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7.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

7.实验心理学 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

7.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___ 应用心理学_班【摘要】:^p 通过让被试对纯色,字色矛盾,字义无关,字义干扰,字色干扰等材料的字词唱色或念字,进行STROOP效应的经典实验,验证STROOP效应并探讨其原因。

结果表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会受到干扰,即被试在报告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义的干扰。

【关键词】:^p STROOP效应1.引言概念界定STROOP实验所用的实验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的“红”字实验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即“蓝”。

结果被试的反应时比字色一致时的反应时要长些。

这个事实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干扰,即被试在报告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此后的研究表明,在STROOP实验中,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字义和书写它的颜色)而对这两种信息的加工是不同的。

当这两个信息同时输入时,想只对其中一个信息加工而不对另一个信息加工是难以做到的。

因为对字义的加工容易,所以人总是倾向于报告字义,而这个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两种加工过程容易发生竞争,从而导致字义对书写它的颜色的干扰。

本实验以汉字为实验材料,以反应时为指标,再现字色矛盾时的STROOP效应。

2 对象与方法2.1 被试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__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左右手正常。

2.2 仪器实验仪器为计算机,PsyKey实验平台,耳机2.3 实验材料7组由多个字共同构成的组合,且每组字数相等,每个字又有相同或不同的颜色。

2.4 程序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7项任务,以唱色、念字两种方式进行实验,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表1 实验顺序设计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先从左念到右,再从右念到左,若有错误需改正后继续。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导言:Stroop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其旨在研究人们在完成冲突任务时的干扰效应。

实验以测试参与者在阅读颜色名称时,是否受到颜色本身的影响为出发点。

本文将介绍Stroop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及讨论,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原理:Stroop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因经验积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了惯性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阅读一系列的颜色名称,这些颜色名称的字体颜色却并不一定对应着所阅读的字面意思。

例如,"红色"这个名称可能以绿色的字体呈现。

理论上,参与者会因为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在脑中的冲突而受到干扰,使得完成任务的反应时间延长。

方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40名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完成,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

每组参与者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任务。

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颜色名称,而不考虑字体颜色。

这个条件被称为“字面一致”。

第二组参与者则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字体颜色,而不考虑字面意思。

这个条件被称为“颜色一致”。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字面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而在“颜色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3秒。

这一结果表明,在阅读颜色名称时,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的冲突会显著延长反应时间。

讨论:Stroop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心理学中广泛提到的“冲突干扰”的概念。

实验中,当参与者需要快速识别字体颜色而忽略字面意思时,他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这表明,人们在面对认知冲突时,往往受到内在惯性反应的影响。

这种冲突效应与注意力的分配和处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内部冲突的探讨,研究者们扩展了对认知与注意力的理解。

此外,Stroop实验中的任务类型也能帮助研究者们研究注意力的许多方面,例如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Stroop实验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样本规模较小,难以明确代表整个人群的普遍现象。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引言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出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的现象。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他们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J.R.Stroop于1935年设计了一种实验,使用的自于写这个字的颜色相矛盾,要求被试不念字而是念字的颜色,结果发现被试的反应时比说出色字颜色的反应时要长,对10张色纸颜色的反应时为63.3秒,说出与自由矛盾的颜色的反应时为116.3秒。

后续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字色矛盾时,唱色的认知过程受到干扰。

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对于念字和唱色的加工过程是不同的。

对于成人,念字可以说已经成为条件反射,而唱色要克服字义,单独对颜色进行加工,二者产生了冲突,造成念字对读色的干扰。

而对于幼儿,对文字还没有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干扰的作用也不大。

二、实验目的:2.1了解什么是STROOP 效应。

2.2通过使用STROOP效应,了解被试对七种不同的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促进效应。

2.3学习和掌握STROOP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一人,女,21岁,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右利手,从来没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3.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装有Psy 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刺激字有5种类型,统一用一号宋体字呈现,根据实验目的与2种任务搭配,共有七个系列,每个系列12个字。

在5种类型的刺激字中,黑色词指用黑色显示的字,字义是各种颜色;纯色指不同颜色的无义字符;字义无关色词指刺激字的字义与颜色无关,而刺激字可以用各种颜色书写;字义干扰色词指刺激字的字义虽然不是颜色,却是一种与颜色相关度较高的事物(例如“草”、“天”、“火”等等),而刺激字用不同的颜色书写;字义干扰色词和字义矛盾色词的字义所指的颜色都与书写所用的颜色不同,但字义矛盾词系列里的颜色都是配对的,写字用的颜色会出现在刺激字的字义里,如有红色的“绿”字,就有绿色的“红”字;而字义干扰词系列里的颜色则不配对,写字所用的颜色不会在刺激字的字义中出现,如红色的“棕”、绿色的“紫”、黄色的“灰”,等等。

str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一、 问题1、判断中文颜色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有差别吗?stroop 效应真的存在吗?2、判断英文字义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有差别吗?反转stroop 效应存在吗?3、当字色矛盾的情况下,(例如,用蓝色墨水写的“绿”字),要求字义判断或颜色判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为什么?4、这种字义和颜色的冲突在汉字和英文之间是否会有差别?5、对于颜色和字义判断任务,哪个快? 完成这两个任务的心理过程有何差别?二、 假设H0:如果判断中文颜色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不显著,那么无stroop 效应。

H1:如果判断中文颜色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显著,那么存在stroop 效应。

H0:如果判断英文字义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不显著,那么无反转stroop 效应。

H1:如果判断英文字义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显著,那么存在反转stroop 效应。

三、 预期中文条件下,判断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显著,即存在stroop 效应,且字色矛盾条件下反应时> 字色无关条件下反应时>字色一致条件下反应时。

英文条件下,判断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字义反应时差异显著,即存在反转stroop 效应,且字色矛盾条件下反应时> 字色无关条件下反应时>字色一致条件下反应时。

四、 方法1、被试:38个浙江理工大学13届应用心理学学生(男:10人,女:28人,年龄:19—20岁)注:2男5女由于准确率太低,且在三个标准差之外,分别为被试2、10、班 级 13应用心理学 姓 名 张雨佳学 号 2013326601011 实验日期 2014.12.01 指导教师 严璘璘实验名称:s t r o o p 效应16、18、28、32与37。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Stroop 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干扰和自动化加工等现象。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 John Ridley Stroop 于 1935 年提出,至今仍然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颜色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冲突对个体反应时间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机制和信息处理方式。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具体数量名年龄在年龄范围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的志愿者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制作了三种类型的刺激卡片:类型一:文字与颜色一致,例如用红色字体写“红”字。

类型二:文字与颜色不一致,例如用蓝色字体写“红”字。

类型三:只有颜色块,无文字。

2、每种类型的卡片包含了具体数量个不同的颜色和文字组合。

(三)实验设计采用了 3(刺激类型:一致、不一致、颜色块)×重复次数的被试内设计。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安静、光线适宜的房间里,面对电脑屏幕。

2、实验开始时,屏幕上会依次呈现不同类型的刺激卡片,每张卡片呈现呈现时间。

3、被试的任务是尽快并准确地说出卡片上文字的颜色(对于只有颜色块的卡片,直接说出颜色)。

4、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四、实验结果(一)反应时间1、对不同刺激类型的平均反应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被试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短,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在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长,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在颜色块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介于两者之间,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

2、通过方差分析(ANOVA),发现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自由度, 自由度) =具体 F 值, p < 005)。

(二)准确性1、计算不同刺激类型下的准确性(正确反应的比例),结果显示:在一致条件下的准确性最高,达到了具体比例;不一致条件下的准确性最低,为具体比例;颜色块条件下的准确性居中。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者。

[你的名字]二、实验日期。

[具体日期]三、引言。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跟我们开些小玩笑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这个超有趣的Stroop效应啦。

简单来说,就是当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就会变得很奇怪,就像大脑突然卡壳了一样。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写着“红”字,但是这个字却是绿色的,然后你要说出这个字的颜色,是不是感觉有点纠结呢?所以啊,我就好奇,这Stroop效应到底有多厉害,于是就搞了这个小实验来看看。

四、实验目的。

1. 验证Stroop效应是否存在。

2. 探究不同条件下(一致和不一致)被试的反应时差异。

五、实验方法。

# (一)被试。

我找来了[X]个小伙伴,他们年龄大概都在[年龄范围],而且视力都正常,没有什么色盲色弱之类的问题,毕竟这对看颜色很重要嘛。

# (二)实验材料。

1. 我在电脑上用一个超简单的软件做了两组卡片。

一组是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比如说“红”字就是红色的,“蓝”字就是蓝色的;另一组呢,就是文字颜色和意义不一致的,像“红”字是绿色的,“蓝”字是黄色的这种。

每个字都在屏幕中央,字号也一样大,保证公平嘛。

2. 还有一个秒表,用来记录小伙伴们的反应时间。

# (三)实验设计。

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单因素两水平(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的实验设计。

每个小伙伴都要做这两种条件的测试,为了避免先做一种条件对后面的有影响,我还让一半的小伙伴先做一致条件,另一半先做不一致条件,这就叫平衡实验顺序,很科学吧。

# (四)实验程序。

1. 我先把小伙伴们带到一个安静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面对着电脑屏幕。

然后跟他们讲清楚实验的要求,就是要尽快说出屏幕上字的颜色,不管这个字写的是什么。

2. 先进行练习阶段,给他们看几个例子,让他们熟悉一下这个流程。

如果有小伙伴不太明白,我就再解释解释,直到他们都清楚为止。

3. 正式实验开始啦。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Stroop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描述了当人们尝试识别某些单词的颜色时,会受到单词本身的意义所影响,从而导致反应时间变慢。

在这份实验报告中,我们将探讨Stroop效应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参与者:我们邀请了20名大学生参加本次实验。

所有参与者都是右利手,并且没有任何阅读或语言障碍。

材料:我们使用了一组颜色和单词列表。

颜色包括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

单词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和“紫色”。

程序: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所有参与者解释了Stroop效应的定义,并提供了一个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然后,我们将参与者分成两组:控制组和实验组。

控制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在每个屏幕上快速读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实验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忽略单词本身的意思,并快速说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两轮测试。

第一轮测试是控制组,第二轮是实验组。

每个测试中,参与者需要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读出屏幕上的颜色名称。

结果分析我们用平均反应时间来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控制组:平均反应时间为23.4秒。

实验组:平均反应时间为32.1秒。

这些结果表明,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是因为大脑必须处理两种信息: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

当这两种信息不一致时,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它们。

结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证明了Stroop效应存在于人类大脑中。

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我们希望这个实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Stroop效应,并进一步研究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作用。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川师大学生性别差异对stroop效应中字义、声音、颜色加工的影响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做stroop实验时,所用时间皆是字色冲突比字色无关多,字色无关比字色一致所用时间多。

(2)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字色一致、字色冲突、字色无关的情况下,皆是反应时未达到显着性水平。

(3)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做stroop实验时,所用时间皆是字色冲突比音色冲突多。

(4)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字色冲突的情况下,反应时未达到显着性水平。

由此表明了川师大学生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且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快于对音色的加工过程性别对于字义加工与颜色加工的混合没有显着性影响,性别对于声音加工与颜色加工的混合没有显着性影响。

关键词:性别字义声音颜色一、引言Stroop效应早在193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发现。

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色)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着名的Stroop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一直为认知研究所青睐。

其研究的范式日趋成熟,研究领域广为拓展。

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脑、神经科学等领域,近年来更将Stroop效应的研究扩展到应用层面。

最近两年有研究者通过ERP来研究情绪言语中性别-特定的Stroop效应[1];禁忌语的Stroop效应[2];数字的Stroop效应[3];对立颜色Stroop干扰的有报,在应用领域[5];执行功能中抑制能力与儿童数量加工能力的关系[4];减少.告指出酒精依赖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对酒精伤害人体的关联性的认知不足造成的。

,激发指示语来提高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成绩(酒精—相关词语)效应可通过Stroop效应作为精神病理学的一也有人将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对酒精的依赖[6];Stroop等范式研究烧伤患者的认知障碍[7]Stroop种方法,研究饮食无序的患者;用情绪效应的研究进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1.引言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

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所以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 方法2.1 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名,无色盲或色弱。

年龄均为21岁。

2.2 仪器计算机,Psykey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程序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

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Stroop效应”。

根据事先的分组选择实验的顺序后开始实验。

(2)屏幕上呈现指导语如下:下面有两种任务要你完成:一种是“念字”,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念出来; 另一种是“唱色”,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的书写颜色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说出来。

屏幕上每次会给出“念字”或“唱色”的指示。

因为要记录你的反应时间,因此请做得又快又准。

如有错误,请改正后再继续。

当你完成时,主试立即按回车键或用鼠标点击“停止”键停止记时。

然后屏幕上会出现你的反应时间,呈现完毕后继续下一个任务。

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后,点击“确定”按钮开始。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从头念到尾,再从尾念到头,错了要改正然后再继续。

任务完成后,主试按“停止”键停止计时,屏幕下面给出反馈(总时间/2,即每念一遍所用时间)。

3.结果3.1 结果均值----------------------------------材料 任务 反应时(ms ) ----------------------------------1 黑色色词 念字 47852 字色矛盾色词 念字 53583 字色矛盾色词 唱色 85404 纯色 唱色 75105 字义无关词 唱色 79996 字义干扰词 唱色 82757 字色干扰色词 唱色 82013.2利用SPSS 软件对念字的2种任务类型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如下所示:成对样本检验成对差分t dfSig.(双侧)均值标准差均值的标准误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对 1黑色色词 - 字色矛盾色词-573.000 1019.127 385.194 -1515.535 369.535-1.4886.187结果显示:t=-1.488,p>0.05差异不显著,即念字时黑色字词与字色矛盾字词的差异不显著。

3.3 利用SPSS软件对唱色的5种任务类型进行重复检验,结果如下所示:主体内效应的检验度量:MEASURE_1源III 型平方和df 均方 F Sig. 偏Eta 方factor1 采用的球形度5179753.429 4 1294938.357 1.107 .376 .156 Greenhouse-Geisser 5179753.429 1.972 2626816.205 1.107 .362 .156Huynh-Feldt 5179753.429 2.930 1767726.156 1.107 .372 .156下限5179753.429 1.000 5179753.429 1.107 .333 .156 误差(factor1) 采用的球形度 2.807E7 24 1169702.274Greenhouse-Geisser 2.807E7 11.831 2372771.546Huynh-Feldt 2.807E7 17.581 1596765.817下限 2.807E7 6.000 4678809.095结果显示:F(4,6)=1.107,p>0.05差异不显著,即5种任务下的反应时并没有显著差异。

经过进一步事后多重比较得到如下结果:成对比较度量:MEASURE_1(I) factor1 (J)factor1 均值差值(I-J) 标准误差Sig.a差分的95% 置信区间a下限上限1 2 1030.714 425.633 .518 -806.670 2868.0983 857.429 402.186 .770 -878.739 2593.5964 265.857 613.270 1.000 -2381.522 2913.2365 339.571 822.426 1.000 -3210.699 3889.8422 1 -1030.714 425.633 .518 -2868.098 806.6703 -173.286 565.357 1.000 -2613.835 2267.2644 -764.857 425.062 1.000 -2599.775 1070.0615 -691.143 639.494 1.000 -3451.729 2069.443 3 1 -857.429 402.186 .770 -2593.596 878.7392 173.286 565.357 1.000 -2267.264 2613.8354 -591.571 610.928 1.000 -3228.844 2045.7015 -517.857 738.603 1.000 -3706.277 2670.5624 1 -265.857 613.270 1.000 -2913.236 2381.5222 764.857 425.062 1.000 -1070.061 2599.7753 591.571 610.928 1.000 -2045.701 3228.8445 73.714 344.353 1.000 -1412.797 1560.2265 1 -339.571 822.426 1.000 -3889.842 3210.6992 691.143 639.494 1.000 -2069.443 3451.7293 517.857 738.603 1.000 -2670.562 3706.2774 -73.714 344.353 1.000 -1560.226 1412.797基于估算边际均值a. 对多个比较的调整:Bonferroni。

结果显示:1和2(即字色矛盾词和纯色词),1和3(字色矛盾词和字义无关词),1和4(自测矛盾词和字义干扰词),1和5(字色矛盾词和字色干扰色词)差异均不显著。

4 讨论4.1 根据表1的结果,通过比较念字的2种任务黑色字词和字义矛盾色词可以看出,字义矛盾色词下,被试的反应时增加,可知当字义与颜色矛盾时干扰到被试的判断。

被试在念词的过程中,也启动了对字词语义的加工。

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被试只做了7次试验,需要t 很大,才能达到显著。

4.2 通过比较唱色的5种任务下被试的反应时可以看出,被试在纯色字词下,加工所用的时间最短,又一次证明,颜色和语义干扰了被试的判断,即任务越复杂被试的判断反应时越长。

同时,对念字-黑色色词任务和唱色-纯色任务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发现在纯色的条件下唱色比在黑色字词下念字的加工的速度慢,从而说明我们对字的加工快于对颜色的加工。

这可能是因为对字的加工,可以直接在左脑中判断,而对于颜色的加工,一般是先判断颜色,再在左脑中用言语表示出来,即加工的程序变复杂了;也可能是因为对颜色的加工后于对黑字的加工;或者被试由于练习时间太长,出现了疲劳效应。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了。

5.结论没有验证Stroop的存在。

6 参考文献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55-359页7 附录STROOP实验材料:中文色词测验表1(念字)红绿蓝黄蓝绿黄红绿红黄蓝(颜色)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2(念字)绿红黄蓝绿红黄蓝黄红蓝绿(颜色)蓝绿红黄红黄蓝绿绿蓝红黄3(唱色)绿红黄蓝绿红黄蓝黄红蓝绿(颜色)蓝绿红黄红黄蓝绿绿蓝红黄4(唱色)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颜色)红绿蓝黄黄红蓝绿蓝红黄绿5(唱色)心友上放上有心放友心放上(颜色)蓝绿红黄绿红蓝红红黄绿蓝6(唱色)蛋草花天鹅海墙火竹金菜叶(颜色)蓝黄绿红黄红绿蓝蓝绿红黄7(唱色)棕紫灰黑灰黑紫棕灰棕黑紫(颜色)红绿黄蓝红黄蓝绿蓝黄绿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