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治疗效果的追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例如,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肝郁气滞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作用。

比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再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

研究发现,黄芪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对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除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如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等组成,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症。

这些中药复方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调节心律失常。

推拿按摩则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脏负担。

此外,中医的食疗、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也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冠心病心力衰竭是指由冠心病所致的心力衰竭,简称冠心病心衰,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

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心功能受损,心脏泵血量不足,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损伤,病理性重塑,进而出现左心室的扩大或肥大[1-2]。

目前虽然指南上明确了新四联药物为治疗标准,但以往治疗的患者死亡率仍较高,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治疗心血管疾病这一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

芪参益气滴丸是天士力集团独家研制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代中药,具有益气通脉,活血止痛的功效。

本文总结芪参益气滴丸在冠心病心衰中的应用,包括中医认识、发病机制、临床疗效等,综述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心衰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芪参益气滴丸;冠心病;心力衰竭;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挑战之一[3]。

全世界约有2%的成年人患有心力衰竭,而被确诊为心衰的患者,5年内病死率高达50%以上,在众多的致病因素中,冠心病所占比例最高[4]。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等诸多因素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5-6]。

芪参益气滴丸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已经作为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选择之一,然而其实际的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及评价,以便于医务工作者更好的把握用药及治疗。

1 中医对冠心病心衰竭的认识1.1 经典中关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记载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中并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在一些中医文献经典中仍可见到与本病症状相近的描述[7],如冠心病心衰患者常夜寐不能平卧,卧则气喘,与《黄帝内经》中,《素问·调经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相近,又如《灵枢·经脉》曰:“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心胀,“心痹“与本病患者乏力气短,心前区疼痛,心悸气喘等临床表现相似。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目前,西医药治疗冠心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长期用药容易出现耐药性、副作用等。

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起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历史发展、经典方剂、现状与问题、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总结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揭示中医药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2.探讨中医药经典方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分析其作用机制和可能的副作用;3.分析当前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4.总结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成果,评估其临床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5.通过药理研究揭示中医药对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推动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指导。

1.3 意义中医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为冠心病患者提供独特的治疗方式。

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时注重整体调理、标本兼治,能够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减少症状复发的可能性。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色优势述评

2 0 1 4年 第 1 期

缺乏 的条件下 , 此次治疗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的临床 疗效 。近年来, 速效救心丸、 麝香保心丸等成为治疗 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剂 。与此 同时, 医疗专家 组 还研 发出如参 附注射液 、 丹参 注射液 、 生脉注射 液 等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静脉制剂 , 广泛应用于治 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领域。据北京地区心肌梗死协作 组调查显示 , 静脉滴注中药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
的死 亡 率 贡献 突 出 ,进 而 印证 了 1 9 8 8年 在上 海 的
3 辨证 施治 在 防治 心血 管疾病 中的优 势
辨证施治是中医疗法 的传统特色, 在近代心病
学学科 的应用 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在近现代 , 诸多
名 医积累了心血管疾病辨证治疗方 面的丰富经验。
以心 肌梗 死 为 例 , 名 家施 今 墨擅 用 汤 剂 行气 活 血 同 、
【 关键词 】 中药; 心血管疾病 ; 优势 ; 述评
近年来 , 我国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有专家预测 , 在2 0 1 5 年, 心血管疾病将成 为非 传染性疾病致死 的主要 因素。由此可见 , 心血管疾
2 整体观 念 在心 血管 疾病 防治 中有一 些优 势
大量研 究 显示 ,中药 在 防治 疾病 时 可显 示 出多
证的研 究已经逐步走 向成 熟, 对冠心病痰瘀 互阻病 机也有 了深入研 究 ,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成 为医学领域研 究
的热点。循 证 医学开始应 用于临床领域 , 大量调查研究显示 , 中药在 防治心血 管疾病方面显示 出多种 效应 , 从 而体
现 出我 国中医药的特 色优势。我 国中医药的优 势有待 于进一步发挥 , 中医理论研 究和应 用的前景十分可观。

生脉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新进展

生脉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新进展

生脉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新进展中医药学是我国科学瑰宝,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生脉胶囊为经典名方《生脉散》经现代工艺生产的纯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广泛。

近年来生脉胶囊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研究层出不穷,笔者对其做一综述,提供相关全面新颖信息。

1.心血管疾病1.1 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类性心脏病。

不少学者研究表明,生脉胶囊具有改善冠脉血流量,降低血粘度及心肌耗氧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1]。

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冯健等[2]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在接受同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生脉胶囊及比索洛尔,经6个月治疗,治疗组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因心绞痛再住院率、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稳定型心绞痛方面,谢亦群等[3]通过一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表明,在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胶囊,经84天的一疗程治疗,加服生脉胶囊组在心电图疗效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面,支架再狭窄和术后较重的综合征及炎性反应仍是一个临床难题。

王阶等[4]通过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生脉胶囊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综合征并降低炎性标记物(Hs-CRP、ET-1、MMP-9、Hcy),且在中医证候(气虚、阴虚、阳虚、痰饮、气滞)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品血府逐瘀胶囊。

在冠脉搭桥术治疗方面,江巍等[5]在术后即日至第七天,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脉注射液治疗,术后第八天至术后两个月,在常规治疗基础改用生脉胶囊治疗。

经2个月治疗后,服用生脉胶囊组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仅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SF-36各维度计分比较显示,试验组患者在“社会功能”、“健康变化”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生脉胶囊治疗有利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及主要的死亡原因。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脏及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对于社会经济和人口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传统的中医药发挥到最大效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传统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机关之一,其它脏腑和组织都依赖它而生存。

心脏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多个脏腑出现异常。

中医对心脏疾病认为有“痰饮壅盛”“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等不同证型的阐述。

治疗时,中医药常常采取一定的方药组合,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例如,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王补心丸、降压软胶囊等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和发展,一些传统中药品已经拥有了国家药品注册证书和临床应用的支持。

例如,丹参、黄芪、天麻、当归、川芎、人参等等很多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药都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同时,中医药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谓一种全新的健康保健思维模式。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医学在温和疗法、较长疗程、维持疾病缓解阶段等方面的局限性,扩展了有关疾病的认识与解释,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中医药式样方案中“三目标、三调度”计划系统理论,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DNA字典与中药配伍的研究中药方剂的基本结构和药效是由中药材配伍而成的,这种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能够清晰地掌握中药材的配伍规律,将有助于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2、中药派生物分子基础的研究中药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混合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往往包含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

通过研究这些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的中医药知识解决现代医学中存在的难题。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4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冠心病已经成为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现代西医对其主要从改善供血、减少心肌耗氧以及缓解症状等方面治疗,但是药物的长期大量使用,易产生不良反应及耐药性。

而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在长期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青睐。

本文主要从冠心病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方面论述,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系统、客观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堵塞、冠脉痉挛为发病原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高危疾病。

在中医学中虽无冠心病病名,但可将其归类于“胸痹”、“心痛”和“真心痛”等疾病,主要与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等致病因素相关,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是从实致病或从虚致病,从而演变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现代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钙拮抗剂和血管扩张剂等,在疾病的长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长期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而中医防治从整体出发,同时注重局部症状,通过调肺气、通血脉、助心行血进行治疗,达到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面阐述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病因病机我国传统医学没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名,但其症状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录。

后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才第一次提出“胸痹”,并对病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更系统全面的描述了本病的症状特点,更贴合临床,对其辨证论治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

各个医家临证经验不同,对本病发生的见解也各不相同,查阅文献后发现:大多认为与寒邪、饮食、情志、年迈、体虚等因素相关[1],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是“心脉痹阻”,病理变化的重点在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研究新进

中医与西医结合在我国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独特的特色和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缺少高品质、高质量的证据以及明确的机制,国内有关的指导意见很少。

2017年,张运院士基于2006-2016年所发表的RCT治疗高血压、血脂调节不良、
高血压前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中风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进行了评价。

但是,为了评价中医在心血管病人中的长期作用,仍有必要进行更多的RCT研究。

在确认中医的价值的同时,指出了研究的缺陷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中医缺少先
进的实证研究,已严重影响中医药在临床上的推广和深入发展,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医治疗高血压
中医和西医常规方法结合,不但可以缓解恶心、头晕的反应,改善危险因素,
改善患者的生活条件,同时可以高效、稳定的协助降压,给不能承受药物的患者创
造出一个全新的医疗方法,而且它的作用特点是多途径、多靶点,对重要器官有保
护作用。

自2010年开始,中国全国共有二十多种降压药品开展了临床调研,内容主要
以RCT为主,总取样量约为60-660例不等,包含以中草药煎剂(天麻钩藤饮、清肝
滋肾方等)、中成品(松龄血管康胶囊、养血清脑丸)、以SF-36量表等。

这些临
床试验设计的都比较严格和标准,但其主要终点只是作为替代终点,并没有硬性终点,如死亡率、脏器的终末损害,以及冠状动脉疾病,肾脏衰竭。

目前,已通过了《高血压中医药诊疗指南》和《高血压中医药诊治专业意见》,并整合了各行业协会资料,对全国高血压药物防控工作做出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全国高血压药物防控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中医治疗心律失常
近年来,很少有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和
副作用的担忧从未停止。

中医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应用和研究也比以前有了明
显的提高。

结果表明,中医的许多药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多离子通道阻断、非
离子通道调控等综合调控机制,对心律失常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中一些中药制剂,例如参松养心胶囊,经过试验和临床循证评估,具有“快慢兼治”的综合调控优势。

自2012年以来,已登记并完成了7例中医防治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全
部采用了RCT,以室性早搏、缓慢心律失常为主要结果,以参松养心胶囊、保心丸、参仙升脉口服液等为主要终点,以二十四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平均心率
等为主要终点,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出版。

参松养心胶囊能明显降低室早搏的
发病率,并缓解临床表现,并可使心动过缓病人的心率增加,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多中心心律失常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平心丸对心律失常的总体疗效约为
83.6%,对室性早搏病的疗效约为83%,对治疗胸闷、心悸、乏力、失眠等症状也有
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
尽管目前医学上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技术与措施越来越多,但怎样逐步降低病
人死亡率、尽量减少再入院治疗数量、进一步提高病人的生活,仍然是目前治疗
中的一大难题。

中医在治疗心血枯竭的医学经验中,由于它具有提高运动耐量、
改善生活质量和改善心功能等方面的显著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公认的心衰治疗方式。

一系列的系统性评估结果显示,中药对心力衰竭的疗
效是显著的,但其临床研究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改善。

自2008年到现在,共有三十多种的临床实践方法,其主要为逆导晶闸管,实验
样本数约为五千个,其中又以逆导晶闸管居多,如现代中成药(芪参强心胶囊、心
宝丸、养心氏片等)、中医药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复合终点事件、脑钠肽、
氨基末端B脑钠肽(NT-proBNP)、6分钟的行走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美国明
尼苏达大学的心衰生存质量评定、中医症状积分等。

一些临床试验的结果已经被
公布,首项中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登记研究显示,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可使心力衰竭病
人在6分钟内行走的路程延长,改善其生存质量等。

芪苈强心胶囊对防治缓慢心
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结果在《JACC》期刊上发表,证明了该药对降低慢性心衰病人
血浆NT-proBNP含量、降低左心射血分数、降低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力衰竭
复发后住院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有部分资料表明,参附注射液还能进一
步增强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时的心功能和临床表现,并可改善其生存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诊治专家学者合作共识》,《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联
合诊治专家学者合作共识》,《规范应用心脉隆注射液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专家
学者合作共识》,对中医药心力衰竭的诊治及临床证候特征作了总结与概括。


其像在《中国心力衰竭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所预测的那样,中国目前正
进行以死亡率为主要终点的探讨。

五、中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机理探讨
随着中医药在心血管事件的各个环节中的广泛使用,其对多靶点、深层次的
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并日趋普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控制毛细血管重构,控制Ca2+的内流与释放,减少神经传递物的产生,调整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平衡,控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表达,从而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有抗血栓、耐炎、抗脂质过氧化、控制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调节L-电压门控钙通道、促使毛细血管的新生、控制大脑坏死等功能,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通过调节ERp57、α-2、α-β3蛋白的作用,调节凝血因子II3K/AKt信号通道,控制细胞凋亡,控制五羟色胺的释放,提高细胞质Ca2+浓度,活化雌激素受体调节PI3K/AKt信息通道,控制大脑坏死。

有抗心律不整的功效,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慢性心律失常的产生,并延长除极化后的不应性,从而预防和治愈了慢性心律失常。

由于舒张毛细血管循环,调整神经系统内分泌的细胞因子,对抗过氧化应激,对抗发炎,控制细菌的凋亡,由于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体系,降低心肌前和后的负荷,从而
减缓心肌纤维化,延迟心室细胞重塑。

必须注意,中医在临床上的使用往往并非单纯的化学成分或化学位置,而是以多组分为基础的中草药复方,由于技术上的限制,至今难以对其进行系统的解释,
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中西药之间作用的中西医综合探讨,目前多以现代中成药和
地高辛、华法林等较广谱狭窄的传统药物共同应用,对现代中医的影响仍有待进
一步发展。

六、小结
常规的中医疗法或用西药治疗,或者采取多路径、多靶位、多层次、多环节的干预,都可以改变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状态,从而减轻了持续时间短、疲劳、头痛、纳呆、多汗、便秘等患者的主要症状,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条件,但对于这种改善过程如何转换为长期效果,尚有待更多的大面积、多中心、硬终点的临床试验。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了现代中成药防治优势病症的规范化研究课题,在目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临床为先,共识为辅,实践为鉴的方针指引下,编写了一系列指导书,如《现代中成药防治急性高血压临床应用指引》,《现代中成药防治严重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引》,《现代中成药防治心律失常(频发室早)临床应用指引》,《现代中成药防治心血枯竭临床应用指引》,同时参照GRADE证据质量的标准,对目前的临床资料做了较充分的汇总。

下一步要立足于利用中医优势病种,筛选优势中药,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高质量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事业创造更为可信的临床依据和更为明确的影响机理。

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对传统中医的传承和总结,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新型的、更加合理的诊疗方式,对之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逐步健全以中医为介入诊治心血管病的理法临床方药体系,以取得更加富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传承、发扬、推广,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贺江波,徐树东,郭世燕,等.心血管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教学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8,(13).118-119.
[2]陈彭龙,黄楚燕,李莉.中药饮片配方质量对中药处方的合理性及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10).2798-2800.
[3]陈丽敏,何杏仪,黄景胜,等.我院中药注射剂实施重点监控管理成效分析[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1).116-119.
[4]张雯,张蕾,季永能,等.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及其不良反应防治[J].世界中医药.2019,(9).2505-25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