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技法之化实为虚

合集下载

化实为虚的写作例子

化实为虚的写作例子

【化实为虚】是一种将人拟物,物化感情的手法。

把描写、渲染的风云树木等客观景物,寄寓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实景虚用。

写作时要求情在景中,意在词外,含蓄隽永。

唐戴叔伦《三间庙》,则是化虚为实,情在景中,意在词外,备受赞赏之作:“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三间庙,是奉祀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在今湖南汨罗县。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忧念祖国日危,民生多艰,而自己遭谗放逐,无可奈何自沉泪罗。

前二句写沅水湘水日夜奔流,滔滔不尽,有如屈原幽怨之久远、深重。

后二句写白日将尽,秋风乍起,枫叶萧萧,飘零满地。

这是写眼前实景。

在这深秋季节,日暮时刻,秋风萧瑟,枫叶飘零,更增加了幽怨之久之深。

这种景语,也是情语,是化实为虚的景中情。

写作文的技巧之虚实法

写作文的技巧之虚实法

写作文的技巧之虚实法
实题虚写、虚题实作,是构思创新的又一写作策略。

如上海市中考要求以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话题作文,很多考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以具体实事演绎主题,有位考生却匠心独运,没有把大部分文字用于实事的叙述,而是以红*、橙*、金*为小标题,将话题虚化为种种**,用红*、橙*、金*来概括自己幸福而又多姿多*的生活,以虚驭实,实寓虚中。

反之,对于那些涵义比较虚的文题,则往往需要虚题实作,化虚为实。

如重庆市中考要求以生命为话题作文,客观地说,生命确实是一个比较虚的题目,但只要考生深入地思考一下,就能悟出生命其实是最实际最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关系到自己生命的运动,而身边的每一个生灵都是生命的体现形式。

这样一想,文章就完全可以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抒写来表现主题了。

一考生以生命如花为题,通过叙写自己偶然的一次去一间花店买花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生命如花,我们要努力,要永不放弃的人生哲理,是一篇虚题实作的成功之作。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作文笔法出新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作文笔法出新

优秀资料欢迎下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温酒斩华雄》、《上帝创造母亲时》等文章也是“以虚写实”的典范。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高中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如柳永《雨霖铃》的下阕。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当然,虚实艺术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范畴,表现形式有很多。

实写和虚写的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先实后虚,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先虚后实,如朱以撒的《在风中长大》;实虚交错,如马笑泉的《谒从文墓》《忧与爱·车子未载客》……所以有人说,虚实艺术是写作之关键学问之一。

中考语文作文高分立意 方法1 由虚入实 以实写虚素材

中考语文作文高分立意 方法1 由虚入实 以实写虚素材

方法1:由虚入实以虚写实我们在写作文时,经常会遇到抽象甚或空洞的题目。

比如“奉献”、“追求”、“温馨”、“暖流”、“时光”、“幸福”、“苦难”等。

这类题目如果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往往出力不讨好,这就需要用化虚为实的立意方法。

化虚为实,即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感情、理念等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化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这样可以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抽象的意义表达得生动形象。

一、给抽象文题找一个对应的具体事件如“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写作了。

我们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人员的追求,还可以写其他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甚至可以写某一集体或某一国家的追求。

再如“温馨”这个题目,很抽象,也很难写。

但如它落到具体的事件上,就好写得多了。

我们可以写两个人共撑一把雨伞,可以写车上给老太太让座位,可以写远方朋友寄来的一张贺卡,可以写外地求学的学子打给家人的一个问候的电话,可以写游子远道归来时母亲做出的饭莱,可以写卧在病床时亲人或同学的陪护。

等等。

二、给抽象文题找一个对应的具体实物如“奉献”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写春蚕,它为了别人的温暖,吐完最后一段银丝;可以写红烛,它为了他人的光明,燃尽了自己的身体;可以写黄牛,它为了天下众生的温饱,成天在泥土中跋涉。

比如写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温馨的礼物,幸福是沉甸甸的麦穗,幸福是绿色的生活,幸福是林间的小路,幸福是远离尘嚣的净土,幸福是开满鲜花的原野,幸福是充足的食物,幸福是丰富的宴飨。

文段中,抽象的“幸福”转换成了“母爱”“馨香”“礼物”“麦穗”等具体可感的事物,巧妙的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与领悟,读者也因这些具体的事物与作者分享他的体验和感受,实现精神的沟通和交融。

三、给抽象文题找一个对应的具体景物如“进取”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写一条河,从雪山上流下,向远方进发。

年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年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亦实亦虚(哥哥的路,是走上死亡的路;哥哥在这条路上,正虚弱痛苦地走着,他走得是那凄凉,走得是那么的无助,走得是那么地忧伤。他多么渴望亲人能伸手拉他一把,而我们,则木然地,缩回了手)——虚(我仿佛看到哥哥的双手抓向了虚空,如同溺水的人,身子已沉没,手却仍然向水面伸出)——实(这种渴望与绝望、无助与挣扎,可怜与凄恻,又是怎样的不幸与哀伤)
例(3):杨凤君的《我送哥哥去死亡》中的“哥哥的路,是走上死亡的路;哥哥在这条路上,正虚弱痛苦地走着,他走得是那么凄凉,走得是那么的无助,走得是那么地忧伤。他多么渴望亲人能伸手拉他一把,而我们,则木然地,缩回了手。我仿佛看到哥哥的双手抓向了虚空,如同溺水的人,身子已沉没,手却仍然向水面伸出,这种渴望与绝望、无助与挣扎,可怜与凄恻,又是怎样的不幸与哀伤!”
总之:虚实相生是经常能用到的一种写作技法,使用它,往往会收到良好的表现效果。
初中作文
例(2):贾美慧的《苦。路》中的“在这时我抬的每一次脚,感觉有千斤重。可一踏在地上,又感到无比的坚硬,似乎有些硌脚。家在眼前,可感觉非常远”。
实(在这时我抬的每一次脚)——虚(感觉有千斤重)——实(可一踏在地上)——亦实亦虚(又感到无比的坚硬,似乎有些硌脚)——实(家在眼前)——虚(可感觉非常远),此文段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和心理感受描写)的写法。
中考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1、化虚为实。
例:张可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妈妈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露出了我那片晴朗的天空。而心里的石头,也好像变成了羽毛,使我变得轻松自在。”
妈妈的这番话,带给我的感受,是抽象的难以直接表达的,此处巧妙地化虚为实
例——虚——实(看着夕阳,是那么的美丽)——虚(而此时在我面前,忽然出现一条宽广的大路,路的彼端,写满了光明),可以说,真是把虚实相生(和移情)的写法用到了极致,!

化虚为实助你成就佳作

化虚为实助你成就佳作

化虚为实是一种谋篇策略,就是把一个看起来比较虚幻、比较空洞、比较抽象,让人无从下手、没有办法从正面直接去写的题目,及时地转化为一个比较实在、比较具体、比较形象的题目,进而把隐含其中的道理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意义表达清楚。

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来说,学习掌握好化虚为实这一谋篇策略不但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怎样化虚为实呢?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例文,感悟化虚为实的写法。

方法一: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事件即先为抽象的事物寻找一个对应的具体事件,然后通过对事件的叙写来揭示抽象事物的内涵。

幸福就是口渴时的一杯水,幸福就是炎热时的一股风。

——题记清早起来,天就阴得厉害,我急忙背起书包,往车站跑。

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落在我身上。

我以火箭般的速度冲到车站的小屋檐下,由于惯性过大,我撞到了潮湿冰冷的墙体上……旁边的一位老爷爷见我站在角落里,急忙对我说:“你在那儿会感冒的,快到我的伞下来!”我感激地挪了过去。

风还在呼呼地刮,雨还在哗哗地下,可我一点也没有被雨淋着,原来老爷爷把伞面更多地移到了我这边,而他的一侧衣服已经湿透了。

我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车来了,人们蜂拥而上,我根本挤不过别人。

可我也不甘示弱,发挥了“钉子精神”,双手紧握车门边的铁杆,使劲往上挤,终于挤上车了,但车门关不上了,原来是我的大书包惹的祸!车厢里像炸开了锅,“再挤挤,再挤挤!”司机不耐烦地喊道。

“快点吧,我又该迟到了!”■阎永锋“再迟到又该挨领导批了!”“快点开车吧!”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嚷嚷着。

一位阿姨瞅了我一眼,说:“你快下去吧!等下一辆车,要不谁也走不了……”听了这话,被卡在车门边的我差点哭了。

我又冷又没带雨具,而且再等下一辆车肯定会迟到的。

这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大家都别急,孩子在风雨中等了好长时间了,她还要上学,可别耽误了功课,还是我先下去吧。

”又是那位老爷爷!老爷爷挤到车门,扶着栏杆,艰难地迈下车梯……最后,还不忘把我往上推了推。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化实为虚 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

化实为虚虚实结合——实题写作的必备技巧实题写作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一定的主题,按规定的字数写出一篇文章。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题写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它在高考中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不仅如此,实题写作也是很多企业招聘时会重点考察的一项技能,因此,能够扎实的掌握实题写作的技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实题写作的一种基本技巧,“化实为虚、虚实结合”通常被认为是实题写作的基础。

其实,实题写作中的“化实为虚”指的是文章要用比较省略、简洁的语言表达,以节省论述篇幅;虚实结合则指带有图片、表格、图表等图文元素,以形象地表达文章中的某些概念。

如何运用“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来完成实题写作?首先,在确定文章主题之后,考生应该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的调研,收集有关文献,同时也要积累一定的实例,确保所写的文章内容完备;其次,在组织文章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简短的句型,这样可以帮助考生节约文章的篇幅,使文章更加紧凑;最后,考生要在文章中积极插入合适的图片、图表和表格等图文元素,以便于形象地表达文章的某些概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另外,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还可以反映在文章的结构上。

确定文章的结构是完成实题写作的关键,也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考生要注意,特别是正文的结构要尽量简洁的,文章的开头结尾要突出主题,在文章中要用省略句和词语来表达观点,使文章更加紧凑。

以上就是实题写作中“化实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技巧的相关内容,其实,实题写作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比如拟人技巧、代入感技巧等。

考生们在复习实题写作时,要多加练习,熟悉不同技巧的运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总结出符合自己习惯的技巧,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只有这样,考生才能更好的完成实题写作的任务,写出符合要求的完美文章。

中考作文化虚为实的写法

中考作文化虚为实的写法

中考作文化虚为实的写法
《中考作文的小技巧》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说说这中考作文里化虚为实的写法。

就拿那次我去爬山的事儿来说吧。

那山啊,老陡老陡啦,看着就犯怵。

我一开始心里头就想着,哎呀,这山咋这么难爬呀。

这山对我来说那就是个抽象的难事儿呀。

可我还得往上爬呀,不然不就白来了嘛。

我就一步步地走哇,刚开始还行,挺有劲儿的,可没一会儿就累得够呛。

这时候我看着脚下的台阶,那可不是普通的台阶嘞,那每一级都是我的挑战呀!我把对爬山的那种难的感觉,具体到了这一个个台阶上。

我就想着,征服了这一级台阶,就离山顶近了一点。

慢慢地,我不去想山有多高多难爬了,就专注在眼前的这几级台阶上。

嘿,还真别说,爬着爬着就到半山腰啦。

这时候我已经满头大汗啦,腿也发酸。

我看着周围的树木,这些树木以前我可能都不会特别留意,可这会儿我觉得它们就像是我的伙伴一样,陪着我一起在努力爬山呢。

我把那种疲惫和坚持的感觉,也都和这些树木联系起来啦。

我看着它们在风中摇晃,好像在给我加油打气呢,就感觉自己又有劲儿啦。

终于到了山顶,哇,那种感觉太棒啦!我从一开始觉得爬山这个事儿好难好抽象,通过一路的具体感受,一步步台阶,一棵棵树木,把这种抽象的东西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体验。

所以呀,咱写中考作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别光说些虚的,得把那些模糊的感受变成具体的东西,就像我爬山一样。

这样咱的作文才能生动起来,才能让读的人有切身体会呀。

嘿嘿,大家可一定要记住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记叙文笔法出新常用方法之一“化实为虚,以虚写实”这是一种基本作文笔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以虚写实”的经典,“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他把现实问题及个人见解融在了具体的故事中,寄托在具体人物身上,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有无尽的艺术魅力。

何为实写?素材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客观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的描写。

何为虚写?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不是生活的实录,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的产物。

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例如神仙鬼怪世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因此,虚构是作家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的一种手法。

只有经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照搬进作品,这是犯了“自然主义”的错误,文学创作中是不提倡的。

因为它一般是不能动人、不耐咀嚼的。

于是就需要加以“虚构”,使人物和事件集中、典型化。

学生在写作文学作品类文章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

但是,“虚构”不是凭空捏造;想象,也不是胡思乱想。

虚构与想象都有原型,都要源于生活,“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用“艺术真实”代替了“生活真实”,作品所概括的内容和揭示的意义就深广得多了。

虚题实写,可以扩展题意,拓展思路,挖掘题目的现实意义;实材虚写,可以陈材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展现艺术性。

城市羔羊城市每天都有意外的事情发生。

今天,在市中心碧绿的圆草坪上,就出现了一只雪白的羔羊。

她的飘荡着山野气息的眼神,第一次闪现出犬牙参差的楼厦以及纵横交错的车流。

起初,她似闯入一条不曾啃过野草的峡谷,环视这样的悬崖,顾盼这样的溪水,颈上的两个小铃铛欢快地碰来碰去,还甜甜地叫唤两声,露出少女的天真。

她甚至试着走到草坪边缘,探头嗅嗅来去匆匆的车影,仿佛那是涓涓流水,可以解渴,可以照亮她可爱的模样。

然而她渐渐发现这里的草干枯单调,又短又碎,也没有花朵,连她的小蹄尖都遮不住,吃起来无滋无味,山坡上的草叶多鲜美啊!这里的声音杂乱,山坡上的声音多悦耳啊!山坡上的风吹到身上像水洗一样,越吹越白越洁净,而这里的风恰恰相反,而且没有憩息的树阴……同时,她感到了处境的危险,比有一天遇见了饿狼还严重,因为那一刻她可以奔跑,跑到羊群那里,羊群那里有牧人。

但现在,就她一个。

她“咩咩”地叫了几声,惶恐地张望。

她的语言只有她自己听得懂。

这是一座孤岛,除了脚下这些小市民化的草,她成了岛上唯一的求生者。

她怎么来到了这里?城市的草是不允许长高的,长高了叫荒草,要毫不客气地清理掉,不然会生出野花,生出飞叫着的昆虫,比如蟋蟀、蚂蚱——那不乡村化了吗?城市的草卑微低矮,直白一律,就那么浅浅一层薄色,看上去平平淡淡,不让你产生任何奇思异想;踩上去软软绵绵,从不留有步步芳菲的浪漫:含蓄什么?深沉就别在这里。

这些草从老远的地方一块块买来,曾随阵雨般的流行音乐一起,润染过一片片苍白的心灵。

但日升月落,也就不再新鲜。

你见过失却魅力的情人的瞳眸吗?正是如此茫然。

而今日,因了这只明亮的羔羊,它竟闪射出前所未有的奶汁般的神采。

毫无疑问,这只羔羊吸引了众多的注目和议论。

有人还端起油光光的猎枪向她眯起一只血红的三角眼。

“哦,像个天使!”“哟,迷途的羔羊啊。

”“很危险了,哼,说不定会叫车碰死。

”“可惜太小了,还不够一顿涮羊肉。

”“谁叫这家伙馋哩,啃草啃到城市里来了,这不是破坏绿化吗?”“它一定渴了,真可怜。

”“倒有些诗意。

”……四周都是路,可没有她的一条。

日头西沉,到了归卧家园、品味甘草的时刻。

然而今天,她连回忆的权利都不存在。

她等待着,她要趁夜色快快奔跑!奔跑!什么时候找到了野草,生命才能获救。

黑夜来临,她能寻到归去的来路吗?而且,不到最终的一刻,红唇绿眼的城市不会终止纵横。

何况,城市的夜路并不好走。

她的心可以舒展在崎岖坎坷的旷野,却不敢透露给宽阔平坦的城市。

不过别担心,这羔羊原来只是一尊白石雕像。

她不会走动,不会饥渴。

如果有人打碎它,也听不到痛苦的惨叫,看不见可怕的流血。

感谢上帝。

风雪夜归何蔚萍早归者与晚归者的心理是不一样的。

她是个晚归者,街上早已冷冷清清,多的是风、是雪、是脚印。

拐过这个弯,就可以看到大门了,她觉得心跳得很急,但愿不要关。

但愿……她觉得手脚冰凉。

在大街的拐弯处,在雪花萦绕的惨淡的灯光下,大门紧紧闭着。

她拉紧了围巾,向目所能及的地方张望了一番,希望大院里还有一个跟她一样晚归的人。

但一个也没有。

〖这环境描既点明题目中的“风雪”,交代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又暗示“她”感受到的人际环境的寒冷;又渲染了凄清死寂的气氛;既烘托了人物孤寂焦急的心情;又以风雪中的寒冷与屋内的温暖构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夜归人内心的焦急和凄凉。

〗只得叫门了。

她绕着墙走过去。

叫谁呢?金娣是她最好的朋友,可上个月出嫁了,要是上个月看这场电影就好了,她立刻觉得自己很好笑。

算了,叫刘安婶吧。

在大院里,打招呼数她最亲热,可她嫌这胖老婆子势力,平常是不大搭理她的。

那是好多年前了,她读完高中被下放,妈妈难过得哭了,刘安婶却说:“你下放以后就是贫下中农了,以后生伢儿也是贫下中农了。

”后来她招工回城。

这刘安婶对她并不坏,可她总是忘不了那句话。

不能叫她,再说,既然平时没交往,现在叫人家也不合适。

那么只好叫马平平了。

这个14岁的男孩,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跟姥姥住。

打小时候起,他就总缠着她讲故事,她也不叫他失望。

她瞅准了平平家的方向,她像是第一次发觉,墙头怎么那么高哇!声音该传不进去吧?唉,就传进了又能怎样呢?14岁的孩子,哪怕在旁边敲大鼓也不会醒的。

那就叫平平姥姥吧。

那是最慈祥不过的老太太了,全院里也就她最关心她的婚事,三天两头要给她介绍对象。

但她却“对”得怕极了。

那些衣冠楚楚的小伙子的审视的目光,能把她的人看矮了一截,她心里很痛切地感到了悲哀,她在广阔天地里磨去了最美好的年华。

人说,十七十八无丑女,可她,已经30岁了,如果再年轻5岁,哪怕3岁呢,她也一定要争取一下。

她并不笨,可现在,都晚了,就像是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经关上一样。

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

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

可是,叫这位60岁的老人深更半夜又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她觉得很冷。

才发现雪很大,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

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

她眼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着篮子的中年人。

但他丝毫没有拐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

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

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

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

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这一情节的设置使故事有了一点波折,增添了情趣。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

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

她发誓,不管开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她)很好。

她终于放开嗓子,并用手去捶,“开下门——”吱的一声,门开了。

〖结尾妙处赏析:①突出主题:说明有人留门,表现人间并不像夜归者所揣想的那么冷。

②蕴含深意:人们常常在心理上虚掩着一道门,轻轻一推即可打开,那面就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③巧妙情节: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故事有了更深的意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想象空间。

〗【笔法点评】“当你拉开了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时,你就会陷入孤寂。

”作者把这个道理放在了“她”的身上,精心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生活横截面,主要以夜归者站在院门口短时间内心理活动的描述为手段形象地表现了这一观点,妙用了“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笔法。

伤心儿女母亲躺在医院的床上,双目紧闭,嘴唇乌紫。

她中风的脑子迷迷糊糊的。

已经三天了,前两天,母亲的床前是没有人的,而今天,她的三个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齐了。

老大一脸横肉,倚着床,盯着母亲,眼里是一种攫取的光。

小弟小妹各有心事,又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记忆移植。

”顿时,三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他们三个将要被移入母亲的记忆。

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事,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三人以前从未照顾过母亲,对母亲的财产谁也不知底。

于是就有下面的故事。

“记忆移植完毕。

”一个声音叫道。

三个人睁开眼,立即在大脑里开始了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满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老大心想,这样陌生,却又熟悉。

当自己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走,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里,他休养了一年。

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房。

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进这门槛。

小妹开始了“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一个血糊糊的孩子,可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

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九九八十一天,血淤散尽后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说过我小时闭着眼睁不开,原来是这样,小妹的心一阵抽搐,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

小弟脑海中闪出这样一幅图景:在自己家里,媳妇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却在门边的一张小凳上,手里一个洋铁碗。

媳妇不时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这大约是去年冬天,母亲来我们家住的那些日子,我忙得不着家,原来小蓓是这样对母亲的。

难怪有天回家看见母亲在擦眼睛,我问她,她还说没什么。

三个人都在“回忆”中泪眼矇眬。

他们同样都“回忆”到了一个大包裹,土里土气的没见过。

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打开老屋的门,找到那个包裹,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包里是一双双崭新的保暖鞋,大大小小的,红红蓝蓝的,他们用哽咽的声音数着:“一双,两双,三双……”【点评】这是一篇满堂喝彩的满分佳作。

首先,角度奇特。

通过“记忆移植”,把幻想和现实接通了,“幻想”的情节和细节,却反映着现实生活中深刻的伦理道德问题。

其次,情节奇特。

三个不孝的儿女,原想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摸清母亲遗留下来的家底,可是在母亲的记忆里,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

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

巧置“包袱”,悬念迭出,使情节一波三折。

再次,通过局部的肖像描写,以此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三个儿女的不孝便通过“眼睛”这个“窗口”呈现出不同状态:“眼里是一种攫取的光”,是贪婪的心理;“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是自私的心理;“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则是凶狠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