个集智能化生产、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绿色生态为一体的智能制造基地。
智能制造园区将集中供应链、协同控制、高效灵活、智能加工、标准化生产等相关服务,并依托前沿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突破现有行业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信息技术产业园五大连池市还将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园,这将是一个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产业生态区。
信息技术产业园将提供创新集成、技术转化、专业服务、加速孵化、国际合作等发展服务,为五大连池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不断支撑。
三、五大连池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招商方案1、目标盘点通过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各个细分市场,并且明确五大连池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愿景和前景。
体验经济视角下五大连池风景区冰雪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体验经济视角下五大连池风景区冰雪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作者:邓倩倩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4期为迎合当前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实现五大连池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在查阅相关资料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当前风景区冰雪旅游发展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在此基础上,引入体验经济理论,吸收和借鉴哈尔滨、长春等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五大连池风景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对策,提升风景区综合竞争力。
一、引言五大连池风景区作为黑龙江省为数不多的国家5A级景点在冰雪旅游上同样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优势。
然而受省内太阳岛、亚布力、雪乡等景区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品牌影响力大等因素的影响,五大连池景区在冰雪游上并无竞争优势。
因此,如何深入了解体验经济内涵和市场需求,提高冰雪旅游体验性价值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二、相关概念阐述(一)体验经济1999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共同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撰写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将体验定义为“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可以看出,体验经济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
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而是提供最终体验和充满感情的力量,并给顾客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
目前从美国到欧洲的整个发达社会经济,正以发达的服务经济为基础,并紧跟计算机信息时代,在逐步甚至大规模开展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被其称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
从工业到农业、计算机业、因特网、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餐饮业、娱乐业(影视、主题公园)等等各行业都在上演着体验或体验经济。
(二)冰雪旅游冰雪旅游的产生最早源于寒地民族,是一项充满了浪漫与刺激的古老运动。
随着现代旅游业时代的到来和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广受青睐,世界各国掀起了冰雪旅游的开发热潮,建起了大量的度假村、滑雪场和冰雪乐园。
五大连池市自然资源

五大连池市自然资源
五大连池市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西南部,是一个充满自然资源宝藏的城市。
在五大连池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森林到湖泊,从矿产到温泉,五大连池市的自然资源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森林资源:五大连池市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涵盖各类树种。
这些森林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也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木材和草药资源。
保护森林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湖泊资源:五大连池市境内分布着多个湖泊,其中以五大连池为最著名。
这些湖泊不仅美丽宜人,还蕴含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湖泊周边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众多候鸟的栖息地,保护湖泊资源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
矿产资源:五大连池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
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温泉资源:五大连池市是一个温泉资源丰富的地区,拥有多处温泉景区。
这些温泉以其独特的疗养功效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养生旅游。
保护温泉资源,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也是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保护。
总的来说,五大连池市的自然资源是其宝贵的财富,如何合理开发和保护这些资源,是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只有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五大连池市才能持续繁荣发展。
找准在“八大经济区”中的站位推动五大连池市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养生 、 闲度假为主体的休闲产业经济 。 休
完 善 旅 游 配 套 设 施 , 造 冰 雪 旅 游 、 村 打 乡 旅 游 等 休 闲 项 目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旅 游 业 发 展 活 力 。 增
做 好 高 速 公 路 、铁 路 、机 场 项 目推 进 工 作 , 断 提 升 景 区通 行 能 力 。 极 拓 展 旅 不 积
找准在“ 八大经济区" 中的站位 推动五大连池市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大连池市 人 民政府市长 徐飞
现 可持 续 发 展 提 供 了政 策 机 遇 。 因此 . 要 省 委 书 记 吉 炳 轩 同志 在龙 江讲 坛 作
充 分把握住 国家振 兴东北 老工业 基地 、
宜 居 养 生 城 市 特 点 和 建 筑 风 格 。编 制 捌 市 总 体 规 划 以及 滨 河 景 观 、迎 宾 大 道 尊 观 等 专项 规 划 。 大 城 市 规划 区 范 围 . 扩 利
高。
、
加 速 推 动 城 市 转 型 。 好持 续发 打
民环 保 意 识 , 善 群 众 生 活 质 量 。 改
只 有 将 自身 发 展 置 于 全 省 发 展 的 战
略 布 局 中 , 入 践 行 省 委 提 出 ‘ 大 经 济 深 ・ 八
展 牌 五 大 连 池 是 一 个 曾 以森 林 资 源 开发
谐 发 展 。 借 助 我 市 被 国务 院 确 定 为 资 源 枯竭 型 城 市 和 列 入 国 家 大 小 兴 安 岭 生 态 功能 区 的 有利 契 机 ,大 力 发 展 和 培 育 生
态 型 的接 续 替 代 产 业 , 进 可 持 续 发 展 促 实 施 生 态 环 境 恢 复 和 蓝 天 碧 水 保 护 工
五大连池风景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

1562014年12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一、基本理论阐述(一)生态旅游概述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 Lascurain ),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旅游”(Eco -tourism )这一概念。
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
结合国内外研究论述,总结其含义:生态旅游是以提升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原始自然资源为基础,既能给旅游者带来身心愉悦,又能起到科普宣传作用的旅游活动。
(二)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都是为了旅游业的发展而进行的活动。
旅游开发是指为了挖掘潜在市场、扩大已开发市场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发掘、整合、完善的过程,其包括了旅游规划这一环节。
旅游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旅游景区长期发展而进行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方针。
通常情况下,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旅游企业和景区制定旅游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可行性报告进行旅游策划方案,然后在收集资料和不断考察过程中实现“规范化的策划”,即旅游规划方案。
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不能“为了保护而开发”,也不能“为了开发而保护”。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五大连池风景区的规划开发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五大连池风景区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 条件(一)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独特五大连池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接壤的岗阜状丘陵地区。
区内最高海拔标高600m ,最低海拔标高248m ,比高40-160m ,东、北、西地势相对较高,中南部地势相对较低。
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0′—126°26′、北纬48°30′—48°48′,距省城哈尔滨市384公里,距中俄边境名城黑河市238公里。
黑龙江省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交通运输在其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犹如人体的血管,为经济的运行输送着“养分”。
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
对于黑龙江省而言,其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显得尤为关键。
黑龙江省的铁路运输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贯穿全省的铁路干线,连接着各大城市和重要的工业基地。
这不仅为资源的开发和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促进了人员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铁路运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部分线路的老化、运输能力的不足等。
公路运输在黑龙江省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使得省内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公路网络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的需求。
内河航运在黑龙江省也具有一定的潜力。
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为内河航运提供了条件,但受季节和航道条件的限制,内河航运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瓶颈。
航空运输则为黑龙江省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快速连接提供了通道。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等机场的建设和运营,对于促进旅游、商务等领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黑龙江省的航空运输网络在覆盖范围和航班密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区域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产业的布局和优化。
便捷的交通使得企业能够更灵活地选择生产地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例如,一些靠近交通枢纽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发展成为产业聚集区。
其次,交通运输的改善有助于推动黑龙江省的旅游业发展。
黑龙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大兴安岭、镜泊湖、五大连池等。
良好的交通条件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繁荣,增加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大连池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调研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在经历了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后,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将迈出实质性步伐,区域经济整合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珠三角、长三角经济的崛起,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五大连池地区拥有独特的资源与经济特点: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是以世界著名火山和世界著名矿泉水而著称的,14座新老期火山在百万年间地质活动作用下,形成的火山锥、熔岩台地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泉水、堰塞湖、温泊、火山矿泥、残山、残丘、河流等地质遗迹,构成了一座宏大的天然的火山博物馆。
先后被授予了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全国只有24家),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唯一的矿泉水之乡、等六个国家级和两个世界级称号,已形成了巨大的无形资产。
而区内的矿泉水资源更是世界三大著名冷泉之一。
保护区旅游开发和矿泉水生产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国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五大连池市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如何更好地促进本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本次调研的目的。
一、五大连池地区自然及经济社会现状(一)自然条件概况五大连池地区位于我省中北部,行政区划位于黑河市所辖。
总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060平方公里。
本区距哈尔滨市384公里,北距对俄罗斯开放边境口岸城市黑河市238公里,有黑河地铁及202国道通过,交通便利。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最低、最高气温为-24度—21度,平均降雨量为514.3MM,无霜期为121天。
本区位于小兴安岭山地与松嫩平原接壤的丘陵地区,海拔高度248-600M。
区内分布有典型的火山地质地貌,按成因形态可分为火山锥、熔岩台地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遗迹,新老十二座火山、熔岩台地、喷气锥、熔岩洞穴,以及矿泉水、堰塞湖、温泊、火山矿泥、残山、残丘、河流等有珍贵价值的地质遗迹分布其中。
本区水系较为发育。
主要河流有石龙河、张通世沟、药泉河等;由火山熔岩流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泊有:头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药泉湖、月牙湖、南月牙湖等;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本区土地资源由火山熔岩、地表水体、耕地、林地、草地、居民用地、道路等构成。
本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覆盖率为25.7%。
区内还有较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水产及矿产资源。
(二)社会经济概况1、行政区划及土地权属。
本区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为主,延伸至五大连池市。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属我省黑河市管辖。
总面积1060平方公里,风景区直接管辖面积720平方公里,其中33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由五大连池风景区和五大连池市共管, 7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由五大连池风景区和讷河市共管。
目前五大连池风景区区划:西起大庆农场二分场、东至固西河;南起青石村、青泉村、大连步校农场;北至尾山农场五队、尾山农场十四队、尾山农场七队。
下辖1个镇(3个行政村),2个社区,1个良种场,3个国营林场,事业单位33个,企业41个,中省市直单位29个。
辖区内有3个国营农场,3个部队农场,人口5.6万。
现有宾馆、疗养院28家共有床位4000余张。
现有耕地35.8万亩、林地31.5万亩、草原5.73万亩。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主要为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划隶属黑河市,全境总面积9072平方公里,有2镇8乡,7个国营农场,11个部队农场,1个森工总局。
总人口34万。
2、本区历史沿革。
五大连池风景区从1979年至现在先后五次进行体制变革。
1979年设立德都县五大连池镇,1980年省政府设立五大连池管理处,后改为五大连池管理局,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1996年5月撤县并市,在原五大连池市成立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管理局,2000年11月成立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即现行管理体制。
根据省政府黑政办综[2000]89号纪要精神,赋予五大连池管委会县级政府职能,管委会内设1部、1办、7局、1镇(与五大连池市共管)。
3、经济发展概况截止到2005年,自然保护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6676万元增加到12178万元,年均增长12.0%;其中第三产业由2000年3083万元增加到5287万元,第二产业由2000年596万元增加到2896万元,第一产业由2000年2397万元增加到3995万元;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39.5:9.8:50.7发展到2005年的32.8:23.8:43.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162万元增加到281万元,剔除农业税不可比因素,年均增长11.6%;五大连池市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57000万元,年平均增长9.9 %。
其中第一产业88500万元,年平均增长12.6 %;第二产业11900万元,年平均下降0.3 %。
第三产业56600万元,年平均增长8.8 %。
现三次产业比为56.4:7.6: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50元,年均增长9.5%。
全市一般性财政收入预计达到17676 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平均增长4.2%。
二、五大连池地区区域经济特点及存在问题(一)区域内经济特点及发展潜力五大连池地区经济与省内其他地方相比,经济总量偏小,2005年自然保护区与五市经济总量不到20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产偏重,二产偏弱,三产种类不全。
经济发展能力较弱,投入产出比偏低,一般性财政收入不足。
同时区内经济形式复杂,森工、农场、军队等各种经济形式的介入,也制约了本区的经济的发展。
但本区的独特地理特点,也蕴藏了经济发展潜力。
就其自然保护区来讲,首先,五大连池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世界之最”:一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火山地质地貌,地学意义重大。
五大连池火山群是由远古、中期和新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质地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上少见的类型齐全的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专家概括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典型性和美学性。
五大连池火山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火山,也是世界著名火山。
二是世界上最优质的矿泉水资源。
五大连池矿泉水是世界著名三大冷泉之一,有铁硅质、镁钙型重碳酸低温冷矿泉水,天然含汽,可饮可浴,健身治病;有偏硅酸、氡等类型矿泉水。
有“药泉”、“圣水”之誉。
1986年五大连池矿泉水就进入中南海紫光阁。
三是世界上最具医疗价值的疗养资源。
五大连池具有纯净的天然氧吧、独特的火山全磁环境、特效的药性洗泉、灵验的药用矿化磁化离子水、神奇的太阳能理疗场等,已成为闻名的疗养胜地。
其次,五大连池保护区具有极高的开发潜力,可以概括为“四个潜力巨大”:一是发展矿泉水加工产业潜力巨大。
五大连池矿泉水年自涌量达2000万吨,现年加工量万吨左右,如年加工达到100万吨,可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30亿元。
二是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五大连池可供开发景区20余处,景点400多个。
目前仅开发7大观光区、八大奇观,130个景点,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如经进一步开发后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以上。
三是发展疗养产业潜力巨大。
目前,五大连池疗养产业尚处于低档次、小规模水平,年均接待疗养人员2.5万人次,若伴随旅游人流扩大,改进疗养方式,增加疗养天数,年均接待疗养人员25万人次,年收入将达1.5亿元左右。
四是发展生态矿泉农业潜力巨大。
五大连池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如果依托五大连池特有的地理、水源、气候等先天优势,配合疗养中的“食疗”需求,开发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和矿化产品,农业效益将会成番论倍增长。
正如省矿业集团给省委宋书记《关于开发五大连池火山资源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五大连池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一旦得以释放,将会成为我省继煤、木、粮、油后第五大资源开发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非常有希望像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著名景区一样,对区域经济和全省经济发展起到比较大的牵动作用。
”就五大连池市来讲,一是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农业总产值由4.7亿元预计提高到6.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96元预计提高到2650元,;农业总收入由4.57亿元预计提高到6.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5.9%;粮食总产由1.69亿公斤预计提高到2.2亿公斤,五年平均增长5.4%。
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是工业产品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矿泉系列、特色绿色农产品等新一代工业品替代传统产品。
通过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成功地引入了一些域外企业,带动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
2005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950万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10.3 %。
三是第三产业发展领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34%上升到36 %,其中,交通、通信、旅游、社会服务等发展尤为迅速。
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3.41亿元,五年平均每年增长7.5% 。
旅游业不断发展,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山口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旅游收入累计达到160万元。
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五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相继建成了2条通乡路、4条通村路。
城市重心东移战略的实施,使楼房面积五年新增15.6万平方米。
新建了山口旅游路、热电厂、高级中学、城区自来水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
全市公路里程从972公里增加到1081公里,。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到2005年城区道路拓宽及升级发行面积达14.157万平方米,市区内环路基本通畅,城市道路骨架建设成型。
五是私营企业和对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到60 %以上,个体私营业户达2844户,其中私营企业达到60户。
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
外贸出口接连迈大步,十五期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517万美元,其中2005年出口额预计达到190 万美元。
五年实际利用域外资金15.36万美元。
(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体制原因,本区域分属两个地方政府管理,即五大连池风景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及五大连池市,同时区内还分布着森工、农场等中省直及部队等其他行政机构。
各行政机构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来谋划经济发展,是必造成区内资源不能共享,经济总体布局和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存在着资源重复开发与浪费、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及不利于五大连池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等各种问题。
例如:区内有不同体制、来自不同地区的从事矿泉开发企业就有十多家,规模、工艺、资金投入、产品质量不尽相同,品牌、营销、价格各自为战,致使五大连池矿泉水产业严重内耗,阻碍了矿泉经济的发展。
二是区域内主导产业不够壮大。
目前本区域内达成共识的主导产业是以开发独特火山地质遗迹的旅游业和矿泉水加工业,随着近些年的建设,两产业的开发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整个区域的旅游业收入占GDP的比例还很小,还不足以拉动本区域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