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出生到3岁期间身体和智力的逐步发展。
在这个关键的生长发育阶段,父母和照顾者应该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以便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在生长发育方面的规律,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父母和照顾者更好地照顾他们的孩子。
1. 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婴幼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迅速生长。
通常情况下,婴儿在出生后的头两个月内会失去一些体重,但之后会开始逐渐增长。
以下是婴幼儿身体发育的一般规律:a) 体重增长: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通常会增重约600-800克。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婴儿每个月会增加大约500克,到一岁时体重通常会增加两倍左右。
b) 身高增长: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年头中,身高的增长速度比重量的增长速度要快。
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身高会增长约2.5厘米。
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婴儿每个月平均增长1-2厘米。
到一岁时,婴儿的身高通常会增加约25厘米。
c) 头围增长:婴儿的头围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内迅速增长。
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头围通常会增加约1.5厘米。
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头围每个月平均增加0.5-1厘米。
到一岁时,婴儿的头围通常会增加约10厘米。
2. 运动和发展规律婴幼儿的运动和发展能力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逐渐增强。
以下是婴幼儿在运动和发展方面的一般规律:a) 扶立和坐立:通常情况下,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内开始扶立,并在6个月到9个月的时间内能够坐立。
b) 翻身和爬行:婴儿在大约6个月到10个月的时间内能够翻身,并在10个月到12个月的时间内能够爬行。
c) 站立和行走:婴儿在大约9个月到12个月的时间内能够站立,并在12个月到18个月的时间内能够行走。
3. 认知和语言发展规律婴幼儿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
以下是婴幼儿在认知和语言发展方面的一般规律:a) 视觉和听力: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开始对周围的声音和视觉刺激有反应。
到3个月时,他们能够注视并追踪移动的物体。
婴幼儿身体发育规律

婴幼儿身体发育规律一、婴幼儿身体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婴幼儿身体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幼儿期,身体各部分都在不断地生长和变化。
例如,身高和体重从出生开始就逐渐增加,没有突然的跳跃式增长。
- 阶段性: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又有明显的阶段性。
比如婴儿期(0 - 1岁)是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出生后的前半年内身高每月平均增长2.5厘米,体重每月平均增长0.6千克。
到了幼儿期(1 - 3岁),生长速度相对婴儿期会减慢,但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身高每年增长约7 - 8厘米,体重每年增长约2千克。
2. 顺序性- 从上到下:婴幼儿身体发育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
先会抬头(2 - 3个月),然后逐渐学会坐(6 - 7个月)、爬(8 - 9个月)、站立(10 - 12个月)、行走(12 - 15个月)。
这是因为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先控制身体上部的肌肉,然后再逐渐向下延伸。
- 由近及远:身体发育从身体中部开始向四肢发展。
例如,婴儿先会控制手臂的动作,如伸手抓握东西(3 - 4个月),之后才逐渐学会用手指捏取小物品(9 - 10个月)。
在腿部发育方面,先会控制大腿肌肉的活动,然后才是小腿和脚部肌肉的精细控制。
- 由粗到细:动作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过渡。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大肌肉群的整体运动,如全身的舞动、大幅度的手臂摆动等。
随着年龄增长,小肌肉动作开始发展,如用勺子吃饭(18 - 24个月)、涂鸦(2 - 3岁)等,这些动作需要更精细的肌肉控制。
3. 不平衡性- 身体各部分发育速度不同:婴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发育速度不是同步的。
头部在胎儿期和婴儿期发育较早,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为34厘米,占身体比例的四分之一左右。
而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在婴幼儿期进展缓慢,到青春期才迅速发育。
- 不同系统发育速度有差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重量在胎儿期就开始快速增长,出生时脑重量已达到成人的25%左右,2岁时达到成人的75%左右。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0~3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指个体从有生命开始,受遗传、环境、学习等因素影响,进行有顺序的、连续的、阶段性的、渐进的、有方向性的、由分化到完整的生理、心理变化的过程。
●2.婴儿发展变化的特征:⑴大小的变化:生理方面: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
◆心理方面:语言词汇、记忆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断提高。
●⑵比例的变化:婴儿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立的特征,并不是一个缩小的成人,所以在比例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胎儿头占身长的1/2,婴儿头占身长1/4,成人头占身长1/8。
在个涔发睫过程中,会因为成熟出现旧特征消失的现象:如幼儿期乳牙的税落二。
●⑶等待莅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婴儿会逐渐拥有一些新的能力如,好奇、好问及生理上●出现恒齿等.●3.发展的任务: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在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行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找合适的角色,为实现这个过程,就要完成如下“发展”任务。
●—-学习走路。
●--学习食用固体长物。
●——学习说话。
●——学习控制排泄机能。
●——学习认识自身器官和有关性别的行为。
●——学习与人交往和控制情绪.●——学习判断是非.●——完成生理机能的稳定。
●——形成社会与个体的简单概念。
●4.婴儿发展的主要特点:⏹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婴儿期的发襄速度是最快的.但生长速度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有阶段性的。
如,新生儿时以天为单位计算;l~3个月时以周为单位计算;4~6个月时以3个月为单位计算:6 -12个月时以半年为单位计算;1~3岁时以年为单位计算.⏹婴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不能越级发展。
如,婴儿阶段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足的规律。
⏹婴儿时期要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昀自然人,初步转变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稳定的、独立的特点。
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是儿童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
生长一般是指形态的增长,是指细胞间质大小的自然增加,是量的变化;发育是指伴随着生长而来的结构及功能的成熟,是质的变化,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婴幼儿机体的生长发育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婴幼儿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二)不同年龄阶段生长发育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出生后第一年最快,以后逐渐减慢,但是到了青春期又会加快。
(三)不同系统、器官的发育有先有后。
例如,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
(四)体格各部分发育不平衡。
例如,胎儿头颅大(占全身长的1/2 )躯干长但两腿短小,到成人时,头颅相对变小(占全身长的1 /8 ),躯干相对变短,两腿相对变长。
二、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因数婴幼儿生长发育主要受以下几种因数影响:(一)受遗传体质影响。
遗传体质因素是婴幼儿生长发育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例如,家族性身材矮小,家旋性肥胖等。
某些畸形异常及疾病与遗传基因有关系。
(二)受内分泌的影响。
生长发育受各种内分泌的影响,例如,身长的发育,初生婴儿主要受胸腺,婴儿主要受甲状腺,3 ——4岁幼儿主要受垂体影响,这些内分泌腺体若有机能异常,发育立即出现障碍。
(三)受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季节、营养、社会经济等方面。
一般认为,小儿体重增加秋天显著,春天少;相反,身长的增加春天显著。
婴幼儿营养物质在量或质方面有欠缺时生长发育会明显受到影响。
社会经济条件是各种因素的总和,经济状态的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此外,疾病及外伤,如母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分娩时异常,尤其是室息等对发育有一定影响。
三、判断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标准根据什么说孩子长大了,或是说发育良好呢?一般认为儿童的身高、体重、胸围、坐高等身体指标可以作为判断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标准。
(一)体重出生体重男孩子比女孩稍重。
在我国平均体重为3公斤,生后前半年体重每个月平均增加600克,后半年每个月,平均增加500克,1岁以内小儿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前半年体重(公斤)= 出生体重(公斤)+月龄×0.6后半年体重(公斤)= 出生体重(公斤)+6×0.6+(月龄—6)X0.5到2岁时体重增加到约出生时的4 倍,2 岁以后平均每岁增加约 2 公斤,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体重(公斤)=(年龄-2 )× 2 +12= 年龄X 2 十812—14岁青春期儿童的体重,女孩超过男孩,不能按上述公式计算。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小儿生长发育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身体、器官和智力等方面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
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和遗传与环境互作的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分别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小儿生理发育的规律和特点:1.快速增长期:从出生到2岁是小儿生长最为迅速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小儿身高、体重、头围等身体尺寸指标增长迅速,体质也逐渐增强。
2.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曲线:小儿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呈现出“S”型曲线。
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身高和体重增长缓慢;然后在第4个月开始急剧增长;到了1岁时,生长速度会略微放缓;再到了青春期,又会再次加速。
3.生殖器官发育:在青春期前,生殖器官的发育一直处于较小的状态,不明显。
而在青春期,生殖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出现初潮、生殖细胞的产生等现象。
4.心脏和肺的发育:小儿出生的时候,心脏和肺功能相对较弱,但随着生长的进行,心脏和肺的发育逐渐完善,功能也会日益增强。
5.神经系统发育:小儿出生时,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成熟,小儿的神经反射、感知能力等都会逐渐增强。
小儿心理发育的规律和特点:1.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小儿从婴儿期开始,通过感官的发展,开始认识和感知外界的事物。
然后,他们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开始学会模仿、记忆、思考等。
2.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小儿的语言能力从最初的哭声、啼哭逐渐转变为懂得简单的单词、短语和句子。
同时,他们开始与他人互动,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和分享。
3.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小儿的情绪逐渐多样化,从最初的满足需求和不满情绪,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等。
同时,小儿也开始学会符合社会习俗和规则的行为。
4.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建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开始建立自我意识,懂得区分自己和他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认同。
小儿生长发育既受到遗传的影响,也受到环境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约占总体影响的50%,而环境因素约占50%。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是指出生后一个月到三岁之间的儿童,这个时期是孩子成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生长和发育特点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生长发育婴幼儿的身体生长发育在出生后的前一年内最为迅速。
一般来说,婴儿出生后体重在出生后的6至8个月内会翻倍,身高在出生后的一年内也会增长约25厘米。
此外,婴幼儿的头围、胸围等也会迅速增大。
这种快速的身体生长发育是通过摄入丰富的营养来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动作和运动发展婴幼儿的运动和动作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出生到3个月时,婴幼儿主要通过原始反射、抬头、抓握等简单动作来探索自己身体的能力。
3至6个月时,他们会逐渐学会翻身、坐起、爬行等更为复杂的动作。
到了6至12个月时,婴幼儿开始学会站立、行走、爬楼梯等动作。
这些动作和运动的发展不仅是身体发育的表现,也是婴幼儿认知和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语言和认知能力发展婴幼儿在这个阶段也会有很大的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婴幼儿主要通过哭泣、眼神交流等方式进行沟通。
3至6个月时,他们逐渐开始发出咿呀学语的声音,并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
6至12个月时,他们会开始模仿语言、发出更多的音节,并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同时,婴幼儿的认知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够认识一些简单的物品和形状。
四、社交和情感发展婴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社交和情感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幼儿主要通过眼神交流和对母亲的依赖来建立情感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幼儿开始学会微笑、与人互动,并逐渐建立起与他人的情感纽带。
这种社交和情感的发展不仅对婴幼儿的自信心和情感安全感有重要影响,也是其后的社交能力发展的基础。
总结起来,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包括身体生长发育、动作和运动发展、语言和认知能力发展,以及社交和情感发展。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父母和保育员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婴幼儿,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
1.身体生长发育特点:
婴幼儿的身体生长发育非常迅速。
在出生后的最初3个月,婴幼儿的
体重每天增加约20g,体长每天增长1厘米。
到一岁时,体重将增加3倍,身高增长50%。
婴幼儿的头部和躯干先发育,肌肉和骨骼也在不断发育,
促使婴幼儿在爬行、坐立、站立、行走等方面逐渐变得更加灵活和具有控
制能力。
2.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婴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在这一时期特别活跃。
大脑的发育主要
是通过神经元连接的建立和突触的形成。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婴幼儿开
始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觉和运动能力,他们逐渐能够注视、追踪物体,并通
过运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
3.心理和社会发展特点: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发展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他们与父母和其他
照顾者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通过哭泣、微笑和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
与他人进行交流。
他们逐渐学会区分不同的情绪,并开始通过模仿和互动
来学习语言和社会技能。
4.发展规律: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
例如,他们的体重和身高增长曲线
通常呈S型,即最初增长较慢,然后在两岁前迅速增长,之后增速逐渐降低。
此外,婴幼儿的发育速度在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出生后的
几个月内,婴幼儿的生长速度最快,而在1岁左右的时候,生长速度开始放缓。
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点

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与特点1.快速生长:婴幼儿的生长速度是人一生中最快的阶段。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婴幼儿的身高和体重将会迅速增长。
到他们3岁时,身高通常会增长到出生时的两倍以上,而体重会增加到出生时的三倍以上。
2.高度塑造期:婴幼儿期是人体骨骼和肌肉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体形态塑造的主要时期。
因此,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骨骼和肌肉发育需要得到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运动,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形态发展。
3.神经系统快速发育:在婴幼儿期,婴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迅速。
这个时期对于提供婴幼儿合适刺激非常重要,以帮助大脑的发育和神经网络的建立。
适当的早期刺激可以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语言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4.感官发展:婴幼儿的感官器官对于外界刺激非常敏感。
他们的视力、听力、嗅觉、味觉和触觉都在这个阶段得到发展和提高。
他们能够感知和区分各种声音、光线、味道和触感,并逐渐建立对它们的理解和认知。
5.运动发展:婴幼儿的运动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
从最初的无法坐直到能够行走和奔跑,婴幼儿的运动技能逐渐发展。
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得到家庭和环境的支持和鼓励,以促进他们的运动发展和协调能力。
6.个体差异:尽管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但个体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一些婴幼儿可能会比同龄的婴幼儿早发展,而其他一些婴幼儿则可能稍晚于同龄人。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其他个体差异所致。
7.受环境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
充足的营养、良好的护理和关爱,以及适当的早期刺激对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同时,不良的环境条件、不足的营养、缺乏关怀和刺激对婴幼儿的发育会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了解并关注这些规律和特点,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护理,可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规律●0~3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指个体从有生命开始,受遗传、环境、学习等因素影响,进行有顺序的、连续的、阶段性的、渐进的、有方向性的、由分化到完整的生理、心理变化的过程。
●2.婴儿发展变化的特征:⑴大小的变化:生理方面:身高、体重、器官的增长。
◆心理方面:语言词汇、记忆力、认知、推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断提高。
●⑵比例的变化:婴儿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立的特征,并不是一个缩小的成人,所以在比例也有明显的变化。
例如:胎儿头占身长的1/2,婴儿头占身长1/4,成人头占身长1/8。
在个涔发睫过程中,会因为成熟出现旧特征消失的现象:如幼儿期乳牙的税落二。
●⑶等待莅酌获得: 在学习过程中,婴儿会逐渐拥有一些新的能力如,好奇、好问及生理上●出现恒齿等。
●3.发展的任务: 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在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行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找合适的角色,为实现这个过程,就要完成如下“发展”任务。
●——学习走路。
●——学习食用固体长物。
●——学习说话。
●——学习控制排泄机能。
●——学习认识自身器官和有关性别的行为。
●——学习与人交往和控制情绪。
●——学习判断是非。
●——完成生理机能的稳定。
●——形成社会与个体的简单概念。
●4.婴儿发展的主要特点:⏹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婴儿期的发襄速度是最快的.但生长速度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有阶段性的。
如,新生儿时以天为单位计算;l~3个月时以周为单位计算;4~6个月时以3个月为单位计算:6 -12个月时以半年为单位计算;1~3岁时以年为单位计算。
⏹婴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不能越级发展。
如,婴儿阶段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足的规律。
⏹婴儿时期要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从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昀自然人,初步转变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儿童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稳定的、独立的特点。
“如,新生儿期主要是量主外界生活的时期,每天都会有变化;乳儿期是需要成人生活照料较多的时期:婴儿期是学会走路、说话,开始独立活动的时期。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既有明显的差别,又不能截然分开。
由一个年龄阶段过渡到下一个年龄阶段,各方面的发展既有一定顺序,又不是等同的。
●婴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特点:◆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站:⏹婴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呼吸系统常以喉部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及算莠耍_面夏面聂否_蘸等;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泡。
●鼻:婴儿鼻腔相对短小而窄,鼻黏膜柔嫩并富于血管,感染时鼻黏膜血肿胀,致使鼻腔狭窄,甚至闭塞,婴儿不会张口呼吸,鼻塞会导致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和拒抗晚乳。
●泪管和咽鼓管:婴儿鼻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毗部,其瓣膜发育不全,因而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囊引起炎症。
婴儿的咽鼓管较宽,并且直而短,呈平位,而鼻咽腔开口处较低,故咽部炎症易侵人中耳,引起中耳炎。
●喉:婴儿喉腔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黏膜脆弱,黏膜F组织较疏松,富于淋巴组织和血管,轻度炎症也易发生喉头狭窄而出现呼吸困难、吉音嘶哑,严重者可发生窒息。
●气管、支气管:婴儿的右侧支气管较垂直,因此异物较易进A右'/7z支气管。
气管及支气管管腔相对较成人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黏摸极柔弱,富于血管。
黏液腺分泌不足而较干燥,黏膜纤毛运动差,不能很好清除微生物及黏液,易发生感染;由于炎症致使管腔变得更窄,引起呼吸困难。
●肺脏:在新生儿时期,气管、支气管和毛细支气管壁层均相对较薄,肌肉及结缔组织较少,以后发育主要为肌肉组织的增加使管壁增厚。
婴儿肺脏富有结缔组织,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而含血较多,含气较少,肺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故感染时易被黏液堵塞引起间质炎症,并易发生肺部胀、肺气肿及肺后下部坠积性瘀血等。
●胸廓:婴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圆筒状,肋骨呈水平位F胸腔较小,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填满整个胸腔,加之呼吸肌发育较差,肌张力差,呼吸时胸廓运动不充分,肺的扩张受限制,气体交换不能充分进行。
呼吸困难时,不能加深呼吸,只能增加呼吸次数,以改善肺内气体交换不足,但补益不大,易发生缺氧症状。
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开始站立、行走,膈肌下降(3岁以后下降至第5肋),肋骨逐渐倾斜,胸部形状才逐渐接近成人。
●2、婴儿呼吸系统生理特点:●七呼吸道具有调节温度的作用:上呼吸道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呼吸时能使吸人的冷空气加温接近体湿,还可以加湿再进入下呼吸道。
●黏膜纤毛的清除作用:支气管以上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均有纤毛运转系统,具有清除功能,对防止感染,维持正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微生物或颗粒吸入后,利用其摆动排出体外进行清除。
●肺回缩力的特点:婴儿肺回缩力与胸廊回缩力较成人小,故肺处于膨胀状态。
若需氧量增加,由于缓冲气量较少,易发生换气不足。
◆血管系统——人体运输管道:●㈠婴儿心血管系统解剖特点:●心脏:婴儿时期心脏体积相对较成人稍大,但其与身体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新生儿心脏重约20—25克,占体重的0.8%;l~2岁达60克,●较新生儿时期增加两倍多,占体重的0.5%。
出生后第一年心脏增长最快,7~9●岁及青春期时增长速度再次加快。
●大血管:新生儿大血管的弹力纤维少,故弹力不足,以后血管壁渐厚,●弹力纤维增多,12岁时大血管的发育成熟程度开始与成人相同。
●㈡婴儿呼吸系乏三差声三:⏹上呼吸道具考:{{兰主五;#用:上呼吸道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呼吸时能使吸八匿:≥至-.一_兰莹适涔温,还可以加湿再进入下呼吸道。
●⑵黏膜纤毛奠焉未点乏:支气管以上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均有纤毛运●转系统.具有清东=;=萋℃葫止感染,维持正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微生●物或颗粒吸八号.瓤晕其至动排出体外进行清除一●啼回缩力日;特专:婴儿缔回缩力与胸廊回缩力较或人小,故肺处于膨●胀状态。
若需氧量增加,由于缓冲气量较少一易发生换气不足:●乳牙牙釉质簿,牙本质较松脆,发展很快,在短时间就可穿透牙髓腔。
●2)食管:容易被腐蚀形成龋齿。
一旦发生龋齿,发引起疼痛。
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容易溢乳。
●3)胃: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会走时,其位置逐渐变为垂直。
新生儿胃容量约30—35毫升,3个月时为120毫升,1岁时为250毫升。
由于胃容量有限,故每日喂食次数较年长儿为多。
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
吸吮时常吸人空气,称为生理陛吞气症。
责门张力低,易使婴儿发生呕吐或溢乳。
●4)肠:新生儿肠的长度约为身长的8倍,婴儿超过6倍,而成人仅为身长的4倍。
肠黏膜细嫩,富有血管及淋巴管,小肠的绒毛发育良好。
肠肌层发育差。
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易发生肠套叠及肠扭转。
婴儿肠壁较薄,其屏障功能较弱,肠内毒素及消化不全的产物易经肠壁进入血液,引起中毒症状。
●5)胰腺:胰腺对薪陈代谢起到重要作用,既分泌胰岛素又分泌胰液,后者进入十二●指肠发挥乡种消化酶的消化作用。
数个月的婴儿,其胰腺结构发育尚不成熟,缺少结缔组织,但血管丰富。
●6)肝、脾:新生儿肝脏相对(地)较成人大,到10个月时的重量为出生时重量的2 ●倍,3岁时则增至3倍。
肝脏富有血管,结缔组织较少,肝细胞小,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
19种内分泌细胞所合成、储存和释放。
在人体内,多数内分泌细胞集中形成特殊●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但也有些内分泌细胞分散于某些脏器或广泛散布于全身组织中。
●3.运动系统——人体动力装置婴儿运动系统的特点:⏹骨骼生长迅速:婴儿正处于身高迅速增长时期,其骨骼不断地长长、加粗。
同莳,骨骼外层的骨膜比较厚,血管丰富,从而有利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和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骨骼数量多于成人:婴儿髓骨总数比成人多,主要是一些骨骼尚未融合连接成一个整体。
例如,成人的骨骼是一块整骨,婴儿的髓骨则是由骼骨、坐骨和耻骨三块骨头连接在一起的,到7岁左右才逐渐骨化融合成为一块完整龅骨头。
●3)骨骼柔软易弯曲: 婴儿骨骼含骨胶原蛋白等有机物多,骨骼柔软,弹性大,可塑性强。
婴儿可以做许多成人无法做的动作,如婴儿能吃自己的脚,但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变形、弯韭。
●4)头部骨骼尚未发育好: 新生儿出生时头部骨头之间有很大的缝隙。
在颅顶前方和后方有两处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覆盖,分别称前囱和后囱。
婴儿的骨缝要到4~6个月才能闭合,●后囱在3个月左右闭合,前囱到1—1.5岁闭合。
●5)脊柱的生理弯曲:婴儿出生时脊柱是直的,弯曲是随着动作发育逐渐形成的。
一般婴儿在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曲,6个月能坐时出现胸曲,10—12个月学走时出现腰曲。
7岁前形成的弯曲还不是很固定,当儿童躺下时弯曲可消失。
7岁后随着韧带发育完善后,弯曲才固定下来。
●6)腕骨的钙化:出生时婴儿的腕部骨骼均是软骨,6个月才逐渐出现骨化中心,10岁左右腕骨才全部钙化完成。
因此,婴儿的手部力量小,不能拿重物。
●7)关节发育不全:婴儿关节窝浅、关节韧带松弛,容易发生关节脱臼。
●8)足弓尚未形成:婴儿的脚没有脚弓。
到了站立和行走时,才开始出现脚弓。
由于婴儿的肌肉力度小、韧带发育不完善,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负重,或经常不活动可导致脚底的肌肉疲劳,韧带松弛,出现扁平脚,影响行走和运动。
●9)肌肉力量小:婴儿肌纤维细,肌肉的力量和能量储备少,肌肉收缩力较差,容易发生疲劳,不能负重。
●10)肌肉发育顺序:婴儿的肌肉发育是按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先发育颈部肌肉,然后是躯干,再四肢。
先发展大肌肉群,如腿部、胳膊;再发展小肌肉群,如手部小肌肉。
因此,婴儿先学会抬头、坐、立、行、跑、跳等大动作,手部的精细动作要到5岁左右才能完成。
●4、神经系统——人体的司令部●婴儿神经系统的特点:●脑发育迅速:婴儿大脑发育十分迅速,脑重量增长很快。
通常,刚出生时新生儿脑重量平均为350克,l岁时可达950克,6岁就接近成人水平,达1200克(成人是1400~1500克)。
●大脑功能发育不全:婴儿的大脑尚未完全建立起各种神经反射,所以在运动、语言、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及成人。
6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上已接近成人水平,但功能仍不完善,需要用大量的信息刺激,来帮助婴儿建立起各种感觉通道。
●神经髓鞘化:髓鞘是指包裹在某些神经突起外面的一层类似电线绝缘体的磷脂类物质,它可以起到防止“跑电”、“串电”,使人的动作更准确的作用。
刚出生时婴儿的神经细胞缺乏髓鞘,因此婴儿在做许多动作时不精确。
通常到6岁时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
●4)大脑容易兴奋,易疲劳:婴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因此,婴儿容易激动,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长时间做一件事,容易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