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竹石》一、教材分析《竹石》这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从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是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我校高效课堂的五环教学法:趣、放、展、升、拓,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谢谢!)一、情景导入:(趣)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竹子吗?你们还记得关于“竹”的有关成语故事吗?2、品味“胸有成竹”的故事。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4)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竹石教材分析:《竹石》一诗表面写竹,实则写人,是清朝诗人郑燮借赞美竹子的坚定、顽强,表达做人要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古诗,在引导学生吟诵的过程中,把诗歌中物的形象和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并适当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习《竹石》,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了解竹石的特点。
3.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抒发作者对当时黑暗势力不妥协在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在了解整首诗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1.ppt演示文稿。
2.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中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石灰吟》,大家都会背了吗?师: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男生齐读),简单点评(流利、有感情)师: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感情(女生齐读)【评测一】:男生背《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请把在人间。
女生读《石灰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2.师小结:是的,诗人借石灰不怕在烈火中的焚烧来表达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节操。
这种把物比作人的写诗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首借物喻人的古诗------《竹石》(板书:竹石)【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复习第一首古诗的背诵来衔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诗人,赏图入文1.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学生回答-----郑夑),对!他是清代诗人----郑夑(点击课件1:作者简介)郑夑(1693---1765)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说课稿第【1】篇〗《竹石》说课稿金涌浩一、教材分析《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教法和学法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理解作者刚正不阿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难点。
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说一说自己了解的竹子和作者的背景信息(二)、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通过齐读、指名读、跟视频读、老师范读等方式熟读古诗,通过指导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三)、抓住关键词感悟竹子和诗人的品格。
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课外拓展,收集和展示课外关于竹的诗,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巩固和背诵(六)、小结全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这首题画诗《竹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竹子的坚忍不拔,作者也由此借物喻人,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不畏风浪,不怕打击的顽强精神。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3《竹石》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12.3《竹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描绘竹子和石头的作品。
作者通过对竹子和石头的描绘,表现了它们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精神。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展现的竹石精神,培养他们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方面,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他们观察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式,学会欣赏自然,敬畏生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增强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2.难点:感悟诗歌中所展现的竹石精神,培养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所展现的竹石精神。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竹石景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歌中所展现的竹石精神。
5.拓展(10分钟)请学生发挥想象,以竹石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学目标定在: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能够联系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诗意;3、感受竹子的顽强毅力,从而激励自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组织教学:一、导课激趣是前提对于一首古诗,学生只有对它感兴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学习。
如果学生对古诗不感兴趣,则学生很难会去学习它。
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竹石》的`兴趣,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
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话想说?生:竹子生在石头当中。
生:是石头做成的竹子。
师:你见过竹子吗?你对竹子有些什么了解,用一二句话说说?生: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是绿的。
生:竹子有一节一节的。
生:竹子小的时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们可以到竹园里纳凉,做游戏。
小结:郑燮写的《竹石》到底写些什么呢?学了诗句以后我们会了解的。
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竹子是比较了解的,组织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链接,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竹石》兴趣。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竹石》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通、读懂诗句。
我让学生悟读,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己悟读。
在一首古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如咬定、破岩、还、任尔等字词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学生通过悟读,真切感受到岩竹的精神坚强、有毅力,刚强不屈。
请看部分学生的情趣产生过程:生甲:从咬定一词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点放松,它也不愿意扎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顽强的毅力。
一个咬字可以看出郑燮已经把竹子不当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经当作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一个破字写出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它的人文主题是:抒发、坚定志向与心愿。
这首诗写竹即写人,学文即学志,学托物可言志,学气节和风骨。
教学目标1.品悟竹之姿、竹之志,感悟气节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诗人生平、拓展阅读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地读,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诗中意蕴。
2.品析关键词“咬、立、千磨万击”,理解竹之姿、竹之志。
3.对比竹、人的命运与历练,拓展阅读诗人写竹作品,感受诗人借竹写志,寓意深长。
教学基本过程一、“竹”之源,初闻君子之说课前暖场(3-5分钟)暖场内容:(梅、兰、竹、菊的古诗诵读)1. 刚才同学们温习了我们学过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句,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梅的什么品质?预设1:坚强、谦虚。
(它是是最坚韧的花。
)预设2:高洁。
(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美。
)2.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兰的什么品格?预设1:廉洁、质朴。
(它不为黑暗污垢所染。
)(它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预设2:清逸。
(它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3. 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菊的什么精神?预设:坚强。
(不畏严寒、迎霜斗雪。
)4.你们猜猜竹代表什么?(PPT出示:?)预设:生说各种答案。
生1:坚韧挺拔。
(它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生2:奋发向上。
(竹虽有节,却不止步。
)(暑尽寒来,它仍绿荫葱葱。
)生3:简约淳朴。
(素面朝天,保持本色。
)生4:高风亮节。
(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生5:刚正不阿。
(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
)生6:专心致志。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打,它始终“咬定青山”。
)正直:虽不粗壮、但却正直。
无私奉献:它全身上下都是宝,竹杆可以做成竹椅、凉席等。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竹石》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竹石》说课稿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的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竹石》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郑燮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人郑燮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生长在岩缝中的劲竹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品质,也借此表现出自己不畏艰难、不向世俗低头、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
全诗语言凝练,意义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通过朗读理解本首古诗的内容并不难,但整理概括的能力还不够精炼深入,以及生活经验有所欠缺,不能够精准感受到作者的高尚情操,所以还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概括和引导,并且配合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郑燮,会认“燮”字,会写“劲”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反复朗读,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本诗,体会竹子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
3.体会作者不向世俗低头、刚毅正直的高尚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的方法,体会竹子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向世俗低头、刚毅正直的高尚情操。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小组讨论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会形成阅读期待,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石
【教学目标】
1.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认识“竹”字。
1.识“竹”字。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
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
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偏旁。
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
2.知竹画。
师: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
师: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
1.读古诗。
师: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
师: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
预备起——《竹石》。
师: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
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ɡ”,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
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
(出示
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
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该诗赞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所感受,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正式庄重地朗读符合该诗的基调。
再加以平长仄短的吟诗,使学生进一步从声音里感受该诗特有的韵律与情感。
三、解读文本,揣摩“竹”意。
(一)整体感知。
师:你知道《竹石》主要写的是什么吗?
(二)解题。
师:我们再结合资料(出示资料),你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画上的竹石。
(三)解诗。
师:默读古诗,你能说说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1.扎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扎根破岩)
师:在哪句诗中发现的?
师:这句诗中你喜欢哪些字?说说为什么。
师:“咬定”就是——用力地咬着不松口。
诗中“咬定”的是——青山。
是说竹子的——根——咬定青山。
也就是竹子的根生在——青山之中。
师:“立根”就是——生根,根本来生长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师: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师:你能给竹子和破岩前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吗?
师:这样的竹子,给你带来的感觉是——很坚强。
为什么这么说?
师:诗人把它写成一句诗,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同学们朗读这两句诗时,“松”和“中”读得要比其他字长,这两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
还有一个字也是韵脚——风。
我们看看,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ɡ。
我们来读一下,onɡ。
你发现读onɡ的时候,声音特别——厚重、有力、悠远,而这样厚重悠远的声音正和竹子坚强的品格结合在一起,一起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你发现了诗中写到了竹子扎根破岩,继续找,你还发现了什么?)
2.坚定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板书:坚定强劲)
师:在哪句诗里?这句诗中你喜欢哪些字?
师:坚劲就是——坚定挺拔。
磨就是——折磨,你运用的是——组词法。
同样的解词方法还能解决哪些字——击,击就是——打击;任,任就是——任凭。
千磨万击是一千次折磨、一万次打击吗?不是,而是——无数次折磨和打击。
师:还有一个字,尔就是——你。
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师:你能发挥想象,描述一下竹子受到怎么样的磨难还坚定挺拔吗?
师:你能用四字词语说说这样的竹子带给你的感受吗?(不屈不挠)
师:诗人把它写成一句诗,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你发现了诗中写到了竹子坚定强劲,继续找,你还发现了什么?)
3.描述。
师:你能结合板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竹石》的画面吗?
师:同学们,这就是简单的古诗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啊!当我们学习了这些的时候再来吟诗,我们就要注意把松、中、风这样的字吟得厚重有力。
就再一次用我们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那不屈不挠的竹子吧。
4.唱诗。
师:你们听,老师的吟诵又有什么不一样?(吟唱诗)你发现了吗?
师:原来《竹石》是可以唱出来的。
这首诗要表达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就应该用浑厚的曲调唱出来。
谁想模仿着唱一唱?
师:很多人已经掌握了唱诗的方法,这种唱诗,只要把平声延长一点,把仄声唱准一点,就可以了。
来,我们一起来……
5.作者。
师:《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它带给我们如此的震撼。
那么,为画题此诗的诗人是——郑燮。
(出示郑燮简介)原来郑燮的诗、书、画世称“三绝”,尤其擅画兰和竹。
所以,他才能画出兀傲清劲、别具一格的竹子。
他有一句流芳百世的铭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郑燮晚年的这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所以,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却是——自己的情感。
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从诗题入手,让学生了解《竹石》是首题画诗,再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诗中
写了竹石的哪些方面?学生随机找出诗中所写竹子扎根破岩、坚定强劲。
在理解诗意的时候,采用了组词法和发音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逐句理解诗意,并想象描述古诗情景,在理解与描述中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
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把古诗唱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最后,结合作者生平资料,理解古诗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四、拓展艺术,了解“竹”情。
1.咏竹诗画。
师:郑燮的笔下,有着这样不屈不挠的《竹石》,你都知道哪些有关竹子的诗呢?
师:竹子是坚韧与顽强的象征,更是中国古诗的永恒的主题。
我们看,(出示诗句)唐朝的王维有这样的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商隐有诗云——嫩箨香苞初出林,五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宋代的张咏有诗云——卷帘阴薄漏山色,欹枕韵疑寒雨声。
春晚不知桃李谢,岁寒非避雪霜深。
师:(出示图片)而竹子更是人们进行绘画创作的重要主题。
2.“四君子”。
师:而竹又同梅、兰、菊合成“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成为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出示图片),明代黄凤池有《梅竹兰菊四谱》。
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
师:你看,人们对“竹”多么情有独钟!学习至此,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竹、赞美竹吗?
师:是啊,“竹”在汉语的世界里就成了一副清雅的画、一首坚韧的诗、一种不屈不挠的中国文化。
设计意图:从咏竹诗、竹画和“四君子”入手,拓展学生的认识领域,让学生了解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是中国绘画和诗词的一个主题,是中国的一种文化。
五、回归生活,引发“竹”思。
师:当我们再一次观赏竹子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个古老的字——竹,会想到一个刚直的诗人——郑燮,会想到一首厚重的古诗——竹石,我们会这样唱……
师:就让我们在这样的曲子里,做一个不屈不挠的君子吧!下课!
设计意图:把《竹石》带进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诗情的意识,完成了《竹石》从生活到艺术再到生活的学习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