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实验步骤

合集下载

混凝实验步骤

混凝实验步骤

混凝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按需要配制溶液,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0.05g/L。

2、确定原水的最佳透光率(吸光度)时的波长,由数据绘图求得。

3、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调整原水pH并记入表3。

2、取6个500 ml杯子,分别取400 ml原水。

3、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中速150r/min,5min),直至出现矾花,在表3中记录投加量。

4、停止搅拌,静止10min。

5、根据测得的浊度或吸光度或pH确定最小投加量A。

(三)混凝剂的最佳pH的选择1、用6支500 ml烧杯,分别取400 ml原水。

2、调整原水pH值,用移液管依次向1、2、3号装有原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2.5 ml、1.5 ml、1.0 ml HCl,再向4、5、6号装有原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2 ml、0.7 ml、1.2 ml NaOH。

3、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

从每只烧杯中取50 ml水样,依次用pH仪测定各水样的pH值,记录在表4中。

4、用移液管依次向装有原水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投加剂量按实验最小投加量算。

5、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中速搅拌150 min,10 min;慢速搅拌70r/min,10 min。

6、静止10 min,用50 ml注射筒分别抽取6个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50 ml)放入200 ml烧杯中,同时用浊度仪测定水的剩余浊度,用光度计测定吸光度,用pH计测得pH值,记录在表4中。

(四)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的选择1、用6个500 ml烧杯,分别取400 ml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六联搅拌机上。

2、将混凝剂按不同投量分别加入到400 ml原水样中,利用均分法确定此组实验的六个水样的混凝剂投加量,记录在表5中。

3、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中速搅拌150 min,5 min;慢速搅拌70r/min,10 min。

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水处理方式,可以将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等杂质去除,从而使水质得到改善。

本文就混凝沉淀实验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实验原理混凝沉淀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混凝剂与悬浮物或有机物形成絮凝体,然后通过沉淀或过滤的方式将其去除。

混凝剂一般是一些带正电荷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酰胺、聚电解质等,它们能够吸附水中的负离子和颗粒物,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大量的絮凝体。

随着絮凝体的增大,它们的密度也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一个沉淀层,从而使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得到去除。

二、实验步骤1、制备混凝剂溶液:取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硫酸铝钾等混凝剂,依次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至均匀即可。

2、制备原水:取适量的自来水或污水,在室温下搅拌均匀。

3、加入混凝剂溶液:将混凝剂溶液缓慢加入原水中,同时用玻璃杆轻轻搅拌,使混凝剂和水充分混合。

4、沉淀: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水中的悬浮物是否得到沉淀。

如果饱和度较高,可以加入一些碳酸钠调节pH值,促进沉淀的形成。

5、过滤:对于无法沉淀的悬浮物或有机物,可以通过过滤的方式进行去除。

选取一定的滤纸或过滤膜,在上面放置漏斗,将水过滤出去即可。

三、实验注意事项1、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节,避免浪费和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2、加入混凝剂时,应缓慢加入,并注意搅拌均匀,以充分发挥其混凝效果。

3、沉淀时,应注意观察沉淀的形成情况,及时调整pH值,促进沉淀的形成。

4、过滤时,选择合适的滤纸或过滤膜,避免粘附和遗漏。

5、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实验仪器和工具,以避免留下污染物和影响下次实验。

四、实验结果混凝沉淀实验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沉淀效果和悬浮物或有机物去除率上,通常采用浊度或残留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沉淀效果越好,悬浮物或有机物去除率也越高,说明混凝沉淀实验的效果越好。

五、实验应用混凝沉淀实验广泛应用于各类水处理工艺中,如自来水厂、废水处理厂、地下水处理等。

它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降低水中的浊度、COD、BOD等污染指标,从而保障水质安全和环境健康。

混凝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混凝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混凝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
一直以来,混凝实验就是给水/排水、自来水厂的重要工艺环节,所以,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然而,有很多新用户不了解混凝实验的大概操作步骤,往往在进行试验时都会有点手足无措,所以,今天,本文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混凝实验验的主要操作步骤流程,希望帮助到大家更明确的指导生产的混凝实验:
1、确定试验目的;
2、测定原水样的水温、PH值、浊度、色度、碱度等水质参数;
3、配置药剂,确定药剂的配比度;
4、将搅拌杯放置于搅拌器的设定位置,确定桨叶的轴心与搅拌杯的中心是否对准;
5、根据不同试验水样的水质,设定药剂的投加量,,该步骤须注意各试管中的药体积相等,配比均匀;
6、设定混凝搅拌转速、时间;
7、设定絮凝搅拌转速、时间;
8、启动搅拌器的按钮,当搅拌速度达到设定的混合转速时,需迅速向不同搅拌杯内同时加药,并记录搅拌时间,观察混凝状况
9、混凝搅拌完成后,需立即从搅拌杯中提出桨叶,同步记录沉淀时间,观察沉淀状况
10、待沉淀完全结束后,先从搅拌杯的取样口排掉少许水样,再取水样并测定浊度、PH值等水质参数,并记录对比。

总结:以上就是混凝实验的简要操作步骤,由于不同用户、不同试验的水力、条件各不相同,以及不同取水量条件下的混凝水力条件也有差别,所以,该步骤中未明确的设定混凝搅拌转速、时间以及絮凝搅拌转、时间,用户可根据临时试验状况自行设定,其次详细的《混凝沉淀(烧杯)试验方法》可参考武汉市梅宇仪器有限公司官网“技术支持”的具体方法。

武汉市梅宇仪器有限公司:混凝试验(实验)搅拌器、六联搅拌器专业生产厂家,《混凝沉淀(烧杯)试验方法》编辑单位。

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混凝药剂的筛选、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部分。

一、混凝药剂的筛选1、配制10L 1‰的藻土原水,开启机械搅拌机,使藻土始终保持悬浮状态;2、按讲义配制1%的硫酸铝铵、硫酸铝和氯化铁混凝剂,10%的HCl和NaOH;3、取4只锥形瓶(0#—3#),分别放入200mL原水,在1#-3#中分别滴加上述三种混凝剂(由3个同学配合同时滴加,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并记录),每次滴加5滴并摇动直到出现矾花(0#也要同时摇动),静置30s,比较这三种混凝剂所形成的矾花状态(0#作为参照)。

继续滴加,进一步比较矾花的状态、大小、沉降速度和上清液的澄清度,筛选出一种混凝剂,做以下实验。

二、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1、取6个5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200mL原水;2、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的浊度(FTU)、pH值、温度;3、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烧杯中200mL 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到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4、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3得出的形成矾花的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3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相等混凝剂投加量的方法求出2—5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把混凝剂分别加入到1—6号烧杯中(参考:对于FTU=60°的自配水,可分别加入1%的混凝剂1、2、4、5、6、8mL);5、在1号烧杯中放入搅拌子,启动磁力搅拌器,快速搅拌1.5min,慢速搅拌5min;关闭磁力搅拌器,静置沉淀10min,用移液管吸取上清液至比色皿中(注意:吸取上清液时不要扰动底部沉淀物,吸取位置也要尽量相同),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纪录。

6、重复步骤“5”,分别测定2-6号烧杯上清液的浊度。

附:WGZ-200型散射式浊度仪操作步骤1、预热20分钟2、置量程10,先以空气调零,将标准浊度片(18.1°)放入光程中调校准3、先测纯水+比色皿的浊度,以后水样的的浊度测定值要扣除此值4、水样测定(如果读数超出量程,可置量程于100,但必须重新校正仪器)三、最佳pH值实验步骤1、取6个5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200mL原水;2、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的浊度、pH值、温度。

混凝实验报告(一)

混凝实验报告(一)

混凝实验报告(一)混凝实验报告概述•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索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性质。

•实验时间:2022年10月23日•实验地点:实验室A-305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水泥–砂子–骨料–水–混凝土摊铺模具2.材料配比:–根据所需混凝土强度和外观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砂子、骨料比例。

3.搅拌混凝土:–将水泥、砂子和骨料适量放入搅拌机中;–开始搅拌,并逐渐加入适量清水,直至混凝土均匀。

4.浇筑混凝土:–将混凝土倒入摊铺模具中;–使用振动器震动模具,以排除气泡。

5.养护混凝土:–将模具中的混凝土放置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进行养护;–养护时间视混凝土配比和强度要求而定。

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发生硬化,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

•根据实验目的和需求,可以调整配比以获得不同强度、颜色和纹理的混凝土。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基本性质。

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要求。

混凝土的配比和养护对其性能影响显著,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实验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务必佩戴防护手套和口罩,避免接触混凝土和呼吸有害物质。

•搅拌过程中注意保持机器平衡和稳定,避免事故发生。

•混凝土硬化后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必要时使用护肤霜或洗涤液清洗。

实验改进方向•在实验中可以尝试不同配比的混凝土,比较其强度和耐久性的变化。

•可以在养护过程中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观察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结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混凝土的制备过程和基本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合理的配比和养护措施能够改善混凝土的质量,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需求。

参考文献•张三, 李四. 混凝土制备与性能分析[J]. 建筑材料学报, 2021, 28(6): .•王五, 赵六.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研究[J]. 化学与材料工程, 2022, 39(3): 89-95.。

混凝实验

混凝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操作流程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净水作用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2、学会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

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实验步骤:1、最佳投药量实验步骤①确定原水特征,即测定原水水样浑浊度、pH、温度。

②确定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方法是通过慢速搅拌(或50r/min)烧杯中800mL原水,并每次增加0.5mL混凝剂投加量,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这时的混凝剂量作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

③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800mL原水,置于混凝试验搅拌仪平台上。

④确定实验时的混凝剂投加量。

根据步骤(2)得出的形成矾花最小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4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1/2,3/4,1,3/2,2倍作为2~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

加药时,把混凝剂分别加到仪器上1~6号加药管中,这样可以保证同时加药。

⑤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 s,转速约300 r/min;中速搅拌6min,转速约100 r/min;慢速搅拌6min,转速约50 r/min。

如果用污水进行混凝实验,污水胶体颗粒比较脆弱,搅拌速度可适当放慢。

⑥关闭搅拌机,抬起搅拌桨,静置沉淀5 min,用50 mL注射针筒抽取烧杯中的上清液100 mL(共抽三次约100mL)放入200 mL烧杯内,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每杯水样测定三次),记入表1中。

2、最佳pH实验步骤①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800mL原水,置于混凝试验搅拌仪平台上。

②调整原水pH,用移液管依次向1号,2号,3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5mL,1.0mL,0.5mL 10%浓度的盐酸。

依次向5号,6号装有水样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5mL,1.0mL 10%浓度的氢氧化钠。

③启动搅拌机,快速搅拌30 s,转速约300 r/min。

用酸度计测定各水样的pH,记入表2中。

④利用仪器的加药管,向各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最佳剂量采用实验步骤一中得出的最佳投药量结果)。

实验1 混凝实验

实验1 混凝实验

实验1 化学混凝实验混凝实验是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科研、生产中。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膜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法去除。

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通过混凝实验,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类、数量,还可确定混凝最佳条件。

一、实验目的1. 学会求得某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pH值、投药量)的基本方法。

2. 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及混凝沉淀效果。

3. 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化学混凝法是用来去除水中无机和有机的胶体颗粒。

通常废水中的胶体颗粒的大小变化约在100埃到10微米之间,胶粒之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使胶粒靠自然沉淀不能除去。

混凝过程包括胶体的脱稳和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随后这些大颗粒可用沉淀、气浮或过滤法去除。

消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脱稳,脱稳是通过投加强的阳离子电解质如Al3+、Fe3+或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来降低Zeta电位,或者是由于形成了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物而吸附胶体,或者是通过阴离子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自然凝聚,或者是由于胶体被围在含水氧化物的矾花内等方式来完成的。

混凝剂使胶体脱稳的主要作用是压缩双电层和吸附架桥。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该过程称为凝聚。

由于布朗运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异向絮凝”;由机械运动或液体流动造成的颗粒碰撞絮凝,叫“同向絮凝”。

异向絮凝只对微小颗粒起作用,当粒径大于1~5微米时,布朗运动基本消失。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连续过程,为了研究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和反应两个阶段。

混合阶段要求混凝剂和废水快速混合均匀,一般在几秒钟或一分钟内完成,该阶段只能产生肉眼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要求搅拌强度随矾花的增大而逐渐降低以免结大的矾花被打碎而影响混凝的效果,反应时间约15~30min,该阶段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实验,研究混凝剂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最佳混凝剂用量及混凝时间,为水处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混凝是指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的沉降或过滤。

混凝剂一般为阳离子、阴离子或非离子高分子物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吸附、中和、电中和和凝聚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室自来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搅拌器、玻璃容器、pH计、浊度计等。

方法:1. 取一定量自来水倒入玻璃容器中;2. 用搅拌器将水搅拌均匀;3. 用pH计检测水的初始pH值;4. 在搅拌的同时,向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混凝剂;5. 混凝一定时间后停止搅拌,观察絮凝体的生成情况;6. 用浊度计检测水的浊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混凝剂用量的增加,水中絮凝体的生成量逐渐增加,浊度逐渐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2. 随着混凝时间的延长,絮凝体的大小逐渐增加,浊度进一步降低,但当混凝时间过长时,絮凝体又会发生分散,浊度会有所上升;3. 初始水质的pH值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pH值在6.5-7.5之间时,混凝效果较好。

结论:混凝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质的不同情况,合理控制混凝剂的用量和混凝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总结:通过本次混凝实验,我们对混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水处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经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报告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实验步骤
(一)配置药品
1、按需要配制溶液,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0.05g/L。

2、确定原水的最佳透光率(吸光度)时的波长,由数据绘图求得。

3、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
1、调整原水pH并记入表3。

2、取6个500 ml杯子,分别取400 ml原水。

3、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中速150r/min,5min),直至出现矾花,在表3中记录投加量。

4、停止搅拌,静止10min。

5、根据测得的浊度或吸光度或pH确定最小投加量A。

(三)混凝剂的最佳pH的选择
1、用6支500 ml烧杯,分别取400 ml原水。

2、调整原水pH值,用移液管依次向1、2、3号装有原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2.5 ml、1.5 ml、1.0 ml HCl,再向4、5、6号装有原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0.2 ml、0.7 ml、1.2 ml NaOH。

3、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

从每只烧杯中取50 ml水样,依次用pH仪测定各水样的pH值,记录在表4中。

4、用移液管依次向装有原水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的混凝剂,投加剂量按实验最小投加量算。

5、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中速搅拌150 min,10 min;慢速搅拌70r/min,10 min。

6、静止10 min,用50 ml注射筒分别抽取6个烧杯中的上清液(共抽三次约150 ml)放入200 ml烧杯中,同时用浊度仪测定水的剩余浊度,用光度计测定吸光度,用pH计测得pH值,记录在表4中。

(四)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的选择
1、用6个500 ml烧杯,分别取400 ml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六联搅拌机上。

2、将混凝剂按不同投量分别加入到400 ml原水样中,利用均分法确定此组实验的六个水样的混凝剂投加量,记录在表5中。

3、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中速搅拌150 min,5 min;慢速搅拌70r/min,10 min。

4、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

停止搅拌,静止沉淀10 min,然后用50 ml注射筒分别抽出6个烧杯中的上清液,同时用浊度仪测定水的剩余浊度,记录在5中。

5、根据表5绘图求得B。

(五)混凝剂和助凝剂的最佳投加比例的确定
1、用6个500ml烧杯,分别取400 ml原水,调整pH值。

2、将混凝剂按2/3B的投量,助凝剂按不同投量(依次按1/3C~6/3C的剂量)分别加入到400 ml原水样中,利用均分法确定此组实验的六个水样的混凝剂投加量,记录在表6-1中。

3、快速搅拌300 r/min,0.5 min;中速搅拌150 min,5 min;慢速搅拌70r/min,10 min。

4、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

停止搅拌,静止沉淀10 min,然后用50 ml注射筒分别抽出6个烧杯中的上清液,同时测定水的剩余浊度、吸光度、pH值,记录在表6-1中。

5、按1~4同样的步骤,把混凝剂投加量改为B、4/3B,数据分别记入表6-2、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