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详)

合集下载

兽医微生物学资料

兽医微生物学资料

§1.书本知识点:一、三型八大类(三菌四体一病毒)—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

DNA 和RNA 同时存在。

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衍。

核酸类型为DNA 或RNA 。

病毒属之。

二、细菌大体形态与排列状态三、细菌的特殊状态细菌的活的非可培育状态:指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细胞缩成球形,用常规方式培育不能生长繁,但仍是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处于活的非可培育状态的细菌在必然的条件下能够苏醒,并仍具有毒性.如霍乱弧菌,大肠杆菌O157:H7等。

四、物质摄取的方式:单纯扩散、增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五、菌落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育基表面或内部,通过一段时刻培育后,生长繁衍出数量庞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必然形态的群体。

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和鉴定。

六、细菌培育基及分类(一)、细菌培育基: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衍必需的营养物质。

培育基制成后,通常都要经灭菌处置。

短杆状、长杆状、棒杆状、梭状杆状、月亮状、 竹节状等;按杆菌细胞繁殖后的排列方式则有链状、栅状、“八”字状等。

弧菌、螺旋菌 球菌:杆菌:螺旋状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等。

(二)、分类①、按营养组成的不同1.基础培育基: 大体营养成份2.营养培育基: 在基础培育基中添加一些其它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血液、血清、生长因子等②、按状态的不同1.固体培育基: %~2%琼脂,用于细菌分离纯化。

2.半固体培育基: %琼脂,作穿刺实验。

3.液体培育: 扩增纯培育的菌体。

③、按功能的不同1.辨别培育基:在培育基中加入特定底物,观看细菌在其生长后分解底物如何,从而辨别细菌。

2.选择培育基:在培育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之抑制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选择出来。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一)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一)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一)兽医微生物学诊断介绍在兽医学领域,微生物学诊断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确定动物患病的原因。

本文将详细介绍兽医微生物学诊断中常用的各种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1.细菌培养:–通过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培养患病动物的样本,如血液、尿液、皮肤切片等,来寻找并繁殖可疑的细菌。

培养后的细菌将通过特定试剂的反应来进行鉴定。

2.抗生物素敏感试验:–通过将细菌培养在含有多种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是否受到抑制,以确定细菌的耐药性。

3.组织切片检验:–通过获取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组织样本,进行特定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是否存在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的存在。

4.分子诊断技术:–利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通过在患病动物的样本中扩增特定的微生物DNA片段,从而确定微生物的存在。

优势和局限性•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提供对细菌的详细鉴定和耐药性测试,但是培养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抗生物素敏感试验是快速鉴定耐药性的方法,但只能确定耐药性,并不能提供详细的物种鉴定。

•组织切片检验可以直接观察组织中微生物的存在情况,但操作复杂,且无法提供详细的菌种鉴定。

•分子诊断技术快速、高效,可以通过扩增微生物的DNA来确定物种,但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和技术。

结论兽医微生物学诊断利用多种方法来确定动物患病的微生物原因。

不同的方法在确定物种、鉴定耐药性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兽医师在进行诊断时应根据患病动物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场景细菌培养•特点:细菌培养是一种传统的诊断方法,可以提供对细菌的详细鉴定和耐药性测试。

通过将样本放置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细菌可以在适宜的环境中繁殖。

•应用场景:适用于病原细菌无法通过其他方法直接鉴定的情况,提供详细的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测试。

抗生物素敏感试验•特点:抗生物素敏感试验通过对细菌在含有多种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兽医微生物学:细菌各论

兽医微生物学:细菌各论
3、CAMP试验:血平板上先接种一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划线,与此线垂直接种乳汁或分离的培养物,原来不溶血或溶血不明显的无乳链球菌,在金黄色色葡萄球菌产物的存在量,呈现明显的β溶血。(借此可以区分无乳链球菌与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
三、化脓链球菌:
引起人的化脓性炎、猩红热、扁桃腺炎等,牛乳腺炎。
四、猪链球菌
生化实验凝固酶、耐热核酸酶阳性,分解甘露醇。
动物实验:皮下接种家兔后24H致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补充:
败血症:这是在机体的防御功能犬为减弱的情况下,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血流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人类的不规则高热,有时有皮肤、粘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
毒血症:这是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2、形态及染色特性:无乳链球菌呈长链状、停乳链球菌呈中等长度的链,乳房链球菌的链较短,有时成对排列。均无荚膜,革兰阳性。
3、致病性:引起牛、羊的急性和慢性乳腺炎。乳房链球菌还能引起婴儿账血症、脑膜炎和肺炎。
4、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用叠氮钠(阻止其他杂菌生长)血平板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做生化试验加以鉴定。
3、分类:目前链球菌有30多个种,比较常见的有10余种。可根据抗原构造和溶血特征分类。
抗原:包括属特异、群特异和型特异3中抗原。
II型链球菌为人猪致病菌。
按溶血能力分类:
α溶血链球菌,这类细菌统称为草绿色链球菌致病力不强,多为机会致病菌。
β溶血链球菌,这类细节致病力强,常引起人及动物的各类疾病。
γ溶血链球菌,这类菌一般为非致病菌。
耐热核酸酶(致病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兽医微生物学》课件
微生物学的发展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改进和遗传学 、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 对微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 形成了系统的微生物学。
02
兽医微生物学基础
兽医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
总结词
定义与任务
详细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动物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学科,主要任务是诊断、预防和 控制动物疾病,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疫苗的研制与应用
疫苗种类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每种疫苗都有其特定 的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疫苗接种方式
包括注射、口服、喷雾等,应根据疫苗种类和动物种类选择合适的 接种方式。
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疫苗应存放在适宜的温度下,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接种前应检 查疫苗的外观、有效期和批号等信息,确保疫苗质量可靠。
分布广泛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动植物体内外、空气 中等各个角落都有分布,与人类生活密切 相关。
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基础。
适应性强
微生物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如高温、低温、酸碱度变化大等。
微生物的发现与历史
微生物的发现
最早发现微生物的是荷兰科学家 列文虎克,他于1674年用自制的 显微镜观察到雨水中的原生动物 。
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中的微生物学技术
病原分离与鉴定
通过微生物学技术,如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等,对 动物疾病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
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动物血清中的特异性抗 体,可以了解动物感染的病毒或 细菌种类以及免疫状态,为预防
和治疗提供参考。
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耐药性检 测,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对抗菌 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机制,为选 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兽医(动物)微生物(总结)

兽医(动物)微生物(总结)

动物微生物学(总结)第一章绪论⏹微生物:肉眼看不见,分布广,有一定形态结构,在适宜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细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及种类:⏹微生物之父:Louis Pasteur巴斯德⏹细菌之父:Robert Koch柯赫第二章细菌学总论部分一、1.细菌: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中的一大类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微小、形态和结构简单。

包含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及放线菌等2.细菌大小及其形态结构:✧大小:微米级✧形态:按其外形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3.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生长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群体。

4.细菌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核体)✧特殊结构: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5.细菌细胞壁的结构:✧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阳性菌特有:壁磷壁酸,脂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由外膜(脂多糖,外膜蛋白,磷脂)和内壁层组成。

其中脂多糖为阴性菌特有。

6.细胞壁的化学组成:7.革兰氏染色法原理及其步骤:(1)原理:✧阳性菌: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仍呈紫色。

✧阴性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2)步骤: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95%乙醇)——》复染(番红)8.核体(nuclear body):细菌不具有成形的核,无核膜、核仁,称为核质或拟核。

9.质粒(plasmids):细菌染色体外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

10.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兽医微生物学》教案

02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 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 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
称。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微生物 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 、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 旋体等八大类。
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 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 应强、易变异等八大特点。
探讨如何运用微生物学知识对动物疾病进 行预防和治疗,包括疫苗研制、药物筛选 等。
前沿动态介绍
01
新型微生物检测技 术
如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测序技 术等在兽医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
02
微生物组学研究进 展
阐述微生物组学在揭示动物微生 态与疾病关系方面的最新研究成 果。
03
兽医微生物学与免 疫学交叉研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样品和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通过底物显色反 应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微生物。
05
动物感染性疾病的 诊断与治疗
动物感染性疾病概述
定义
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 现的动物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 菌性、寄生虫性等。
抗感染治疗
选用敏感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等,控制感染。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感染或并发症,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护理、营养支持、对症治 疗等。
免疫治疗
使用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 等,提高动物免疫力。
预防控制
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消 毒等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知识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知识

1、细菌的分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病毒细菌的大小用μm表示,病毒的大小用nm表示细菌的形态比较简单,有球状、螺旋状、杆状三种基形态球菌的排列情况: 链球菌、双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细菌细胞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2、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的外围,是一层坚韧而具有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

用革兰染色法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

①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15-18nm,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此外还有磷壁酸,多糖,蛋白质等。

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特有的成分,是特异的表面抗原。

②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10-15nm,但结构较复杂。

除含有1~2层的肽聚糖结构外,还有外膜和周质间隙。

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

还具有阻挡有害物质进入菌体、维持菌体内外离子平衡、参与菌体的正常分裂等作用。

并与细胞的致病性,抗原性、对噬菌体与药物的敏感性及革兰染色特性的密切相关。

3、原生质体: 革兰阳性菌经溶菌酶和青霉素处理后,可完全除去细胞壁。

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菌体原生质球: 革兰阴性菌经溶菌酶等作用,仅能去除细胞壁内层的肽聚糖,形成仍有外膜层包裹的菌体细菌L型: 指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4、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S层①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称为荚膜夹膜具有保护细菌的功能,可抵抗动物体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抗体的作用,也常是营养物质的储藏和废物的排出之处②鞭毛: 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个别球菌的菌体表面长出的一至数十根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是细菌是运动器官,其显微结构由基体、鞭毛钩和鞭毛丝三个部分构成③菌毛: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生长的一种比鞭毛短的毛发状细丝,称为菌毛④芽胞: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胞。

动物兽医微生物学探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机制

动物兽医微生物学探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机制

动物兽医微生物学探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机制动物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机制的学科,它在保护动物健康、防治传染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动物兽医微生物学在探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动物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是最常见的动物病原微生物之一,它们可以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如猪瘟、禽霍乱等。

病毒是另一类重要的动物病原微生物,它们依靠寄生于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感染,如禽流感、狂犬病等。

真菌和寄生虫也是动物感染病的主要病原体。

二、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有多种,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食物水源传播和跳跃传播等。

在动物中,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到其他动物体内。

此外,一些病原微生物还可以经由食物和水传播到其他动物体内。

跳跃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从一种动物跳跃到另一种不同种类的动物体内,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跨物种感染中。

三、动物感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动物感染病是动物兽医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预防和控制动物感染病的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卫生管理、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等。

疫苗接种是预防动物感染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病的风险。

卫生管理和环境控制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保持动物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药物治疗是感染病的常用手段,通过使用合适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动物感染病。

四、动物感染病的研究进展动物兽医微生物学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可以进一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感染机制。

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手段,揭示了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为预防和控制动物感染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五、动物兽医微生物学的应用前景动物兽医微生物学在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医微生物学绪论及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三型八大类(三菌四体一病毒)①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

细胞器很不完善。

DNA和RNA同时存在。

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③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核酸类型为DNA 或RNA。

病毒属之。

3、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生长繁殖快,容易培养;·易变异,适应强;·种类多,分布广。

4、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螺旋状菌。

①球菌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根据细胞分裂的方向及分裂后的各子细胞的空间排列状态不同,可将球菌分为以下几种: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等。

②杆菌杆菌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类型,因菌种不同,菌体细胞的长短、粗细等都有所差异。

杆菌的形态:短杆状、长杆状、棒杆状、梭状杆状、月亮状、竹节状等;按杆菌细胞繁殖后的排列方式则有链状、栅状、“八”字状等。

③螺旋菌:弧菌、螺菌。

5、科赫法则·特殊病原菌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健康者中不存在;·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6、细菌的衰老型或退化型:指在不良环境或老龄期时,细菌会出现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

若将其重新置于正常培养环境时可恢复正常状态。

7、细菌的多形性:指处于衰老型或退化型状态的细菌即使置于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其形状也与正常的不一致,如嗜血杆菌。

8、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生长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群体。

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和鉴定。

9、菌苔:各“菌落”相互连接形成一片。

10、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指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细胞缩成球形,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生长繁殖,但仍是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复苏,并仍具毒性。

11、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

·特殊结构: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

12、磷壁酸的功能·形成表面抗原决定簇的成分;·提高膜结合酶的能力(使细胞壁形成负电荷环境,以利于吸附镁离子,维持酶活);·保证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与其寄主间的黏连;·构成噬菌体的吸附位点。

13、细胞壁①格兰阳性菌·肽聚糖·磷壁酸②革兰阴性菌⑴脂多糖(LPS)组成:·类脂A:无种属特异性,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侧链多糖:即菌体抗原,有种、型特异性;·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

功能:·能够吸附Ca2+、Mg2+等阳离子;·为噬菌体提供特异性吸附受体。

⑵外膜蛋白(OMP):包括微孔蛋白、脂蛋白。

⑶周质间隙14、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阻挡有害物质进入菌体;·维持菌体内外离子平衡;·参与细菌的正常分裂;·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15、细菌细胞膜不含胆固醇。

16、拟核:细菌不具有成形的核,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称为拟核(核质)。

核质由单一密闭环状DNA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盘绕组成松散网状结构。

17、荚膜①概念: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周产生的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②功能·抗吞噬作用: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作用,因而荚膜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荚膜处于细胞的最外层,可保护菌体避免和减少受有害物质的损伤。

·营养物质的贮存场所与废物排出。

18、S层的功能·分子筛和离子通道;·屏障作用,保护细菌;·黏附宿主细胞;·重要的表面抗原。

19、鞭毛的功能·是运动器官;·有抗原性;·与致病性有关。

20、菌毛·与细菌的运动无关;·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必须用电镜观察;·分普通菌毛、性菌毛。

21、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

在一般环境中不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会涨破死亡,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原生质体。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原生质球。

将两个不同的原生质体或原生质球融合并再生成一个细菌的技术,称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22、研究L-细菌的意义⑴诊断困难,由于L-细菌在通常培养条件下不易成功,所以常误诊为非病原体感染;⑵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药物敏感性下降,如青霉素,多黏菌素等;⑶由于细胞壁的少或无,使抗原性下降,L-细菌的感染可逃避正常菌抗体的攻击而长期存在;⑷与慢性病和一些复发性疾病有关;用药——导致L型——对药不敏感——进一步感染等⑸利用L-细菌是进行细菌的基础研究。

23、革兰氏染色①原理G+菌: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仍呈紫色。

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酒精将细胞脱色,呈无色,沙黄(石炭酸复红)复染呈红色。

②方法细菌标本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95%酒精脱色、稀释的复红复染。

③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④意义: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

菌即失去繁殖能力。

①芽胞的结构,由外向内:外衣→外膜→皮质→芽孢壁→内膜→芯髓。

②性质: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发芽也只生成一个菌体,细菌数量并未增加,因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与芽胞相比,未形成芽胞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营养体)。

③特点·对高温、干燥、辐射、化学药物有强大抵抗力。

·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

·芽胞内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但保持潜在萌发力。

·不是繁殖器官,一个芽胞萌发只产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

④意义·对外界不良环境有强大的抵抗力,是细菌保存生命的一种休眠结构;·消毒的指标是以杀灭芽胞为准(121℃/30min,朊病毒除外);·反恐怖战争需要。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1、细菌与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的主要区别·生长和繁殖速度快·利用各种化合物作为能源能力强·营养需求多种多样·可利用超常流水线合成大分子物质·能产生特殊物质2、细菌物质摄取方式①单纯扩散(被动扩散)②促进扩散③主动运输④基团转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有两个突出特点:·转运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主要存在于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中。

3、时代时间:一个菌体分裂为两个菌体所需的时间。

4、生长曲线: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温度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细菌生长过程具有规律性。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一条生长曲线。

5、细菌生长繁殖的四个时期①迟缓期:是细菌来到新环境的一个适应过程。

特点:·代谢活跃,合成并积累所需酶系统;·RNA含量明显增多,但DNA含量无变化;·细菌数不增加。

②对数期:细菌生长迅速,以恒定速度进行分裂繁殖,活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达到顶峰,生长曲线接近一条斜的直线。

此时病原菌致病力最强,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较典型,对抗菌药物的作用较敏感。

OD=0.4~0.6认为处于对数期。

③稳定期:因营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蓄积,细菌繁殖速度下降,死亡数逐步上升,新繁殖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大致平衡。

细菌的形态及生理性状常有改变,格兰阳性菌此时可染成阴性,毒素、抗生素、芽孢多此时产生。

④衰亡期:死菌数超过活菌数,细菌的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难以进行鉴定。

6、培养基①概念: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制成后,要经灭菌处理。

②营养条件·基本营养·氧气: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可分为需杨菌、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厌氧培养基:是为培养厌氧菌而设计的·温度:根据细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可将细菌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酸碱度:多数病原菌的最适ph为7.2~7.6,鼻疽伯氏菌偏酸,霍乱弧菌偏碱7、培养基的分类①按营养成分·基础培养基:基本营养成分·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血液、血清、生长因子等②按状态·固体培养基:1.5%~2% 琼脂,用于细菌分离纯化·半固体培养基:0.5% 琼脂,作穿刺试验·液体培养:扩增纯培养的菌体③按功能·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底物,观察细菌生长后的分解底物,从而鉴别细菌。

·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抑制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选择出来。

麦康凯培养基内含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的生长,大肠杆菌及沙门菌可生长。

·厌氧培养基:用于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别。

将普通培养基放在无氧环境中培养,或者使培养基本身成为无氧环境。

庖肉培养基是常用的厌氧培养基之一,其中不含饱和脂肪酸和谷胱甘肽的肉渣起到了还原剂的作用。

8、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散开。

9、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浑浊:大多数细菌·沉淀:链状生长的细菌·菌膜: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枯草杆菌10、生化反应:细菌对糖、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不同,代谢产物各异,利用生物化学方法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主要有氧化酶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等。

11、生物被膜:通常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细菌并非以游离的单个菌体形式存在,而是以群落形式出现,这种群落的主要表现形式称生物被膜。

是一种被自身产生的多聚基质包裹着菌细胞的结构群体,是细菌具有保护性的一种生长模式,其结构中具有水和营养物质的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