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简介

合集下载

关于李时珍的资料简介

关于李时珍的资料简介

关于李时珍的资料简介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

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

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

因编著时间长,规模庞大,《纲目》一书,乃父乃子及弟子庞鹿门均参与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一本集体著作。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

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

是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

想起那件事我就伤心在9月下旬的一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坐在我们家的小吉利车上驶向了北京机场。

在车上,我和妈妈一起说说笑笑,根本没有想到将要和我亲爱的妈妈分离。

到了机场,我和妈妈推着重重的行里走进了机场大厅。

妈妈要去加拿大,因为我的小姨在那里生了一个小妹妹,妈妈过去帮着照顾她。

爸爸把车停到了停车场后又迅速地跑了回来,还对我说:“希希,想不想让你妈妈走呀?”我慌乱地又点头又摇头。

关于李时珍的资料简介

关于李时珍的资料简介

关于李时珍的资料简介李时珍,明朝医药学家,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李时珍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李时珍简介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时珍人物生平随父学医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2020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为太医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李时珍简介及主要事迹

李时珍简介及主要事迹

李时珍简介及主要事迹李时珍(1518年~1593年),清代权威医学家、药物学家,明末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历史上最杰出的医药的奠基人,被称为“医圣”,又被誉为“医学宗师”。

一、个人简介李时珍,字长生,号移山,清朝江宁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明景朝工部节度使李宽之孙,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权威医学家、药物学家,也是天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二、生平经历(一)学习经历少年时期,李时珍除学习诗文、国学外,也学习了医学、兵法等,从康孟鹤那里学习了医学,从郑玄那里学习了天文和算学。

后来又专研医学,到明朝后半期,有兴趣成为一位名医。

(二)社会活动李时珍曾发动百姓,发动蒙古等少数民族开垦牧地,取代纷乱和内耗,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他又主动前往前线,为赈灾抗敌而负重出行,他还精力充沛地参与了多次朝廷的政务,主持不易的官务,功勋卓著。

三、研究历史(一)《本草纲目》李时珍最主要的成就是完成了《本草纲目》,这本书将最新的科学成果与古代医学知识系统地表述,描绘了中国文化的辉煌,也被广泛认可为医学史上的不朽万古经典之作。

尤其是将中药及其治疗方式,条理明晰地系统介绍,使历代经久不衰的传统医学得以完整系统地传承。

(二)《伤寒论》李时珍还编写的《伤寒论》,是介绍和介绍伤寒的最主要的实用著作,同时以其强大的诊断功能和特殊的治疗,成为中医理论框架的基础,许多疾病治疗原理都在此建立,是传统中医诊疗和医学发展的基础性著作,该书也被称为“中国伤寒之父”。

四、主要事迹(一)主张“保护天赋”李时珍认为,一个健康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表现出慈悲、友爱和容忍的品质,而且还要尊重他人的天赋信仰不变,而不是将他的才能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解决中,或仅仅遵守他人的安排。

(二)抗英领先李时珍对甲午战争充满了极大的热情,曾主动抗击清朝宦官贩卖兵粮和军火、勒索财物等,主动前往前线,帮助应援军队,与清朝应援香港英军作战,也曾路经台湾,拜访朱允炆的旧友,向他报告清朝的成绩和情况,受台湾民众的欢迎。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田,号叔明,晚号水巴,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中药学经典《本草纲目》的作者。

他出生在今天的中国湖北省神农架地区,是明代着名医学家李海东的后裔。

早年生活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家乡学习经史文化,对于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童年时期,他就展示出对于植物学的热爱,并对于草药有着深入的研究。

学术成就李时珍青年时考入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学府——明孝陵文理学院,拜著名学者李时中为师。

他在这里深入研究了医学、药学、植物学等学科,并且对于各种草药及其特性有着极为深入的认识。

李时珍最为著名的成就是他所著的巨著《本草纲目》。

这部经典的中药学著作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和草药,从植物学和药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

《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耗时近30年才完成并在1590年正式出版。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草药的种类、功效等内容,成为了中医药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对中医药学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仅是一部药物方剂的整理总结,更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卓越贡献。

他在书中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主张通过调理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

他还对于草药的选用、配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世的中医药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李时珍还对于动植物的分类和饲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

他既是一位卓越的医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

李时珍的影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药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引用。

他对中医药学的贡献和影响不仅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认可。

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对于后世的医药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李时珍被尊为医药学领域的伟大先驱和国宝级人物。

他的形象被铸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套人民币的20元纸币上,以示对他在医药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的崇敬和纪念。

他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医药学的奉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儒略历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38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字伯珍,号施令,南京人,明末清初民族著名大医、经学家、药物收集家、
植物研究家。

汉族,元丰(1514年)入朝当吏,曾出任南京通判、运盐总司、北通政使等官,为抗倭取得名望,但因遭狱害后离官,家贫,不羁同一流。

李时珍擅长针灸、草药治疗,与严复、李渔并称“明清三老”。

他毕生研习老庄《内经》经学,以《本草纲目》和《伤寒论》为荣耀业绩。

《本草纲目》全书共七卷,收录五
千十四种药物,收集了古、今的治病用药,是当时唯一有关药材的全部记载。

《伤寒论》
是明清医学著作中,最持久而影响最大的古典医学理论性著作,是中国伤寒学興隆和发展
的根基。

李时珍有“皆以药物之治者”之美名,取药范围宽大,有专门负责收集、研究的班底,全日到中华大地各个角落,凝採众多古方九十六首,将其连同草木种类,边角子等,收藏
史料万篇。

贡献大,为中国医学开拓展出新境界,定本草史上属永久之业绩,立生化学之
基石。

李时珍与奠定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他的思想成果只以《本草纲目》和《伤寒论》
就能一看便知,其思想由于明清以来医学史上的作用至今仍广泛有用,被世界公认为内科
宝典。

古代四大名医李时珍的一生

古代四大名医李时珍的一生

古代四大名医李时珍的一生
(1518~1593) 76岁
年代 年龄
大事概述
职业
1545 28岁
1546 29岁
1547 30岁
1548 31岁 成为当地名医
1549 32岁
1550 33岁
1551
34岁
成功医治皇亲贵胄子弟,医名大显: 治好了明仁宗朱高炽五世孙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
1552 35岁 开始编写医书
1575 58岁
1576 59岁
1577 60岁
完成《本草纲目》初稿: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 ,李时珍在参考了800多部书籍以及长期野外调查所
得来的经验知识的帮助下, 终于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
61岁。之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是当时到16世纪为止
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明嘉靖帝后期迷信方士,好长生不老之术,乌烟瘴气,李时珍辞官回乡:
1557
40岁
当时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后期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术 士得势正隆。
太医院 判
在阅读古典医籍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特别是许多毒性药
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
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仅仅在京师太医院工作一年,就辞官回乡
开创新药源:三七、樟脑等: 新增药品中,有不少是名不见经传的新品,如三七、锁阳、樟脑、半边莲 、土茯苓等等,经作者和其他医家临床验证后,首次收进本草书中,为中 国的药物学开创了新的药源。
第 4 页,共 6 页
古代四大名医李时珍的一生
(1518~1593) 76岁
年代 年龄
大事概述

李时珍的介绍ppt课件pptx

李时珍的介绍ppt课件pptx
李时珍的介绍ppt课件pptx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李时珍的生平简介 • 李时珍的医学成就 • 李时珍的精神品质 • 李时珍的影响力 • 李时珍的纪念
01
李时珍的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与家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02
03
出生地
李时珍出生于湖北省黄冈 市蕲春县。
家庭背景
其父李言闻是一位医者, 对李时珍的成长和后来的 医学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
04
李时珍的影响力
对后世的启示
重视实践与观察
李时珍强调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 来获取医学知识,这种务实的精 神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倡导全面治疗
李时珍认为治疗应综合考虑病人的 生理、心理和社会状况,这一思想 在当今医学中仍具有指导意义。
传承与创新
李时珍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 上,勇于创新,为中医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在全球的知名度
国际学术交流
李时珍的著作被译成多种语言, 其医学思想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占 有重要地位。
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李时珍的医学成就得到了国际社 会的广泛认可,被誉为“东方医 学巨匠”。
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药物学研究
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的研究为现代药 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多中药材 的疗效和应用至今仍被广泛研究。
03
李时珍的精神品质
勤奋好学
总结词
李时珍从小就展现出对医学的浓厚兴趣,通过自学和跟随名医学习,积累了丰富 的医学知识。
详细描述
李时珍自幼聪颖好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通过阅读大量医学典籍和跟随 名医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在行医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学习,不断完 善自己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时珍简介李时珍简介李时珍,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李时珍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李时珍简介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历7月13日),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著有《濒湖脉学》、《本草纲目》等中医药经典。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

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

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

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

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

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

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

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

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

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

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

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

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

”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

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

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人物生平随父学医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为太医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

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

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东璧堂行医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

潜心著述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

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

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学术思想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

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

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了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

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①观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法。

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

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关键还是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

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

此外,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②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六项不等。

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③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

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之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说:“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

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

李时珍经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④李时珍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

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时珍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

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时珍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

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得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