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的绘画艺术特征及其成就

合集下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08期中國国家博物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受捐、购买、调拨等方式,汇集了数量较为可观的明代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的书画作品,其中既有可以确信的真迹名作,亦有一些颇具研究空间的争议之作,本文掇取数件,加以评述。

《真赏斋图》卷(图1)是文徵明88岁(嘉靖丁巳,1557)时,为当时无锡的收藏家、真赏斋主人华夏(字中甫)而作,绘画没有写明具体时间,卷后以楷书落款:“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

”在这之前,文徵明80岁(嘉靖己酉,1549)时已经为华夏画过一卷《真赏斋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后接续有隶书、楷书两种《真赏斋铭》,落款分别为“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和“长洲文徵明著并书,嘉靖丁巳三月既望,时年八十有八”,两种书体的铭文书写时间差一个月。

这些表明铭文创作及书写时间与国博藏本绘画时间一致,是在上博本绘画完成的八年之后。

在国博本《真赏斋图》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卷开始部分的湖石叠山。

湖石叠山处于画面上下位置,并占据了全卷二分之一的空间。

上博本《真赏斋图》中虽然也描绘了华夏真赏斋中的太湖石,但远没有如此的体量。

在技法上,88岁的文徵明将干笔、湿笔并用,皴法、染法融合,既有元代王蒙以来的繁茂深厚,又发展了吴门画派中由他所开创的空灵雅致之风,成功地营造了一个似真似幻的园居空间,可谓假山石之假、真丘壑之真。

卷后《真赏斋铭有叙》用小楷写就,全文为:真赏斋者,吾友华中甫氏藏图书之室也。

中甫端靖喜学,尤喜古法书、图画、古金石刻及鼎彝器物。

家本温厚,菑畬所入可以裕欲,而于声色服用一不留意。

而惟图史之癖,精鉴博识,得之心而寓于目,每并金悬购,故所蓄咸不下乙品。

自弱岁抵今垂四十年,志不少怠,家坐是稍落,弗恤而弥勤。

余雅同所好,岁辄过之,室庐靓深,庋阁精好,宴谈之余,焚香设茗,手发所藏,玉轴锦幖,烂然溢目。

文征明作品特点

文征明作品特点

文征明作品特点
文征明的作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深刻的思想。

文征明的作品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融合了传统文学方面的理论思想,以及西方浪漫主义、哲学、宗教等思想,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体系;
二、强烈的情感色彩。

文征明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他把人生的悲、喜、怒、惧等细腻的情感渗透到作品之中;
三、强烈的历史观念。

文征明作品中蕴含着强烈的历史观念,他把社会的变化、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作品的叙事中,表达了对历史的理解;
四、深刻的反省观点。

文征明通过他的作品来反省和检讨时代的社会状态,表达出他对时代发展的见解和建议;
五、精巧的文笔。

文征明的文笔细腻,描写细腻,语言优美,艺术性很强,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六、多元的文体。

文征明的作品采用多种文体,既有新编的长篇小说,又有短文、散文、抒情诗等,展示了他文学技巧的多样性。

总之,文征明的作品独具特色,具有深刻思想、强烈情感、强烈历史观念、深刻反省观点、精巧文笔和多元文体等特点。

简要论述元四家的作品及艺术成就

简要论述元四家的作品及艺术成就

简要论述元四家的作品及艺术成就元四家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四位画家,包括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

他们在绘画艺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和重要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提到的是沈周,他是元四家中最早出现的一位画家。

沈周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他的作品以造型准确、笔墨淡泊、意境深远而著称。

沈周沿袭了宋代文人画的传统,强调个性表达和审美追求,常常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其次是文徵明,他是元四家中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位画家。

文徵明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他善于运用多种工具和技法,创造出独特的绘画语言。

文徵明的作品不拘一格,既有古朴典雅的传统风格,又有奔放豪放的个性特点。

他独创了“文人画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开创了明代画坛的新局面。

再次是唐寅,他是元四家中最具个人特色和最广泛影响力的一位画家。

唐寅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他的作品形象鲜明、情感丰富、技法独特。

唐寅的绘画风格富有笔力豪迈的特点,善于运用浓墨重彩和写意的笔法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他的作品在当时非常受到欢迎,对明代的后世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后是仇英,他是元四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

仇英擅长人物画和花鸟画,他的作品刚劲有力、笔墨精湛、色彩丰富。

仇英在绘画中注重形态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他的作品非常具有装饰性和艺术性,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审美上的享受。

总结起来,元四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力在中国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画家和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形式和内涵,更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元四家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是后世画坛的宝贵财富。

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与人生价值

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与人生价值

文征明的艺术成就与人生价值文征明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大师之一,他的艺术成就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艺术。

他融合了诗、书、画三者于一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人画风,这一风格一直影响到现代,被称为“文征明派”。

一、文征明的艺术成就文征明主要以花鸟和山水画为主,他的画作深受收藏家和学者们的赏识。

他的花鸟画以细腻、明快、简练的笔法著称,色彩清新明亮,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山水画方面,将小清新与诗意融于一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更展现出他在诗、书、画方面的全面才能。

二、文征明的人生价值文征明的艺术成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遗产,同时,他的人生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启示和反思。

首先,文征明一生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理念,不为时俗所累,不受世态的影响。

他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坚持自我,独立思考,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也是一个独树一帜的存在。

其次,文征明身兼文人和画家的双重身份。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书法家。

这种全面的才能表明一个人在单一领域中往往并不能超越自己,而在有多样化的才能的情况下,人有机会创造出更加完美和综合化的艺术品。

再次,文征明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他体悟到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反思了尘世的虚妄和生命的意义。

他的艺术不止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求,也在放射着他作为人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关怀。

最后,文征明的生活也带有朴素和内向的特质。

他倡导清净修身,崇尚自然与自由,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种田园式的温情不但给他本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充满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的个人形象。

三、总结文征明的艺术和人生,都是有价值的。

他的艺术超越了时空的差异,充满了人生的哲思和感悟。

他的人生也是一种艺术,一直激励着我们,教导我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坚持自我、勇于创新。

文征明不仅跨越了时代,更留下了给后世人思考和学习的珍贵经验。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五幅绘画作品赏析(下)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五幅绘画作品赏析(下)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五幅绘画作品赏析(下)文徵明系“明四家”之一,师从沈周,书画方面造诣极为全面,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

其绘画风格雅淡清逸、文秀沉静,构图丰满多样,尤其善于运用“钿文”的表现手法,主宰了明清绘画发展的主旋律。

赏析的作品有《山水图》、《积雨连村图》、《绿荫长话图》、《千林曳杖图》、《临溪幽赏图》、《溪山幽居图》、《湘君湘夫人图》、《林榭煎茶图》、《琴鹤图携琴访友图》、《兰竹画》、《古洗蕉石图》、《雪景山水图》、《溪亭客话图》、《碧荫坐钓图》、《春山烟树图》。

明代中期文徵明《山水图》赏析《山水图》扇面,纸本,设色,纵16.1厘米,横46.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远山隐约,连绵起伏;悬崖巨壁,苍松古树,洲渚汀际,杂树成林,茂密葱郁。

房屋掩于树间,一老者凝神窗外,涧泉蜿蜒,下泻入溪。

格调高雅,稳重而文静,虽有“元四家”及董、米根底,却自具风貌。

明代中期文徵明《积雨连村图》赏析《积雨连村图》立轴,纸本,水墨,纵87.9厘米,横29.1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此图笔墨疏简,属于“粗文”画风。

远山用笔轻柔淡润,随意勾出山体轮廓,再略施渲染,以浓墨点苔。

近树和中景树木亦用墨点成,或浓或淡,而疏密不显,呈平面感。

明代中期文徵明《绿荫长话图》赏析《绿荫长话图》立轴,纸本,水墨,纵131.8厘米,横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又名《五月空山图》。

画兼深远和平远,对话,其上于岩壑中夹道蜿蜒曲折而通向山深处,道旁山重峦复,松柏耸立,一水自深处流出。

构图严紧繁密,笔墨苍秀娴熟,画法师董、巨、“元四家”,而独具风格。

是文徵明的晚年细笔代表作。

明代中期文徵明《千林曳杖图》赏析《千林曳杖图》立轴,纸本,墨笔,纵35.3厘米,横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山峦层叠间房屋村舍,树木或枝繁叶茂,或萧疏秃干,有人撑舟而归,有人荷杖小桥。

用笔细谨,浓淡、粗细、疏密,互相交织,有条不紊,给人温雅沉静之感。

明代画家文征明与明代绘画特点

明代画家文征明与明代绘画特点

明代画家文征明与明代绘画特点1. 文征明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文征明(1470年-1559年),字子昂,号南石,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

他出生于江苏无锡,早年曾在南京大书院学习儒学,后以才华出众而被聘为皇室画师。

文征明对于绘画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尤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

他的作品注重形神兼备,将写实手法与意境表达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征明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并且在创新中融入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感悟。

2. 明代绘画的背景和特点2.1 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这个时期社会稳定繁荣,士人地位提高,艺术活动也十分活跃。

2.2 绘画特点明代绘画延续了宋元时期的传统,但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 强调写实和表现力:明代绘画注重对自然景色的准确描绘,同时也追求表达感情和意境。

画家们通过观察、真实再现以及个人感悟,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作品。

- 重视构图和形式美:明代绘画注重画面的整体结构,善于运用对比、层次和节奏等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美感。

- 多样化的题材和风格:明代绘画既有山水田园的宁静场景,也有宫廷宴会、神话传说等绚丽多彩的题材。

不同画家还各自追求风格上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流派。

3. 文征明在明代绘画中的地位与影响文征明以其卓越才华和个人艺术追求成为了当时绘画界备受关注的焦点。

他对于山水花鸟等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展出了独特而精湛的绘画技巧。

文征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提倡以自然为师,注重细致观察和表现力,这种观念在后来的绘画界影响广泛。

他以真实写实的手法和审美理念,开拓了明代山水画的新境界,并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对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影响外,文征明更重要的是在艺术理念上给了后人许多启示。

他试图将书法与绘画相融合,通过笔墨之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内心体验,注重创作中融入个人思想感悟和审美趣味。

4. 总结明代画家文征明以其独特而精湛的技艺在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文徵明绘画特点与成就探析

文徵明绘画特点与成就探析

文徵明绘画特点与成就探析文徵明(1470年-1524年),字太素,号东篱,明代著名文人、画家。

他以文学和绘画双重身份著称于世,被誉为明代最杰出的绘画家之一、文徵明的绘画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即笔墨秀丽,构图独特,富有情感和具备丰富的学识背景。

他的绘画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文徵明的笔墨秀丽是他绘画作品的明显特点之一、他通过浓墨重彩的运用,将画面的色彩鲜明而富有张力。

他的线条流畅,柔韧有力,充满生气。

同时,他对墨的运用极为熟练,能够巧妙地创造出不同的纹理和质感,增强作品的观赏性和表现力。

其次,文徵明的构图独特,善于借鉴传统的构图技巧,并进行创新和发展。

他擅长运用空间的透视和配角的安排,巧妙地安排画面中的主体和背景,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他还善于利用对比和对比鲜明的色彩,使画面更加饱满和平衡。

再次,文徵明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现实,更是借助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他擅长运用笔墨和构图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受,给人一种奇特而深刻的美感。

最后,文徵明的绘画作品富含丰富的学识背景。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精通绘画,而且对诗词、历史和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

他擅长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文学、历史和民俗等方面的体验和研究成果,使绘画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文徵明的绘画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被誉为“文人画”的代表。

他的绘画风格独特,深受后世文人和画家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后来文人画的新局面,并对现代绘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文徵明的绘画特点主要有笔墨秀丽、构图独特、富有情感和具备丰富的学识背景。

他以其突出的绘画成就和独特的绘画风格,成为明代最杰出的绘画家之一,并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在后世一直被广为传颂,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文征明代表作

文征明代表作

文征明代表作文征明(1944年),汉族,祖籍安徽省肥西县,旅居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市,中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

他的绘画作品被誉为“中国典型性、中国特色性、中国现代性”。

文征明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新生代艺术家中的翘楚,他的画作极具意蕴,有着包容各类文化元素的特点,深受艺术家、观赏家的喜爱。

他的绘画作品饱含自然的美感,富有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充满着对人间尘世的讽刺与展示,具有时代特征。

文征明的代表作有《小桥流水》、《绿野远见》、《春梦》、《浮梦》、《梦境》、《瓦岗古寺》等。

《小桥流水》是文征明拍摄于安徽省扬子江畔的一幅作品。

这幅画作以安静而舒缓的气氛捕捉山水庭院,晚上乌云密布,洪流扬沙,西望湖,雾翳千里,在黑夜中惊艳美景。

图中小桥里,小橡树把桥头环绕,水清源远,河流宁静,令人忽然陶醉,仿佛拥有一份山水清幽的宁静之美。

《绿野远见》展示的是文征明亲自到印度尼西亚的美景。

画面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森林,森林布满了深绿的树木,山顶弥漫着云雾;第二部分是湖面,湖面是一片碧蓝,蓝色的水面和绿色的森林配合得完美无缺,呈现出一幅宁静澄净、苍凉丰美的绿野远见。

《春梦》是文征明的一幅画作,是他的一种梦境,梦境中有着梅花繁多的景象。

图中,画面中央为一株梅花,花型简练而又精致,周围是一片云彩,表现出梦境般的感受,图中的颜色色调也柔和细腻,让人置身其中。

《浮梦》是文征明最具代表性的三维立体画作之一。

画面中以梦境为背景,浮现出一只向天而立的鹰,鹰身上装饰着熊熊燃烧的火,旁边是静静的湖面和蓝色的天空,形成一种静谧宁静的感受。

图中黑色、白色、黄色、橙色、蓝色等七种颜色的完美融合,表达出一种梦幻、灵性的世界观。

《梦境》是文征明的一幅梦境作品,画面上是一片开阔的蓝天和白云,光芒四射,山川绵延,隔开天空的是一只仰望天空的梅花,梅花的姿态优美,枝叶细腻,天空中缠绕着一丝云雾,给人以一种梦境般的感受。

《瓦岗古寺》是文征明于2006年前往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瓦岗古寺拍摄的一幅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9,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5期)Total No .285收稿日期:2012—06—20作者简介:张莹(1990—),女,陕西宝鸡人,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士。

研究方向:国画,美术学。

浅析文徵明的绘画艺术特征及其成就张莹(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文徵明系“明四家”之一,师从沈周,书画方面造诣极为全面,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

其绘画风格雅淡清逸、文秀沉静,构图丰满多样,尤其善于运用“细文”的表现手法,主宰了明清绘画发展的主旋律。

关键词:文徵明;艺术特征;成就中图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19—03一、文徵明的生平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号衡同,与沈周同为长洲人,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文徵明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起的领袖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富有文学才能和书法才能。

早年文徵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被录取,不再求仕进,致力诗文书画艺术创作。

54岁时他被荐进京,感受到官场的黑暗和仕途险恶,后以身患疾病为由返回苏州,专注于诗文书画。

文徵明一生过着平静优裕的风雅名士生活,主要从事艺术活动,作品表现文雅幽静的审美情趣。

文徵明比沈周的年寿更长,作品数量多、流传广,他晚年名望极高,家人子弟、门生私淑众多,大多也以诗画得名于当时。

二、文徵明的绘画艺术特征(一)浓郁的文人情怀文徵明的文人画多以雅致清高、超凡脱俗为其理想的精神境地,这些山水画中多表现的题材有小桥流水、茂林修竹、竹林村舍、石峰奇突,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带有避世的情绪,代表了那一时期的文人想入仕却又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但是文徵明身上所具备的艺术气质修养,却使得山水画的技法形式有了新的发展。

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他的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描写天地自然景物为主题,如《绿荫清洁图》《春深高树图》《古木寒泉图》《石湖清胜图》等,在这类作品中既反映了平和恬静、雄伟奇异的自然境界,也表现出了典型的文人画家的思想情感。

第二类表现的是身处庭院或自然环境中的隐士的作品,主要描绘画中人物所居住的庭院,如《浒溪草堂图》《真赏鉴图》《洛原草堂图》《东园图》等。

第三类主要是文徵明摹仿前人的作品,多仿元人的为主,特别集中在赵孟頫、王蒙、倪瓒三人身上,这一类作品具有学习前人画作技法的意义,但也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我们认识文徵明的绘画特征提供了来源。

这些作品中阐述着文徵明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感叹,作品中的山石亭台皆能表现出作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理想。

作者虽然入仕不成功,但是他在枯木、疏林、山石等一系列的自然景物中,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才情、傲气无声无息却又强有力地表现在画面中去感染观众,犹如文人气质中带有不屈不挠的傲气,同时又散发出闲淡古雅的气质,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作者清澈高旷的文人情怀。

(二)超凡的艺术境界吴门画派的基本精神是从古代范画中收集图式,进而加入自己的思想,组合成新的秩序从而达到继承和创新的作用。

文徵明学画于沈周,沈周一生未曾远游,主要靠临摹和学习古人作品,然文徵明则不然,他911更强调“经营位置”的重要性。

“经营位置”的说法出自于谢赫的《六法论》,受到了历代画家的重视。

“经营位置”在构图上乃是大版块的起承转合,物象的形态与形态之间的联系,是绘画重要的步骤,它是画家的修养、构图、创意等在画面形态上的体现。

文徵明之所以比他的老师更加注重“经营位置”的重要性,其实是有内在的历史动因的。

首先,经北宋雄奇伟岸的“范山模水”,南宋富有诗意的“半边一角”以及元人荒疏淡远的“逸笔草草”之后,留给明代人的发展空间日渐狭小,在沉重的压力下,明人只好将“师古人”作为安身立命之法。

于是,抱着“集大成”的理想,沈周、文徵明开始努力对元人图式的深度挖掘和整合。

其二,由于深受“元四家”审美趣味的影响,图示来源日益依赖于古人,吴门画派的先驱沈周、魁首文徵明都更加推崇复古,古人的风格成为他们山水画的主题。

他们广泛地模仿权威性的典范,渐渐地,这种模仿制作逐渐成为文人画家创作的准则。

其三,画家为了迎合商业需求,势必要加重画面的形式美感,进而不断探索造型的本身形式,构成意味。

这种作品绘制精巧,在“经营位置”上不仅需要精雕细凿的刻画工夫,同时也需要更为精审的形式匹配。

这种作品深受市民趣味的影响,画面场景和情节倾向于具体实在,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对画面形式感的要求。

而文徵明对“经营位置”的重视,体现在其一贯的创作实践中。

如果说其师沈周是凭着文人的热情与宽容,通过大量的模仿来挖掘和整理古人的图式语言,他对古人图式的转化和吸收更多停留在单元图式转化的层面,文徵明以他冷静而严谨的建构意识,在构图和形式上将图式整合出了一种全新的画面构成。

观其作品,整体来看,文人的构图丰满多样,有全景式、局部式等。

景物造型棱角分明富于变化,以细笔山水抒发情怀,笔韵中雅拙参见,书卷气息透出纸面,装饰性强而空间感弱,严谨不求险胜,以墨色浓淡达到景色交融,构图上平中寓奇,机关叠伏,形态精审,版块分明,在形式感上甚至可以说超过了他的师父沈周。

(三)树立细致绵密的“细文”风格文徵明师承沈周,也承袭了其对传统的理解,他的画作中仍然沿着沈周的路线在寻找绘画的语言。

但由于其本人心思缜密,行止谨严,他恪守儒家“和”的审美风范,画作不以粗放见长,而是比其师沈周更具有一种精审的制作意味,以其细致绵密的画风而著称画史。

其细致绵密的画风甚至取代了沈周的“粗枝大叶”风格,于是以“细文”为典型模式的吴门风格最终确立。

文徵明的细笔画绵密工致,文厚富丽,文徵明本人就比较排斥阳刚的“粗沈”,而推重相对文静的“细沈”,进而身体力行,以其文静和缓的画风奠定了“吴门派”的典型模式和基本风格。

文徵明的细笔作品中以青绿最具代表性,这类作品中以赵松雪的格调为主,兼参李唐、刘松年、王蒙的笔意,并于倪瓒造境多所留意,概括起来他的细笔作品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宗赵体而参倪意者,笔致精简而体格简拔,布局疏朗而景象淡远,《雨余春树图》当是此类风格的作品。

《石湖清胜图》及《剑浦春云图》虽是浅绛和小青绿,但在笔墨性格上及造境上也具有相同的特征,而且这两张作品在画面形态和造境上,明显带有倪瓒的意思。

他不直接取法于倪瓒的技法和技能,而是着意于其轻灵柔婉的笔致和萧疏简淡的造境,并对形态的归纳和转换做了巧妙的处理。

文氏还简化了倪瓒侧锋皴笔的层次,而更注重于对线条的提炼和概括,中锋轮廓线细致绵密,丝丝入扣,使画面的整体形态秩序显得简明而整洁,尽显作者淡雅清逸的风格和儒雅的性格。

他成功地使倪瓒的图式语言呈现出全新的组合关系,可谓别出心裁。

第二类是取法刘松年、李唐为主的,参以院体的园林小景,间作长卷,偶作中堂,但体格不振。

这类作品以《东园图》和《虎桥山图》为代表,《东园图》清健挺拔的造型和紧密整饬的构图特征明显脱胎于刘松年,而《虎桥山图》更是呈现出一派十足的院体作风。

行笔迅捷,意态飞动,转折分明的笔墨性格似乎暗合李唐风规。

作品中弥漫了浓郁的利家气息,皴擦点染,干净利落,造境繁复,极尽其刻画之能。

第三类是以王蒙的小青绿为参照,其实也是师承于沈周的“细沈”。

文徵明承袭了“细沈”的松动笔墨性格,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成为自己的风格,他强化了点线的形式构造,使画面的层次形态更趋于清晰。

同时,加深了画面的形式感,使“细文”的表现手法显得整体而明朗,形态也更为充实、坚定,气息也为之一变,突显出自己细致绵密的“细文”风格。

三、文徵明的绘画成就从前面谈过的三方面艺术特征,我们看到了文徵明绘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的确,文徵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但是他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他的绘画成就,他广泛地吸收和学习前人的技法,并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而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王世贞曾说过,“吴中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伯虎,彼自以专精湛哉,则皆文先生友也。

而皆用前死,故021不能当文先生。

人不可以无年,信夫!文先生盖兼之也。

”文徵明的确称得上这样的评价,他的画风基本上构成了明清三百年来的主旋律,而他的成就更令后世望尘莫及。

(一)以协调、严谨的构图风格为后人奠定作画基础吴门画派也是自文徵明始,这一流派以绘画探索形态为主,在画面的形式感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他参详古人的作品,并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改造,强化了画面的形式感,使画面形态融为一体,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恰当自如,并对前人的作品做出了高度的总结。

他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构图经验,令后世之人循着他所总结的路线,轻松到达一个高度。

(二)以细致入微的“细文”表现手法引领绘画流派“细文”表现手法是文徵明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手法,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他的作品多以对自然万物和生活景致的描述严谨、细致而著称,这些作品给了他“细文”表现手法的发挥空间,他的笔致纤细,形态细碎,精于雕琢而短于运斤,人物看起来虽然体格单薄但却个个精神盎然。

他将传统的青绿山水富丽浓艳的着色法转变为与文人情趣相一致的清丽雅致的着色法,以水墨为主,敷以青绿,并不掩盖住墨色。

画面雅淡清逸的“细文”表现手法深受士大夫的欢迎,以致在嘉靖年间,“细文”的表现手法逐渐统治了吴门画坛,文徵明对吴门后学的影响也超过了沈周,后期吴门画派的画家亦是更多地吸收“细文”的手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细文”表现手法俨然成为了吴门画派的主流。

四、结语文徵明的绘画作品继承了吴门画派的传统风格,以山水画数量最多,跟吴中的生活景象息息相关,山林秀石、晓窗读书,非常的殷实和安逸。

其作画早年细致清丽,中年用笔粗放,晚年则粗细兼具。

总的说来,其画风有“粗文”、“细文”两种。

如《雨山图》《古木寒泉图》《寒原宿莽图》等便是“粗文”风格,一看就知深得沈周真传,水墨淋漓笔致挺拔,苍劲豪迈,粗放中包含着宁静典雅的气质,足与沈周抗衡。

但这不是他的主要风格,代表他画风的是所谓“细文”,这类作品占多数,如《万壑争流图》《真赏斋图》《春深高树图》等,均以细致画笔取胜,小青绿为主色,文雅秀逸,虽多从赵孟頫变化而来,而不失自身特色。

纵观吴门画派,由王蒙到沈周的“细沈”,再由沈周的“细沈”到文徵明的“细文”再至吴门后期的“形式主义”风格,在这条线索中文徵明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推进作用,同时,他的绘画审美趣味和风格样式作为准则影响和促进后学之士,因此可以说他的实际存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沈周。

他是绘画方面和书法方面的全才,广泛吸收和学习前人的技法,他成熟的笔墨技巧和儒雅的艺术风貌成为明清两代许多画家的航标,并根据绘画内容的不同产生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是雅淡清逸,文秀沉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