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同步、主从同步、互同步和外时钟同步的基本概念
同步的原理

同步的原理同步,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时间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同步”这个词,比如同步跳水、同步舞蹈等,这些都是指多个人或物体在某种动作或状态上保持一致。
而在科技领域中,同步更多的是指数据、信息或信号的同步传输。
那么,同步的原理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同步的基本概念。
同步传输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保持一致,以便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接收数据。
在数字通信中,时钟信号的同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不一致,就会导致数据传输错误,甚至丢失部分数据。
同步的原理主要包括时钟同步和数据同步两个方面。
时钟同步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保持一致,而数据同步则是指在时钟同步的基础上,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接收。
时钟同步通常采用一些特定的协议和算法来实现,比如网络时间协议(NTP)、精密时间协议(PTP)等,这些协议和算法能够确保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保持一致,从而实现数据的准确传输。
数据同步则是通过一些校验和纠错技术来实现的。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码或丢失的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和纠错。
常见的校验和纠错技术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海明码等,这些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接收。
除了时钟同步和数据同步,同步的原理还涉及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在数字通信中,信号的传输和接收是通过一定的编码和解码技术来实现的,编码技术能够将原始数据转换成适合传输的信号,而解码技术则能够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原始数据。
这些编码和解码技术对于数据的同步传输至关重要,它们能够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发生失真和错误。
总的来说,同步的原理是通过时钟同步、数据同步和信号的编码解码来实现的。
时钟同步保证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钟信号保持一致,数据同步保证了数据的正确传输和接收,而编码解码技术则保证了信号的正确传输和接收。
这些原理共同作用,确保了数据、信息或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能够保持一致和正确,从而实现了同步传输的目的。
同步名词解释

同步名词解释同步是一种时间系统,它可以实现多个设备同时执行或控制操作。
它可以实现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共享,所以在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关于同步的重要术语,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含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同步”这个名词本身的定义。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同步”是指“以某种方式使事件或活动达到一致性,从而使某些操作发生在同一时间”。
因此,同步的意思就是让多个进程同时发生。
其次,我们还要谈论同步的一些重要术语。
同步时钟(synchronous clock)是一种精确的时钟,它可以用于控制多个设备之间活动的发生时间,以实现完美的同步。
此外,“同步信号”(synchronous signal)是一种同步信号,它可以将多台设备中的信号统一起来,从而使多台设备的工作时间一致。
它可以用来传递数据,因此它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还有“同步控制”(synchronization control),它可以实现多台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
它为远程控制提供了便利,使设备之间的通信更加可靠和有效。
最后,还有“同步技术”(synchronization technology),它是一种能够协调多个设备之间动作时钟的技术。
它可以保证设备之间信息的同步发送,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总之,同步是一种强大的时间系统,它能够实现多个设备同步操作,从而使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更加有效和可靠。
它的重要术语包括同步时钟、同步信号、同步控制和同步技术。
本文对这些术语进行了简单介绍,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项先进技术。
数据库 同步方法

数据库同步方法数据库同步是指将多个数据库中的数据保持一致的过程,使得多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始终保持相同或相近的状态。
在现实应用中,数据库同步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数据库同步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库同步方法。
1. 主从同步:主从同步是数据库同步的一种常见方式。
主数据库是所有写入操作的源头,而从数据库是主数据库的副本。
主数据库负责处理写入操作,并将写入的数据同步到从数据库中。
主数据库和从数据库之间通过网络连接,主数据库将写入操作的日志文件传输给从数据库,从数据库通过重放这些日志文件来进行数据同步。
主从同步的特点是简单易用,可以提供较高的数据一致性和可用性。
2. 双主同步:双主同步是指在多个数据库之间进行双向同步的方法。
每个数据库都可以接收写入操作,并将写入的数据同步到其他数据库中。
双主同步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因为每个数据库都可以承担写入操作的负载。
但是,双主同步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数据冲突和一致性问题,需要采取合适的冲突解决策略和同步协议。
3. 分布式同步:分布式同步是指在分布式系统中进行数据库同步的方法。
分布式系统由多个数据库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存储部分数据,并独立进行写入操作。
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需要在节点之间进行数据同步。
分布式同步可以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容错性,但也需要解决数据同步的一致性和性能问题。
4. 日志复制同步:日志复制同步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库同步方法。
数据库会生成写入操作的日志文件,包含所有对数据的修改,通过复制这些日志文件来进行数据同步。
日志复制同步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并且可以提供高性能的数据同步,但也需要解决数据冲突和一致性问题。
5. 基于时间戳的同步:基于时间戳的同步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库同步方法。
每个数据库节点都维护一个全局时间戳,用于标记每个操作的时间。
当一个写入操作发生时,它会带有一个时间戳,并广播到其他节点进行数据同步。
其他节点接收到这个操作后,会根据时间戳决定是否接受这个操作。
频率同步理论

当定时到达终点时不同旳误差源业以累积而起
频率偏差
时钟噪音
复用抖动
再生抖动
每日漂移
分用抖动
PRS
互换
互换
经典旳传播通道
复用器
分用器
再生器
再生器
再生器
频率偏差
频率偏差是定时信号相对标称网络频率旳偏差曲线旳斜率表达“频率偏差”斜率愈陡,频率偏差愈大频率偏差将在网络中产生滑动
时间
相位偏差
X
电信网在发展中
数字传播继续向更高旳比特率发展网络旳基本拓扑构造正在从点到点向环路和 链路发展网络旳可靠性是最根本旳没有可靠旳网络基础,通讯网就不能发展网同步是通讯网旳基本要求
现行旳网同步
国际和国内互换中心现行措施采用参照于PRC 基按时钟旳等级构造方式 转接节点和枢纽节点在主枢纽由 PRC 馈送给 铷钟或石英二级钟二级石英钟在网末端接 入点本地和接入节点定时信号用 NE 时钟分配本图为一种复杂工程旳 简化图
全同步网 在全同步网内只有一种或几种基按时钟,其他全部旳时钟都同步到该基按时钟上。在这种类型旳同步网中,最高一级时钟为符合G.811要求性能旳时钟,即基按时钟,也称为一级时钟。它作为主钟为网络提供基准定时信号,该信号经过定时链路传递到全网。二级时钟是它旳从钟,从与之相连旳定时链路提取定时,并滤除因为传播带来旳损伤,然后将基准定时信号向下级传递。三级时钟从二级时钟中提取定时,形成主从全同步网构造。
Y
Y / X = 频率偏差
每天旳漂动
漂动是因为多种传播介质(如:光纤、铜线、 同轴电缆或空气)所不同旳传播速度以及温度旳 变化所引起旳
相位错误
午间
子夜
时间
一昼夜
时钟信号旳噪声
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原理及配置方法介绍

28
28
时间同步网管参数配置
单步时钟时,将只使用SyncMessage报文来计算主从路径延迟,而不需要 FollowUpMessage来携带SyncMessage报文的发出时间戳,SyncMessage报文的发 出时间戳(EgressTimeStamp)会夹带在SyncMessage报文自己的originTimeStamp 字段中
26
26
时钟同步网管参数配置(TIMA)
输出时钟源QL值、时钟导出配置: 作用: 主要是配置从TIMA单盘导出的外时钟的相关特性
27
27
时间同步网管参数配置(ONU)
本地时钟配置: 作用: 主要配置IEEE1588V2 MASTER相关参数
主要参数说明: 1. 时钟ID1、时钟ID2:PTP时钟ID(8字节),配置为本地MAC(3、4字节插入
( Boundary clock )
E2E透传时钟
P2P透传时钟
( End-to-end transparent clock )( Peer-to-peer transparent clock )
8
8
1588V2时钟模型
➢ 普通时钟
OC(Ordinary Clock)是网络始端或终端设备,只有一个1588 端口,该端口作为Slave 或Master。
2字节 0x01
消息头
2字节 0x0010 消息域长度 23 BYTES
16字节
1字节
载荷域
校验域
14
14
时间同步实现机制---1PPS+TOD
TOD信息波特率默认为 9600,无奇偶校验,1 个起始位(用低电平表示),1 个 停止位(用高电平表示),空闲帧为高电平,8 个数据位,应在 1PPS上升沿 1ms 后开始传送 TOD信息,并在 500ms 内传完,此 TOD消息标示当前 1PPS 上升沿时 间。TOD协议报文发送频率为每秒 1 次。
同步与定时

第7章定时与同步数字网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网同步问题,因为要保证发端在发送数字脉冲信号时将脉冲放在特定时间位置上(即特定的时隙中),而收端要能在特定的时间位置处将该脉冲提取解读以保证收发两端的正常通信,而这种保证收/发两端能正确的在某一特定时间位置上提取/发送信息的功能则是由收/发两端的定时时钟来实现的。
因此,网同步的目的是使网中各节点的时钟频率和相位都限制在预先确定的容差范围内,以免由于数字传输系统中收/发定位的不准确导致传输性能的劣化(误码、抖动)。
7.1 同步方式解决数字网同步有两种方法:伪同步和主从同步。
伪同步是指数字交换网中各数字交换局在时钟上相互独立,毫无关联,而各数字交换局的时钟都具有极高的精度和稳定度,一般用铯原子钟。
由于时钟精度高,网内各局的时钟虽不完全相同(频率和相位),但误差很小,接近同步,于是称之为伪同步。
主从同步指网内设一时钟主局,配有高精度时钟,网内各局均受控于该全局(即跟踪主局时钟,以主局时钟为定时基准),并且逐级下控,直到网络中的末端网元——终端局。
一般伪同步方式用于国际数字网中,也就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数字网之间采取这样的同步方式,例如中国和美国的国际局均各有一个铯时钟,二者采用伪同步方式。
主从同步方式一般用于一个国家、地区内部的数字网,它的特点是国家或地区只有一个主局时钟,网上其它网元均以此主局时钟为基准来进行本网元的定时,主从同步和伪同步的原理如图7-1所示。
图7-1伪同步和主从同步原理图为了增加主从定时系统的可靠性,可在网内设一个副时钟,采用等级主从控制方式。
两个时钟均采用铯时钟,在正常时主时钟起网络定时基准作用,副时钟亦以主时钟的时钟为基准。
当主时钟发生故障时,改由副时钟给网络提供定时基准,当主时钟恢复后,再切换回由主时钟提供网络基准定时。
我国采用的同步方式是等级主从同步方式,其中主时钟在北京,副时钟在武汉。
在采用主从同步时,上一级网元的定时信号通过一定的路由——同步链路或附在线路信号上从线路传输到下一级网元。
同步时钟原理

同步时钟原理
时间同步是一种常见的通信原理,它用于确保多个时钟设备在某个网络或系统中保持准确的时间。
在许多应用中,如网络通信、金融交易和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中,时间同步是非常重要的。
同步时钟的原理是通过一种称为时钟同步协议的机制来实现。
时钟同步协议定义了一组规则和方法,用于确保时钟设备之间的时间一致性。
一种常见的时钟同步协议是网络时间协议(NTP)。
NTP通过在网络中的一组服务器上运行的算法来同步时钟设备。
具体而言,NTP服务器定期向时钟设备发送时间信息,该信息包含了来自准确时间源的时间戳。
时钟设备使用这些时间戳来校正自己的内部时钟,从而与准确时间源保持一致。
另一种常见的时钟同步协议是精确时间协议(PTP)。
PTP的原理与NTP类似,但更适用于高精度和低延迟的实时应用。
PTP使用主从架构,其中一个设备作为主时钟,其他设备作为从时钟。
主时钟发送时间信息到从时钟,从时钟根据接收到的时间信息进行时钟校正。
无论是NTP还是PTP,其中一个关键的原理是时钟设备之间的相互通信。
时钟设备通过网络传输时间信息,并利用接收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时钟。
这种通信必须是可靠和准确的,以确保时钟设备之间的时间同步性。
在实际应用中,时钟同步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网络延迟和不稳定性可能会导致时间信息的传输变得不准确。
此外,时钟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也可能存在误差,需要进行校正。
总的来说,时钟同步是确保多个时钟设备之间保持准确时间的重要原理。
通过采用适当的时钟同步协议和机制,可以实现在网络或系统中的时间一致性。
SDH原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SDH原理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SDH信号帧结构由段开销、管理单元指针、信息净负荷三部分组成。
2、STM-1信号帧结构的RSOH有27个字节,它们位于第1至3行的前9列。
3、1个VC4包含3个TUG3、21个TUG2、63个TUG12。
4、1个2M信号占用1个VC12,1个34M信号占用1个VC3,1个140M信号占用1个VC4。
5、S T M-1信号的幀结构中,定幀字节是A1和A2,传输段层信号的误码校验字节是B1和B2。
6、SDH再生段开销中的E1字节和复用段开销中的E2字节作为公务开销使用。
7、PDH采用的复用技术是比特塞入,SDH采用的复用技术是字节间插。
8、SDH是一种传输体制,它规范了数字信号的接口码型、复用方式、传输速率等级、帧结构等特性。
9、STM-1帧结构是由270列9行字节组成矩形块结构。
10、容器的作用是速率适配,虚容器的作用是映射。
11、接收端对所接收解扰前的STM-1帧进行BIP-8校验,所得的结果与所接收的下一个STM-1帧的B1字节相异或,值为10001100那么这意味着STM-1帧出现误码块,个数为3。
12、MS-AIS,MS-RDI在MST功能块,由K2字节指示。
13、同步状态字节S1中由b5至b8位,用于表示各时钟源的时钟质量,并可用于时钟源保护倒换,值越小表示时钟源的质量越高14、段开销分为再生段开销和复用段开销,段开销是对整个STM-1帧的监控。
15、数字通信通路DCC字节中由D1至D12组成,它构成了网元网管之间、网元和网元之间OAM信息通路,其中D1至D3用于再生段,而D4至D12用于复用段。
16、设备能根据S1字节来判断时钟信号质量。
S1的值越小,表示时钟信号质量越高。
17、STM-1帧中再生段DCC的传输速率为3*64Kb/s;复用段DCC 的传输速率为9*64Kb/s。
18、SDH帧为块状结构,每帧长125us,由段开销、指针、信息净负荷三大块组成,按字节间插复用,排列很有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准同步
准同步是指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工作频率接近,但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部件之间的时间偏差较小,可以满足系统的基本要求,但是无法完全保证各个部件的运行是严格同步的。
二、主从同步
主从同步是指系统中有一个主时钟(Master Clock)和多个从时钟(Slave Clock),主时钟通过特定的方式向从时钟发送时钟信号,使得从时钟能够保持与主时钟的同步。
主从同步通常应用于分布式系统中,通过主时钟的统一调控,保证系统中各个部件的运行是同步的。
三、互同步
互同步是指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相互发送时钟信号,以使系统中各个部件能够相互保持同步。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各个部件之间的时间偏差,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四、外时钟同步
外时钟同步是指系统中各个部件通过外部时钟源(如GPS信号或其他精准的时钟源)来保持同步。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系统中
各个部件的时间精度和稳定性,但是受限于外部时钟源的精度和稳定性。
总结:
准同步、主从同步、互同步和外时钟同步是在分布式系统中常见的同步方式。
每种同步方式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同步方式对于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系统的需求和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同步方式,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性能的提升。
准同步、主从同步、互同步和外时钟同步是在分布式系统中常见的同步方式。
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适用性和应用范围。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四种同步方式的具体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势。
准同步的特点:
1. 时间偏差小:准同步的系统各个部件的工作频率虽然不完全同步,但时间偏差很小,能够满足系统的基本要求。
2. 灵活性强:准同步系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用于一些不要求严格同步的场合。
3. 成本低:相比其他同步方式,准同步系统的成本一般较低,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系统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的选择。
准同步的缺点:
1. 容错性差:准同步系统的容错性不如其他同步方式,一旦出现时钟偏差较大的情况,可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
2. 精度不高:由于各个部件工作频率不完全同步,准同步系统的时钟精度一般较低,对一些对时钟精度要求较高的系统来说,可能不够满足要求。
主从同步的特点:
1. 精准度高:主从同步系统通过主时钟向从时钟发送时钟信号,保证了各个部件的时间同步精度较高。
2. 易于管理:主从同步系统的管理相对简单,主时钟统一调控,便于监控和维护。
3. 适用范围广:主从同步适用于各种分布式系统,无论是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还是小型的物联网设备,都可以通过主从同步方式实现系统的时钟同步。
主从同步的缺点:
1. 单点故障:主从同步系统中,主时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节点,一旦主时钟出现故障,整个系统的时钟同步将受到影响。
2. 灵活性差:主从同步系统相对比较固定,部件之间的同步受主时钟控制,灵活性不如其他同步方式。
互同步的特点:
1. 时间偏差小:互同步系统通过部件之间相互发送时钟信号,能够减
小各个部件之间的时间偏差,提高系统的同步精度。
2. 容错性强:互同步系统由于部件之间相互发送时钟信号,一旦某个部件出现故障,其他部件仍能相互保持同步,系统的容错性较强。
3. 灵活性较高:互同步系统相对较灵活,各个部件之间相互发送时钟信号,适用于一些对系统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场合。
互同步的缺点:
1. 维护复杂:互同步系统中,部件之间相互发送时钟信号,需要对系统整体的时钟同步机制进行较为复杂的管理和维护。
2. 系统开销大:因为需要部件之间相互发送时钟信号,互同步系统的通信开销相对较大,在一些资源有限的场合可能会造成较大负担。
外时钟同步的特点:
1. 精度高:外时钟同步系统通过外部时钟源(如GPS信号)来保持同步,能够提供较高精度的时钟同步。
2. 稳定性好:外时钟同步系统的稳定性较强,受外部时钟源的影响较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稳定的时钟同步环境。
3. 适用范围广:外时钟同步适用于对时钟精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系统,能够满足各种复杂场合的需求。
外时钟同步的缺点:
1. 成本较高:外时钟同步系统需要使用精密的外部时钟源,成本相对较高。
2. 受限于外部环境:外时钟同步系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如天气、地理位置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外部时钟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系统的实际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
的同步方式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性能的提升。
对于一些对时钟精
度要求较高的系统,如金融交易系统、航空航天系统等,通常会选择
外时钟同步方式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要求;对于一些分布式系统,主从同步方式相对较为常见,通过主时钟的统一调控,能够提高
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而在一些资源有限、对时钟同步精度要求
较低的系统,准同步或互同步方式可能是一个相对更经济、有效的选择。
综合来看,准同步、主从同步、互同步和外时钟同步各有其优势和限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系统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同步方式,以确
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性能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
也可以期待更多更智能的时钟同步技术的出现,使得分布式系统的时
钟同步能够更加智能、高效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