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搅拌实验

合集下载

混凝搅拌实验

混凝搅拌实验
三、实验设备及用具
1.梅雨SC2000-6智能型六联搅拌机(附1000ml烧杯6个)2.浊度仪3.1000Ml烧杯12个4.200ml烧杯14个5.100ml注射器2个移取上清液用6.
1ml移液管一根7.5ml移液管一根8.10ml移液管一根9.1000ml量筒一个量原水体积10. 1 %浓度硫酸铝一瓶
五、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组号
混凝剂名称硫酸铝
1
编号
1
2
3
4
5
6
投药量
ml
1.00
2.00
.00
4.00
5.00
.00
浊度(mg/l)
11.80
4.30
0.10
0.20
0.30
1.20
根据水样混凝剂搅拌静置后沉淀的清晰度,可以看出第二号较为适宜,所以第二组可设为
实验组号
混凝剂名称硫酸铝
2
编号
1
2
3
4
5
6
投药量
八、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采用同一水样,取水样时搅拌均匀,一次量取
2.要充分冲洗加药杯,以免药剂沾在加药杯上太多,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
3.取上清液时,要在相同的条件下取。
2.60
3.00
3.40
3.80
4.20
4.60
浊度
1.50
0.50
0.30
0.20
0.10
0.50
六、数据处理
投药量与浊度关系曲线
七、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
1.投药量2.搅拌器的搅拌速度3.水温4.水的组6个水样,静止15 min后,用医用针筒取出约130ml的上清液,并分别用浊度仪测出剩余浊度,记入表中。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实验,研究混凝剂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最佳混凝剂用量及混凝时间,为水处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混凝是指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的沉降或过滤。

混凝剂一般为阳离子、阴离子或非离子高分子物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吸附、中和、电中和和凝聚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室自来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搅拌器、玻璃容器、pH计、浊度计等。

方法:1. 取一定量自来水倒入玻璃容器中;2. 用搅拌器将水搅拌均匀;3. 用pH计检测水的初始pH值;4. 在搅拌的同时,向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混凝剂;5. 混凝一定时间后停止搅拌,观察絮凝体的生成情况;6. 用浊度计检测水的浊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混凝剂用量的增加,水中絮凝体的生成量逐渐增加,浊度逐渐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2. 随着混凝时间的延长,絮凝体的大小逐渐增加,浊度进一步降低,但当混凝时间过长时,絮凝体又会发生分散,浊度会有所上升;3. 初始水质的pH值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pH值在6.5-7.5之间时,混凝效果较好。

结论:混凝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质的不同情况,合理控制混凝剂的用量和混凝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总结:通过本次混凝实验,我们对混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水处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经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报告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引言:混凝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以提高水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混凝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混凝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水样:采集自自来水厂的自来水- 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 混凝剂浓度:0.1 g/L、0.2 g/L、0.3 g/L- 水样pH值调节剂: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准备三个不同浓度的混凝剂溶液,分别为0.1 g/L、0.2 g/L、0.3g/L。

- 步骤二:取一定量的自来水样,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混凝剂溶液。

- 步骤三:使用搅拌器将混凝剂与水样充分混合,搅拌时间为5分钟。

- 步骤四:待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完成后,停止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悬浮物的沉降情况。

- 步骤五:测量不同条件下水样的浊度,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浓度的混凝剂对水样的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通过测量水样的浊度,可以客观地评估混凝效果。

1. 不同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了0.1 g/L、0.2 g/L和0.3 g/L的混凝剂浓度。

结果显示,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水样的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混凝剂中的聚合氯化铝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从而使悬浮物沉降速度加快。

2.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pH值是另一个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氢氧化钠和盐酸来调节水样的pH值。

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pH值低于7),混凝效果更好,浊度降低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混凝剂与水中的悬浮物更容易发生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

3. 混凝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后的静置时间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悬浮物的沉降速度逐渐加快,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较大的絮凝物在静置过程中会逐渐沉降,从而使水样变得更清澈。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

混凝搅拌实验报告时间:2016年4月23日实验人员: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通过实验观察矾花生成过程,加深对絮凝理论的理解;2、确定混凝的最佳用量及最佳pH值;3、了解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是用来去除水中无机物和有机的胶体悬浮物。

通常在废水中所见到的胶体颗粒其大小变化约在100nm-10nm之间,而其τ电位在15-20毫伏之间。

胶体悬浮物的稳定性是由于高τ电位引起的斥力,或者是由于在亲水的胶体上吸附了一层非离子的聚合物所造成的。

混凝过程包括胶体悬浮物的脱稳和接着发生的使颗粒增大的凝聚作用。

随后这些大颗粒可以用沉淀、悬浮和过滤等方法去除。

脱稳是通过投加强的用离子电解质如Al3+、Fe3+或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来降低τ电位,或者由于形成了带正电荷的含水氧化物如Al x(OH)Y+而吸附于胶体上,或者是通过阴离子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的自然凝聚,或是由于胶体悬浮物被围于含水氧化物的矾花内等方式来完成的。

形成矾花最佳的条件是要求pH值在等电离点或接近等电离点(对于铝来说,要求pH值得范围为5.0-7.0),同混凝剂的反应必须有足够的碱度,对于碱度不够的废水应该投加Na2CO3、NaOH或石灰。

最有效的脱稳是使胶体颗粒同小的带正电荷含水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接触,这种氧化物的微小矾花是在小于0.1s的时间内产生的,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剧烈搅拌,在脱稳之后,凝聚促使矾花增大,从而使矾花能从水中去除。

铝和铁的矾花在搅拌时较容易破碎和离散。

投加2-5ml/L活性硅有可能提高矾花的强度。

在凝聚阶段将近结束时,投加0.2-1.0ml/L长链阴离子或非离子聚合物,通过桥联吸附作用,有助于矾花的聚集和长大。

所需混凝剂的投加量将由于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而增加。

脱稳也能通过投加阳离子聚合物来完成。

混凝的通常顺序是:1、将混凝剂与水迅速剧烈的搅拌。

如果水中碱度不够,则要在快速搅拌之前投加碱性助凝剂。

2、如果使用活性硅和阳离子高分子电解质,则它们应在快速搅拌将近结束时投加。

《混凝搅拌实验》课件

《混凝搅拌实验》课件

实验材料
实验所需的材料
混凝土搅 拌机
水泥、砂、 石等原材 料
水、外加 剂等辅助 材料
实验记录 本、笔等 记录工具
安全防护 用品,如 手套、口 罩等
实验场地 和设备, 如搅拌机、 称重设备 等
材料的作用和选择依据
水泥:提供强度和稳定性, 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
水:提供流动性,使混凝 土易于浇筑和成型
评价实验的成功与不足
实验目的:验证混凝土搅拌的均匀性、 强度和耐久性
实验方法:采用搅拌机搅拌,测定混凝 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实验结果:混凝土搅拌均匀,强度和耐 久性符合要求
实验不足:搅拌时间过长,影响工作效 率
改进建议:优化搅拌工艺,提高工作效 率,降低能耗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进一步研究不同搅拌方式对混凝土 性能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安全性:确保实验过程中不会对人 体健康造成危害
实验后处理: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 进行妥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步骤
实验前的准备
材料准备:水泥、水、砂、石子等 仪器准备:搅拌机、量筒、天平等 环境准备:实验室、实验台、电源等 安全准备:穿戴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
实验操作流程
准备材料:水泥、水、砂、石子等
混凝搅拌实验PPT课件 大纲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实验步骤
01
04
实验目的
实验结果分析
02
05
实验材料
实验结论
03
06
添加章节标题
实验目的
了解混凝搅拌实验的意义
学习混凝搅拌的基 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掌握混凝搅拌实验 的注意事项和操作 技巧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和实验数据分析能 力

《混凝搅拌实验》课件

《混凝搅拌实验》课件

实验操作
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混凝搅拌 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结果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 解释,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和经验教训。
实验操作步骤
准备混凝剂和待搅拌的液体
按照规定的比例称取混凝剂和待搅拌的液体 ,将其倒入搅拌容器中。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搅拌过程中,观察混凝剂与待搅拌液体的 反应,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开始搅拌
将配制好的混凝剂溶液倒入烧 杯中,开启搅拌器进行搅拌。
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了解 混凝搅拌对水处理的效果。
0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介绍
01
02
03
04
水泥
作为主要的粘结剂,提供混凝 土所需的主要胶凝物质。
骨料
包括粗骨料(如碎石、卵石) 和细骨料(如沙、细沙),提 供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回归分析表明,搅拌时间对混合物的 pH值有显著影响。
05
实验总结与展望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通过混凝搅拌实验,探究不同搅拌条件下,混凝剂对水中悬浮颗粒物的
去除效果,为实际水处理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02 03
实验过程
实验分为四个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观察混凝剂对 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各组的水质变化情况 ,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搅拌条件下,混凝剂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 颗粒物,提高水质。同时,实验结果还显示了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对混 凝效果的影响。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1
实验过程中,部分实验组的水质数据波动较大, 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4熊六玲混凝搅拌实验

14熊六玲混凝搅拌实验

沉淀水浊度
浊度与pH值关系曲线
8
6
4
2
0
4
5
6
7
8
9
10
pH值
6/15/2020
SESE of SJTU
实验结果讨论
1. 根据最佳投药量实验曲线,分析沉淀水浊度与 混凝剂加注量的关系。
当混凝剂投加量小于最佳投加量时,混凝剂投加的越多, 沉淀水浊度越小。
当混凝剂投加量大于最佳投加量时,混凝剂投加的越多, 沉淀水浊度越大。
注意事项
本实验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整个实验采用同一水样,取水样时搅拌均匀,一次量取,并在倒 入烧杯时不断摇匀,以保证各水样水质相同。
在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实验中,向各烧杯投加药剂时希望同时 投加,避免因时间间隔较长各水样加药后反应时间长短相差太 大,混凝效果悬殊。因此,在对实验搅拌机进行程序设置时, 在混凝搅拌前设置加药程序,以保证同时加药。
▪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
▪ (1)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ζ电 位,实现胶粒“脱稳”;
▪ (2)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 吸附架桥作用;
▪ (3)网捕作用; 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最终沉淀从水中分离出来。 Fe(OH)3 沉淀对
胶粒进行网捕
6/15/2020
SESE of SJTU
启动搅拌机,同时加药,快速搅拌半分钟(转速约300r/min);中速搅 拌5分钟(转速约100r/min);慢速搅拌10分钟(转速约50r/min)。 此时注意观察矾花的形成情况,如形成快慢、大小及松散密实程度。
若用污水进行混凝实验,污水胶体颗粒比较脆弱,搅拌速度可适当放慢。
关闭搅拌机、抬起搅拌桨、静止沉淀5分钟,观察矾花沉淀过程。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

混凝实验报告三篇一、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测试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二、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混凝剂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分别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得出不同混凝剂使用量对混凝剂/水体系的影响。

三、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类型:混凝实验实验目的: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实验仪器:混凝剂(如聚合物、碳酸钙等);烧杯;分析天平;温度计;烧杯;湿度计;样品。

实验步骤:1. 将混凝剂A、B、C装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2. 将混合物放置于室温下,持续不断地搅拌30分钟;3. 用分析天平称取混合物中混凝剂的量,取出混凝剂A/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B/水体系的比例,取出混凝剂C/水体系的比例;4. 测量混凝剂A/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B/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测量混凝剂C/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5. 记录混凝剂A、B、C使用量及混凝剂/水体系的温度及湿度;6. 逐步增加混凝剂A、B、C使用量,重复2-5步,最后评估混凝剂与水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混凝剂使用量对水体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组号混凝剂名称硫酸铝
1 编号 1
2
3
4
5 6
投药量ml 1.00 2.00
.00
4.00
5.00
.00
浊度
(mg/l)
11.80 4.30 0.10 0.20 0.30 1.20
根据水样混凝剂搅拌静置后沉淀的清晰度,可以看出第二号较为适宜,所以第二组可设为
实验组号混凝剂名称硫酸铝
2 编号 1 2
3
4
5 6
投药量 2.60 3.00 3.40 3.80 4.20 4.60
浊度 1.50 0.50 0.30 0.20 0.10 0.50
六、数据处理
投药量与浊度关系曲线
七、思考题
(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

1.投药量
2. 搅拌器的搅拌速度
3.水温
4. 水的PH值
(2)为什么最大投药量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
投入的药量应根据胶体浓度及无机金属盐水解产物的分子形态、荷电性质和荷电量等而确定。

当高分子混凝剂投药量最大时,会产生“胶体保护”作用。

胶体保护可理解为:当全部胶粒的吸附面均被高分子覆盖以后,两胶粒接近时,就受到高分子的阻碍而不能聚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