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表现主义绘画特征

论表现主义绘画特征
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早期涌现出来的一种艺术风格,它以抽象、夸张和变形的形式表现出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主义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不稳定和动荡,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内心的深层情感。
表现主义绘画有着明显的特征和特点,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第一,形式的变形和夸张。
表现主义绘画常常对形式进行夸张和变形,使得形象失去了客观现实的外在形态,而呈现出一种扭曲和破碎的状态。
这种夸张和变形的形式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事物的主观感受,还使作品更加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
第二,色彩的激烈和对比。
表现主义绘画中的色彩常常是激烈和对比的,艺术家们运用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来表现作品中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表现主义绘画中,色彩不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表现,而是艺术家内心深处情感的外在反映。
线条的粗犷和跳跃。
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线条常常是粗犷而跳跃的,艺术家们通过线条的运用来强调和突出作品中的情感和表现主题。
线条的跳跃和粗犷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动感和生命力,还体现出艺术家内心激烈情感的外在表现。
第四,主题的痛苦和矛盾。
表现主义绘画的主题常常是痛苦和矛盾的,艺术家们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对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的不满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表现主义绘画中的主题往往涉及到生存、孤独、疾病、死亡等人类的基本命题,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表现来引发观者对当时现实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绘画的审美特征

绘画的审美特征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
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
绘画艺术
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
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
色彩、
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
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
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
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
内在的联系一样)。
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
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
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
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
论表现主义绘画特征

论表现主义绘画特征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期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强调通过直接描绘艺术家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
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情感和表达表现主义绘画以情感和表达为核心。
艺术家通过扭曲、夸张和变形的手法,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
他们试图通过绘画来传达他们对世界的痛苦、不安和恐惧等情绪,以此强调个人体验的重要性。
二、色彩的运用表现主义绘画注重色彩的运用,通常使用鲜艳、对比强烈的颜色来表达情感。
艺术家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他们对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再现现实,更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三、笔触的表现力表现主义绘画中,艺术家常常使用粗糙、激烈的笔触,以及刮、刷、抹等各种手法来表达情感和内心体验。
他们追求表现笔触的自由和直接性,以此来传达内心感受的真实性和强烈性。
四、人物的形象表现主义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扭曲、变形的。
艺术家通过对人物进行夸张和变形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他们试图通过扭曲人物形象的方式,来揭示人类情感和存在状态背后的真实性。
五、对社会和现实的批判表现主义绘画强调对社会和现实的批判。
艺术家通过描绘社会的黑暗面和人类的痛苦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批判。
他们试图通过绘画来唤起观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以此激发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六、形式的扩展表现主义绘画追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艺术家试图通过形式的扩展来表达内心体验和情感。
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和规范,而是通过将绘画与雕塑、写作、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来表现他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感受的综合表达。
表现主义绘画强调情感和表达,注重色彩、笔触和形象的表现力,对社会和现实进行批判,扩展形式以达到对内心体验的全面表达。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反应和内心体验的流露。
通过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家试图唤起观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述艺术典型的审美特征

论述艺术典型的审美特征艺术的审美特征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话题,因为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常见的艺术形式来探讨它们的典型审美特征。
首先,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构图、色彩运用、线条和形状等方面。
构图是指画面的布局和结构,艺术家通过构图来引导观众的目光,营造视觉效果。
色彩运用是指艺术家运用颜色的方式,包括色彩的对比、明暗、饱和度等,以及色彩在画面中的平衡和协调。
线条和形状则是绘画中用来表现物体轮廓和结构的基本元素,不同的线条和形状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形态、质感和空间感上。
雕塑作品的形态包括立体的形状、体积和比例,艺术家通过对形态的塑造来表达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质感是指雕塑作品表面的质地和纹理,艺术家可以通过对质感的处理来增强作品的触感和视觉效果。
空间感则是指雕塑作品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艺术家通过对空间的运用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气氛。
另外,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旋律、和声、节奏和音色等方面。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直接传达出作曲家的情感和思想。
和声是指不同音符同时响起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声的运用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表现力。
节奏是音乐中时间的组织和安排,不同的节奏可以带来不同的节奏感和动感。
音色是指乐器或声音的独特质地,不同的音色可以赋予音乐不同的情绪和特点。
总的来说,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涵盖了艺术作品的各个方面,包括形式、内容、情感、意义等。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但它们都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观众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从而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浅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含蓄 、 玄淡 、 浑茫和 中庸 柔和之美 , 极少有浮躁不安 、 剑 不同的民族 、 地区 , 必然产生 不同的文 化现象 , 艺 术是民族文化 中最突出 、 最活跃 、 最深刻的表现形式 。 作
为重要画 科之一 的山水画 , 蕴涵着丰富 、 刻的民族 文 深 化精神 , 根深蒂 固的儒 、 道思想可谓是我 国民族文化 的
表 达 ”而 且 讨论 了 空 间 的 表现 , 定 了 中国 山 水画 的理 , 奠
为创作的最高境界。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 不重形似 , 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 。中国山水画的整 体
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 ,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 、
论基础 。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 , 中国山水画才可 以说 出现了展子 虔 、 李思训 、 王维 、 张璨 等一 大批专画 山水 的大师 。 这些大师注重写实 , 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 。 将 展 子虔的 《 游春图》 ,反映 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 的面 目, 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原 味 , 但写实 力已经有 了较大提高 , 极能抒 发作者的情怀 , 已能将 山水画和人
似之间”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 也。 正是直接或间接地受 儒家 “ 中庸” 思想之影响所致 。 这对文艺创作更是影响至
是一种含蓄 、 玄远太虚的朦胧之美 。也正是这 “ 大象无
形” 之美赋予了山水画 以无限生机。 从山水画的图式中我们可 以看 出 : 山水不像人物 、
深 至广 , 中国山水画来 说亦颇 有启示 : 对 过分追 求 自然 山水之形质 , 就会走入“ 媚俗 ” 自然主义之极端 ; 相反 , 丝 毫 不顾 自然山水之形态 , 一味追 求笔墨技巧 , 表面点 搞 缀, 势必陷入“ 欺世” 的形式主义之窘境 。五代末北宋初
论史前绘画艺术的自然态度和审美特征

丽灿烂 洞窟绘 画, 从来没有拒绝 与今 天人类的交流 。 鲁迅 先生 曾经对 远 古 的原始 人 绘 画发表 过 自己的
我 们的 目光指 向艺术产生重 要源点正是原 始人绘 画。 普列 汉 诺 夫则 认 为 的 : “ ……艺 术总 是 跟他 们 的经
[ 关键 词] 史前 绘 画; 洞窟 艺术 ; 自然 ; 审美
史前 绘 画艺 术主 要是 以 洞 窟岩 壁 的绘 画艺 术为 代 志 表达 出来 。 ” 托 翁的总 结 , 指 出符 号化的 外在标志 通常 线条 、 色彩来表达 人类 自己的理想世界 。 表, 这是 在数 万年前 人类 开创 与 自然洞 窟结合 的一 段绘 会 借助动作 、
画艺术 历 史 , 这 就 是 洞窟岩 石 壁上 的绘 画。 囿于年 代 实
史前 艺术与现 代人 类的科 学理性 不 同在 于 , 史 前原
最大 在 过 于久 远 , 彻 底 解读 这 些 史 前 的绘 画 作 品 已经 不 可 始 人类的 绘画 图像在使 用工具 和材料 更接近 自然 、 能, 对于 洞 窟绘 画艺 术看 法 多少 带些 臆想 和 揣测 , 不 够 限度 地强 化 了图像 作 品和 感性 、 情 感 紧密 的联 系。 展示 从绘 合理 和主观夸大 的因素在所难免 。 事实 的确如此 , 历经数 和 交流情 感的绘 画作 品的视觉 功能得 到充分 释放 。 为推 动艺术 发生和 发展形成 了重 万年 之后的这些洞 窟绘画 , 依然保持鲜 明 自然的 图像 , 如 画中表现 的真情 实感 ,
视觉艺术 史研 究
新视觉艺 术
论表现主义绘画特征

论表现主义绘画特征表现主义绘画,作为20世纪艺术风格之一,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备受瞩目。
它不仅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实例,从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代表作品等方面来探讨这一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
表现主义绘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式上的夸张和变形。
表现主义绘画以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在画面上,人物和物体常常被夸大或变形,使得作品充满了张力和激情。
在厄尔·卡尔菲什的《骷髅城》中,画面上的房屋和树木都呈现出怪异的形态,给人一种不真实却又强烈的感觉。
第二,色彩的激烈运用。
表现主义绘画作品的色彩通常具有鲜明的对比和高度的饱和度,以此来增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厄尔·卡尔菲什的《吸血鬼》中,画面上的红色和黑色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联想到血腥和恐怖。
笔触的粗犷和激烈。
表现主义绘画的笔触常常显得激烈而粗犷,以此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激动和狂热。
在厄尔·卡尔菲什的《沉思者》中,画面上的笔触显得粗糙而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作者的内心世界。
第四,对情感的深刻表达。
表现主义绘画通过对情感的深刻表达,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冲击力。
在艾米尔·尼尔德勒的《蒙娜丽莎》中,画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忧伤和绝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动容。
在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中,艾米尔·尼尔德勒的《蒙娜丽莎》可谓是表现主义绘画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名面容憔悴的女性形象,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悲伤和绝望。
画作采用了夸张的变形和激烈的色彩,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所感动。
作者用的笔触粗犷而有力,将情感深深地渗透进了作品之中。
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幽暗的感觉,仿佛可以听到女性形象内心深处的呐喊声。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凸显了表现主义绘画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这一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一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
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
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
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
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
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
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
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
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
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
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体的精神风貌与心灵情感。
为了使绘画形象摆脱对客观事物外貌的单纯机械的摹拟,它必须以形写神、状物表意,表现渗透进主体审美理想的内在审美意象。
画家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家而不是生理挂图的绘制者,就在于它不但写形,而且传神,不但组合线条,而且寓于情思,不但建构形体,而且融于意蕴。
绘画等造型艺术在艺术传达中所凭借的物质材料,较之其他艺术形态有着特殊的作用。
物质材料在形象造型中作为媒介工具的同时,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将直接构成艺术形象的感性形式,成为艺术欣赏中直观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青铜、大理石、花岗岩、黄杨木、象牙等往往因其物质特性的不同,而适宜于塑造不同性格和类型的艺术形象。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是光的艺术,其艺术形象的建构又是在二维的平面之中,所以它所凭借的物质材料的特质,便以独特的方式构成发挥主体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艺术传达媒介的色调(色调体现为色块的组合与线和形状的组合),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二如果说雕塑艺术更偏重展示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概括性、理想性,那么绘画艺术则更偏重刻划与展示人的本质的特殊性、个性、现实性。
雕塑的客观性、物质实体性强,而绘画的主观性、精神自由性强。
黑格尔曾说“绘画的基本原则在于内在的主体性”,其见地是颇为深刻的。
那种认为绘画与雕塑只是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其选取的题材、表现的内容是一致的说法,恐怕不符合实际。
绘画的取材范围极其广泛,表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人物及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界的飞禽走兽,林木花草等,即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化的自然界,在绘画艺术中都可以得到远比雕塑要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反映。
雕塑因其运用物质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实体造型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特殊性,所以它一般不对融合丰富意蕴的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做较为直接地描绘。
特别是在肖像雕塑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往往只能间接地或曲折地体现于构成关系之一方的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上,而人物活动的关系“场”则不可能直接呈现出来。
由于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主体内在审美意象,它虽然没有雕塑艺术之三维空间的实体性,但绘画中的形体建构比雕塑更能自由地支配色彩、线条与形体,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造成远比雕塑更近似外貌和切近内在审美意象的艺术效果,引起观赏者如临其景(境)的感受。
特别是它能近乎直接地呈现人们活动的关系“场”。
与雕塑舍弃不必要的外貌细节不同,它要求以异常具体的、个性化的生活场景,创造某种情感的氛围和精神——心理“场”,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绘画尽管要求细节的具体、个性化,但这并不是说模仿与再现某一具体个性形象就是绘画艺术的主要任务。
肖似客观对象的画面,实际上是经由艺术家主观心灵折射了的,它融入了深沉的精神意蕴。
二维平面性,使绘画不可能在实际上真切地再现人物的活动及其具体背景,而只能以切近现实生活画面的视觉效果,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的内心冲突以及作为背景的关系“场”,呈现艺术家以情观物所见的世界或凝聚着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心灵画面。
因此,在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整个艺术家族所形成的序列中,较之雕塑,绘画是更偏向精神的,是更偏于表现内在主体性的。
对绘画和雕塑中艺术形象的观赏,都与视觉对艺术作品之形体建构的直接具体感受密切联系。
观赏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观照,迅速联想到艺术品未曾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些侧面,靠心理的内部建构形成一心理完形,从而产生精神与情感的愉悦。
但雕塑作为三维空间中的实体建构,观赏者可以变换角度从中获取多侧面的艺术感受,其心灵中建构的完形一般多接近于本身是立体的艺术品。
而绘画中的形象呈现于二维平面中,观赏者变换角度观赏也只能取得平面视觉感受,心灵中完形的建构更需要充分发挥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它可以比较接近艺术品,却与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常常存在较大的距离。
同时,雕塑只能凭借艺术形象产生的动势引导观赏者的想象,它给观赏者的自由想象留下了广阔的天地,虽有较确定的导向,但毕竟又较朦胧;而绘画则因其内在的主体性,使人们可以对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进行较为自由的体验,在较明晰的方向引导下,具体地想象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
绘画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强调反映再现现实的文学),都强调内在主体性的原则,但两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绘画艺术受艺术传达中形体建构的客观局限,不便于象文学作品那样反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更自由地表现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受、审美意象与审美理想。
尽管东西方的艺术家们都曾追求诗与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艺术品中的上乘之作,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风景画与风景诗描绘的画面与融会的意蕴是相似的。
马远的绘画作品《寒江独钓》和柳宗元的诗作《渔翁》所创造的艺术美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力图追求诗表现主体情感的那种韵味,诗力图追求描绘画所展示的那种画面。
但是,绘画毕竟是绘画,文学又毕竟是文学,它们是艺术家族中地两个分支。
文学是借助语言这种艺术媒介,呈现与艺术家内在审美意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画面。
它既可以集中笔墨描写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场面甚至某一细节,更能够通过对场面、细节乃至更宽广画面的描写体现流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而绘画则只能描绘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画面,虽然这个画面是艺术家选定的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但它毕竟是一个有限的画面。
同时,文学对社会生活画面的描绘,是通过语言这种抽象形式实现的,具体的东西说不出,说出的都是词,词是一般,是高度抽象的概括,所以它不能象绘画那样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单就具体可感性而言,绘画远远胜于文学艺术。
可见,两者各有特征,各有短长,艺术家可以借此表现审美情感的不同侧面,观赏者亦可从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感受。
三在东西方绘画艺术中有相通的东西,但因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不同,在长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
首先,西方绘画偏重写实、求真,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则偏重表情、写意,沿着内在主体性的方向,偏重表现融于主体审美理想的审美意象。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艺术是古代不可企及的典范,而在古希腊造型艺术中,最高的成就似乎是雕塑与建筑。
西方古人以健康发展的人类童年那种天真幼稚又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一方面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和谐、秩序、比例、平衡,并把它作为形式美的最高理想,构成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与在艺术传达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进取,崇拜寄身于其中的自然,在艺术传达中往往以对自然的真实模仿作为主体把握现实美的最高理想。
二者交汇于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使艺术的“自然摹仿”(作为内在主体性的内容)与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形式(作为内在主体性表现的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西方古代艺术鲜明的特点。
与此相联系,重视对客观事物形体状貌的描绘,偏重客观的精神——心理建构和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的建构,也就成了西方古代艺术家们比较一致的审美理想。
绘画艺术中这种写实、求真、讲究形似的艺术特色,这种内在主体性表现的方式,早在希腊的壁画中已见端倪。
庞培古城遗址挖掘出来的壁画,就仿佛移三维空间中实体建构的雕象于画面之上。
据说著名画家宙可西斯画海伦后,是把现实生活中众多美女的形体特点集于一身,可见其精神——心理中内在审美意象的建构,既渗透了主体的审美理想,又偏于客观。
这种文化与艺术传统一直影响到西方近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创造中显然突出了清醒的主体意识,但也明显地继承了古代崇拜自然与陶醉于现实的传统,进一步以形似作为绘画的基本原则。
达·芬奇认为,圆描(立体雕塑式的描绘法)是绘画的主体与灵魂。
当然,西方绘画的审美理想,也并非只强调外形的逼真而否定对客体精神风貌的描绘和对画家审美情感的表现,而是强调以形似的刻划作为前提,在偏于客观的基础上,把客体对象的形似神似与画家的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