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

合集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

行政管理 的工作效率 , 因此现代高等职业建立健全内部行政管理体系 职院校扩招扩建的现状 , 我 国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的 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管理体系内的管理制度进行强化。 科学分析高等职 改革。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及行政管理结构设置方式, 提高高职院校 内 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内容及需求 、 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 部行政管理能力 , 促进现代高职院校 人才教育培养 目标的达成 。 理工作 目标, 在此基础上确定 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总体纲要 , 并根据优 1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化后的部门结构及 岗位 , 确定部门工作内容及具体管理工作制度 。在 在现代高等职业院校 的管理中,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对高等职业 部 门管理制度及职责明确后 , 分解落实到各个 岗位 , 以明确的管理制 院校各项教学活动 、 内务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高等院 度及岗位职责指导高等职业院校 内部行政管理工作 , 提高内部行政管 校建设脚步的加快 ,内部行政管理工作所涵盖的内容也不断增加, 其 中包括教职工管理、 内部环境管理、 学生住宿管理、 办公楼宇及教学楼 管理等多项内容。在高等职业院校扩招的今天 , 院校建设也纳入到了 内部行政管理工作 当中, 针对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的 需求 ,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以科学的内 部行政管理工作规范高等职业院校的各项活动、 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工作 的顺利开展。 随着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研究不断深 入, 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建立还需要x  ̄ i , g e F理机构进 行优化。以现代高职院校的内部行政管理工作需求为中心 , 优化内部 行政管理机构, 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工
2 . 1 以高等职业院校 内部行政管理现状评测为基础 ,了解现行管理 作的开展 体系存在的问题。目前 , 我 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为党 在现代高等职业院校 内部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高等职 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内部行政管理工作, 业院校还需要建立相对应的内部行政管理评钡 4 体系。 根据高等职业院 再根据行政管理体系的机构划分由各部门、 岗位执行具体工作 。这样 校的实际隋况以及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的具体形式 , 确定评测体系的组 的方式有助于社会主义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向的把握、 有助于 织架构及评测方法。 通过评测体系的建立以及公平的评测方法对 内部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 但是这一 l 贯例方式也存在着 行政管理体系内的教职工进行科学的工作绩效评价, 将评价结果与绩 定的弊端, 制约了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校长全面负责学校 内部行 效工资进行挂钩, 以此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 促进高等 政管理的方式难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 『 生 与主观能动性, 加之学校各 职业院校 内部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 管理部门间职责重叠及职责不明,造成了内部行政管理工作推诿、 拖 4 结 论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路径研究

教育管理JI A O Y U G U A N L I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路径研究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陆洁琰摘要: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高职院校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利益主体参与度不高、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平衡、校院二级管理不完善等问题。

高职院校要明晰治理理念、完善治理制度、深化内部制度改革、健全多元共治体系、提升治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路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一环,积极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既是应对外部复杂多变社会环境挑战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意义(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自治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如何构建学校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如何完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责,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大问题。

(二)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需求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高等职业教育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进入新阶段,从规模扩张发展转向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

完善内部治理健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机制

完善内部治理健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机制

完善内部治理健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机制作者:刘凌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2期刘凌(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出发,结合现行管理体制和专业建设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现代治理结构下的专业建设机制着手,分析了在现代治理体系下实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路径和方法,为国内高职院校的同类问题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内部治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机制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4-0229-03收稿日期:2016-01-05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行业划转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013CFZ002);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课题《行业划转高职院校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HB2015043)作者简介:刘凌(1972-),女,湖南株洲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口号,它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特别提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要实现现代化。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在国家层面重点提出,是实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合适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进程的推进尤为重要。

但因为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特别是不同的内部制度环境影响了各自的发展路径,所以我们应该从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理论着手,积极开展各项研究,以为其内涵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专业是职业院校的核心,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内涵发展的微观基石。

现代意义的专业划分主要是依据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状况、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这几大内容来进行的。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容 易造 成信 息 迟滞 或 失 真 而导 致 管 理 失 效 ;另 一 方 面 , 集 权 化必 然导 致 官本 位 和权 责 失衡 ,由此 而 出 现 的 以 行 政 管 理 手 段 代 替学 术 管理 的 “ 指 挥 ” 瞎 ,管 理 失 范 , 机 构 臃 肿 、管 人 不管 事 、部 门 协 作 松 散 、官 僚 主 义 盛
维普资讯
・学 校 管 理 ・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王 柏林 周 劲 松 肖智 清
( 南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湖
【 摘 要 】创新 高职 院校 内部 管理 体 帝 , 完善 管理 资源 的 优 化 配 置 ,是 促进 高职 院校 挖 掘 内部 潜 】 能 ,提 高核 心 竞 争 力 的 重要 一 环 。本 文 客 观 分 析 了 当前 高职 院校 内部 管 理 体 制 普 内部管 理 体 制 的弊 端
I n 曩
( ) 组 织 机 构 集 权 化 一
目前 高 职 院 校 的 组 织 结 构 基 本 上 都 是 按 行 政 管 理 模 式 设 立 的 ,一 般 分 为 教 学 管 理 、学 生 管 理 和 后 勤 管
高 职 院 校 的办 学 宗 旨是 为学 生 及 家 长 服 务 ,满 足 学 生 及 家 长 对 教 育 的期 盼 和 需 求 。高 职 院校 内部 管 理
化 、多 维 式 的现 代 组 织 结 构 ,是 提 升 高 等职 业 院 校 内 部 管 理 效 率 的前 提 。为 此 ,一 是 要 加 强 职 能 部 门 的 专 业 化 建 设 ,加 强 体 现 高 职 院 校 特 征 的校 企 合 作 管 理 组 织 的 专职 化建 设 ,实 行 院系 两 级 管理 ,向系 一 级放 权 : 二 是 要 完 善 管 理 机 构 的设 置 制 度 ,减 少 中 间 层 次 ,提 高 工 作 效 能 ,强 化 与市 场 接 轨 的职 能 处 室 ,精 简 上 下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助力“双高”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助力“双高”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助力“双高”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费云生吴昊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2年第02期[摘要]高职院校建设现代内部治理体系是党委领导下的科学决策、章程统领下的依法办学、开放办学下的产教融合、共同治理下的质量自治、智慧服务下的精细管理,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特别是“双高”建设提供了系统性保障,不仅有利于办学理念的现代化演进和“双高”项目的高水平建设,还有利于内涵建设的整体化推进和管理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由此,探索建立以党委领导下的治理架构为核心,以建设制度体系、架构开放办学体系、落实内部质量保证、建设智慧服务平台为主要路径的“一核四维”现代化内部治理体系,通过优化评价体系、加强跟踪考核、形成质量文化保障内部治理体系功能的发挥,为办学规范、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师资建设等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撑,助力“双高”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双高”建设[作者简介]费云生(1966- ),男,江苏金坛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吴昊(1986-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

(江苏常州213164)[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理论实践研究课题“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GD10)、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0GZYB09 )和2020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研究课题“‘双高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CITSG20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3-0042-06大学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治理上是落实外部制度安排与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结合。

“在大学外部的制度供给和资源投入得到较大改善后,如何改善大学内部治理确实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①,特别是对目前的高职院校来说,尤为凸显。

职业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计划

职业院校行政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本计划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以提升服务质量、优化管理流程、强化队伍建设为核心,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目标1. 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

2. 优化管理流程,简化办事手续,提高服务质量。

3.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打造一支高效、廉洁、专业的行政管理团队。

三、具体措施1. 加强制度建设(1)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

(2)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奖优罚劣。

2. 优化管理流程(1)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办事时间。

(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实现信息共享。

(3)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3. 强化队伍建设(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政治素质。

(2)开展业务培训,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廉洁自律意识。

4. 提升服务质量(1)优化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意识,做到微笑服务、热情服务。

(2)关注师生需求,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满意度。

(3)开展满意度调查,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5. 加强财务管理(1)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

(2)加强财务监督,防止违规违纪行为。

(3)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6. 优化校园环境(1)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确保校园整洁优美。

(2)加强校园绿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3)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四、工作进度安排1. 第一季度:完成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流程等工作。

2. 第二季度:加强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

3. 第三季度: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财务管理。

4. 第四季度:优化校园环境,总结全年工作。

五、总结本工作计划旨在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水平,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工作计划顺利实施。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由《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即党的组织是学校的政治领导核心,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

微观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层面 ,具体包括办学体制、领导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等。

“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今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

”1这些意见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首先,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还不够健全,办学主体的单一性阻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领导权集中在政府手中,党的组织是学校的政治领导中心,学校的发展方向由政府决定,这使得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有所局限,办学主体太过单一,社会无法参与学校管理,浪费了很多教育资源与经费投入,并且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还应稳步扩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途径。

而且,由高等教育扩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学生数量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成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途径还不够多样化。

我国高等教育途径主要是正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在学习型社会视野下,进一步拓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与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社区教育,打破时空界限,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对教育的需求。

最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内部改革,不仅要在直接的教育方面有所体现,同时,在高等院校人事与后勤管理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的聘任制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112Vol.2 No.35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孙 华,何承艾(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99)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通过以往的专业性调查,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内部的治理状况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显著。

为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院校内部结构与干部配备、健全现代大学制度等等都是高职院校整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文章首先介绍了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实现内部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35-0112-02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是在共治、善治、法治理念的指导之下,各个利益相关方本着平等协商与合作共赢的原则,参与到学校的决策、执行与监督的体制、机制、与制度的安排。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展教育改革的目的大多都是实现内部之类体系以及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也十分紧迫。

1 治理体系建设的困境教育主管部门在面对着一些比较激烈以及残酷的院校竞争之时,不少院校都会选择主动的改变自己,率先开展内部结构的改革,以此来逐步的实现制度体系改革,继而渐渐地实现内部治理建设的模式可以更加具备高职院校的基本特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模式在多元共治等方面也有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1.1 学术与行政权力的平衡问题高职院校的学术与行政权力是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往往需要共同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来完成学校办学的使命。

从中等职业学院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往往办学历史沉淀不够,相关的治理理念也比较的落后,治理经验十分缺乏,因此导致出现了比较显著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倾轧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工作。

目前,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体现在深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而且愈来愈体现在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

一个精简干练、科学决策、高效快捷的行政管理体系对建立一所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

笔者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对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系进行剖析并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比较,分析两国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特点,其结论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作(一)学院的办学使命与办学理念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十分注重凸显其办学使命,并且将学院的办学使命与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南洋理工学院为例,在明确学院办学使命是为新加坡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以及为企业提供人力开发课程和有关服务的前提下,学院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的建构必须确保学院的办学使命得以实现。

为了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的潜力,围绕教育教学和学生能力发展,学院在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理念两个方面具有较为显着的特点。

在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上,追求提高行政效能,精简机构,便于部门之间纵向和横向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在内部行政管理意识层面上,崇尚团队精神、无界文化、终身学习、处处创新、超前意识、肯拼肯干、精益求精等理念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内部行政管理体系。

(二)学院内部行政管理体系南洋理工学院实行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共15人,主要由新加坡各企业、高等学校和国家部委代表组成。

学院日常管理工作和专项任务由学院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和实施。

在学院的高级管理人员中,设院长兼总裁1人,副院长3人,分管教学与注册、科技和发展等工作。

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为内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学系的主任,部分人员可同时兼任2个主要职务。

除学院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外,学院还设有由少部分资深董事会成员组成的学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学院重大事项的研究。

学院还设有由院长、部分指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经选举产生的高级管理人员所组成的参议院,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学院内部行政管理政策、制度和重要工作计划等。

此外,学院的顾问委员会为学院行政管理体系提供及时的顾问咨询服务。

在学系内部,实行学系主任负责制。

学系内部设有行政服务和特别项目部,各个专业分别设有部或中心,由部门或中心经理负责。

在部或中心里,按课程群或具体项目与任务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设有组长和成员。

(三)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的主要功能与特点在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中,学院董事会、管理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等更多侧重学院宏观决策与管理,以及侧重学院与新加坡国家机构和社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学院参议院和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研究和实施学院的各项计划与任务。

在学系内部,系主任全面负责本学系的教学、研发、人事等工作。

在学系内,部门或中心经理负责本部门或中心内教师安排、项目计划安排、课程开发、人事分配、教师休假以及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教师全面负责计划任务内的教学、研发、班主任和学系内的其他公益工作,负责考核学生学习成绩。

学院实行下级向上级负责制。

院长向董事会负责,副院长和学系主任向院长负责,部门经理向学系主任负责,教师向部门经理负责。

在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中,行政管理十分重视计划管理和项目与任务管理,职责、任务和目标比较清晰。

在已经架构的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系之间,学系和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较强,突出表现在他们提倡的团队精神和无界化理念。

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计划任务或项目,各个学系或部门之间具有通力合作的机制,确保既定任务或项目的完成。

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内部人员聘用、工作分配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任人为贤”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突出表现在工作任务安排更加注重各个员工的特点和能力,既有总体工作任务要求,但也不主张千篇一律,教学、研发、继续教育和公益活动合理安排,特别强调部门内员工之间以及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配合和协作,考核工作实行上级给下级评定同时兼顾民主的分级考核制度,考核结果最终上报学院确定。

每位员工的报酬并不单独依据各个项目计算报酬,而是全面考察各个员工全年综合工作完成的实际情况加以评定,以“花红”加以区别。

员工个人薪水以及“花红”的等级并不公开,以体现个人隐私权益得到保障。

南洋理工学院对领导和管理工作关系具有独到理解。

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基本活动之一是领导工作,但这种领导活动不是唯一和孤立的上级领导下级开展工作。

各个下级部门横向之间的配合和协同作用也是行政领导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级各部门之间形成近似本能的、自发的配合和协调行为是行政领导追求的核心管理成效之一。

这种成效更多地来源于新加坡国家历来倡导的团队精神和南洋理工学院致力推进的无界化理念,当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时,这种横向自发的配合和协调行为才能得以实现。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系统现状与分析(一)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我国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系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院校长全面负责院校行政管理工作。

党委组成人员通常由院校内是中共党员的院校级领导以及资深的中层主要负责人组成。

院校长通过院校务委员会或院校长办公会形式实施学校的内部行政管理工作。

院校务委员会或院校长办公会人员由院校行政领导和部分中层系(部)主要负责人组成。

中层系(部)多数采用行政主要负责人负责制,也有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负责制,少见总支(支部)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在中层系(部)内还划分有专业教研室,从事各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多数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中层系(部)几乎均实行主任负责制。

在各系(部)内,根据专业划分合适的教研室,具体负责专业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在公办和民办两种办学体制下,院校长分别向党委和董事会负责。

中层系(部)主任向院校长负责,教研室主任向系(部)主任负责,教师向教研室主任负责。

党的工作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执行,公办院校党委主要负责院校党的工作,围绕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抓好具体落实工作,维护院校的稳定工作,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安定团结保驾护航。

此外,对院校长提出的院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总目标等重大事项进行审定。

民办院校的党委主要做好院校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稳定工作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系与新加坡高职院校的对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机构设置与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相比,院校级行政管理部门数目相对较多,职能覆盖范围差异较大,职能划分比较精细。

系(部)级教学单位及其以下等级的单位设置原则和设置方法比较近似。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新加坡院校相比,行政管理内容大体相似,而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比较精简,中层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较少,中层干部职数也较少,每个中层部门有比较多的职能分工。

12个部门有15.5个中层干部(其中有1人兼2个部门主任的情况),平均每个部门有1.29个中层干部。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层行政管理部门稍多,岗位职数相对也较多,14个部门有28个左右的中层干部,平均每个部门有2个中层干部。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除设置有内部行政管理机构以外,还设置有党和群团等中层部门以及相应的中层岗位。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考(一)进一步提高内部行政管理水平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要注意防止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当作为纯粹教学领域工作的倾向,把内部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行政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加快内涵建设的步伐,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力,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二)科学合理设置院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向教学业务部门倾斜对照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有两个方面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机构精简,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二是压缩一般性中层管理部门,适当增加与教学和学生事务直接关联的中层机构,体现院校管理机构为教学和学生服务的理念。

例如:在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中,与教学和学生事务直接关联的内部中层管理机构分别有注册、招生、教学和学生事务等。

目前,我国较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多数仍采用“大教务处”格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大教务处”与其他一般行政管理部门相比,承受的压力过重。

“大教务处”通常负责学生注册、学籍管理、课务、考试、教材、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等工作。

其中,多数工作属“刚性”工作,承担责任过大,内部管理的压力也较大。

各中层部门承载的“负荷”差异过大和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营造管理工作和谐的局面。

因此,内部中层机构设置应该朝精简一般性管理机构方向发展,向教学业务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倾斜,形成以学生个体为管理单位的注册、考试和选课相一致的新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和合理将有利于体现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和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服务宗旨,提高管理工作的和谐程度和行政管理效率。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构建和谐校园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属管理体系范畴和“外在”的框架,如何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体系的效能,需要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并对管理理念加以研究和弘扬。

在内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管理理念和“外在”的管理框架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效能。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对院校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许多院校在制度建设的同时尚未重视将管理理念融人管理制度。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管理者的理念在学院行政工作中得到完美体现,我们感受到深人人心的团队精神和无界化理念对学院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认真研究管理科学,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渗透到管理制度中,营造一个在工作中勇于创新、肯拼肯干、精益求精的局面,构建一个人人心情舒畅的和谐校园值得我们在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

(四)党政系统通力配合,确保行政管理体系发挥效能正确处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党政工作关系是确保行政管理体系高效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公办院校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体系中,如何既体现党的领导,又能够确保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独立高效能地开展工作,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规范和研究的课题。

目前,少数院校党政工作不够协调,各自对有党委领导下的院校长负责制有不同的理解,中层党政部门职责不清,共同分工和交叉分工,过度增设与教学和学生管理无关联的中层部门等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做法,行政管理效能低下,影响了院校工作正常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