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作文指导:“虚实结合手法”的表现与方法
2020年中考语文作文指导:虚实结合

2020年中考语文作文指导:虚实结合——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虚实结合,欢迎大家参考!【虚实结合】知识点透视写作中,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写着写着,总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总是没有高年级同学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什么。
因此,也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
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我们注意在选材时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
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是行文叙述的方法问题,需要我们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虚实结合。
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
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
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大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寻找一种变化、一种起伏,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果。
中考语文作文指导-虚实结合

中考语文作文指导:虚实结合注重虚实结合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以下是边肖编的虚实结合。
请参考!【虚实结合】知识点透视在写作中,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写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没有高年级学生写的那么丰满,总觉得自己缺少了什么。
所以作文会有混乱。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文章很单薄?归根结底是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择的材料不够,二是我们写作的方式太单调。
前者更容易解决。
只要我们在选材的时候注意动脑,就会慢慢进步。
后者比较难,因为是叙事方法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
怎样才能让文章不单薄?换句话说,让我们的文笔丰满?这里给学生四个字:虚实结合。
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正在发生的事情写清楚,还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情相关的内容。
所以,这里的现实是对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的描述;这里的不足是指相关的记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
现实与现实的结合是众多名人作品千古流芳的原因之一。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既叙述了“雪中捉鸟”等真实活动,又穿越了“美女蛇”的传说,猜测他会被送到三池映月中学习的原因。
前者给文章增添了神秘感,后者加重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学生可以仔细触摸一下,相信你会获得一些新的写作经验。
注重虚实结合的写作,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注重现实与现实的结合,比如绘画中的明暗结合,歌唱中的轻重缓急,说话中的声调抑扬顿挫等等。
而目的也是一样的,就是通过这种组合,去寻找一个变化,一个起伏,从而给被表达的东西一种多层的、丰富的感觉,而对于构图来说,则是追求一种充分的表达效果。
著名艺术家梅文莉莉心里林清玄在一个偏僻的山谷里,有一座高达几千英尺的悬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悬崖边上长出了一朵小百合。
百合刚出生的时候,看起来和杂草一模一样。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一、虚实相生的概念
虚实相生是指在文章中,虚拟的情景和实际的情景相互交织,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美感。
它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加生动活泼。
二、虚实相生的作用
1、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提升文章的美感。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使文章更有艺术感。
3、添加文章的魅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虚实相生的使用方法
1、在文章中加入虚构的情景。
可以利用虚构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2、在文章中加入实际的情景。
可以利用实际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
3、在文章中加入虚实相生的手法。
可以利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四、虚实相生的实例
例如,一位小学生在考试中写的一篇文章:
春天到了,草木苏醒,花儿绽放,柳树婆娑,五彩斑斓,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清新的心情。
我想在这美丽的。
虚实结合及其作用与示例分析

虚实结合及其作用与示例分析
1.虚实结合:
(1)特点:把抽象的叙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2)作用: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丰富。
示例分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分析: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引发感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示例与分析: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分析: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引发感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几句采用动静结合写诗人眼前之景,以实写描绘诗人眼前壮阔景,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诗人由眼前之景产生奇特想像,用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胸怀。
充实了文章内容,使诗歌内涵更丰富。
形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年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例(3):杨凤君的《我送哥哥去死亡》中的“哥哥的路,是走上死亡的路;哥哥在这条路上,正虚弱痛苦地走着,他走得是那么凄凉,走得是那么的无助,走得是那么地忧伤。他多么渴望亲人能伸手拉他一把,而我们,则木然地,缩回了手。我仿佛看到哥哥的双手抓向了虚空,如同溺水的人,身子已沉没,手却仍然向水面伸出,这种渴望与绝望、无助与挣扎,可怜与凄恻,又是怎样的不幸与哀伤!”
总之:虚实相生是经常能用到的一种写作技法,使用它,往往会收到良好的表现效果。
初中作文
例(2):贾美慧的《苦。路》中的“在这时我抬的每一次脚,感觉有千斤重。可一踏在地上,又感到无比的坚硬,似乎有些硌脚。家在眼前,可感觉非常远”。
实(在这时我抬的每一次脚)——虚(感觉有千斤重)——实(可一踏在地上)——亦实亦虚(又感到无比的坚硬,似乎有些硌脚)——实(家在眼前)——虚(可感觉非常远),此文段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和心理感受描写)的写法。
中考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1、化虚为实。
例:张可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妈妈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露出了我那片晴朗的天空。而心里的石头,也好像变成了羽毛,使我变得轻松自在。”
妈妈的这番话,带给我的感受,是抽象的难以直接表达的,此处巧妙地化虚为实
例——虚——实(看着夕阳,是那么的美丽)——虚(而此时在我面前,忽然出现一条宽广的大路,路的彼端,写满了光明),可以说,真是把虚实相生(和移情)的写法用到了极致,!
2020年中考语文作文高分立意方法1由虚入实以实写虚素材

方法1:由虚入实以虚写实我们在写作文时,经常会遇到抽象甚或空洞的题目。
比如“奉献”、“追求”、“温馨”、“暖流”、“时光”、“幸福”、“苦难”等。
这类题目如果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往往出力不讨好,这就需要用化虚为实的立意方法。
化虚为实,即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感情、理念等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化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这样可以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抽象的意义表达得生动形象。
一、给抽象文题找一个对应的具体事件如“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
我们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再如“温馨”这个题目,很抽象,也很难写。
但如它落到具体的事件上,就好写得多了。
我们可以写两个人共撑一把雨伞,可以写车上给老太太让座位,可以写远方朋友寄来的一张贺卡,可以写外地求学的学子打给家人的一个问候的电话,可以写游子远道归来时母亲做出的饭莱,可以写卧在病床时亲人或同学的陪护。
等等。
二、给抽象文题找一个对应的具体实物如“奉献”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写春蚕,它为了别人的温暖,吐完最后一段银丝;可以写红烛,它为了他人的光明,燃尽了自己的身体;可以写黄牛,它为了天下众生的温饱,成天在泥土中跋涉。
比如写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温馨的礼物,幸福是沉甸甸的麦穗,幸福是绿色的生活,幸福是林间的小路,幸福是远离尘嚣的净土,幸福是开满鲜花的原野,幸福是充足的食物,幸福是丰富的宴飨。
文段中,抽象的“幸福”转换成了“母爱”“馨香”“礼物”“麦穗”等具体可感的事物,巧妙的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与领悟,读者也因这些具体的事物与作者分享他的体验和感受,实现精神的沟通和交融。
三、给抽象文题找一个对应的具体景物如“进取”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写一条河,从雪山上流下,向远方进发。
2020中考语文指导:古诗中虚实结合的解析

2020中考语文指导:古诗中虚实结合的解析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指导:古诗中虚实结合的解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指导:古诗中虚实结合的解析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首先,虚实结合可以用来描绘细节,使写作更加生动。
比如,当我们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散文时,我们可以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来增强对自然
景色的感受。
例如,“远处的群山似乎在云雾的掩映下隐约可见,就像是
一块蓝绿色的画布,被轻柔的云彩所包围。
”这样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一
个梦幻般的印象,增加了文字的吸引力。
同样的,当我们写一个人物时,
我们可以通过虚构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她的眉宇间好像镶嵌
着一颗明亮的星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种描写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使读者更加想要了解她。
总之,虚实结合是一种运用广泛且多样化的修辞手法。
通过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和阐述观点,虚实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作品
的感染力。
在我们的写作中,虚实结合的运用可以让读者更容易被我们的
文字吸引,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我们
可以通过学习和应用虚实结合手法,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考作文指导:“虚实结合手法”的表现与方法
虚实结合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无论是写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必须做到虚实结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虚实结合手法”的表现与方法,欢迎大家参考!
【“虚实结合手法”的表现与方法】
那么什么是虚实结合呢?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写作中如果用到这种手法,文章就会变得更生动、形象,更有韵味。
那么虚实结合有哪些表现,在写作中又有哪些方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進行论述——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总体上说,就是化抽象为具体。
具体地说,就是在构思时,由抽象的文题去联想具体的事物。
在行文时,由抽象的文意去想象具体的事情。
前者如由文题“品味痛苦”去联想:痛苦就是半夜犯了酒渴,却没水喝;痛苦就是老师的课让人昏昏欲睡,自己却坐在第一排。
后者如由文意“有时希望就是痛苦”去想象:痛苦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变得平庸,却无能为力;痛苦就是高兴地捡起一张百元大钞,却发现它是一张假钞。
显然,前者由抽象的“品味痛苦”联想到了具体事物,后者由抽象的“希望就是痛苦”也想象到了具体事情。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化抽象为具体,变得具体可感了。
做到化虚为实,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有两种:一是具体化。
就是说,通过事物或实物,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变得眼睛可见,耳朵可听,双手可摸。
比如将抽象的“成熟”具体化:成熟是领导讲完“笑话”之后,哪怕再没有想笑的感觉,也要率先哈哈大笑;成熟是受到表彰时,首先感谢领导的关怀爱护和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这样,本来抽象的“成熟”就显得非常地具体。
二是形象化。
就是通过比喻、比拟等手法,将抽象的变成形象的;变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活泼感人。
比如将抽象的“愿望”形象化:愿望是远山丛中的高峰,是忘不到头的公路,是驶向远方的巨轮。
这样,将“愿望”比
作“高峰”、“公路”、“巨轮”,化抽象为具体,变得相当形象了。
二、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就是说,将具体的化为抽象的。
归纳起来,不外乎两方面:首先是在构思时,由具体的文题引申出抽象的道理;其次是在行文时,由具体的事物揭示出抽象的哲理。
前者如由文题“肩膀”去引申:肩膀,可演绎完美的人生;但那肩膀能诠释生命,能感人泪下,能催人奋進。
肩膀,可演绎亲情的故事;但那肩膀能给我勇气,能明我心志,能引我上進。
后者如由具体的“肩膀”去揭示:大山的肩膀扛起了长河落日,显得那么壮美苍茫;大海的肩膀托起了汹涌波涛,显得那么澎湃激昂。
可见,自然的肩膀是多么美丽壮观,丰富多彩。
总之,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从具体的“肩膀”抽象出许多深刻的道理,变得更加理性化了。
做到化实为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归纳法。
就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深刻的道理,或者由具体实物推断出科学的结论。
但两者都必须符合逻辑,讲究科学。
比如由下列具体事物去归纳: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是灯下互剪的白发,是白头偕老的漫漫旅程,是相依相伴的朵朵黄花。
因此,家,是老来伴,是夕阳红。
不难看出,由“黄昏搀扶”到“互剪白发”,由“白头偕老”到“相依相伴”,由“老来伴”到“夕阳红”,不仅事物具体,特征明显,而且逻辑严密,归纳科学。
二是演绎法。
就是由具体事物演绎出抽象的道理,或由具体实物進行正确的推理,并力图做到演绎合理,推理科学,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比如由下列具体事物去演绎:家,是爱情的终点,是英雄的坟场,是挂在颈上的枷锁,是自卖自身的契约。
所以,家,是累赘,是负担。
很显然,前面属具体原因,后面属科学结论。
前后原因具体,推论科学,真可谓因果相连,天衣无缝。
三、虚实并用
虚实并用,很好理解,就是虚实有机结合,配合使用。
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虚入实,以实为主。
就是先点出抽象的道理,然后用事例加以印证,力图逻辑严密,让人信服。
请看下列文字:如果研究起来,“成熟”的学问是很大的。
成熟是在汽车上看见小偷掏别人钱
包时,不但一声不吭,而且还马上進入睡眠状态;成熟是女同事穿了不合身的时装时,不但主动跟她打招呼,而且还要夸她的时装款式新潮、颜色和谐、质地高贵。
此处,先点抽象之理,再举例印证。
如此以实论虚,用例证理,可谓论证缜密,令人信服。
二是由实入虚,以虚为主。
也就是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许多感悟,让人深受教育,倍受启迪。
比如: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读谭嗣同,读到的是正气与不屈;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凄美与愁恨。
不难理解,“读”的对象是具体事例,“读到的”是读后感悟。
这一过程,就是一种深深的教育与启迪。
要做到虚实结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合并法。
就是将虚与实合二为一,合并使用。
可以先虚后实,也可以先实后虚。
如:理想,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是迷路时的行路指南,是焦急时的一泓清泉。
而实现理想,需要毅力与意志,需要勇气与坚持,需要专注与执著。
很明显,“指路明灯”“行路指南”“一泓清泉”都属于“实”,而“毅力与意志”“勇气与坚持”“专注与执著”都属于“虚”。
这样,先实后虚,由实到虚,由实转虚,就能合并使用,生色添彩。
二是融合法。
就是将虚与实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可以虚中有实,也可以实中有虚。
如:家,是个可以任意发发牢骚的角落,是个可以不用担心别人责备的王国,是个可以将困难排除在外的天堂。
是个可以将爱保存在内乐园。
从实来看,将家比喻成具体事物:角落和王国,天堂和乐园。
就虚而言,揭示了家的特点:可任发牢骚,可不受责备,可排除在外,可存爱在内。
这样就做到了虚实结合。
综上所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中带实,实中揭虚。
的确巧妙无比,力量无穷。
在写作中,不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也不论写,还是写散文诗,如果都能做到虚实结合,那就一定能使文章更具有气势,更富有哲理。
進而使文章更加光彩照人,更加引人入胜。
相信每一位有進取心的作者,都会朝这方面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因为无数经验证明,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它的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