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题(1-9章)
宏观劳动力配置202201

宏观劳动力配置202201 M第一章导论【选择题】1.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2.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①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4.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社会性、经济性、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20105.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21016.宏观劳动力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行业、地区间的配置。
2101多7.生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是:劳动者。
1901 2101【名词解释】1.系统科学方法论:它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对所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和处理的一般途径或路线。
2.实证分析方法:它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人的行为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为就变了,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就是在资源稀缺性和人的理性条件下研究经济主体进行决策)1901/2010单3.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1307、20014.系统: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
1401【简答题】1、简述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
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宏观配置的特点及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2)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其决定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劳动力配置的政策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宏观劳动力配置习题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1、宏观劳动力配置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的有效配置问题。
AA、劳动力资源B、物质资料C、社会劳动力D、人力资源2、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个重要的(A)问题。
A、经济.B、政治C、社会D、发展3、系统是由若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A)。
A、有机集合体B、有机混合体C、有机组合体D、有机统一体4、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A)的问题A、是什么B、为什么C、怎么样D、于什么5、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交往经高低,它所回答的是(A)的问题。
A、应该是什么B、是什么C、怎么样D、于什么二、多项1、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范围也包括从(B)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规律。
A、产业结构B、地区发展C、国家发展D、国际视角2、具体来看,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AB)。
A、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B、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C、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社会规律D、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发展规律3、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ABCD)A、社会性B、经济性C、变动性D、相对稳定性4、系统是由若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它具有(ABCD)的特点。
A、集合性B、相关性C、目的性D、环境适应性5、宏观劳动力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在(ABC)间的配置。
A、产业B、行业C、地区D、社会6、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以下特征(ABCD)。
A、综合性B、整体性C、定量性D、最优化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一、单项1、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是指(A)。
A、人的劳动能力B、体力和智力的总和C、劳动者D、智力2、社会经济的核心问题是(A)。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测试题(问答题)解析

《宏观劳动力配置》简答题1.简述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原因。
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存在得到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2.简述产权结构通常具有的三个特点排他性——拥有者和使用者享受资源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权利。
它决定了资源的成本和收益由谁负责。
可转让性——产权可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转让。
这是不同的资源所有者能够进行交易的条件。
强制性——产权是受到保护而不容侵犯的3.简述与劳动经济学其他科目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4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资源培植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4.社会性5.经济性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4.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2191.行业垄断特点的影响:第三产业分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其就业人数形成鲜明对比,工资较高的行业就业人数较少,而工资水平较低的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逐年增长,这主要与各行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的结构甚至行业垄断性有关。
2.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从第三产业分行业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行业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的收入水平较高。
3.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第三产业的投资政策是影响第三产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月宏观劳动力配置 自考复习资料

2018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总复习

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总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2016年1月份宏观劳动力配置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P1宏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1、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上都存在劳动力资源按一定比例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分配现象。
2、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越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就越多。
3、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社会劳动力集中在城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配置的方法不同(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1、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2、合理配置劳动力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P3 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意义: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研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变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关系和特点,分析何种劳动力配置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P2 劳动力配置的方式:1、按照计划式进行分配,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分配。
2、按照市场的方式进行分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P3宏观劳动力配置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及劳动社会学。
P4宏观劳支力配置研究内容:(1)不同制度下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配置特点及产业结构变化(2)根据一定价值尺度和福利目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及决定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建议。
(3)历史地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制度变迁的相互关系。
P4 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看劳动力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微观:劳动力在企业中的配置(2)宏观劳动力配置要考虑两个方面:从经济和制度角度: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从消费需求层面来看: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决定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配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其次是衣住行(3)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劳动力的载体是人人,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体)(4)社会性。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doc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二00四年一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広观劳动力配置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止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I分,共10分)1、劳动力合理配置是()。
A、首耍的社会规律B、首要的经济规律C、首要的政治规律D、首要的自然规律2、决定社会劳动量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Z间的配置情况的因素是()。
A、劳动者素质的高低B、劳动量变动率的高低C、劳动考屮男女比例的高低D、劳动力年龄构成的高低3、劳动力配置系统论研究劳动力的第一个着眼点,正是以()为基础的每一种使用价值的生产。
A、价值B、社会分工C、生产率D、生产关系4、()对劳动量在农业部们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A、农业产品需要量B、自然条件C、农业劳动者D、农业劳动生产率5、劳动力配置系统主要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是()。
A、价值B、价值量C、使用价值D、劳动时间6、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社会条件,最主要的是()。
A、人文环境B、人际关系C、社会生产关系D、社会产品分配关系7、农业内部分工的基础是()。
A、手工业的产生B、农业剩余劳动的产生C、商业的出现D、服务业的出现A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B 、第二产业、笫三产业、笫一产业的顺序C 、笫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顺序D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顺序8、由于人类需要和生产的使丿1J价值在时间上河序列性,所以形成劳动力配置随主导产业的依次更替形成()。
9、工、农业产品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是()。
A、工、农业产品的价值不同B、工、农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C、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工序不同D、工、农业产品的生产方法不同10、任何社会,在生产技术可能的条件下,生产什么,首先还是由这个社会的()的需要来确定。
A、掌权者B、少数成员C、大多数成员D、技术领先者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屮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已整理)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
P12.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P43.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最优化。
P64.什么是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劳动力?P7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业也就随着变了。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的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
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5.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P10-11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6.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物质资源的置,二是劳动力的配置(概念)。
P127.所谓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P15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8.劳动力个人所有是劳动力配置的前提。
P169.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P21-22(1)影响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10.产权指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
产权结构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P2511.交易成本的侠义概念。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复习资料

考试科目: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分A、B卷,通常情况下考A卷题型:一、选择题(10题*2分=20分)二、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三、简单题(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28分)一、选择题复习1、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是( B )A、资本要素B、劳动力要素C、土地要素D、技术要素2、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是( A )A、行政手段B、市场手段C、价格手段D、供求机制3、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 D )A、劳动力资源的结构B、劳动分工顺序C、劳动力资源的总量D、人类的消费次序4、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 B )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C、农业→商业→手工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5、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C)A、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时期B、1979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C、《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D、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6、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 A )课本P61A、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B、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扩大C、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D、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缩小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7、从跨省流动的情况来看,跨省流动就业人口集中在东部。
在全部跨省流动的就业人口中,跨省流动就业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是( D )A、上海B、江苏C、福建D、广东8、引致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经济因素和引导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信号是( C )A、产业结构差距B、城乡投资规模C、城乡收入差距D、产业发展政策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扛杆是( C )A、供求信息B、市场信息C、价格信号D、行业信息10、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是( C )A、消费总量的变化B、消费顺序的变化C、消费结构的变化D、消费弹性的变化1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要素是( D )A、资本要素B、技术要素C、土地要素D、劳动力要素12、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涵义是指( B )A、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平B、人的劳动能力C、劳动者D、智力13、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D )A、计划配置B、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C、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D、“三结合”的就业方针(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即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1、(选)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2、(选)宏观劳动力配置是研究劳动力在产业间、行业间、地区间流动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影响其配置的因素。
3、(论述)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在于:(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劳动率资源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运行规律;从微观上看,劳动力资源在宏观上的配置又离不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个人的劳动供给行为。
(2)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
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货币资本等相比,具有其他生产力要素所不具备的能动性特点(4)社会性。
劳动力的配置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要素在不同产业、地区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关系。
(5)经济性。
劳动力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各类用人单位在使用劳动力资源时都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因此,各经济单位应可能地节约使用劳动力资源,以满足最大的经济收益。
(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尽管劳动者在不同的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的流动日趋频繁,但是,产业的变化、地区生产资料的总量和产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劳动力的配置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另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动就会改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同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当地的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在矿业的劳动力数量就会多。
4、(名)系统:系统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
5、(多)系统的特点: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6、(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7、(单)规范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
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1、(多)劳动力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劳动力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2、(名)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它是指一定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3、(选)劳动力资源包括:(1)现实劳动力资源;(2)潜在劳动力资源。
4、(多)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1)物质资源的配置;(2)劳动力的配置。
5、(简)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能动性;(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两重性;(4)具有时效性。
6、※(名)劳动力配置: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
7、(名)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量变动的规律性。
消费决定着生产,消费次序决定着生产次序,进而决定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层次和次序。
8、为什么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的重要原因?答:(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
9、※(论述)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答: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一、物质技术因素。
物质技术因素是与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和利用情况有关的各种因素。
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1)劳动手段;(2)能源;(3)劳动对象;(4)生产工艺;(5)生产力布局。
二、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劳动力要素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革命的要素,它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其他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3)劳动组织;(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些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天然资源等影响到劳动生产率。
社会生产关系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最终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
有效的分配制度能够调动劳动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激发劳动者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
10、(选)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
产权结构的三个基本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11、(简)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有哪些?答: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
12、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包括:(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节约;(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利用;(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提高。
第三章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1、(选)传统的劳动力资源计划配置主要包括两个制度:(一)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二)统包统配制度。
2、是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企业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建设需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在职的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和调动的制度。
3、4、(选)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
5、改革开放前,城镇劳动力配置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1)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完全是通过行政指令来实现的;(2)劳动工资由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控制;(3)城乡之间劳动力配置基本上是隔绝的。
政治动员的方式将部分城镇过剩劳动力排入农村这个巨大的“蓄水池”。
6、(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特征(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的变化趋势)?答:改革开放前,作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体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1)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完全是通过行政指令来实现的。
(2)劳动工资由严格的指令性计划控制。
(3)城乡之间劳动力配置基本上是隔绝的。
政治动员的方式将城镇部分剩余劳动力排入农村这个巨大的“蓄水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力配置体制也在不断发生渐进性的变化。
第一,我国城镇非国有经济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讯速壮大起来;第二,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摆脱了传统制度的约束,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寻求就业;第三,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工的涌入对国有经济和原国有经济中的劳动力配置者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多层次的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格局得以形成。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劳动力配置的二元结构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
(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
(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
(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7、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答:(1)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
(2)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4)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
8、国有部门企业表现出与其体制的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内部职工群体的共同品质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1)职工工作岗位相对长期固定但职工专业技能差,业务能力主要来自连续的经验积累,因而工作年限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变量指标;(2)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
(3)职工对计划环境的逐步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依附的加深过程和对市场风险厌恶的累积过程。
9、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民工”具有以下几个品质特征:(1)农村劳动力一般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低技术或无技术的简单劳动,其劳动收入随劳动总量及劳动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2011年1月3 / 5并且弹性较大;(2)农村劳动力除根据所提供劳动的质和量取得劳动收入外,不享受来自企业的任何福利性待遇,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随劳动及分配过程的结束而终止;(3)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工作机会的失去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承受能力。
第四章劳动力流动与配置1、(名)劳动力流动指劳动者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为主要动机而产生的移动。
2、(多)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1)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2)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3)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3、刘易斯模型主要内容是:不发达经济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一是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其劳动报酬低;另一个是现代的生产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其工资水平高。
4、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农业自给部门的缩小。
5、刘易斯模型的核心内容是部门之间生产力的差异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工业部门吸纳。
6、托达罗在1969年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无视城市失业或隐性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从而补充了刘易斯模型。
由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的存在,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轻易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
托达罗模型的出发点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
7、(要求理解)乔根森认为,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和避免陷入低水平陷阱,工业部门积累资本是必要的。
但是,其先决条件是存在正的农业剩余。
8、(论述)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答:劳动力流动最主要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从地域转移流向上看,主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动。
从迁移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占相当大的比重。
从劳动力资源的流向来看,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迁移的流向和迁移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其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省内迁移。
(二)以寻求就业机会为主。
跨省流动人口的就业倾向强于省内流动人口。
(三)以非农产业为主。
从省内与省外劳动力流动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来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