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

品评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特征文/张国军当今,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姿的多元化局面。
但能够打动人们心弦、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却不多见。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不少画家被商业观念所左右,心浮笔躁,形式上强装学术,故作深沉,技法上偏重于肌理制作,玩弄雕虫小技;有的急功近利,玩弄笔墨游戏;有的打着创新的招牌搬抄西方的绘画形式,从而失去了中国民族绘画的艺术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人民大众对中国画的审美价值的判断和评价。
重审中国绘画,其线条之丰富,笔墨之有趣,构图之灵活,空白之妙用,诗书画印之相得益彰,可谓世界艺术奇观。
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传承,如何把握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底蕴,乃是我们艺术家的主要责任。
中国画创作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审美观念进行拓展。
中国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融汇了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南齐谢赫的“骨法用笔”,再到唐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直到近代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立意、气韵、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以及学养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
这些经验和理论,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独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
中国画无论是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抑或工具材料,都与西方绘画迥然不同,深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
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繁荣与多元发展的今天,把握和深化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神写意超以象外中国画重写意,区别于西方的写实绘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意蕴。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具象的摹拟和抽象的不似,而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通过形象和笔墨,表现出人的感情和气质。
近代大师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似”指创作的题材和内容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真实的反映。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
苏轼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的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苏轼绘画特征1.山水画的独特风格苏轼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墨技法,以简洁、凝练的笔墨表现出山水风景的气势和神韵。
苏轼的山水画注重画面的布局和构图,常常通过借景增幅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此外,苏轼的山水画多用意象化的手法表现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自然之美。
2.人物画的生动表现除了山水画外,苏轼还擅长绘制人物画。
他对人物的描绘非常有生命力,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人物画常常注重人物形态的自然流畅,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他注重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使人物形象真实而栩栩如生。
3.草书的独特风格苏轼的绘画作品中,草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草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苏轼的草书字形奔放、洒脱,富有灵动的生命力。
他注重在草书中体现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情绪的宣泄,使草书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成为一种传递心灵感悟和情感表达的艺术表现。
二、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1.对古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古人艺术情有独钟,他积极学习古代文人的绘画作品,吸取他们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深入研究古代绘画理论,尤其对大家谢赫心仪,这对于他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2.文学与绘画的结合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才华对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将自己的文学才华与绘画相结合,通过绘画表达文学情感,通过文字补充绘画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诗词来解读自己的绘画作品,使绘画和文学相得益彰。
3.追求心灵自由与审美追求的统一苏轼的艺术思想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审美追求的统一。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是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早期的史前岩画和陶器上的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绘画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鉴赏标准。
以下是有关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的相关内容。
1. 历史背景: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在陶器上进行简单的纹饰绘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逐渐从简单的纹饰发展为表现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图像。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壁画和绢画,标志着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和宋朝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绘画家和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审美观念: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书法和绘画的“写意”风格。
写意是指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点,准确地表达出主题或景物的神韵和意境。
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不同,中国绘画强调意境的表达和画家的个性创作。
此外,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超脱”,注重与观者情感的共鸣,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
3. 绘画题材:中国绘画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宫廷和寺庙等。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强调自然界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山水画通常采用“三远”和“三近”的构图方式,即通过远近不同的景象来创造艺术效果。
花鸟画则注重表现自然界中花草鸟兽的生动形态和个性特点。
人物画通常描绘名士、宫廷人物和民众,通过对人物气质和特征的描绘来表达主题。
宫廷绘画和寺庙画则是表现宫廷和宗教场景的绘画,同时也展示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4. 绘画技巧: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艺术。
传统绘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和墨,通过墨的深浅、笔画的粗细和变化来表现形态和纹理。
同时,中国绘画也注重构图的艺术,采用“虚实”和“留白”的技法来增强审美效果。
虚实结合指的是通过正常线条和虚线的搭配,来描绘物体或人物的形态和轮廓。
留白则强调画面中的空白部分,通过留白来突出主要内容,给观者留下余白,引发联想。
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摘 要:美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文化,它不仅具有鲜艳的色彩,而且以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视觉冲击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寄托。
在艺术领域,线一般被认为是最具有夸张手法的艺术描绘手段,是美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无论是西方的美术还是中国的传统美术都将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重要性。
本文就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加以叙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术作品;线;功能与审美线又被人们称为线条,它通过一种简洁、朴实又极具丰富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线是人们最初对大自然奇妙景象最简单的记录方式,是美术绘画的基本语言之一。
但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美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中国美术作品对于线的掌握,讲究线条简洁,就是用很多的线条表达尽可能多的艺术气息。
而西方美术作品大都被社会政治等影响了审美,它们主要以光影、形体等方式表现。
分析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一、美术绘画作品中线的功能在美术作品中,线是点与面之间的阶梯。
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特别注重线的画法与处理,尤其是画家创造一些高难度的意象时很容易体现出来,这个过程不仅强调了美术绘画作品中的视觉美感与艺术体系,还特别讲究表现技法的气韵。
它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根据创作者的艺术特点可以呈现出诸多风格来。
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之所以重视线条,是因为在中国艺术家心目中,线条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手段,而且还与整个大千世界以及人作为主体的精神和境界具有一种内在而深刻的联系。
画章中每一个线条的勾勒都能突出其中的艺术美感,进而使美术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线以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同的意象与情趣,不同的线条勾勒出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进而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
比如,波浪线给人一种欢快、心驰神往的感觉,停顿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苦涩,斜线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而直线给人一种归于平静、流连忘返的复杂心境。
美术作品中不同类型的线条会带给人们在视觉上与内心世界不同感受的冲击,由此可见,线条艺术是一种表现人们内心真实世界的特殊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第一篇: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与诗歌的融合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的形式和美感有别于世界其他绘画艺术,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多种文化形态所蕴育的一种特殊的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数中国画家首先是文人,然后是画家。
因此绘画与书法、诗歌有着紧密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可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另外一层含意是画境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求得的境界。
所以中国文人看画有读画之说,如果说笔墨为画之体貌,诗意则为画之灵魂,笔墨与诗意相融相辅而成画。
中国最早的文学成就是编纂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而中国诗画开始联系起来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诗配了二幅图。
到晋代的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了《洛神赋图》。
至晋末陶潜开始创作田园山水诗,并出现一批山水画家。
自此以后山水田园诗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诗人画家,虽然不曾有意识的将诗画结合起来,但却同时向山水田园诗画发展,使题材内容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再者,这些诗人画家的道佛思想极其浓厚,在审美最求上也大体相同。
所以他们的诗画创作思想也有相似之处。
到唐代时,是诗歌的辉煌时期,诗画结合也已明朗化,诗人画家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
可见诗画结合在唐代已经逐渐发展起来,而且各种形式都已具备。
而宋代的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也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并由于苏轼提出总结性的“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成为千古定论。
自此以后,诗人画家都以此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目的,导致诗配画和画配诗及画上题诗、自画自题,成为普遍的诗画创作的美的形式和标准。
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论述艺术典型的审美特征

论述艺术典型的审美特征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话题,因为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艺术形式来探讨它们的典型审美特征。
首先,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构图、色彩运用、线条和形状等方面。
构图是指画面的布局和结构,艺术家通过构图来引导观众的目光,营造视觉效果。
色彩运用是指艺术家运用颜色的方式,包括色彩的对比、明暗、饱和度等,以及色彩在画面中的平衡和协调。
线条和形状则是绘画中用来表现物体轮廓和结构的基本元素,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形态、质感和空间感上。
雕塑作品的形态包括立体的形状、体积和比例,艺术家通过对形态的塑造来表达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质感是指雕塑作品表面的质地和纹理,艺术家可以通过对质感的处理来增强作品的触感和视觉效果。
空间感则是指雕塑作品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艺术家通过对空间的运用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气氛。
另外,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直接传达出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
和声是指不同音符同时响起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声的运用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节奏是音乐中时间的组织和安排,不同的节奏可以带来不同的节奏感和动感。
音色是指乐器或声音的独特质地,不同的音色可以赋予音乐不同的情绪和特点。
总的来说,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涵盖了艺术作品的各个方面,包括形式、内容、情感、意义等。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但它们都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观众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从而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浅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含蓄 、 玄淡 、 浑茫和 中庸 柔和之美 , 极少有浮躁不安 、 剑 不同的民族 、 地区 , 必然产生 不同的文 化现象 , 艺 术是民族文化 中最突出 、 最活跃 、 最深刻的表现形式 。 作
为重要画 科之一 的山水画 , 蕴涵着丰富 、 刻的民族 文 深 化精神 , 根深蒂 固的儒 、 道思想可谓是我 国民族文化 的
表 达 ”而 且 讨论 了 空 间 的 表现 , 定 了 中国 山 水画 的理 , 奠
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不重形似 , 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 。中国山水画的整 体
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 ,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 、
论基础 。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 , 中国山水画才可 以说 出现了展子 虔 、 李思训 、 王维 、 张璨 等一 大批专画 山水 的大师 。 这些大师注重写实 , 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 。 将 展 子虔的 《 游春图》 ,反映 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 的面 目, 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原 味 , 但写实 力已经有 了较大提高 , 极能抒 发作者的情怀 , 已能将 山水画和人
似之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 也。 正是直接或间接地受 儒家 “ 中庸” 思想之影响所致 。 这对文艺创作更是影响至
是一种含蓄 、 玄远太虚的朦胧之美 。也正是这 “ 大象无
形” 之美赋予了山水画 以无限生机。 从山水画的图式中我们可 以看 出 : 山水不像人物 、
深 至广 , 中国山水画来 说亦颇 有启示 : 对 过分追 求 自然 山水之形质 , 就会走入“ 媚俗 ” 自然主义之极端 ; 相反 , 丝 毫 不顾 自然山水之形态 , 一味追 求笔墨技巧 , 表面点 搞 缀, 势必陷入“ 欺世” 的形式主义之窘境 。五代末北宋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一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
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
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
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
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
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
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
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
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
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
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体的精神风貌与心灵情感。
为了使绘画形象摆脱对客观事物外貌的单纯机械的摹拟,它必须以形写神、状物表意,表现渗透进主体审美理想的内在审美意象。
画家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家而不是生理挂图的绘制者,就在于它不但写形,而且传神,不但组合线条,而且寓于情思,不但建构形体,而且融于意蕴。
绘画等造型艺术在艺术传达中所凭借的物质材料,较之其他艺术形态有着特殊的作用。
物质材料在形象造型中作为媒介工具的同时,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将直接构成艺术形象的感性形式,成为艺术欣赏中直观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青铜、大理石、花岗岩、黄杨木、象牙等往往因其物质特性的不同,而适宜于塑造不同性格和类型的艺术形象。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是光的艺术,其艺术形象的建构又是在二维的平面之中,所以它所凭借的物质材料的特质,便以独特的方式构成发挥主体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艺术传达媒介的色调(色调体现为色块的组合与线和形状的组合),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二如果说雕塑艺术更偏重展示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概括性、理想性,那么绘画艺术则更偏重刻划与展示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个性、现实性。
雕塑的客观性、物质实体性强,而绘画的主观性、精神自由性强。
黑格尔曾说“绘画的基本原则在于内在的主体性”,其见地是颇为深刻的。
那种认为绘画与雕塑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其选取的题材、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说法,恐怕不符合实际。
绘画的取材范围极其广泛,表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人物及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界的飞禽走兽,林木花草等,即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化的自然界,在绘画艺术中都可以得到远比雕塑要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反映。
雕塑因其运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实体造型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特殊性,所以它一般不对融合丰富意蕴的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做较为直接地描绘。
特别是在肖像雕塑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往往只能间接地或曲折地体现于构成关系之一方的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上,而人物活动的关系“场”则不可能直接呈现出来。
由于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主体内在审美意象,它虽然没有雕塑艺术之三维空间的实体性,但绘画中的形体建构比雕塑更能自由地支配色彩、线条与形体,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造成远比雕塑更近似外貌和切近内在审美意象的艺术效果,引起观赏者如临其景(境)的感受。
特别是它能近乎直接地呈现人们活动的关系“场”。
与雕塑舍弃不必要的外貌细节不同,它要求以异常具体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创造某种情感的氛围和精神——心理“场”,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绘画尽管要求细节的具体、个性化,但这并不是说模仿与再现某一具体个性形象就是绘画艺术的主要任务。
肖似客观对象的画面,实际上是经由艺术家主观心灵折射了的,它融入了深沉的精神意蕴。
二维平面性,使绘画不可能在实际上真切地再现人物的活动及其具体背景,而只能以切近现实生活画面的视觉效果,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作为背景的关系“场”,呈现艺术家以情观物所见的世界或凝聚着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心灵画面。
因此,在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整个艺术家族所形成的序列中,较之雕塑,绘画是更偏向精神的,是更偏于表现内在主体性的。
对绘画和雕塑中艺术形象的观赏,都与视觉对艺术作品之形体建构的直接具体感受密切联系。
观赏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观照,迅速联想到艺术品未曾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些侧面,靠心理的内部建构形成一心理完形,从而产生精神与情感的愉悦。
但雕塑作为三维空间中的实体建构,观赏者可以变换角度从中获取多侧面的艺术感受,其心灵中建构的完形一般多接近于本身是立体的艺术品。
而绘画中的形象呈现于二维平面中,观赏者变换角度观赏也只能取得平面视觉感受,心灵中完形的建构更需要充分发挥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它可以比较接近艺术品,却与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常常存在较大的距离。
同时,雕塑只能凭借艺术形象产生的动势引导观赏者的想象,它给观赏者的自由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天地,虽有较确定的导向,但毕竟又较朦胧;而绘画则因其内在的主体性,使人们可以对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进行较为自由的体验,在较明晰的方向引导下,具体地想象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
绘画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强调反映再现现实的文学),都强调内在主体性的原则,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绘画艺术受艺术传达中形体建构的客观局限,不便于象文学作品那样反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更自由地表现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受、审美意象与审美理想。
尽管东西方的艺术家们都曾追求诗与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艺术品中的上乘之作,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风景画与风景诗描绘的画面与融会的意蕴是相似的。
马远的绘画作品《寒江独钓》和柳宗元的诗作《渔翁》所创造的艺术美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力图追求诗表现主体情感的那种韵味,诗力图追求描绘画所展示的那种画面。
但是,绘画毕竟是绘画,文学又毕竟是文学,它们是艺术家族中地两个分支。
文学是借助语言这种艺术媒介,呈现与艺术家内在审美意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画面。
它既可以集中笔墨描写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场面甚至某一细节,更能够通过对场面、细节乃至更宽广画面的描写体现流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而绘画则只能描绘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画面,虽然这个画面是艺术家选定的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但它毕竟是一个有限的画面。
同时,文学对社会生活画面的描绘,是通过语言这种抽象形式实现的,具体的东西说不出,说出的都是词,词是一般,是高度抽象的概括,所以它不能象绘画那样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单就具体可感性而言,绘画远远胜于文学艺术。
可见,两者各有特征,各有短长,艺术家可以借此表现审美情感的不同侧面,观赏者亦可从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
三在东西方绘画艺术中有相通的东西,但因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不同,在长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
首先,西方绘画偏重写实、求真,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则偏重表情、写意,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理想的审美意象。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艺术是古代不可企及的典范,而在古希腊造型艺术中,最高的成就似乎是雕塑与建筑。
西方古人以健康发展的人类童年那种天真幼稚又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一方面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和谐、秩序、比例、平衡,并把它作为形式美的最高理想,构成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与在艺术传达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进取,崇拜寄身于其中的自然,在艺术传达中往往以对自然的真实模仿作为主体把握现实美的最高理想。
二者交汇于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使艺术的“自然摹仿”(作为内在主体性的内容)与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形式(作为内在主体性表现的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西方古代艺术鲜明的特点。
与此相联系,重视对客观事物形体状貌的描绘,偏重客观的精神——心理建构和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的建构,也就成了西方古代艺术家们比较一致的审美理想。
绘画艺术中这种写实、求真、讲究形似的艺术特色,这种内在主体性表现的方式,早在希腊的壁画中已见端倪。
庞培古城遗址挖掘出来的壁画,就仿佛移三维空间中实体建构的雕象于画面之上。
据说著名画家宙可西斯画海伦后,是把现实生活中众多美女的形体特点集于一身,可见其精神——心理中内在审美意象的建构,既渗透了主体的审美理想,又偏于客观。
这种文化与艺术传统一直影响到西方近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创造中显然突出了清醒的主体意识,但也明显地继承了古代崇拜自然与陶醉于现实的传统,进一步以形似作为绘画的基本原则。
达·芬奇认为,圆描(立体雕塑式的描绘法)是绘画的主体与灵魂。
当然,西方绘画的审美理想,也并非只强调外形的逼真而否定对客体精神风貌的描绘和对画家审美情感的表现,而是强调以形似的刻划作为前提,在偏于客观的基础上,把客体对象的形似神似与画家的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