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课《放牛山歌》教案

合集下载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放牛山歌》教案03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放牛山歌》教案03

《放牛山歌》教案教学内容:学唱《放牛山歌》, 初步了解山歌,掌握山歌的风格。

教学目标:1、通过视听结合法学习,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山歌《放牛山歌》。

2、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体验四川方言“哟啥、哟喂”、“哥儿啰喂”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4、了解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

5、对歌曲进行创编成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注意四川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

难点:1、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时值的把握。

2、音乐创编活动。

教学准备:课件畅言资源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用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山歌,让学生找出歌曲中歌词的特点。

如歌词中的“罗儿、朗朗采光采、朗罗”等衬词。

解释衬词的作用:它一般多用于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中,用上衬词,可以抒发人的情绪、协调劳动时的节奏、烘托气氛。

刚才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人们在砍柴时唱的山歌。

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的)对,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我们的手创造出来的。

下次的劳动课,我们可要积极的劳动,因为劳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二、新课1、初听、发声练习打开畅言资源,初听《放牛山歌》旋律(伴奏)。

生随老师律动。

师:那这些动作都是跟什么有关系啊?抽生答。

师:跟农村劳动有关系。

虽然现在是冬天了,但是春天和现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农村,好不好?师一边讲解,一边粘贴一些图片(太阳、牧童、牛儿、花朵、青草)同学们看一看,多美啊!其实小牧童啊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儿呢!你们听听是什么歌儿?师弹琴唱:哥儿罗喂,哥儿罗喂。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

(半度上行、下行)师:(指黑板)春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这让老师想起一首儿歌:太阳出来照北岩,赶着牛儿上山来,背上背个大背篼,又放牛儿又捡柴。

太阳伯伯西山落,牛儿吃得肥又壮,背上背篼挑担柴,赶着牛儿回村庄。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课《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课《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课《放牛山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牛山歌》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放牛娃在山坡上放牛、唱歌的情景,体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歌曲为2/4拍,结构简单,旋律明快,富有童趣。

教学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感受山歌的风格特点,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曲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自主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山歌风格的音乐还比较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山歌的风格特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2.学会歌曲《放牛山歌》,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

3.通过小组合作、合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山歌的风格特点,准确演唱歌曲。

2.音准、节奏的把握,尤其是衬词部分的合唱。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引导学生模仿和跟进。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歌曲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合唱效果。

4.视听结合:欣赏山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山歌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视频等。

3.乐谱:每人一份《放牛山歌》乐谱。

4.教学道具:模拟牛、草原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放牛娃在山坡上放牛、唱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简要介绍山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放牛山歌》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歌的风格特点。

学生跟唱,体会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练习,重点关注衬词部分的合唱。

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合唱效果。

小学音乐人音三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第4课放牧-放牛山歌教学设计xin

小学音乐人音三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第4课放牧-放牛山歌教学设计xin

《放牛山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视听结合法学习,能用高亢、嚓亮的声音演唱山歌《放牛山歌》。

2、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体验四川方言“哟啥、哟喂”、“哥儿啰喂”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4、了解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

5、对歌曲进行创编成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形式。

二、重难点1、能用高亢、嚓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注意四川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

3、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时值的把握4、对音乐进行表演和创编活动。

三、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ppt 1).师生问好歌;1 .构音阶练习;(二)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去走进大山里,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吧!(视频播放PPT2)你们刚刚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放牛的人们,孩子们在唱歌。

)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是的,这些孩子们在他们的家乡唱歌呢!像这种在大山里唱歌的方式,我们称为山歌。

(PPT15)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我们祖祖辈辈传唱下来的四川山歌。

《放牛山歌》,我们一起去听听吧!(三)初听歌曲《放牛山歌》问:这首歌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是的,这首歌曲高亢,明亮,活泼,愉快, 给人一种心情舒适的感觉。

下面让我们去听听歌里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吧?(上山,放牛,捡柴)他们在山里辛勤的劳动着,同学们听得很认真。

这首歌里还有些歌词很特别,很有意思,让我们再来听听吧!(四)第2次听《放牛山歌》有哪些歌词听起来很特别呢?(哟啥!哟喂!哥儿啰喂!那个!等)对,这是我们四川山歌独有的特色,四川青山绿水,气候宜人,自古以来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祖辈们给我们传承下来了许多文化,四川话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用四川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些歌词。

(注意四川话的语气和语调)嗯,很有四川话的味道。

(五)形象的朗读歌词。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伴奏《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伴奏《放牛山歌》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伴奏《放牛山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牛山歌》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歌,收录在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

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放牛娃在山坡上放牛、玩耍的欢乐场景,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节奏简单,旋律易于掌握;第二乐段节奏稍复杂,旋律起伏较大。

歌曲伴奏采用简单的民谣吉他伴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表现空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能够识谱、唱谱。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音乐极大的兴趣,善于模仿和创造。

但部分学生音乐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放牛山歌》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音乐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3.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第二乐段的节奏和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在这部分多加练习。

2.培养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音乐表达能力,使他们对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集体教学法,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歌曲的韵味。

2.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3.采用示范法,教师为学生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模仿。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放牛山歌》的乐谱,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料。

2.准备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以便播放歌曲和伴奏。

3.准备教学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放牛山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歌曲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放牛山歌》,包括歌曲的背景、作者以及歌曲的特点。

展示歌曲乐谱,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放牛山歌人音版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放牛山歌人音版

4放牛山歌一、教学目标1聆听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感受四川民歌高亢、粗犷的音乐特点。

2能用高亢明亮的声音和愉快的情绪演唱《放牛山歌》,体会山歌的特点。

3在聆听和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难点:歌曲节奏的正确掌握三、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师:你们知道我们住在哪个省?(生:黑龙江省)你去过黑龙江以外的地方吗?(生:答)今天就跟着老师领略一下四川的风光.活动2【讲授】聆听二、播放四川画面,(背景音乐《放牛山歌》)师:四川美不美?你都看到什么了?(生:答) 自古以来,四川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他们勤劳勇敢,聪明灵活,热情泼辣,朴实善良,爱听高亢的川剧,喜爱大米和麻辣味食物,四川更有其特色的艺术,有我们看到的四川皮影戏、木偶戏、糖画、等等,画面上的这个人在干什么呢?(生答)尤其爱唱山歌。

活动3【活动】演唱读词1导入:其实四川的孩子们也特别的爱劳动,他们都干什么呢?2齐读儿歌3说出歌曲内容4教师范唱5读带有衬词的儿歌演唱歌曲1完整聆听歌曲(播放歌曲范唱,带图片的)2教师再次范唱3学生随琴,(用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唱一唱)4师生接龙演唱5解决重难点:(找到不准的一句,教师教唱)6学生单独唱(会唱的学生起立唱一唱)7歌曲处理:8学生领唱(可以几名学生一起领唱,教师提示一领众合)活动4【讲授】学习歌曲《放牛山歌》四、学习歌曲《放牛山歌》1导入:其实四川的孩子们也特别的爱劳动,他们都干什么呢?2齐读儿歌“太阳出来照北岩,赶着牛儿上山来,背上背个大背兜,又放牛儿又捡柴。

”师:出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歌曲《放牛歌》3说出歌曲内容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教师范唱:听听我在歌曲中加入了什么呢?生:衬词师:和《太阳出来喜洋洋》一样,歌曲中也出现了衬词,让歌曲变得怎样了呢?(更加活泼、生动、形象)5读带有衬词的儿歌师:什么字出现的多?说一说方言“啥”的读音活动5【讲授】演唱歌曲五、演唱歌曲1完整聆听歌曲(播放歌曲范唱,带图片的)2教师再次范唱师:慢唱,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旋律3学生随琴,(用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唱一唱)4师生接龙演唱5解决重难点:(找到不准的一句,教师教唱)6学生单独唱(会唱的学生起立唱一唱)7歌曲处理:师:引导学生感受牧童在山坡上放牛的快乐心情,想象自己就在山坡上而不是在教室里,你会怎样唱,怎样呼唤你的小伙伴。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课《放牛山歌》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课《放牛山歌》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课《放牛山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牛山歌》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第4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描绘了放牛娃在山上放牛、嬉戏的情景,展现了孩子们无忧无虑、活泼开朗的性格。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简洁明了。

歌词采用了方言,更具地方特色,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方言歌词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应针对这一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放牛山歌》,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方言歌词理解。

2.歌曲旋律的掌握。

3.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内容。

3.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

4.情境教学法:创设放牛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氛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音频、视频、图片等。

2.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道具:草帽、牛角等。

4.分组标识: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放牛娃的标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放牛山歌》音频,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氛围。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歌词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过程中,教师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

3.操练(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每组选择一个放牛娃的标识。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节奏等问题。

期间,教师可采用互动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歌唱技巧。

人音版三年级上册音乐-4.1放牛山歌【教案】

人音版三年级上册音乐-4.1放牛山歌【教案】

《放牛山歌》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表现农村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进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用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出山歌的特点。

3、认识1、2的唱名和二分音符。

二、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演唱歌曲,体会山歌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复习歌曲《草原上》师:同学们柔和的歌声让老师仿佛来到了宽广的大草原。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瞧,四川的小朋友已经用歌声在欢迎我们了:3 2 1 │ 2 - │1 2 1 │ 6 - │欢迎你│们│欢迎你│们│2、生学习柯尔文手势3 2 1 │ 2 - │1 2 1 │ 6 - │师:那我们在1、2出现的时候加入柯尔文手势回应他们。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放牛山歌》。

(二)寓教于乐1、初次聆听,感受歌曲师: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2、再次聆听,随音乐做动作师:跟随音乐加入放牛、捡柴、赶牛的动作?歌词有什么特点?师:其实它们都属于衬词,多出现在山歌中,山歌就是在山上劳动时唱的歌曲,节奏自由,声音高亢明亮,只有这样,它的声音才会在山间传得很远,更好地抒发人的情绪、协调劳动时的节奏、烘托气氛。

3、师生齐读第一段歌词并认识二分音符师:岩、来、柴、啰、喂这些字读的时候注意它们上面的音符都是二分音符(X -),时值保持两拍。

4、生有节奏地读第一段歌词5、师弹琴生轻声分句学唱第一段师:哟、喂是四川的土语,演唱的时候注意语调和语气。

6、师范唱第一段生小声跟唱师:通过刚才的演唱你们遇到困难了吗?7、解决难学乐句8、分析歌曲师:太阳出来了,山坡上长满了青草,牧童赶着他心爱的牛儿,这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师:他边放牛边捡柴,站在山上开心的唱起了歌曲,当太阳要下山,孩子们赶着牛儿回家时的最后一句,声音应该表现?强弱上有什么变化?师:想象你就是那个小牧童正在山间快乐的劳动把第一段再唱一遍。

9、生随琴再次演唱第一段10、生随琴默唱第二段师:在心里静静的填词演唱。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4课《演唱放牛山歌》教案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4课《演唱放牛山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切分音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示范和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放牛山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准确地演唱附点音符和切分音。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音乐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通过简谱学习歌曲。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音乐”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放牛山歌》的简谱知识和唱歌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音乐学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音乐。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集体练习、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音准控制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歌曲背景,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放牛山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乡下,听到过放牛娃的歌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歌曲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牛山歌》教案
教材分析:
《放牛山歌》是一首以农村题材为内容的四川民歌。

音乐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

全曲用“6、1、2”三个音为轴心,贯穿全曲,使其具有山歌高亢的特点。

衬词“哟喂”及“啥”字地方方言的运用,使歌曲富有浓郁的四川民歌风格,从而形成了一领众和的对唱效果。

第三乐句“X X..”切分节奏的出现,使牧童在欢乐放牧时的心情得到了欢畅的抒发。

第五乐句宽松舒展的旋律唱出了“哥儿啰喂”,犹如牧童在山坡上向远处呼唤的生动情景,热情而又奔放,歌声悠扬。

最后一个乐句采用了与第四乐句同头换尾的手法,再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欢乐的情景和劳动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音乐与地区有密切的关系,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学会歌曲中重点节奏“X—;X”,能够用动作表演,并记住节拍,运用到歌曲演唱中。

3、有感情地唱好《放牛山歌》的同时,能够用四川话演唱,感受地方音乐独有特色。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歌曲中重点掌握节奏“X、X—”,能够用动作表演,并记住节拍,运用到歌曲演唱中。

2、让学生掌握歌曲中出现的“背上那背个哟喂”的节奏,并能够正确的演唱。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同时,将感情运用到歌曲中。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轻轻的闭上你的眼睛,听听看你在音乐中找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有一个地方它有孩子们说的所有一切,这儿就叫山谷,他有一种非常美妙的声音叫回音,听它来了(师范唱回音)。

生:听。

师:我邀请孩子们来做我的回音,想参加的孩子在哪?师分配小组唱高声部,中声部、低声部(师生互动)。

师:孩子们在山涧的回声真好听,听音乐看看你们把谁引来了
生:把放牛的孩子引来了,还有捡柴的孩子。

师:那放牛是怎么放的?捡柴是怎样做的?
生:表演,老师统一动作。

师:小孩放着牛儿、捡着柴,还唱着歌,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唱的是什么歌。

三、聆听歌曲。

师:他们唱的歌词好像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去读读看。

跟着老师一起读歌词,“背上那背个哟啥”重点解决。

师:谁知道有意思的歌词在哪里?
生:括号里的词。

师:对,这是我们山歌的独有特色,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心里默默地跟着演唱一次。

师:歌词有意思吧,还有更有意思的等着大家,准备了。

谁能来告诉我他们的名字
生:X—,二分音符2拍;X,四分音符1拍。

师:考考大家“X”是几分音符,几拍?
生:八分音符半拍。

四、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就将这几个节奏放到歌曲中,看看谁最先学会歌曲,成为最能干的放牛娃!老师演唱同学们打节奏。

生:打节奏。

师:孩子们节奏打得不错,但唱得怎样呢?先请大家小声的默唱一遍,再来听听谁唱得最好。

师:相信大家早知道他们放牛的心情了吧!
生:高兴,愉快。

师:那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来演唱一次。

师:孩子们唱得不错,可是“背上背个哟撒”还要孩子们一起感受一下,解决难点节奏。

生:演唱。

五、拓展练习。

师:放牛太好玩了,咦,我们还不知道他是哪的人啊?
生:四川人。

师:四川人说什么话?
生:四川话。

师:我先来唱要得不?师范唱,边唱边做动作。

生:要得。

师:我们一起来劳动?师弹琴,生演唱。

六、总结。

放牛的孩子刚才告诉我他们要回家了,我们最后一起来欢送他们吧。

边唱边走出教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