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nanyin文化

合集下载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

福建南音的传承[权威资料]福建南音的传承阐述了福建南音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了该乐种的主要传承形式;探讨了南音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福建南音乐种传承福建南音流传于福建南部及其所属地区,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华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但是南音并非我们博物馆里陈设的古董,它伴随着闽南人的一生。

在各种宗教仪式、生老病死、婚丧喜庆、岁时节气、祭祀礼仪等方面,都留有南音的足迹。

福建南音在发展上,与闽南地方至今尤存的古老民俗、生活风尚,以及闽南人的审美情趣、情感意识密不可分,南音渗透了闽南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改革开放给闽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许多人的富裕使经济生活的丰富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闽南在近现代已经成为华侨之乡,海外华侨遍及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它们将南音带到了新的地方,使南音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在异国他乡生根开花。

作为民俗音乐文化的南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也势必会成为闽南海外游子回归故乡、重温乡情的纽带。

这些游子对南音的热情及在经济上的大力资助,为南音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福建南音的主要传承形式南音主要的传承形式有:一是“馆社模式”的传承,二是现代型的学堂式传承。

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音乐一样,南音以民间艺人个体、家庭、馆社中的亲缘、地缘关系为主要的传承渠道,它使这一地方乐种在“地方性”的氛围中成活、繁衍。

所谓“馆社模式”,即以南音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授。

这种传承方式以师傅为核心,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子又传孙。

这类传承的好处在于师徒之间在传承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系,徒弟得到师辈们的“真传”,保持着传统的纯正性。

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的差异,必然呈现风格流派的不同,使南音这一古老乐种,保持着它应有的旺盛生命力。

这种馆社中的师徒间的“口传心授”的传承形式,在南音的发展历程中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音精英。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着传播速度慢、人数少、范围窄的局限性。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南音,又称弦管、锦曲、南乐、南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

南音是闽南民间乡土音乐,萌生于泉州。

南音乐曲的曲调、风格,有的与南戏音乐相互交融,有的直接吸收南戏选段和大唱段的乐曲,经加工改造,使之减少戏曲味,更符合南音的特点。

至清初,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乐演奏辩,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音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时常可闻丝竹管弦之声。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市、区)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其中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厦门、漳州等地也有专业、业余南音乐团。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南音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和竞梧传唱的乡音,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

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

南音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很高,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

泉州南音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泉州高甲戏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1] ,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

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

形容南音的词汇

形容南音的词汇

形容南音的词汇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些形容南音的词汇:
历史悠久: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汉、晋、唐等朝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彰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弦管之音:南音也被称为“弦管”或“泉州南音”,指的是以弦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的音乐形式。

闽南风情:南音使用闽南语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福建省闽南地区的文化特点。

活化石:由于南音保留了大量古代音乐的元素,因此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宝贵资料。

情感表达:南音在表演时往往能够深情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诗句“风吹梦魂去,南音愁断肠”所描绘的那样,传达出深沉的情感。

融合创新:南音不仅传承了千年的古音,还能够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如央视春晚节目《百鸟归巢》所示,展现了传统音乐的现代魅力。

综上所述,南音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也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尊重。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的基本资料

福建南音一.起源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

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

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

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

二.組成南曲音乐包括“指、谱、曲”三类:“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原有十三大套,后增至十六大套;南曲十六大套“谱”,以“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四套最为著名“曲”即散曲(亦称草曲),在南曲音乐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下于千首。

南曲使用的工尺谐与众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尺字的俗写)、工、六、土、-”。

这五字依次代表“宫、商、角、徵、羽”。

采用固定唱名法。

南曲的乐队组合有固定的形式,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

①上四管又分“洞管”和“品管”两种不同组合:洞管——洞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五种。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厦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龙船文化:龙船是厦门传统的民间船只,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船文化包括龙船制作、龙船比赛、龙船节等活动,是厦门市民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2. 南音文化:南音是厦门地区传统的音乐表演形式,具有
独特的音调和演唱方式。

南音文化包括南音曲目的传承和
演唱技艺的传统传承,以及南音表演的舞台艺术等方面。

3. 闽南木雕:闽南木雕是厦门地区传统的工艺品制作技艺,以其精湛的雕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闽南木雕
包括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木雕作品的展示和推广
等方面。

4. 厦门戏曲:厦门戏曲是厦门地区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
包括闽南梨园戏和闽南本地戏等。

厦门戏曲包括戏曲剧目
的传承和演出,以及戏曲表演技艺的传统传承等方面。

5. 厦门海洋文化:厦门地处海滨,海洋文化在这里有着重
要的地位。

厦门海洋文化包括渔民文化、海洋生态文化、
海洋历史文化等方面,涵盖了渔民生活方式、海洋资源保
护和海洋历史遗迹等内容。

以上是厦门市的一些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
在保护和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厦门市民和游客
了解和体验厦门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福建南音

传统文化福建南音
• “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 • 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
器伴奏。
艺术特色
特点
• 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 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 袭古乐器遗制。
泉州南音素有“曲 海”之称,俗谓 “诗山曲海无底 谱”。
• 泉州南音传承流播的地域非常广,除了在泉州城乡以及 闽南地区广泛传播之外,泉州南音还伴随着闽南人的足 迹,远播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 泉州南音在南洋地区曾经存在和现有的南音社团计有80 多个,其中:菲律宾30个、马来西亚27个、印度尼西亚1 3个、新加坡1 2个、文莱1个、缅甸4个。在越南、泰国等 泉州华侨聚居的其他国家也有泉州南音传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特色
艺术特色
曲项琵琶
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 姿势是斜抱着弹奏。南琵琶, 是保持唐代形制的曲项琵琶, 南琵琶横抱,有别于北方琵 琶(竖抱)。
曲项琵琶是在南北朝时通 过波斯传入中原地区的一 种乐器。此乐器,四弦四 柱、横抱、用拨子弹奏。
艺术特色
直项琵琶
艺术特色
•洞箫
• 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 称“尺八”,十目九节,泉州 洞箫与现今日本专门收集民 间乐器的博物馆正仓院保存 的唐制“尺八”形制一样,日 本尺八是中国隋唐时代和南 宋时代传过去的。
福建南音
01
历史渊源
05
03 发展历程 07
代表作品
相关保护
02
艺术特色
04
08
传播范围
06
传承意义
相关知识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 ,形成于宋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

闽南文化的精髓与发展路径闽南文化是指南闽地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曲、建筑、民俗、宗教等多个方面。

其历史悠久,深厚渊源,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路径,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闽南文化的精髓1、语言:闽南语是闽南地区最为常见的语言,它是闽南文化的标志。

闽南语的音调变化较为复杂,音韵规律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文化内涵。

闽南语另有许多方言,如泉州话、漳州话、福州话等,各具特色。

2、建筑:闽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其风格以“三山五园”的布局为主体,具有独特的匠心和造型美感。

闽南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斗拱屋顶,色彩斑斓,极富变化性。

其中宫殿、庙宇、城墙等的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极致。

3、音乐:闽南音乐集中了南音、琼琴音乐等多种流派。

其中,南音源自福建南部,以泉州腔、莆仙腔、三都腔、闽南腔等为代表,以其柔和轻盈的风格和世界著名的高音而闻名于世。

4、文学:闽南文学包括各类诗歌、歌谣、小说、戏剧、散文、报刊文等。

著名作家有李际仁、杨青石、郑成功、梅妻鹤子等。

5、民俗:闽南民间文化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活动。

闽南年画、木偶戏、龙船竞渡、传统婚礼等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闽南文化的发展路径闽南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经过历代兴衰的沉淀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闽南文化也不断发展和创新。

从宋元明清到近代,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泉州、福州、厦门等地,陆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现象,出现了南音、闽南民歌、龙头节、泉州木偶戏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长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相连,集中了沿海地区的商业文化和多元文化特征,博大精深、源流涵盖。

当下,闽南文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培育和传承闽南文化成为了许多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各类活动和节庆适时举办,引导社会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尊重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你在日暮时分漫步闽南的街头,很可能会被一种飘荡于长街深巷之中的婉转乐音所吸引,循声而去,你会发现在那些极富闽南风情的红砖墙的掩映下,有人横抱着琵琶,有人吹奏着洞箫,有人轻打拍板缓缓吟唱。

这种让闽南人深深迷醉的音乐就是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南音。

南音到底有着多么悠久灿烂的传承历史?是什么样的魅力让海内外的闽南人都为之倾倒?就让李白燕这位南音名角来为我们揭开谜底,带领我们一同去领略南音的绝世风采。

南音演唱细节
无不渗透着古韵
问题:南音一向有着“中国音乐史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之根”等诸多美誉,这些赞誉之词不仅彰显了南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折射出南音历史之悠久,那么,南音形成至今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李:由于缺乏考古实据,所以严谨来说,南音具体的起源时间现在仍不能确定,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至清朝已渐臻成熟。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主要是从南音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上考究而来。

南音演出时,乐手采用的是横抱琵琶的演奏姿势,洞箫的规格也严格限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都与唐旧制完全吻合。

与此同时,南曲中的许多曲牌名称,如《清平乐》、《梁州曲》等,都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

在宋元时期,南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唱腔上,吸收了昆山腔和弋阳腔的优点,变得更加绵长优美;在创作上,对宋词和元杂剧多有借鉴,这使得南音的演唱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到清代,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工谱,这就标志着南音作为一个乐种已基本成熟。

问题:有一位音乐家曾说过,南音的演奏乐器是古朴且独特的,这种“古朴和独特”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李:说南音的演奏乐器古朴,是由于南音的乐器大多与古乐器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说它独特则是因为南音乐器在演奏姿势和技法上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南音演出时,乐手横抱曲项琵琶,这与竖抱着演奏的北琶是截然不同的,而据专家考证,这种演奏姿势就是延续了唐代演奏琵琶的姿势。

南音演奏使用的洞箫就是传统的“尺八”,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二弦与魏晋时期的“奚琴”极其相似,演唱者手中的拍板则与唐以前的“节”基本相同。

问题:不少看过南音表演的人都对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印象深刻,这种演唱形式也是延续古制吗?
李:是的,南音的古老并不仅仅体现在它的乐器和演唱内容上,即使是演出者的排列形式也是与古代一脉相承的,《宋书·乐志》记载“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如今的南音演唱形式就与其如出一辙,演唱者手执拍板站在正中击板演唱,持琵琶、三弦、洞箫、二弦的乐手则分列两旁演奏。

南音是天下闽南人的乡音
问题:南音在泉州的发展绵延了一千多年,就你看来,是什么使得南音能如此完好地流传至今呢?
李:这就说来话长了。

首先,南音的音乐本身十分柔美、缠绵、婉转、优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就赋予了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其次,南音的传承离不开历代南音人的努力,千百年来,南音名师们一直都有着开馆授艺的传统,并通过“口传心授”这种方式将这种古老的艺术薪火相传至今。

同时,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南音能完好保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对于闽南人来说,南音绝不仅仅是一种地方音乐,更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需求。

可以说,哪里有闽南人,哪里就有南音。

此外,丰富的“乐事”活动也对南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每年举办的“郎君大仙”春秋两祭和不定期举办的“南音大会唱”都会吸引大批的南音弦友前来,传播南音的“火炬”就这样一代代传递了下来。

问题:你说“哪里有闽南人,哪里就有南音”。

众所周知,如今闽南人的足迹几乎已经遍布全球,那是否也意味着南音也随着闽南人的足迹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呢?
李:的确,在南音的传播过程中,一直有着“乐随人走”的独特传播现象,闽南人形容南音是“曲曲笙歌曲曲妙,处处乡音处处情”,南音的韵律和唱词之中有一种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深沉含蓄,恰似游子心中不绝如缕的思乡之情一般,因此,不论闽南人走到哪里,对南音的钟爱之情就犹如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一般,是难以断绝的。

所以,在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泰国等闽南华侨众多的东南亚地区,南音馆阁、社团活动仍然极其活跃。

在同属闽南语区的台湾,南音更是其主要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就如南音艺人王心心所说,这些年,南音一直连接着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那些共同热爱着音乐、爱恋着家乡的心灵。

问题:南音弦友常说,南音是饱经沧桑却又始终鲜活的,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南音也一直在发展和创新,那么近年来南音有哪些新的发展和成绩吗?
李:随着这几年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群众对南音长期的热爱和支持,南音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在2009年9月30日南音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南音的传承形式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南音走进了泉州中小学的课堂,泉州艺校和泉州师范学院也都相继开设了培养专业南音人才的班级,2003年,泉州师院更是开设了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