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农作物生长与环境

合集下载

作物生长与环境概述

作物生长与环境概述
38
2.3 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

123 4 56 7
日平均气温 7 6 8 11 10 14 15
≥0℃积温 7 6 8 11 10 14 15 71 ℃
≥10℃积温 - - - 11 10 14 15 50 ℃
活动积温 - - 8 11 10 14 15 58 ℃
有效积温 - - 0 3 2 6 7 18 ℃
第四章
作物生长与环境
李华 2010—2011-2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与土壤
土壤: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土壤三相:固体、液体和气体。
2
质地与土壤肥力
砂土类土壤(热性土):含砂量≥ 50% ,营养缺乏,能 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差,易升温,易出苗,易脱肥。
粘土类土壤(冷性土): 粘粒含量≥ 30% ,养分充 足, 能透性差,保水保肥力强,难升温,难出苗,有后劲。
壤土类土壤(二合土):砂粘适中,养分充足,土壤孔隙 适当,保水保肥力强,土温暖,耕性好,有后劲。
砂土
粘土
壤土
3
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 和有机肥料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 的各种形态有机成分,主要有新鲜的 有机质、半分解有机残余物和腐殖质。
•植物基本温度指标:最低致死温度
生物学最低温度
生物学最适温度 生物学最高温度
最高致死温度
•温度三基点:生物学最低温度
生物学最适温度
生物学最高温度
•最低致死温度:引起植物死亡的生命活动最低温度。 •最高致死温度:引起植物死亡的生命活动最高温度。 •温度临界期:作物性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开花时,对外界 温度最敏感,如遇低温或高温都会导致严重减产。这种对外 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称为温度临界期

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是指适合作物生长和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光照、水分等因素。

不同的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和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一、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1. 温度: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最主要气候因素之一。

不同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差异较大。

例如,热带作物喜欢较高的温度,而寒冷地区的作物则对低温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在种植作物时,应根据作物的耐寒或耐热能力选择适宜的种植区。

2. 光照:光照是植物合成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作物对充足的日照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但对于部分遮阴作物来说,适当的阴影有助于它们生长和发展。

3. 降水:降水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不同作物对水分要求的差异较大。

一些作物喜欢干旱条件,而另一些则需要较高的湿度。

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合理安排灌溉和排水工作,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提供养分和水分供作物吸收利用。

不同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种植区域和改良土壤时需要考虑作物的土壤适应能力。

1. 土壤质地:不同作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差异较大。

砂土、壤土、黏土等土壤类型的养分和水分保持能力不同,因此在种植作物前应了解作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

2.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作物的生长有直接影响。

大部分农作物适宜在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生长。

如果土壤过酸或过碱,可以通过调节土壤pH值来改善土壤环境。

3. 土壤养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差异较大。

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对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通过土壤测试,掌握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比例,可以合理施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其他因素除了气候和土壤条件,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农作物是人类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农作物的生长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其中气温、LIST 和降水量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气温。

气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温度高的地方适合热带作物的生长,温度低的地方更适合于寒带作物的生长。

例如,热带作物香蕉在温度较高的地点生长得好,而寒带作物苹果在温度较低的地点生长得更好。

二是光照。

光照是农作物的一项重要需求,光照越多,农作物的生长越好,而光照不足时,尤其是阴雨天,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就会减缓,甚至停止。

据统计,地球上农作物最较好生长的地点,正是LightIntensity最高的地方。

三是降水量。

水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力条件,一般来说,降水量多的地方,农作物能够生长更健康。

如果降水量少,易造成农作物旱涸,增加了浇水的次数,增加了农民的作业量,对农作物的生长也会产生影响。

四是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结构不同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土壤如果有氮、磷或钾元素,这些元素是农作物生长需要的重要营养物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更易生长效果好;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不够,就必须施肥,以促进农作物生长。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 薯类、牧草、绿肥、甘薯、甜菜等),则是 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2020年1月15日
23
一、作物的生育期
• 需要育苗(秧)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 薯、烟草等),通常还将生育期分为秧田 (苗床)生育期和本田(田间)生育期。
– 秧田(苗床)生育期是从出苗到移栽的天数。 – 本田(田间)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 为了更详细的记载,还可以将个别生育时 期划分更细一些。
– 比如,开花期可细分作始花、盛花、终花三期, – 禾谷类作物的成熟期又可再分作乳熟、蜡熟、
完熟三期,等等。
2020年1月15日
33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
• 值得说明的是,当前对生育时期的含义有两 种不同的解释:
– 一种解释是把各个生育时期看做作物全田出现形 态变化的植株达到规定百分率的日期;
•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
– 种子的萌发、叶片的长大、茎秆的伸长增粗、根 的伸展,以及分化更多的叶片、支侧根、分枝分 蘖等,为生殖器官提供了物质基础。
2020年1月15日
7
(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 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营养生长 (Vegetative growth)。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生殖生长 (Reproductive growth)。31主要作物的生育时期划分:
– 甘薯:出苗期、采苗期、栽插期、还苗期、分 枝期、封垄期、落黄期、收获期
– 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结薯期、 薯块发育最速期、成熟期、收获期
– 甘蔗:发芽期、分蘖期、蔗茎伸长期、工艺成 熟期
2020年1月15日
32
二、作物的生育时期
• 对于不利用分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 可不必列出分蘖期。

作物生长与环境概述

作物生长与环境概述

作物生长与环境概述简介作物的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作物生长对光线、温度、湿度、土壤和营养等环境要求较高,不同的作物对不同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也不同。

了解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合理调控环境因素,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光线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来源,是作物生长的基本要素之一。

光线的质量、强度和持续时间对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光质对作物生长有不同影响。

蓝光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增加根系发育和叶绿素合成,提高光合效率;红光对激发植物的繁殖生长有很好的作用;紫外线对作物生长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因此,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调节光质来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

其次,光强度对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光强度越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就越强,生长发育也越好。

不同作物对光强度的要求不同,决定了它们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例如,大多数蔬菜作物对光强度要求较高,以保证充足的光合产物供给;而一些阴性作物对光照要求较低,它们更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中生长。

最后,光照时间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进入不同生长阶段也有重要影响。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到光周期的控制,通过调控光照时间可以促进和抑制作物的开花、结果等生理过程。

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通常可以分为生长下限、最适温度和生长上限三个范围。

首先,生长下限温度指作物开始生长的最低温度,低于该温度作物生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止。

不同作物的生长下限温度各有差异,这也是一些作物只能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种植的原因之一。

其次,最适温度是作物生长最为理想的温度区间。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

不同作物的最适温度也有所区别,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最适温度来调控环境温度。

最后,生长上限温度是作物生长的最高温度。

超过生长上限温度,作物会出现脱水、光合作用受阻、叶片烧伤等现象,甚至可能发生死亡。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是指能够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一系列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农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了解并掌握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要求。

一、水稻的适宜生长环境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其生长环境要求较为特殊。

水稻栽培的关键在于水分的提供。

水稻适宜生长的环境是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光照。

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气温在20℃至35℃之间,相对湿度在70%至80%之间。

二、小麦的适宜生长环境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

小麦适宜生长的环境是气温较低、光照较长。

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气温在10℃至25℃之间,日照时间在12小时以上。

三、玉米的适宜生长环境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灵活。

玉米适宜生长的环境是气温较高、光照较长。

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气温在18℃至32℃之间,日照时间在8小时以上。

四、大豆的适宜生长环境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特殊。

大豆适宜生长的环境是气温较高、湿度适中。

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气温在15℃至30℃之间,相对湿度在60%至80%之间。

五、蔬菜的适宜生长环境蔬菜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灵活。

蔬菜适宜生长的环境因蔬菜种类而异,但一般来说,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气温在15℃至25℃之间,相对湿度在60%至80%之间。

六、水果的适宜生长环境水果作为一类重要的经济作物,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特殊。

水果的适宜生长环境与具体的水果种类有关,但一般来说,较为理想的生长环境是气温在15℃至30℃之间,相对湿度在60%至80%之间,并且需要适量的光照。

结语:了解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要求对于科学种植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该根据作物类型和地理环境特点,合理调节种植环境,提供适当的气候、土壤、水分等条件,以确保作物能够得到有效的生长和发育。

作物生产与环境.ppt

作物生产与环境.ppt
•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对作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因 子,如光、温、水、气、热、肥等。 对作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并非都是生存因子。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一)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 1.提供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来源; 2.环境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作物完成生长发育
进程的信息和条件; 3.环境胁迫危及作物正常生活乃至死亡; 4.环境的多种因素可能引起作物的遗传变异改变
• 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工环境,如各种温室、 覆盖物、人工气候室、辅助光源及灌溉设施等。 人工环境可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创造出 更适于作物生活、发挥作物产量潜力的条件。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三)作物环境因素 • 气候因子:光、温、水、气、热、风,气候四季
变化等; • 土壤因子:质地、结构、矿质元素、化学性质等; • 地理因子:海拔、纬度、坡向等; •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害和有益因
作物产量潜力模型估算
光合生产潜力:在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群体结构、 长势及农业技术措施都适宜的情况下,仅由作物光 合效率决定的可能最高产量。 光温生产潜力: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其他环境 因素(水分、CO2、养分等)和作物群体因素处于 最适宜状态,作物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的潜在生 产力。 气候生产潜力: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 气候资源,而其他条件(如土壤、养分、CO2)处 于最适宜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 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
(一)环境 广义而言,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 总和。 对作物而言,环境是指某作物体或作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作物体或群 体生活、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引 环图 Fig.1发各种境外 部信体号影因响植 物的内 相生长子及发影 响育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

四、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


作物生长
土壤
发育环境
因子
作物种类不同,三基点温度不同
主要农作物“三基点”温度(单位℃)
作物 小麦 玉米 水稻 大豆
最低温度 3.0—4.5 8.010.0 10.0—12.0 10.0-20.0
最适温度 20.0—22.0 30.0—32.0 30.0—32.0 30.0
最高温度 30.0—32.0 40.0—44.0 36.0—38.0 35.0
(二)光照强度 2. 光合强度
(2)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途径: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一、光对作物生长的影强度响
(二)光照强度 2. 光合强度
(2)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途径:
培育光能利用率高的品种
普通水稻
水稻新品种
上部叶片向上 挺举,中、下 部叶片较平展
玉米新品种
普通玉米
一、光对作物生长的影强度响
(二)光照强度 2. 光合强度
耐阴植物:
可忍耐不同程度的荫蔽,相对 较弱的光照条件有利于营养器 官的生长,一般植物生长较细 长、嫩弱,蛋白质含量较少, 水分含量较高。以植物营养部 分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很有利。
一、光对作物生长的影强度响
(二)光照强度 2. 光合强度
(2)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途径:
合理密植
一、光对作物生长的影强度响
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
四、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合理的耕作
外白(干),里暗(湿)用手摸时,当捏不成团,手松不粘手,落地即散时为宜。
合理灌溉
喷灌、滴灌为好,避免大水漫灌。
围栏保护Biblioteka 免人为践踏,增施有机肥。四、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周期现象
(1)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气温的周期性变 化的反应,称为作物的温周期现象。 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温度节律性变 化规律的适应。

(2)气温日变化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 成的影响
生长发育速度
日温周期 有效范围内
灌浆速度
否则会造成伤害,严重时会导致作物死亡


(3)气温日变化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施肥的基本原理 养分归还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养分要以肥料的形
式归还土壤,使土壤中养分保持平衡。
最少养分率也称木桶理论。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
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无视这 个限制因素,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植物产量。称作最 小养分率。
幼苗生长,一般可使垄背土壤(5cm)日平均温度提 高1—2℃,并可加大土温日较差。
四、水分与农作物生长

作物需水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光合作用和植物含水
生理需水
作物需水量
蒸腾耗水 (占绝大部分)
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
生态需水

作物各生育期的需水量: 苗期少,中期多,后期少
少 30﹪ 多 50-60﹪
少 10-20﹪
活动积温多用于农业气候分析 有效积温多用于研究作物的发育与热量条件的 定量关系、建立作物发育速度的农业气象模式 和编制农业气象预报等。
温度异常引起的气象灾害与防治



冷害:作物在生长季节内,因温度降到生育所能忍 受的下限以下而受害。冷害发生时的日平均温度都 在0℃以上。 冻害:即作物在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 作物造成的伤害。 寒害:主要指热带、亚热带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间温 度不低于0℃时,因气温降低引起作物生理机能障碍, 导致减产甚至死亡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 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与霜不同 。 高温热害:简称高温害,是高温对植物(生物)生 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所造成的损害,一般是由于高温 超过植物(生物)生长发育上限温度造成的。
小麦秋季停止生长和春季开始生长(有人采用 3℃), 冷季牧草开始生长。0℃以上持续日数为农耕期。

5℃——早春作物播种;喜凉作物开始或停止生长,
多数树木开始萌动。冷季牧草积极生长。5℃以上持 续日数称生长期或生长季
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 物开始迅速生长。常称10℃以上的持续日数为喜 温作物的生长期。 15℃——喜温作物积极生长,春季棉花、花生等 进入播种期,可开始采摘茶叶。稳定通过15℃的 终日为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日期;水稻此时已停止 灌浆;热带作物将停止生长。 20℃——水稻安全抽穗、开花的指标,热带作物 正常生长。
播种到 生育盛期前
生长盛期
开花以后
营养生长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植株体积 不再增大

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 水分临界期:农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最敏
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 期,称之为某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水分临界期一般在作物的穗花期 不一定就是作物需水量最多
28
水分关键期:在水分临界期或对水分也相当敏感
作业: 1、名词解释 光长 光强 三基点温度 温周期现象 2、简答农作物需水和需肥规律。 3、简答施肥的一般原理。

2015年11月2日

喜阳植物 光饱合点较高,所以植物对太阳能的利
用率也较高,生产潜力较大。另外强光有利于作
物果实和籽粒的生长,产品中的蛋白质、含糖量
等都比较高。 栽培的农作物多属喜阳植物。

耐荫植物 虽然要求一定强度的阳光,但可忍耐 不同程度的荫蔽。 相对较弱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营养 器官的生长,一般植物生长较细长、嫩弱,蛋白 质含量较少,水分含量较高。这对于以植物营养 部分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很有利。

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 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 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地增强,我们把这种现 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在光合作用进行的同时,植物的呼吸过程也在进 行。把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 值称为光补偿点。
调节温度的农业措施
灌溉:在温暖季节与时期的灌溉可起降温的 作用,寒冷季节可以起保温作用。
松土与镇压:
(1)锄地(松土)有增温、保墒、通气及一系 列生理生态效应。 (2)镇压的作用与锄地相反,它能增加土壤容 重,减少土壤孔隙,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从 而使土壤热容量、热导率都有增加。 垄作:垄作可以提高表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与
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蓝光可促进蛋白质 和非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红外光——主要产生热效应,可促进某些农作物
种子的萌发和细胞的伸长。
光照长度
根据作物开花对光照长度的反应,可分为: a.长日性植物。 (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天仙子等) b.短日性植物。 (中晚稻、玉米、大豆、高粱、棉花、烟草等 ) c.中日性植物。 (早稻、荞麦、豌豆等)
第一讲
农作物的生长与环境
竹溪职校 吴立新
教学目标
• 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环境概念,及 其与环境的关系。 • 掌握光照、温度、水分、养分与农作物 生长的关系。
计划2课时
一、 植物的生长、分化、发育与环境
生长 —— 指由于细胞的分生和增大,引起细胞、组 织、器官的体积和干重发生不可逆增加的量变过程。

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16种: C、H、O、N、P、K、S、Mg、Ca、Fe、Zn、 Cu、B、Cl、Mo等,其中N、P、K被称为“三 要素”, Fe、Zn、Cu、B、Cl、Mo为微量元 素。 农作物需肥规律: 前期(苗期)少,中期(器官形成期)多,后 期(器官成熟期)少。整个生育期对营养元素 的需求表现为“少-多-少”的规律,呈“S”形曲 线。
节水技术 措施
水分调控
节水农业 布局
节水农艺 措施
水分异常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灾害名称 干旱 洪涝 渍害
涵义
地表层水不能满 足作物生长的需 要/特点:影响作 物生长
强降水形成洪水径流冲 毁设施、淹没农田,或 强降水后农田产生积水, 无法及时排出,造成作 物受淹,当持续时间超 过作物的耐淹能力后所 形成的危害。
保证发育的温度在10~35℃之间。
(2)农业界限温度
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 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的温度叫农业界限温度, 简称界限温度。 农业上常用的界限温度(用日平均气温表示) 有:0℃、5℃、10℃、15℃和20℃。他们的农业意 义为:


0℃——土壤冻结和解冻;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冬
分化 —— 指细胞、组织、器官在形态结构、生理功 能上发生异质化的过程。如:从受精卵细胞分裂转变 成胚;从形成层组织转变成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 护组织等。 发育——指由于生长和分化,使植物的组织、器官以 及整个植株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质变过程。 如:从叶原基的分化到长成一个成熟叶片的过程是叶 的发育;
最低温度 三基点温度 最适温度
下限温度
最适温度
最高温度
上限温度
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 不同品种的三基点温度不同(同一种作物); 不同生育期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差异(同一种作物品种); 不同生理过程和不同器官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也是不同。

对大多数50℃之间, 适宜生长的温度在5~40℃之间,
的另一个时期,正好遇上当地降水条件经常不足, 这一时期即当地水分条件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 称为作物的水分关键期。

水分临界期和关键期是不同的概念:
水分临界期 从作物本身考虑 生理问题
水分关键期
综合考虑作物的特性 和当地的气候条件
农业气象 问题

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合理开发和 利用水资源
① 降水有效利用。 ②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合利用。 ③ 劣质水开发。 ① 输水工程。 ② 节水灌溉技术。 ① 农业结构调整。 ② 种植制度。 ③ 作物布局。 ① 抗旱育种。 ② 节水灌溉。 ⑤ 培肥地力。 ③ 覆盖技术。 ④ 保墒耕作。
光能利用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日数。 (2)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 以减少整个作物层的反射、透射和漏射光,增加作物对 光能的吸收比例。 (3)改善水、热、气等环境条件,增加作物光合能力。 (4)培育高光效品种,提高作物的光饱和点。在培育作 物品种时,要增加暗反应的速度,以充分利用光反应所 吸收的光能,提高光饱和点和光能利用率。 (5)减少呼吸等消耗,增加净光合生产率。 (6)提高经济系数即谷草比。通过育种和先进的栽培措 施,使作物的经济系数提高。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
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包括生物和非生物。
大环境:生物所处的大 的地理区域 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生态学研究更重视小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须的条件,反之, 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归纳起来 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养分、空气、 生物条件等。
沿海、江、湖、库的地 区
由于降水集中,农田地 下水位过高,作物根层 土壤持续处在过湿状态, 使作物根系长期被水浸 泡缺氧,影响正常生长 发育而形成的危害。
主要发生 各区域均可能发 区域 生
排水不好,降雨集中的 地区
主要影响 各个作物生长季 作物 节
降雨集中的季节
连阴雨持续的季节
31
五、养分与农作物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