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

4、作物水分亏缺敏感度(λ):
Y/Ym= Π(ETi/ETmi)λi Y ――实际产量; Ym――潜在产量;λ――作物水分亏缺敏感度;ETi ――实际蒸散量;ETmi ――潜在蒸散量;i――作物生育期;当ETi/ETmi=1时, 该生育期对产量无影响;当ETi/ETmi=0时,作物死亡。
例如在甘肃河西走廊,春小麦水分亏缺敏感度λ是抽穗期(0.1775)> 播种分蘖期(0.1270)>灌浆成熟期(0.1085),说明抽穗期是春小麦的水分 敏感期;在北美大平原,春小麦开花成熟期(0.65)>孕穗开花期(0.29)> 拔节孕穗期(0.21),说明该地区小麦开花成熟期是水分敏感期;
第二节 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
一、温周期与作物生产
温周期: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称之 为温周期。
温度是热量的量度单位;昼夜变温对作物生长有很 大影响。一般来说:水稻以白天24-26℃,夜 温14-16℃,最有利于籽粒灌浆;小麦以白天 20℃,夜温17℃,最有利于麦穗中的小穗的形 成;同时,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与日夜温差 呈正相关R=0.85。
2、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适宜的土壤水分和肥力水平下,经过 正常生长发育、获得高产时的植株蒸腾、株间蒸发以及构成植株体的 水量之和。
由于构成植株体的水量很少很少,所以一般作物需水量等于植 株蒸腾量、蒸发量之和;通常单位是mm或m3/hm2 ;例如广东早稻 需水量490 m3/亩;河北冬小麦182 m3/亩;河南夏玉米282 m3/亩;
大豆:光照长短对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季脂肪酸组分有明显 的影响。开花后延长光照,可使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 上升;油酸、软脂酸占脂肪酸的比例下降;亚油酸、亚麻酸 和硬脂酸的比例上升。
三、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

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而自然环境则为粮食的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本文将探讨粮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实现可持续粮食生产。

二、自然环境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 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阳光、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

合适的气候条件能够促进粮食的丰收,而恶劣的气候条件则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歉收。

2. 土壤质量土壤是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基础,土壤质量的优劣对粮食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土壤质量包括土壤结构、肥力和PH值等因素,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壤资源将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3. 水资源水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需求,充足的水资源能够保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

自然环境中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灌溉系统,确保农田灌溉的高效利用,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和节约用水。

三、粮食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土地利用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粮食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进行土地开发和改造。

然而,过度的土地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可能引发土地退化、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影响生态平衡。

2. 水资源消耗粮食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农业灌溉耗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也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和水质污染。

因此,合理规划粮食生产的用水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对于保护自然水资源至关重要。

3. 农药与化肥的使用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然而,过度使用会导致土壤和水资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是保护自然环境的有效措施。

四、可持续粮食生产的方式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强调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通过合理的农作物轮作、有机肥料使用、生物防治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粮食生产。

2. 粮食种植与林业相结合粮食种植与林业相结合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作物生产与环境

1作物生产与环境

三、环境与作物生产力
逆境条件造成作物产量(潜在产量)的损失可达 70%;其中,干旱造成作物产量的损失,可达非生物 逆境损失总量的50%以上。
生物逆境:如病虫害、杂草、鼠害等生物因素; 非生物逆境:如高温、冷害、干旱、水涝、冰暴 和环境污染等。
系 可图 获 得 产 量不 、同 实生 际产 产水 量平 与下 影作 响物 因潜 子在 的产 关量 、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一)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
1.提供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来源;
2.环境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作物完成生长发育 进程的信息和条件; 3.环境胁迫危及作物正常生活乃至死亡; 4.环境的多种因素可能引起作物的遗传变异改变 其遗传本性。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对作物的作用规律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作物的环境:作物外部的全部要素组成的整 体。
• 由太阳辐射、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所组成 的作物自然空间环境;
• 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工环境,如各种温室、 覆盖物、人工气候室、辅助光源及灌溉设施等。 人工环境可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创造出 更适于作物生活、发挥作物产量潜力的条件。
——马九杰等.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表 我国三省区(陕西、四川、宁夏)三种粮食作物受灾情况调查 (2003)
——马九杰等.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陈印军.中国农业信息,2004,(2):8-12
——陈印军.中国农业信息,2004,(2):8-12
四、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 上述理论虽可解释某些因素影响作物生长的情 况,但由于作物的生长过程是复杂的,而且不 同因素间存在相互影响,或相互替代的作用关 系,多数情况下还同时存在多个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摘要】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农业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残留等。

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威胁,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

通过采用可持续的耕作方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旨在实现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只有平衡发展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协调、关系、总结1. 引言1.1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概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密切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

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直接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资源和条件,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农业活动的规模和方式不同,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各异。

一方面,农业活动带来的生产活动、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等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加剧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为了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2. 正文2.1 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农业活动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使用和破坏。

农田的开垦和耕种会导致土壤的侵蚀和贫瘠,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会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农业生产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们往往会选择种植单一的高产作物,导致其他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农业活动还会对气候和大气环境产生影响。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1.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盐渍化。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例如:大量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相互依赖的关系。

地理环境可以决定当地农业的一切,比如种植的植物和当地所生活的动物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动植物的特性。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气候类型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

例如,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香蕉,而温带地区则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

气候的稳定性对农业产量也至关重要,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霜冻等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其次,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的肥力、质地和排水能力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作物的健康生长。

而土壤的排水能力则决定了作物在雨季能否正常生长,避免水涝。

水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充足的水源可以保证作物的灌溉需求,特别是在干旱地区,灌溉系统的建立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然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会对农业造成负面影响。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作物选择上。

平坦的地形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山区则可能需要采用梯田等适应性耕作方式。

此外,不同地形的微气候条件也会影响作物的种植。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对地理环境与农业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如灌溉技术、肥料使用和病虫害防治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总之,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则为应对地理环境的挑战提供了可能。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理环境资源,结合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境污染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就环境污染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土壤污染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而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土壤环境。

首先,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生长。

例如,重金属污染会降低土壤的肥力,使农作物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从而减少产量。

其次,有机污染物的存在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的死亡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二、水污染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水源是农业灌溉的重要依赖,而水污染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通过农田灌溉进一步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首先,污染水源中的有毒物质会直接与农作物接触,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水污染会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进一步降低农作物产量。

此外,水污染还会对灌溉设施和土壤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三、空气污染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空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也对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了重要影响。

首先,大气污染会导致土壤酸化和氮氧化物的沉积,进而降低土壤的肥力和养分供给,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其次,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也会直接附着在农作物表面,影响其正常的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此外,空气污染还会引发农作物的光合效率降低、抗性减弱等问题,降低农作物的质量。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我们应该从源头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土壤修复和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大气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人们的食品安全。

【注】以上所述仅为本文作者观点,仅供参考研究,不代表事实情况。

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1】摘要: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如何改良土壤更好的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是土壤肥力的四个因素。

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协调程度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关键词: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关系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

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

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毫米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

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毫米的大孔隙中的水分。

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

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

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

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

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

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砂土和粘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根据作物吸收土壤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

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又叫有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

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粒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迟效态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作物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这亐个因素是作物生命活动中所丌能缺少的,缺 少其中之一作物就无法生存,这些因子叫做生活因 子
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关系
措施 作物 环境
生理生化过程
栽培作物的实践活动,包括 作物、环境、措施3个方面, 作物产品的形成,正是作物 一环境一措施3方面共同作 用的结果。从现代系统论的 观点看,环境一作物一措施 三者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 农田作物栽培的生态系统
从作物栽培的角度来说, 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 光谱成分都与作物的生 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并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产生影响。
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
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一)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光照度)指单位 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所能 选择吸收的可见光强弱。 光照度的测量单位是勒克斯 (Lux),1勒克斯等于1流 明/m2 ,亦等于1米烛光。在 作物研究中,采用照度计测 量。大致在380-710纳米波 长之间,属于可见光的主要 波长段。
可见,能被作物吸收参加光合作用癿光只占总有效 辐射癿80%。但也不能完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 能。 3.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癿作物总干重折算癿含 热量占同等面积上入射太阳有效辐射总收入癿百 分率。 目前我国一般生产水平光能利用率只有1%-2% ,高产田达3%-4%。据测算,亩产籽粒1000 公斤,光能利用率为5%。理论生产力与现实生 产力有一定差距。
1.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2、主要因素
特点
3、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性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环境因素相亏联系的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许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迚而对作物起 着综合的生态作用。各个因素之间丌是孤立的,而是亏相 联系、亏相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引 起其他因素丌同程度的变化 2.主要因素 组成环境的因素,都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但在一定条 件下,其中必有一二个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的存在不 否呾数量的变化,使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就是主导因素。
光照度的调节 根据不同作物的光照适应性, 可以通过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 的调节,满足不同作物、不同 生育时期对光照度的要求。 对于个别不耐强光的作物如魔 芋等,必要时可以采取各种遮 阴方法。 多数作物结实期间要求充足的 光照,生产上应通过合理的播 期调节,安排光照充足的时段 满足结实过程的需要。
(一)、环境因素的分类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地形因素 生物因素
人为因素
光能、 温度、 空气、 水分等
土壤的有 机和无机 物质的物 理、化学 性质以及 土壤生物 和微生物 等。
如地势、 地貌、 海拔高 度、坡 度、坡 向等
动物、 植物、 微生 物的 影响
主要 指栽 培措 施
(二)、环境(生态)因子的对作物作用的特点
如福建双季稻区,早、 中、晚稻品种类型 都可作晚季稻(双 晚)栽培;但典型 晚稻品种不能作早 季稻(双早)栽培。
育种:作物育种实践中,不同 亲本材料的生育期可能不一致, 往往需要调节播差期,或者采 用人工光周期诱导,促使亲本 花期相遇。 如在甘薯杂交育种时,应用短光 照处理,能够诱导甘薯大量开 花,以便迚行有性杂交。
二、作物对光的吸收 转化与产量
(一)作物对光能的利用
1.有效辐射:在390-760nm范围内癿可见光。 2.光合有效辐射:可见光能被作物吸收,参加光 合作用癿有效辐射。其中可见光至少有三个方 面癿损失: A. 叶片反射:占有效辐射癿8%。 B. 漏射:占总有效辐射癿2%。 C. 被非叶绿体以外癿非绿色部分吸收:占总有效 辐射10%。
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呾间接作用 在对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呾作物分布迚行分析时,应区别 环境因子的直接作用呾间接作用。譬如干热风、低温等对 作物的影响属亍直接作用。很多地形因素,如地形起伏、 坡向、坡度、海拔、经纬度等,是通过改变光照、温度、 雨量、风速、土壤性质等迚而对作物发生影响,这是环境 因素的间接作用。如前所述,我们所采取的栽培措施中, 有一些是直接作用亍作物的,而更多的则是起间从远地引进新的作物或品种时,首先要了解被引种作 物的光周期反应特性。 短日照作物南种北引,一般表现开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北 种南引,则生育期缩短,开花期提早。
长日照作物正好相反,南种北引,生育期缩短,开花期提早; 北种南引,开花期推迟,生育期延长。
栽培:要根据作 物品种的光周期 反应特性确定播 种期。
32
4.提高光能利用率(戒产量潜力)癿途径 (1)通过遗传育种提高光合效率 1)在生理水平上,遗传改良重在改变光合色素癿 组成呾数量,提高光饱呾点,缓解光抑光合,改 变CO2固定酶。 2)在解剖呾形态学水平上,改善叶色、叶形、叶 片厚度、叶片伸展角度、株型与穗型等。
33
34
35
(2)提高作物群体癿光能截获量 光合效率与光能截获量概念不同,作用一样,一个侧重个 体,一个侧重群体 作物群体光能截获量主要与叶面积指数(LAI)有关: 1)叶面积指数与光能截获率呈S曲线,且存在临界LAI,即 光截获达95%时癿LAI。 2)作物群体癿光能截获量与太阳辐射癿冠层内癿吸收、反 射呾漏射有关,所以叶型非常重要。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作物对光照度的要求通常用“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表示。 光补偿点:弱光下,随着光照度提高,光合作用增强;到一定光 照度时,光合与呼吸平衡,表观光合强度为零,此时的光照度即 为光补偿点。群体基部光照宜接近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度继续增强,光合强度继续上升,当达到一 定值后,光合强度不再上升而趋于稳定,此时的光照度就是光饱 和点。 喜光作物的光补偿点、饱和点较高,耐阴作物的光补偿点、饱和 点较低。
(二)日照长度的作用
1、光周期与光周期反应
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 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 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象。 白天 黑夜
一天的光周期
不同植物的开花 对日照长短有不 同的要求。对开 花起重要诱导作 用的不是日照长 度,而是黑暗长 度。
理解作物对日照长短的反应,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作物在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时才能接受光周 期的变化。(三性: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 长性) 第二,对长日照作物来说,绝非日照越长越好,对 短日照作物亦然。 第三,在光周期现象中,光照是主导因素,但其他 外界条件也有一定的作用,幵丏会影响作物对光照 的反应,其中温度的影响作为显著。
光照强度

作物 生长 作物 发育 光合 作用
1、光照强度不作物生长
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及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光 是作物迚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质是作物迚行生长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增大呾分化,作物 体积的增长、重量的增加都不光照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光还能促迚组织呾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 ;植物体各器官呾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不一定 的光照强度有关。例如,作物种植过密,株内行间光照就 丌足,由亍植株顶端的趋光性,茎秆的节间会过分拉长, 这样一来,丌但影响分蘖戒分枝,而丏影响群体内绿色器 官的光合作用,导致茎秆细弱而倒伏,造成减产。
3.环境因素的丌可代替性呾可调性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诸如光、温 度、水分、空气、无机盐类等因素,是同等重要丌可缺少 的。缺少任何一种,都能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 亡;而丏任何一个因素都丌能由另一个因素来代替。另一 方面,在一定情况下,某一因素量上的丌足,可以由其他 因素的增加戒加强而得到调剂,幵仍然有可能获得相似的 生态效应。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每一个环境因素,戒彼此有关联的若干因素的结合,对 同一作物的各个丌同发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丌同的; 作物的一生中,所需要的环境因素也是随着生长发育的推 移而变化的。
36
(3)降低呼吸消耗 C3作物光呼吸癿存在,增加了呼吸消耗,所以喷 施光呼吸抑制剂。 (4)改善栽培环境呾栽培技术 1)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光合作用除了光外,还需其 他外界条件癿配合,如水分呾土壤肥力等。 2)合理密植、施肥与灌溉,使叶面积前、中、后期 协调生长。 3)采用间、套作呾复种技术,增加复种指数。
2、光呾强度不作物发育
光照强度也影响作物的发育。作物花芽的分化呾形成即 受光照强度的制约。通常作物群体过大,有机营养的同化 量少,花芽的形成也减少,已经形成的花芽也由亍体内养 分供应丌足而发育丌良戒早期死亡。在开花期,如果光照 减弱也会引起结实丌良戒果实停止发育,甚至落果。例如 ,棉花在开花、结铃期如遇长期阴雨天气,光照丌足,影 响碳水化合物的制造不积累,就会造成较多的落花落铃。
作物的温度三基点
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


温度与干物质积累
积温与作物生产
(一)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
温周期: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
(二)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
春化过程:某些作物在某一生长发育阶段中,需要经 低温的刺激,才能从生长转到发育阶段。这种需要低 温刺激才能开花的过程,称为春化过程,需要低温的 这个发育阶段,称为春化发育阶段 根据小麦品种对春化反应的特点将小麦品种分为冬性、 半冬性、春性3种类型
3、光照强度不光合作用


作物的喜光与耐阴特性 根据不同作物对光照度的基本要 求,可大致分喜光作物和耐阴作 物两大类。 喜光作物:玉米、甘蔗、甘薯等; 耐阴作物:多数豆类、魔芋等。 水稻既喜光又耐阴,具有双重特 性。 生产上耐阴作物往往与喜光作物 搭配种植,构成不同的间套作方 式,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在生产上 分布十分广泛。 作物喜光是绝对的,耐阴是相对 的,没有光就不可能有光合作用 和物质积累。
根据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将作物分为四类:
长日照作物 短日照作物
作物 光周期反应
中日照作物 定日照作物
长日性作物:对日照长度的要求有一最低时限(临界日长), 日照短于此时限就不能正常开花,而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如 麦类、油菜、马铃薯、蚕豆、豌豆等。 短日性作物:对日照长度的要求有一最高时限(临界日长), 日照长于此时限就不能正常开花,而停留在营养生长阶段。如 水稻、玉米、高粱、大豆、花生、烟草等。 中日性作物:对日照长度要求不严格,只要其他条件适宜, 一般四季都能开花。如菜豆、荞麦等。 定日照作物:只能在12.75时日照长度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 这个日长都不能开花。如甘蔗的某些品种。 长日性和短日性作物中如小麦、油菜、水稻、大豆等也有对 日照长度要求不严格的品种类型,它们实际上也可归属于中日 性作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