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仪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仪在军事中的应用我们人眼能够感受到的可见光波长为:0.38—0.78微米。
通常我们将比0.78微米长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
自然界所有温度在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红外线(或称热辐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广泛的辐射。
大气、烟云等吸收可见光和近红外线,但是对3~5微米和8~14微米的红外线却是透明的。
因此,这两个波段被称为红外线的“大气窗口”。
我们利用这两个窗口,可以在完全无光的夜晚,或是在烟云密布的恶劣环境,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前方的情况。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红外热成像技术可用在安全防范的夜间监视和森林防火监控系统中。
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是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或者说,红外热图像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并通过光电转换、信号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图像转换成视频图像的设备,我们称为红外热成像仪。
随着光电信息、微电子、网络通信、数字视频、多媒体技术及传感技术的发展,安防监控技术已由传统的模拟走向高度集成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随着军用的需求的增加,现代高新技术几乎在军队系统中都有应用或即将应用。
现代传感技术中发展迅速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军内系统中也开始得到了应用。
红外热成像我们人眼能够感受到的可见光波长为:0.38—0.78微米。
通常我们将比0.78微米长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器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称为热图像。
同一目标的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是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图像,而是目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或者说,红外热图像是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摘要:在现代军事中,随着现代军用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发展,其技术的精准性也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而更加精确,已成为军事探测和制导武器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段,从而对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因此红外隐身技术也成为军事战争中提高目标隐身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技术因素。
关键词:隐身技术军事上个世纪,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探索时期、技术全面发展时期和应用时期。
80年代开始,红外隐身技术已经在先进国家研制的新型飞机、舰船和坦克装甲车辆等得到了广泛采用。
一、红外隐身技术原理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称之为红外隐身技术。
它是通过更改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红外辐射的能量,从而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可知,物体辐射红外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温度,还取决于物体的比辐射率。
温度相同的物体,引起比辐射率的不同导致探测器上将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
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比辐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温度,热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二、红外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1.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增强的碳复合材料或陶瓷复合材料,喷口安放在机体上方或喷管向上弯曲,利于弹体遮挡红外挡板,在喷口附近安装排气挡板或红外吸收装置,或使飞机采用大角度倾斜的尾翼等遮挡红外辐射;在尾喷管内部表面喷涂低发射率涂料;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S形二元喷管等降低排气温度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排气红外辐射;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以抑制和改变喷焰的红外辐射频带,使之处于导弹响应波段之外。
2.采用散热量小的发动机。
隐身飞机大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它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飞机的平均排气温度降低2000C~2500C,从而使飞机的红外隐身性能得到大大改善。
红外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红外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捕捉红外热辐射目标 第4代“响尾蛇”出世 代 响尾蛇”
红外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ຫໍສະໝຸດ “响尾蛇”导弹是西方国家空、海军用于近程格斗的一种 导弹,是根据响尾蛇捕捉目标的本领研制出来的。自然界 中的响尾蛇视力几乎为零,但它鼻子上的颊窝器官却具有 热定位功能,能感知出0.001摄氏度的温差,且反应时间不 超过0.1秒。即使夜间的爬虫、小兽等处于睡眠状态,响尾 蛇也可根据这些动物身体所发出的热能,迅速地感知它们 的位置并敏捷地前往捕食。科学家就是根据响尾蛇的奇特 功能,研制出了这种空空导弹。 为了争夺空战中的优势,美国从1949年开始研制响尾蛇” 导弹。如今,“响尾蛇”导弹经过不断改进,已成为世界 上产量最多的空空导弹,目前已累计生产20多万枚。同时 该导弹装备机型也最多,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以及伊 拉克战争等都曾使用过。
红外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机载红外诱饵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烟火炬型红外诱饵弹 ;稠化油料型红外诱饵弹;红外箔条复合弹及热气球等。其中, 烟火炬型红外诱饵弹应用较广。该弹主装药是一个具有高辐射强 度的红外烟火炬。红外烟火剂一般由可燃物、氧化剂、辐射物质 、调速剂、粘合剂等组成。这种弹性能稳定、结构简单、燃烧时 间长、频谱范围较宽,能够适应各种导引头的要求。此次试验就 是研究这种类型的红外诱饵弹光谱辐射特性。采用小型试样进行 地面静态燃烧试验。 喷气式飞机的红外辐射由三部分组成:来自喷气发动机热金 属部件的辐射;来自高温燃气尾焰的辐射;来自飞机空气动力加 热的辐射。对于低超音速飞机来说,最重要的辐射是来自发动机 热金属部件的辐射。 红外诱饵弹要能够逼真地模拟喷气式飞机的红外辐射,必须 满足以下辐射性能的要求:(1)红外诱饵弹的辐射要与载机的红外 辐射相似,并且辐射强度要大于载机数倍。(2)要求有较快的引燃 速度(如0.5秒),以确保红外诱饵弹能及时在导弹导引头视场内出 现。(3)要求有一定的燃烧持续时间(如4秒左右),以确保载机能够 脱离敌导弹导引头视场。
隐形材料在军事中的应用1

隐身材料在军事中的应用作者:指导老师:摘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隐形材料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军事和科技中。
根据隐形材料的原理,隐形材料可以大致分为吸波和透波隐形材料。
隐形材料主要用于军事中,隐形飞机主要的原理分三点,形隐,吸波图层,红外隐身。
而隐身材料的发展是伴随着军事探测和制导技术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从起初的可见光隐身材料到现在的激光隐身材料,隐身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不断进行着。
无论哪种隐身材料,今后的发展趋势都向着质量轻、频带宽、高效率、使用耐久的方向发展。
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往的那种单一隐身材料已经无法躲避复杂的探测手段了,因此多波段兼容的隐身材料也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隐形材料;吸波原理Application of stealth materials in the military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contact material has been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lication and military an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tact materials, contact material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absorbing and transparent stealth materials. Stealth material is mainly used for military, stealth aircraft main princip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oints, letters, absorbing layer, infrared stealth.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stealth materials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detection and guidance technology, from the beginning of visible light stealth material to the laser stealth stealth materia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for has been ongoing. No matter what kind of stealth material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towards the light quality, wide frequency band, high efficiency, durable use direction. And,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ort of single stealth materials have been unable to escape the detection method of complex, therefore multispectral compatible camouflage materials will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Key words:stealth material ; Absorbing principle引言:在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探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和通信设备已经向着灵敏、密集、高频率和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这不仅仅引发电磁波干扰、电磁污染,更为重要的是导致电磁信息泄漏,军用的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极有可能成为对方侦察的渠道。
红外技术的军事应用

美军双色和多色传感器技术的进展极快,目前已从Si、HgCdTe或QWIP焦平面阵列分离器件的组合过渡到了单片式阵列,其中GaAlAs QWIP焦平面阵列的双色、三色、四色等多色传感器发展尤为突出。
除了雷声、洛克威尔科学中心等机构已研制出的640×512像素的双色阵列和陆军通信电子司令部夜视和电子传感器管理局已在准备评估3mm~5mm波段和8mm~14mm波段的1024×1024元双色传感器阵列外,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正投资一个耗资1100万美元的三年研发计划,计划开发HgCdTe中波双色凝视红外焦平面阵列,复盖波段为4.5mm~5.0mm和4.0mm~4.5mm;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DARPA)也已出资1600万美元,让QWIP技术公司为其发展同时可在可见光、二个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工作的四色焦平面阵列。
2、反巡航导弹舰载防御技术—红外搜索、跟踪和拦截系统[3,4,5,6](1)海军面临的严重威胁巡航导弹是一种主要以巡航姿态飞行的精确制导打击武器。
它问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战场上的主要精确打击武器,在近年几次局部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国飞鱼式(EXOCCT)掠海面飞行导弹和美军舰载“战斧”式巡航导弹都就是其中的代表。
反舰掠海面飞行的巡航导弹是迄今为止水面舰船最为严重的威胁,1987年5月17日,二枚飞鱼式导弹击中和击伤了美国战舰斯特克号驱逐舰,由于其没有有效的防犯掠海面飞行巡航导弹攻击的能力,导致37名士兵丧生;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超级军旗式战机发射的二枚这种巡航导弹也使英军战舰遭受严重损失—英皇家海军军舰谢菲尔德号被击沉。
目前,世界上拥有这种掠海面飞行反舰巡航导弹的国家已多达35个以上,很快具有这种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将增加到60多个,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快速扩大。
毫无疑问,海军水面舰船生存面临着从小型巡逻艇到大型护卫舰、潜艇、直升机、海上巡逻机和战斗轰炸机发射的这种巡航导弹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军事中的基于短波红外的伪装技术与伪装评判的研究

军事中的基于短波红外的伪装技术与伪装评判的研究在现代信息战争中,伪装与侦察向来是相联系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反伪装或者说是伪装效果评价,是反应伪装技术成果的一个重要部分。
不论是反伪装还是伪装都依赖于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光谱成像技术是通过采集图像进行像素化处理后,对每一段的像元进行短波带的光谱检测从而对比出结果的方法。
物质的内在物质结构决定了其发光光谱的唯一特殊性,因此根据物质自身属性的不同,就可以通过鉴别光谱信息来进行分辨。
也可以通过比较采集的大数据库里的光谱信息与实际观测光谱的差异信息来发现、识别目标,以此作为伪装效果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光谱成像识别技术红外伪装主要是指中长波红外伪装,主要用在3-μm和8-1μm这两个波段。
因此,根据表1所示我们可以利用辐射源和光阴极的光谱匹配系数制作出一种可以发射出与环境光匹配系数接近的设备。
针对主要检测波段,在需要伪装物体表面实施伪装手段,达到伪装目标特殊光谱的目的。
通过使用迷彩伪装。
通过特殊迷彩材料发射出特性环境下的不同红外短光波,使得目标在晴天、夜晚等天气环境下,在草地、湖泊,沙漠,城市等地理环境的红外短光波环境中,达到混淆检测器“视听”的目的。
从而实现,军事、侦查等工作中,消失在敌方视野中的效果。
制作伪装层达成伪装目的。
应用在军事或侦查行动中,利用特殊的干扰仪器,安置在物体或者目标周边,改变目标周边的短红外光波环境,可以很好的实现在可见光与红外光波段中的电子眼隐形。
伪装层进行伪装目标红外光谱模拟,运用到了红外干扰技术。
针对在运用热红外探测的探测器中普遍以200nm带宽,中心波长为μm、μm、μm的红外探测组合波进行探測的现象。
伪装层可以使用干扰源等滤光分光手段,改变物体外部红外光环境。
三、基于短波红外的伪装技术与伪装评判利用短波红外达成的伪装技术短波红外的红外辐射在大气窗口中主要有μm、3-5μm、8-14μm 三个波段,其中短波红外是指μm波段,而3-5μm 和8-14μm这两个波段分别是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
红外隐身材料

红外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材料是一种能够有效遮蔽红外辐射的材料,它在军事、航空航天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军事装备的隐身性能,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已经有多种红外隐身材料被成功研发并应用于军事装备中。
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反射或者散射红外辐射,使得军事装备在红外探测设备的监测范围内变得难以被发现,从而提高了作战部队的生存能力。
红外隐身材料的研发主要包括材料的选择、制备工艺以及性能测试等方面。
首先,科研人员需要根据红外辐射的特性,选择具有良好吸收、反射或者散射红外辐射能力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
其次,制备工艺的优化对于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科研人员需要通过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提高材料的制备质量和稳定性。
最后,对于制备好的红外隐身材料,需要进行严格的性能测试,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红外辐射的频段较宽,要求红外隐身材料具有良好的波段覆盖能力。
其次,红外隐身材料需要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性能,这对材料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红外隐身材料的制备成本和工艺技术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未来,随着红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增加,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将会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科研人员需要不断深化对红外辐射特性的认识,开发新型的红外隐身材料,提高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测试水平,为军事装备的隐身性能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军事装备的隐身性能,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为红外隐身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红外隐身材料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国家安全和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红外隐身技术在装甲车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红外隐身技术在装甲车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作者:李春旭牛占军赵健峰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5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过多角度阐述红外隐身在装甲车作战中的原理应用,对红外隐身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叙述了国内外装甲车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情况。
综述了装甲车宫外隐身材料的发展状况,指出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研发新的隐身材料,并逐渐开发出多种材料符合的隐身材料。
关键词:装甲车;红外隐身技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0 引言在高科迅速应用在军事上的今天,侦查与反侦察技术和目标定位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0.1m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可以通过光电卫星成像获得,而且可以在并可在全暗的条件下获得地面目标的影像,尤其是对装甲车和弹道导弹动向的检测非常准确。
现在的军事作战,不被发现和察觉成为生存的前提条件,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和作战能力的挖掘都需要我们做出很大的努力。
装甲车是未来军队的作战的主要装备。
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装甲车是未来作战的主要军事工具。
随着红外技术和隐身技术的发展,抑制被发现的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
1 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1)超低红外线辐射面的薄膜材料超低红外线辐射技术在薄膜材料中的隐身技术是通过变化本身的红外线发射的比率来完成的。
薄膜材料研究的重点是金属颗粒与高分子材料的复合膜、半导体掺杂其他物质的薄膜、金属薄膜、塑料结合光学得到的薄膜、碳膜等。
所叙述的这些薄膜的共同特点是:都达到极低发射率的可能,同时材料载流子密度都可控,载流子密度变化时就可以得到和原来不一样的发射率的薄膜材料。
应用如此超低的发射比率的薄膜就能够开发出新的迷彩薄膜材料,还可以用来制作隐蔽透气的材料、具有散热功能的红外隐身薄膜等。
(2)红外隐身的涂料技术填料和粘合剂是涂料型的红外隐身材料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影响红外隐身性能指标的重要因素。
红外隐身的涂料具有吸收型涂料和转换型涂料两类,吸收型涂料是通过其自身(如使用能发生可逆光化反应的涂料或具有进行相变的镍、钒等氧化物)或工艺路线、特殊结构,使其吸附的功能在涂层的内部不停地转换或耗损,从而引发微弱的温度提升,减小了物体的辐射热量;而通过转化经过转变的涂料是吸收红外线的能量后,功能快速释放出来以至于红外辐射范围向长波方向移动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摘要:在现代军事中,随着现代军用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发展,其技术的精准性也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而更加精确,已成为军事探测和制导武器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段,从而对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因此红外隐身技术也成为军事战争中提高目标隐身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技术因素。
关键词:隐身技术军事
上个世纪,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探索时期、技术全面发展时期和应用时期。
80年代开始,红外隐身技术已经在先进国家研制的新型飞机、舰船和坦克装甲车辆等得到了广泛采用。
一、红外隐身技术原理
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称之为红外隐身技术。
它是通过更改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红外辐射的能量,从而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可知,物体辐射红外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温度,还取决于物体的比辐射率。
温度相同的物体,引起比辐射率的不同导致探测器上将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
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比辐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温度,热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二、红外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
1.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增强的碳复合材料或陶瓷复合材料,喷口安放在机体上方或喷管向上弯曲,利于弹体遮挡红外挡板,在喷口附近安装排气挡板或红外吸收装置,或使飞机采用大角度倾斜的尾翼等遮挡红外辐射;在尾喷管内部表面喷涂低发射率涂料;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S形二元喷管等降低排气温度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排气红外辐射;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以抑制和改变喷焰的红外辐射频带,使之处于导弹响应波段之外。
2.采用散热量小的发动机。
隐身飞机大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它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飞机的平均排气温度降低2000C~2500C,从而使飞机的红外隐身性能得到大大改善。
用金属石棉夹层材料对飞机发动机进行隔热,防止发动机热量传给机身。
3.在飞机表面涂覆红外涂料,在涂料中加隔热和抗红外辐射成份,以抑制飞机表面温度和抗红外辐射。
采用闭合回路冷却系统,这是在隐身飞机上普遍采用的措施,它能把座舱和机载电子设备等产生的热传给燃油,以减少飞机的红外辐射,或把热在大气中不能充分传热的频率下散发掉。
4.用气溶胶屏蔽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
如将含金属化合物微粒的环氧树脂、聚乙烯树脂等可发泡高分子物质,随气流一起喷出,它们在空气中遇冷便雾化成悬浮泡沫塑料微粒;或将含有易电离的钨、钠、钾、铯等金属粉末喷入发动机尾焰,高温加热形成等离子区;或在飞机尾段受威胁时喷出液态氮,形成环绕尾焰的冷却幕。
上述三种方法可有效屏蔽红外辐射,同时还能干扰雷达、激光和可见光侦察设备。
5.降低飞机蒙皮温度。
可采用局部冷却或隔热的方法来降低蒙皮温度;也可
采用蒙皮温度预热燃油的方法,如美国SR-71高空侦察机,在马赫数大于3时,其壁面温度高达600K,飞机利用这一温度对燃油进行预热,并通过机体结构进行冷却,从而降低了飞机蒙皮温度。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可把飞机的红外辐射抑制掉90%,使敌方红外探测器从飞机尾部探测飞机的距离缩短为原来的30%,甚至更小。
就目前的水平看,飞机的红外隐身技术比较成熟,已达到或接近实用阶段,而且已经开始应用于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中。
三、红外隐身技术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应用
坦克的红外辐射主要来源于发动机及其排出的废气、火炮发射时的炮火、履带与地面摩擦及受阳光照射而产生的热等。
坦克装甲车辆的红外辐射抑制措施主要有:
1.发动机排气和冷却空气出口只能指向后方,而且不能直指地面,以防扬尘,使排气中粒子杂质含量极低,以减少其热辐射;采用陶瓷绝热发动机,降低坦克的红外辐射强度。
2.采用不同发射率的隐身涂料来构成热红外迷彩,可使大面积热目标分散成许多个小热目标,分割歪曲了目标的热图象,在热像仪屏上各种不规则的亮暗斑点打破了真目标的轮廓,降低目标的显著性,这样即使有一部分的红外能量辐射出去,但由于已改变了目标的热分布状态,热像仪也难以分辨出目标的原来形状,从而增加敌方探测、识别目标的难度。
四、红外隐身技术在舰艇上的应用
目前舰艇的红外隐身技术刚刚起步,其作用只能是对现有装备进行小的改进,完成低水平的热抑制,它离实用阶段还有一定距离。
为了降低水面舰艇的红外辐射,各国实际采用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冷却上升烟道的可见部分;冷却排烟,使它尽可能地接近环境温度;通过选取适当材料,用它来吸收3~5μm的红外辐射;采用绝缘材料来限制机舱、排气管道及舱内外结构的发热部位;以及对舰桥等上层建筑涂敷红外隐身涂料等系列措施来实现,这样不仅能减少红外辐射,而且能减少光反射。
五、结论
由于现代高技术战争实质上是一场信息战争, 信息的获取和及时传递, 对作战进程影响重大甚至决定战争结局。
因此, 隐身已成为作战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现代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已被大量战争实践所证实, 越来越引起世人瞩目。
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 伊拉克和南斯拉夫采用多种隐身措施对其武器装备、军事设施进行了周密、细致的伪装防护, 有效地抵御了多国部队的空袭, 证明了隐身是保存自己、掩盖作战意图和达到战斗突然性的重要手段, 具有其它军事技术难以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新波.飞机红外隐身技术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2(1).
[2]乐洪宇.红外隐身技术与隐身涂料的发展[J],战术导弹技术,2011(5).
[3]吴行.装甲车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表面工程,2011(1).
[4]陶智.舰艇红外隐身技术的几点思考[J],舰船电子工程,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