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缺氧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缺氧对血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4.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导致能量产生减少,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机体对缺氧的反应,以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具体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设备:呼吸机、显微镜、离心机、氧气分析仪、电子天平等。

3. 实验步骤:(1)分组: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乏氧性缺氧组、血液性缺氧组和组织中毒性缺氧组。

(2)乏氧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低氧环境中(氧浓度约10%)24小时,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3)血液性缺氧组:将小白鼠麻醉后,采用体外循环方法,使血液与低氧环境接触,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4)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将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氰化钠,观察其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颜色变化。

(5)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4. 数据收集与处理: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颜色变化等指标。

将数据输入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2. 血液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呼吸频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血液颜色变淡。

4. 正常对照组:呼吸频率正常,中枢神经系统无异常,血液颜色正常。

五、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时,机体为了增加氧气的摄入,呼吸频率会降低,以保证氧气供应。

2. 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缺氧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症状,如嗜睡、昏迷等。

缺氧_实验报告

缺氧_实验报告

1. 了解缺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3. 掌握缺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由于供氧不足导致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出现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

缺氧可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

低张性缺氧是指由于吸入气体中氧分压降低导致的缺氧;血液性缺氧是指由于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导致的缺氧;组织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气的能力降低导致的缺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4只(体重20-25g)。

2. 实验仪器:缺氧实验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恒温水浴箱、氧气分析仪、计时器、手术器械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钠石灰、氯丙嗪、亚硝酸钠、氰化钾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4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甲组2只,乙组2只。

2. 缺氧实验:(1)甲组:将2只小白鼠放入缺氧实验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瓶口用钠石灰填充,瓶塞密封。

(2)乙组:将2只小白鼠放入缺氧实验瓶中,加入适量生理盐水,瓶口不填充钠石灰,瓶塞密封。

3. 实验观察:(1)观察两组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2)观察两组小白鼠的行为变化,如活动减少、反应迟钝、昏迷等。

(3)记录两组小白鼠的存活时间。

1. 甲组小白鼠呼吸频率逐渐减慢,呼吸幅度减小,心率降低,最终昏迷死亡。

存活时间为90分钟。

2. 乙组小白鼠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呼吸幅度和心率基本稳定,活动减少,但未出现昏迷。

存活时间超过120分钟。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实验结果显示,缺氧对小鼠的生理功能产生了明显影响。

甲组小白鼠由于缺氧,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减小,心率降低,最终昏迷死亡。

乙组小白鼠由于瓶口未填充钠石灰,氧气供应相对充足,生理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

2. 实验结果表明,缺氧类型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

低张性缺氧导致的小鼠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减小、心率降低等症状较为明显,而血液性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缺氧功能学实验报告

缺氧功能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探讨缺氧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的适应机制。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或器官因氧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

缺氧可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本实验主要研究乏氧性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体重20克左右的健康小白鼠4只。

2. 实验仪器:耗氧量测定装置、缺氧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 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建立: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5g钠石灰,密闭瓶口,使瓶内氧气浓度降低至10%以下。

2.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只。

3. 实验步骤:(1)实验组:将实验组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记录缺氧时间,观察呼吸、心跳、体温、血液颜色等生理指标变化。

(2)对照组:将对照组小白鼠放入正常环境中,记录生理指标变化。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呼吸: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逐渐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对照组小白鼠呼吸正常。

2. 心跳: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心跳逐渐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对照组小白鼠心跳正常。

3. 体温:实验组小白鼠在缺氧过程中,体温逐渐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对照组小白鼠体温正常。

4. 血液颜色:实验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暗红色,对照组小白鼠血液颜色呈鲜红色。

六、实验分析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呼吸减弱,最终停止呼吸。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导致呼吸肌无力。

2. 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导致心跳减慢,最终停止心跳。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心脏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3. 缺氧对体温的影响:缺氧导致体温下降,最终降至冰点以下。

这可能是因为缺氧使机体散热增加,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缺氧模型复制实验报告(3篇)

缺氧模型复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因氧供应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和生化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缺氧在多种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为了研究缺氧对机体的影响,本实验旨在复制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包括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

2. 观察缺氧对小鼠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

3. 分析不同缺氧类型对小鼠的影响差异。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0±2)g,雌雄各半。

2. 试剂与仪器: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0.1%氰化钾溶液、NaOH溶液、乙醇、甲醛、冰醋酸、中性树胶、显微镜、电子天平、移液器、离心机、水浴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等。

四、实验方法1. 缺氧模型复制(1)乏氧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容积为1000ml的广口瓶中,加入NaOH溶液至瓶底,密封瓶口,使瓶内氧气被NaOH吸收,形成乏氧环境。

(2)血液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含有5%亚硝酸钠溶液的广口瓶中,密封瓶口,使亚硝酸钠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液携氧能力。

(3)组织中毒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含有0.1%氰化钾溶液的广口瓶中,密封瓶口,使氰化钾抑制细胞内呼吸酶活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

2. 观察指标(1)生理指标: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

(2)生化指标:采集小白鼠血液,检测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等生化指标。

(3)组织形态:取小白鼠肝脏、心脏、肾脏等组织,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化。

3. 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缺氧类型对小鼠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差异。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明显降低,心率减慢,体温下降;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明显降低;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细胞出现肿胀、变性等病理变化。

缺氧的机制_实验报告

缺氧的机制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缺氧的生理机制。

2. 观察不同缺氧条件下机体生理反应的变化。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而引起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缺氧条件,观察机体对缺氧的生理反应,分析缺氧的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小白鼠10只,体重约20g。

2. 实验仪器:缺氧瓶、呼吸计、血压计、心电图机、电子天平、温度计等。

3. 实验试剂:钠石灰、玻璃珠、蒸馏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轻度缺氧组、中度缺氧组、重度缺氧组和极度缺氧组。

2. 正常对照组:将小白鼠放入正常环境中饲养,观察生理指标。

3. 轻度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钠石灰,使氧气浓度降低至20%。

4. 中度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钠石灰,使氧气浓度降低至10%。

5. 重度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钠石灰,使氧气浓度降低至5%。

6. 极度缺氧组: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钠石灰,使氧气浓度降低至2%。

7. 在每组实验开始前,记录小白鼠的体重、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心电图等生理指标。

8. 将小白鼠放入缺氧瓶中,观察其生理指标的变化,记录存活时间。

9. 实验结束后,将小白鼠取出,观察其皮肤、黏膜、神经系统等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正常对照组:小白鼠生理指标稳定,无异常表现。

2. 轻度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压略有下降,存活时间约60min。

3. 中度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血压明显下降,存活时间约45min。

4. 重度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和心率极度加快,血压明显下降,存活时间约30min。

5. 极度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和心率极度加快,血压明显下降,存活时间约15min。

六、实验分析1. 缺氧条件下,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和心率逐渐加快,血压下降,存活时间缩短,表明缺氧对机体生理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缺氧及解救实验报告(3篇)

缺氧及解救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小鼠的影响,了解缺氧的表现和生理机制。

2. 掌握缺氧解救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动物实验操作技能。

3. 分析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动物体内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产生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

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小鼠的影响,探讨缺氧解救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白鼠2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器材:缺氧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恒温水浴箱、注射器、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将甲、乙、丙、丁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死亡时间等指标。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将甲、乙、丙、丁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10%一氧化碳气体的缺氧瓶中,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死亡时间等指标。

3. 缺氧解救实验(1)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将甲、乙、丙、丁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缺氧瓶中,密封瓶口。

(3)观察并记录小鼠的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死亡时间等指标。

(4)当小鼠出现明显缺氧症状时,立即将小鼠取出缺氧瓶,放入装有新鲜空气的容器中,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恢复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乏氧性缺氧组小鼠的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活动状态逐渐减弱,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与缺氧瓶的密闭性、小鼠个体差异、钠石灰等因素有关。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组小鼠的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活动状态逐渐减弱,最终死亡。

死亡时间与一氧化碳浓度、小鼠个体差异、缺氧瓶的密闭性等因素有关。

3. 缺氧解救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解救组小鼠在取出缺氧瓶后,呼吸频率逐渐恢复,活动状态逐渐好转,大部分小鼠得以存活。

缺氧性的实验报告

缺氧性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研究缺氧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2. 观察不同缺氧程度对小鼠呼吸、心跳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3. 探讨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机体组织、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氧利用障碍而导致的生理和代谢异常。

本实验通过模拟不同缺氧条件,观察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探讨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6只,体重约20g。

2. 仪器设备:缺氧箱、呼吸计、心跳计、体温计、显微镜、电子天平、注射器、生理盐水、缺氧剂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6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只,分别标记为A组、B组和C 组。

2. 缺氧处理: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轻度缺氧组,C组为重度缺氧组。

- B组:将小鼠放入缺氧箱内,控制缺氧时间为30分钟。

- C组:将小鼠放入缺氧箱内,控制缺氧时间为60分钟。

3. 观察指标:- 呼吸频率:使用呼吸计测量小鼠在缺氧前、缺氧过程中和缺氧恢复后的呼吸频率。

- 心跳频率:使用心跳计测量小鼠在缺氧前、缺氧过程中和缺氧恢复后的心跳频率。

- 体温:使用体温计测量小鼠在缺氧前、缺氧过程中和缺氧恢复后的体温。

- 神经系统反应:观察小鼠在缺氧过程中的运动、行为和反应能力。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缺氧程度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呼吸频率:A组呼吸频率在缺氧前后无明显变化,B组呼吸频率在缺氧过程中明显增加,C组呼吸频率在缺氧过程中明显增加,且呼吸节律不规律。

2. 心跳频率:A组心跳频率在缺氧前后无明显变化,B组心跳频率在缺氧过程中明显增加,C组心跳频率在缺氧过程中明显增加,且心跳节律不规律。

3. 体温:A组体温在缺氧前后无明显变化,B组体温在缺氧过程中略有下降,C组体温在缺氧过程中明显下降。

4. 神经系统反应:A组小鼠在缺氧过程中表现正常,B组小鼠在缺氧过程中出现运动迟缓、反应迟钝,C组小鼠在缺氧过程中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实验生理缺氧实验报告

实验生理缺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缺氧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实验动物缺氧模型的建立方法。

3. 分析缺氧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缺氧是指组织细胞在氧气供应不足或利用障碍的情况下,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

实验生理缺氧实验通过模拟动物缺氧环境,观察缺氧对生理功能的影响,探讨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雄性SD大鼠6只,体重200-250g。

2. 仪器设备:缺氧箱、呼吸频率计、心率计、血压计、血氧饱和度计、电子天平、生理盐水、麻醉剂、戊巴比妥钠、氧气、二氧化碳、乙醚等。

四、实验方法1. 动物分组:将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

2. 缺氧模型建立:将实验组大鼠置于缺氧箱中,关闭进气口,使箱内氧气浓度逐渐降低至5%以下。

对照组大鼠置于正常环境中。

3. 缺氧过程中生理指标监测:在缺氧前后,分别监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

4. 缺氧后生理指标变化分析:观察实验组大鼠缺氧后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呼吸频率: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心率: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心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血压: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血压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血氧饱和度:实验组大鼠在缺氧过程中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六、实验讨论1. 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过程中实验组大鼠呼吸频率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缺氧导致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从而使呼吸频率加快。

2. 缺氧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缺氧过程中实验组大鼠心率明显增加,血压明显降低,可能是由于缺氧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心肌收缩力减弱,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4年10月11日带教教师:金会艳专业班级:2012级麻醉班缺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别复制三型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设备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乏氧性缺氧1取小鼠四只,标记编号(甲,乙,丙,丁)每2min记录死亡(记录时间及耗氧量,甲鼠尸体待留)计算小鼠耗氧率(r)一般情况*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如上死亡(记录时间)计算小鼠耗氧率(r)* 3、亚硝酸中毒缺氧(小鼠一只)观察记录一般状况*观察记录如上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死亡(记录时间,)2计算小鼠耗氧率(r)* 4、取出甲鼠及2,3实验小鼠尸体部分肝叶进行对比,记录颜色。

备注:(1)一般状况*,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皮肤黏膜颜色。

(2)缺氧瓶*,一定要密封,可用凡士林涂在瓶塞外面,且可以加入钠石灰吸收水汽。

(3)腹腔注射,正确拿握小鼠,左下腹,45°进针,回抽。

(4)耗氧率计算:r[ml/(g·min)]=a(ml)÷w(g)÷t(min) a,耗氧量;w,体重;t,死亡时间。

五、实验结果表1.各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3表2.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乏氧性缺氧) 4注:从左至右依次为,亚硝酸钠中毒,乏氧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

5篇三: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课程名称:机能实验学教研室: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课教师:张彩华授课章节:缺氧与普鲁卡因对神经干的作用授课专业和年级:2005级医疗授课学时:8学时授课时间:2007年3-7月实验题目:缺氧实验目的: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根据大纲要求: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并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氧代谢的四个环节(摄取、携带、运输和利用)及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1. 现代病因学认为,疾病是由于原因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原因是引起疾病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往往决定疾病的特异性,它与相应的疾病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条件则不是疾病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往往是通过作用于致病因子或改变机体反应性,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2. 缺氧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以把缺氧分为四种类型: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具有不同的病因以及不同的血液颜色和血氧变化特点。

实验对象:小鼠实验器械和药品:电子秤、注射器、钠石灰、小鼠缺氧瓶、测耗氧量装置、剪刀、镊子、滤纸、苦味酸、一氧化碳包;生理盐水、1.25%尼可刹米、2%水合氯醛、5%亚硝酸钠、0.1%氰化钾实验方法:一、原因和条件作用的分析1. 取3只小鼠称重,编号1、2、3,用苦味酸做好标记2. 注射及处理:1号:生理盐水,0.2ml/10g ,腹腔注射2号:1.25%尼可刹米,0.2ml/10g ,腹腔注射 3号:2%水合氯醛,0.2ml/10g ,腹腔注射给药后分别放入三个缺氧瓶中,密闭计时,观察动物活动情况至死亡。

3. 用测耗氧量装置测定总耗氧量(a) 4. 计算耗氧率(r):根据小鼠体重(w),存活时间(t),总耗氧量(a)计算小鼠耗氧率r(ml/min/g) =a/(w*t.)二、几种类型的缺氧1. 取3只小鼠称重,编号4、5、6,用苦味酸做好标记2. 注射及处理:4号:放入缺氧瓶,通入二氧化碳5号:5%亚硝酸钠,0.2ml/10g ,腹腔注射 6号:0.1%氰化钾,0.2ml/10g ,腹腔注射观察小鼠活动情况直至死亡。

3. 分别解剖1、4、5、6号小鼠,剪下一片肝脏组织放于滤纸上,观察对比血液颜色。

实验结果:一、不同条件下小鼠缺氧状态的比较序体重号(g) 1 2 320 20 20注射及处理生理盐水存活时总耗氧间(min)量(ml) 12 9 30 8 14 13耗氧率(ml/min/g) 0.033 0.078 0.02 正常活动,呼吸逐渐困难1.25%尼可刹米活动多,呼吸快 2%水合氯醛活动少,呼吸慢二、几种类型的缺氧序号 1 4 5 6体重(g) 20 20 20 20注射及处理生理盐水一氧化碳中毒 5%亚硝酸钠 0.1%氰化钾缺氧类型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性缺氧血液颜色暗红色樱桃红色咖啡色玫瑰红色实验讨论:一、原因和条件作用的分析现代病因学认为,疾病是由于原因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原因是引起疾病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往往决定疾病的特异性,它与相应的疾病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条件则不是疾病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往往是通过作用于致病因子或改变机体反应性,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本实验将生理盐水组作为正常对照,尼可刹米是一种呼吸中枢兴奋剂,可以直接兴奋呼吸中枢,也可通过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地兴奋呼吸中枢,故2号小鼠活动多,死亡时间最早,代谢耗氧率最高。

水合氯醛是一种镇静催眠药,可以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慢,故3号小鼠活动少,死亡时间最晚,代谢耗氧率最低;1号小鼠各项指标均介于中间。

说明缺氧是这3只小鼠死亡的共同原因,不同的药物是小鼠死亡的条件,尼可刹米可以促进缺氧引起的小鼠死亡而水合氯醛可以延缓缺氧引起的小鼠死亡。

二、几种类型的缺氧缺氧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以把缺氧分为四种类型: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具有不同的病因以及不同的血液颜色和血氧变化特点。

1. 低张性缺氧:由于吸入气氧分压过低或者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缺氧。

(1.2.3号小鼠)皮肤粘膜颜色:暗红色2. 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的质或量的改变引起的缺氧。

(1)贫血:血红蛋白量的减少,皮肤粘膜颜色-----苍白(2) co中毒:原因:co与hb结合形成hbco;抑制糖酵解,氧解离曲线左移皮肤粘膜颜色:樱桃红色(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亚硝酸盐中毒):原因: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皮肤粘膜颜色:咖啡色3. 循环性缺氧: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缺氧(见休克实验)皮肤粘膜颜色:暗红色4. 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如氰化物中毒:抑制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转化为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皮肤粘膜颜色:玫瑰红色实验结论:1. 缺氧是这3只小鼠死亡的共同原因,不同的药物是小鼠死亡的条件,尼可刹米可以促进缺氧引起的小鼠死亡而水合氯醛可以延缓缺氧引起的小鼠死亡。

2. 低张性缺氧是由于吸入气氧分压过低或者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缺氧,皮肤粘膜颜色是暗红色,由于还原型hb≥5g/dl co中毒属于血液性缺氧,原因:co与hb结合形成hbco;抑制糖酵解,氧解离曲线左移。

肤粘膜颜色是樱桃红色,是hbco的颜色。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亚硝酸盐中毒)属于血液性缺氧,原因: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皮肤粘膜颜色是咖啡色,是三价铁离子的颜色。

氰化钾中毒属于组织性缺氧,原因是抑制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转化为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皮肤粘膜颜色:玫瑰红色,由于血液中的氧化型血红蛋白较多。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1. 所有实验装置的连接必须保持通畅而且密闭,也可以在瓶口涂些凡士林时期密闭。

2.腹腔注射位置应在左下腹,避免损伤肝脏,注射的药物剂量应准确。

3. 钠石灰必须完全干燥。

4. 氰化钾有剧毒,避免皮肤粘膜与之接触。

5. 实验完毕后,所有器械应冲洗干净。

实验思考题:1. 小鼠在缺氧瓶中为什么会缺氧?2. 缺氧分为几种类型,各型的原因,皮肤粘膜颜色及血氧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实验题目:普鲁卡因对神经干的作用实验目的:观察普鲁卡因对混合神经的作用特点。

根据大纲要求:掌握局部麻醉药的概念及机制,熟悉其体内代谢过程,了解常用的几种局麻药的特点效果和作用。

了解几种局麻方法,熟悉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及影响局麻药作用的因素。

实验原理: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作用于用药局部的神经末梢,可逆性的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

感觉神经先麻醉,运动神经后麻醉。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器械和药品:电子计算机、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蛙类手术器械、刺激电极、玻璃分针、棉花、蜡纸。

1% 盐酸普鲁卡因溶液。

实验方法:1. 取蟾蜍一只,腹位固定四肢于蛙板上,剪开一侧股部皮肤,可见股二头肌和股三头肌,用玻璃分针在两块肌肉间小心剥离出坐骨神经干,在其下面穿一线,轻提起神经在其下垫一小片蜡纸,将神经与周围肌肉隔开。

2. 方形波刺激坐骨神经,找出最小刺激阈,选用适宜的刺激强度(可稍大于最小刺激阈),观察蟾蜍对刺激的全身运动反应及该后肢的运动反应。

3. 一段棉线(或直径为1.5mm的细棉条)浸泡1%盐酸普鲁卡因溶液,包绕神经干的穿线部位。

4. 2min后,以同样强度刺激给药上下端的神经干,观察蟾蜍全身运动反应及该后肢的运动反应,分析所出现现象的原因。

5. 为了分辨感觉纤维与运动神经纤维何者先产生麻醉作用,隔2min以同样强度重复刺激一次。

这时反应有何变化?分析其结果。

6. 给药10min后,在以同样强度刺激棉线上下端的坐骨神经干,观察动物的反应。

实验结果:普鲁卡因对神经干的作用时间(min) 0 2 4 6 8 10 近中端肌肉运动+ + + + - - 全身反应+ + + + + + 肌肉运动+ + + + + + 远中端全身反应+ + - - - - “+”表示对刺激有反应;“-”表示对刺激无反应实验讨论: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以适宜的浓度,局部应用于神经末稍或神经干后能可逆的完全的暂时的阻断神经传导有关的动作电位的药物。

低浓度的局部麻醉药能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高浓度对神经系统任何类型的纤维(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都有阻断作用。

一般细的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比粗纤维对局麻药作用更敏感。

在局麻药的作用下,痛觉先消失,其次是冷觉、温觉、触压觉。

局麻药通过抑制钠离子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产生局麻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