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

F——地面的衰减系数;
X—数量距离;
λ——波长, m;
ε——介电常数;
δ——导电系数, 1/Ω ?m。
2. 短波 ( 水平极化波 ) 场强计算公式:
短波 ( 水平级化波 ) 场强计算公式同式( A1)、( A2),但其中 X 按式( A4)
计算:
…………………………………………… (A4)
3. 电视、调频超短波场强计算公式
合“一级标准”的要求。
二级标准
为中间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工作和生活的一切人群
(包括婴儿、孕妇和老弱病残者)可能引起潜在性不良反应的区域;在此区
内可建造工厂和机关,但在许建造居民住宅、学较、医院和疗养院等,已建
造的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超过二级标准地区,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在此区内可作绿化或种植
农作物,但禁止建造居民住宅及人群经常活动的一切公共设施,如机关、工
厂、商店和影剧院等;如在此区内已有这些建筑,则应采取措施,或限制辐
射时间。
卫生要求
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见下表:
波长 长、中、短
波 超短波
单位 V/ m V/ m
一级 ( 安全区 ) 容许场强 〈 10 〈5
二级 ( 中间区 ) 容许场强 〈 25 〈 12
1.
长、中波(垂直极化波)场强计算公式:
……………………………………………… (A1)
F=?(2+) / (2+X+) .......................
(A2)
………………………………………… (A3)
式中: P——发射机功率, KW;
r ——被测点与发射天线的距离, Km;
G——相对于接地基本振子的天线增益, DB;
铁塔辐射的安全距离

铁塔辐射的安全距离
铁塔辐射的安全距离是指人体在该距离内对辐射的接触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距离。
具体安全距离的确定与辐射的频率、功率密度、辐
射源位置等因素相关。
在中国,电磁辐射的安全限值标准是按照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制定的。
根据该标准,辐射源的安全距离应
当满足以下条件:
1. 对于非离子辐射(如电磁波、微波等),在频率范围30 Hz - 300 GHz内,辐射功率密度在公共暴露区(如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应不大于4.5 W/m²,辐射源应当放置在距离人体2米以上的位置。
2. 对于离子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在公共暴露区辐射强度应不大于0.5 μSv/h,辐射源应当放置在距离人体1米以上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安全距离仅是根据国家标准提供的一般性建议,实际安全距离可能受到具体情况和环境要素的影响,如铁塔的高度、辐射源的功率、天线方向性等。
因此,在部署和设计铁塔时,应
当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辐
射对人体的影响在安全范围内。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一、电磁辐射强度电磁辐射强度是衡量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ICNIRP)制定的标准,电磁辐射强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包括:远离高强度电磁辐射源,如高压输电线路、电磁发射装置等。
在高强度电磁辐射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应佩戴防护服、眼镜等防护用品。
在家庭或办公室等场所,应尽量选择低辐射的电器产品,并避免多个电器同时使用。
在高强度电磁辐射环境下,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或活动。
三、电磁辐射监测要求为了及时发现并控制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对电磁辐射进行监测。
监测要求包括:监测频率:应定期对电磁辐射强度进行监测,一般应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点:应在不同区域、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上设置监测点,以全面了解电磁辐射情况。
数据记录与分析: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记录和分析,以了解电磁辐射变化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四、电磁辐射暴露限值为了保护人类健康,需要制定电磁辐射暴露限值。
根据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ICNIRP)制定的标准,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应符合以下要求:频率范围:0-300GHz。
暴露时间:连续暴露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天,连续暴露间隔不应少于1小时。
暴露强度:在0-300GHz范围内,任意10分钟内全身暴露强度不应超过0.4W/kg。
五、电磁辐射防护装置与设备要求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使用符合要求的电磁辐射防护装置与设备。
包括:防护服:应选择由具有电磁辐射防护功能材料制成的防护服,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眼镜:应选择具有电磁辐射防护功能的眼镜,以减少电磁辐射对眼睛的伤害。
电器设备:应选择符合国家电磁兼容性标准的电器设备,以减少电磁辐射的产生和对人体的影响。
建筑物:在高强度电磁辐射环境下工作的建筑物应采用特殊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国家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国家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1、一级标准(安全标准,对人体没有任何影响)。
高频辐射小于10 μW/cm²;
低频辐射小于10 V/m。
2、二级标准(中间区,对人体可带来有害影响)。
高频辐射小于40 μW/cm²;
低频辐射小于25 V/m。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有关情况和科学知识。
人体允许的健康辐射是多大

人体允许的健康辐射是多大最权威的辐射评测报告实行五分制,凡是被评为五分的,都属于严重超标,可要引起您重视了;三星以上也属于超标范围,也要引起您的注意;一星的,是安全的,您可以放心使用。
电磁辐射分两个级别,其中工频段的单位是μT,如果辐射在0.4μ T 以上属于较强辐射,对人体有一定危害,长期接触易患白血病。
如果辐射在0.4μT以下,相对安全。
而射频电磁波的单位是μW/㎝2。
一、电视传统显像管电视CRT是第一个接受测试的。
我们首先对它进行近距离的测试,在正面半米的范围内,正常开机的瞬间,它所产生的辐射值是0.12 μT,正常观看时的辐射值是0.30μT,换台时为0.27μT,待机状态则是0.11 μT,而侧面在正常观看的情况下,辐射值是0.28μT,总体看来接近警戒值。
因为大多数人看电视是在3 米左右的距离,所以我们在正面 3米处也做了测试,发现辐射有很大程度的衰减:开关机、正常观看、换台、待机状态都是0.12μT,测试结果表明传统显像管电视正常观看不会产生危害。
但是令我们意外的是在它的后面辐射强度较大,开机后在半米之内辐射值竟达4.8μT,而且隔着玻璃、木板,辐射都没有减小,甚至隔着10厘米厚的墙辐射值还有0.9 μT。
如果你的电视后面正对着卧室的床头可要小心了。
不过通常人们休息和看电视的时间不同,所以问题倒不大。
再看等离子电视,正面半米处,开机、观看、换台都是0.11μT,待机时0.12μT,侧面0.11μT;在正面3米处,开机时0.12μ T,正常观看时是0.14μT,换台、待机状态下0.11μT,从测试结果看较之传统电视,等离子的辐射强度要小一些。
而背投电视,正常观看时,紧贴机身正面0.12μT、侧面0.19μT、后面0.14μT;正面半米处0.11μT;正面3米处0.1μT。
在电视系列中最令人放心的是液晶电视,不论是正面半米还是正面3米的范围内,开机瞬间、正常观看、换台、待机状态的测试结果都是0.1μT,而侧面也只有0.11μT,基本上是辐射强度没有变化。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备注: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监测检验方法见附录A。
监督执行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监督本标准的执行。
附录 A环境电磁波测量规范(补充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规范内容一. 测量方式根据不同需要与目的,应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对已建台和扩建台,为调查辐射源周围环境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常以辐射源为中心,在不同方位取点的方式进行测量,简称点测;为全面调查某地区环境电磁波的背景值及按人口调查居民人群所受辐射强度的测量简称面测。
点测时以辐射源为中心,将待测区按5°~10°角度划线,呈扇形展开。
随此划线,近区场以每隔5~20min定点测量,远区场以每隔50~100m定点测量,或按特殊需要选点测量。
简易测量:一般用各向同性探头的宽频段场强仪测定之,如探头为非各向同性者,则分别测定各不同极化方向的场强值,取其矢量和。
面测量,将待测地区(城市)按人口统计划分若干小区,并标明各小区居民重心地理坐标,从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小区作为监测点,测量仪器应用环境电磁波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各频段自动扫描、自动测量和实时处理。
然后根据各小区人口数量进行加权,求出该地区(城市)居民环境电磁波暴露强度累加百分数。
二. 测量位置旷野平坦地面环境测量一般以人的高度,即左右处测定,如为待建地段,则应在待建建筑物相应高度处测定。
建筑物内部测量,应以不同层次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点分别测定之。
三. 测量仪器辐射源周围的测量,应选用灵敏度≤1V/m,或≤1μW/cm2,精度≤│2DB│的场强仪;区域性背景场强测量,应选用宽频带天线、频谱分析仪和电子计算机配套的自动处理系统。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备注: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监测检验方法见附录A。
监督执行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监督本标准的执行。
附录A环境电磁波测量规范(补充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规范内容一. 测量方式根据不同需要与目的,应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对已建台和扩建台,为调查辐射源周围环境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常以辐射源为中心,在不同方位取点的方式进行测量,简称点测;为全面调查某地区环境电磁波的背景值及按人口调查居民人群所受辐射强度的测量简称面测。
点测时以辐射源为中心,将待测区按5°~10°角度划线,呈扇形展开。
随此划线,近区场以每隔5~20min定----------------------------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点测量,远区场以每隔50~100m定点测量,或按特殊需要选点测量。
简易测量:一般用各向同性探头的宽频段场强仪测定之,如探头为非各向同性者,则分别测定各不同极化方向的场强值,取其矢量和。
面测量,将待测地区(城市)按人口统计划分若干小区,并标明各小区居民重心地理坐标,从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小区作为监测点,测量仪器应用环境电磁波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各频段自动扫描、自动测量和实时处理。
然后根据各小区人口数量进行加权,求出该地区(城市)居民环境电磁波暴露强度累加百分数。
二. 测量位置旷野平坦地面环境测量一般以人的高度,即1.7m左右处测定,如为待建地段,则应在待建建筑物相应高度处测定。
国家最新电磁辐射安全限度标准规定

备注: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监测检验方法见附录A。
监督执行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负责监督本标准的执行。
附录 A环境电磁波测量规范(补充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放辐射源所产生的环境电磁波,其频率覆盖范围:长、中、短波(100kHz~30MHz),超短波(30MHz~300MHz),及微波(300MHz~300GHz)。
规范内容一. 测量方式根据不同需要与目的,应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对已建台和扩建台,为调查辐射源周围环境电磁波辐射强度,及其分布规律,常以辐射源为中心,在不同方位取点的方式进行测量,简称点测;为全面调查某地区环境电磁波的背景值及按人口调查居民人群所受辐射强度的测量简称面测。
点测时以辐射源为中心,将待测区按5°~10°角度划线,呈扇形展开。
随此划线,近区场以每隔5~20min定点测量,远区场以每隔50~100m定点测量,或按特殊需要选点测量。
简易测量:一般用各向同性探头的宽频段场强仪测定之,如探头为非各向同性者,则分别测定各不同极化方向的场强值,取其矢量和。
面测量,将待测地区(城市)按人口统计划分若干小区,并标明各小区居民重心地理坐标,从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小区作为监测点,测量仪器应用环境电磁波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各频段自动扫描、自动测量和实时处理。
然后根据各小区人口数量进行加权,求出该地区(城市)居民环境电磁波暴露强度累加百分数。
二. 测量位置旷野平坦地面环境测量一般以人的高度,即 1.7m左右处测定,如为待建地段,则应在待建建筑物相应高度处测定。
建筑物内部测量,应以不同层次选择有代表性的若干点分别测定之。
三. 测量仪器辐射源周围的测量,应选用灵敏度≤1V/m,或≤1μW/cm2,精度≤│2DB│的场强仪;区域性背景场强测量,应选用宽频带天线、频谱分析仪和电子计算机配套的自动处理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电磁辐射安全标准
人体电磁辐射安全标准是指为保护人类健康而制定的规范,用于限制人体接受电磁场的功率密度、磁场强度和电场强度等。
目的在于防止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疲劳、失眠等症状。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人体电磁辐射安全标准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国际通用的标准包括欧洲议会推荐的电磁场与健康指南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电磁场安全指南。
在中国,电磁辐射控制标准由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如GB 8702-2014《空气中电离辐射基本规定》、GB 8703-2014《公众环境超低频电磁场限值》、GB/T 13823-2008《移动通信用户人体电磁辐射暴露限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