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有诰_诗经韵读_与王力_诗经韵读_用韵之比较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单项选择题温习汇总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诗经》的“二南”中应有的作品西周末至东周时。
2《诗经》中“二南”产生的域是以陕西为中线而分之。
二南北界黄河,由北向南伸展,直至楚汉3《诗经》中的“王风”都是东周以后的作品。
4《诗经》中的“郑风”都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5《诗经》的十五国风中,挖苦统治者的诗道别具一格的是魏风。
6《诗经》中的《周颂》都是西周时期的祭祀之作。
7《诗经》中的《鲁颂》都是春秋时期伯作品。
8古文经学派以为《商颂》产生于商朝。
9今文经学派以为《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宋国。
10中国古代第一部自觉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是段玉裁《诗经小学》。
11清朝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是陈焕《诗毛氏传疏》。
12能够打破今、古文家法之争,亦无汉、宋门户之见,从音韵、训诂入手,独见功力的清朝《诗经》研究之作是马瑞辰《毛诗传通释》。
13清朝今文《诗经》研究中体例严谨周详、利用前人功效丰硕赅博、以搜辑完备而著称的集大成之作是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14清朝《诗经》音韵研究中最为完善的高作是江有诰《诗经韵读》。
15清朝《诗经》研究中以辨名物训诂、考订山川器服制度为主的研究高作是王夫之《诗经稗疏》。
16重在《诗》的应用的赋诗言志时期是春秋时期17著书引《诗》时期为战国时期。
18两汉《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19两汉时期,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学研究广漠天地的缘故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0两汉时期,推动《诗经》研究,形成《诗经》第一个高潮的缘故是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21成为汉学《诗经》的里程碑式,代表隋唐五代《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的是作品是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22代表宋学《诗经》最高研究水平的里程碑式的高作是朱熹《诗集传》。
23开启《诗经》音韵学至先秦古音研究的是陈第《毛选古音考》。
24从纯文角度欣赏评论《诗经》、开拓文学研究新天地的清人戴君恩《读风臆评》。
25二十世纪前期开始以马列主义观点研究《诗经》的学者是郭沫假设.26二十世纪第一名为《诗经》作今译的学者是郭沫假设。
读《诗经韵读》

读《诗经韵读》 傍晚,拿出新买的《诗经韵读.楚辞韵读》(王⼒先⽣著),浏览了其中的《<诗>韵总论》、《<诗经>韵例》两⼤部分,惊叹先⽣学问之⼴博,鄙薄我等之浅陋,深感汗颜!然虽是浏览,亦有所获。
其⼀,对先⽣的《对叶⾳说的批判》甚为赞同,扭转了以往的⼀些误解。
“叶⾳”(叶读“xie”,同“协”)的意思是说写《诗经》的⼈的语⾳和后代⼈是⼀样的,《诗经》许多地⽅的押韵是和谐的,只有少数地⽅不和谐,那就要把某字临时改成读某⾳,以求和谐。
“叶⾳”说⼤约产⽣于宋代,以朱熹为代表,认为《诗经》中有些应该押韵的,但按今⾳(宋时⾳)来读却并不押韵,于是便认为要临时改成读某⾳。
他还在他所著的《诗集传》和《楚辞集传》⾥都⽤了“叶⾳”说,并做了很多注解。
这是他不懂古⾳之故。
明末第⼀个反对“叶⾳”说的是陈第,他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有转移,亦势所必⾄。
”因此,对于本应押韵的,但今天读来却并不押韵的,⼀个很⼤的可能就是因为语⾳发⽣了变化,若按古⾳来读,肯定押韵。
其⼆,初识《诗经》⽤韵位置的有关情况,且很多值得借鉴。
⾸先是《韵在句中的位置》讲了三个问题。
第⼀,关于韵脚,韵⼀般⽤在句尾,所以称韵脚。
在这⼀点上,古今⽤韵是⼀样的。
第⼆,关于虚字脚,如果句尾是⼀个虚字,韵就常常落在倒数第⼆字上,这样就构成了“富韵”,因为句尾虚字本来已经可以押韵了,但是同字押韵还不够好,所以要在再加韵字,实际上构成了两字韵脚,所以叫“富韵”。
在《诗经》中,虚字韵脚主要有14种:之字脚、兮字脚、矣字脚、也字脚、⽌字脚、思字脚、忌字脚、只字脚、焉字脚、哉字脚、与字脚、乎字脚、我字脚、⼥(汝)字脚。
第三,关于韵与⾮韵,即《诗经》押韵的⼏个原则。
⼀是⼤停顿处不能⽆韵。
所谓⼤停顿处,就是⼀个语法句的终了。
旧说所谓“句”,往往不是语法上所谓“句”,⽽只是半句(我们⽤逗号表⽰);只有⼤停顿处才是语法上的⼀句(我们⽤句号表⽰)。
⼀个语法句终结处,除了罕见的例外,总是要押韵的。
论江有诰《诗经韵读》之成就与不足

论江有诰《诗经韵读》之成就与不足荆兵沙;曹强【摘要】通过深入研究江有诰的<诗经韵读>发现,其中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失误中还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首次以韵读形式系统地展示出<诗经>的用韵情况;2.对<诗经>用韵研究多有发明;3.在处理<诗经>"合韵"上成就颇多;4.订正了段玉裁、王念孙等研究<诗经>用韵的诸多纰缪;5.能以音变理论审视<诗经>的韵脚字;6.分古韵为二十一部,对上古韵部体系的建构贡献良多.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对某些篇章用韵体例的理解错误;2.在<诗经>"合韵"处理上有缺失;3.韵字注音理论认识上有缺失;4.早期对上古声调的认识错误.【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2【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江有诰;《诗经韵读》;成就;不足;影响【作者】荆兵沙;曹强【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3江有诰,字晋三,号古愚,清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
他认为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等人所定的古韵部类的多寡与平入相承的关系都不尽与《诗经》音、《楚辞》音相合,于是继承段氏研究《诗经》韵的方法,将《诗经》305篇一首一首地分析其中的韵脚,审查其韵部,写成《诗经韵读》。
《诗经韵读》是江氏研究古音学的核心材料,也是研究古韵必读之作。
其中包含江有诰诸多古音学的理论,同时也是其古音学理论的具体实践。
考察、分析和研究《诗经韵读》,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江有诰古音学的理论,重新认识江有诰的古音学成就,而且对清代古音学的研究大有裨益。
我们以江有诰的《诗经韵读》为基础,旁及其《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廿一部谐声表》、《唐韵四声正》和《入声表》等著作,深入挖掘原材料,并与段玉裁的《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王念孙的《古韵谱》和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等进行穷尽式地比较,总结归纳江氏的《诗经韵读》的得失。
历代音韵学家述评

著名音韵学家述评汉语音韵学是传统小学三个分支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前人在缺乏国际音标等方便的标注工具的条件下,以他们非同寻常的智慧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目前,汉语音韵学已经成为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的重要工具。
就汉语言文字学这门学科来说,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是训诂学的工具,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
昔孔子论政以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故为政在人。
”同样,可以说“为学在人”,一门学问的发扬光大,跟前贤的发明分不开,前贤的贡献不可磨灭。
今择取历代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音韵学家数人,上起顾炎武,下讫王力(瑞典国高本汉因功绩卓越,虽非吾国人,亦并收入),述其学绩,评其优劣。
王国维在《周代金石文韵读序》云:“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
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之人、后无来者可也。
”王国维对顾炎武讫江有诰等人取得的成就给以极高的评价。
顾炎武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在音韵学方面,他的《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合称《音学五书》),《韵补正》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清代语言学,顾炎武开其端,其后人才辈出,语言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展。
顾严武在音韵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在古音学部分,顾氏是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人。
顾氏注重“采铜于山”,搜集、整理、鉴别、选别原始材料,反对“废铜铸钱”,抄袭第二手材料,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
曹强:论江有诰对_诗经_合韵_处理之得失

曹强:论江有诰对_诗经_合韵_处理之得失曹强:论江有诰对_诗经_合韵_处理之得失(2013-08-18 16:50:15)内容提要本文採用统计法,穷尽式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中的“合韵”。
江氏窗际言《诗经》“合韵” 者共93次,其中通韵64次,17种类型;合韵19次,11种类型;借韵10次,5种类型。
江氏对《诗经》“合韵” 处理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其成就表现在四个方面:1.指出或考证“合韵”字的异文;2.掊出“合韵”字的校勘问题;3.以音变理念审视某些“合韵”现象;4.参照“合韵”,修正段氏十七部的排列次第。
江氏对《诗经》“合韵”的处理得大于失,其成就对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合韵”説是对段氏“合韵”説的继承和发展,他剔除了段説不合理的内涵,而给予更科学、更简洁的解释,使“合韵”説更具説服力。
关键饲江有诰《诗经韵让》通韵合韵借韵六朝人在诵读前代韵文时,觉得不押韵处,往往改读字音,以求和谐。
这种办法,晋徐邈称之“取韵”,北周沉重称其“协句”,唐顔师古曰“合韵”,但这些都并非清儒所言“合韵”之义。
清人段玉裁创“合韵”之説,他(段玉裁,1988:830)认爲凡与今韵异者,古本音也;其于古本音有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
”并在《答江晋三论韵》中指出:“合韵之説,浅人以今韵与古不合而名之,僕则以古与古不合而名之。
”(江有诰,1993:4)段氏“合韵”之説影响了有清一代的学者。
清人江有诰于“合韵”説,亦有不少真知灼见,他(1993:22)在《诗经韵让》卷首的《古韵凡例》中指出:“古有正韵、有通韵、有合韵①。
最近之部爲通韵,隔一部爲合韵。
《诗经》用正韵者十之九,用通韵者百中之五六,用合韵者百中之一二。
计三百五篇,除《周颂》不论,其国风、大小雅、商鲁颂,其诗一千百有二章,通韵六十见,合韵十馀见,不得其韵者数句而已。
知其合乃愈知其分。
即其合用之故,而因以知古部之次第,并可知《唐韵》误合之由。
”江氏“知其合乃愈知其分,和段氏所谓‘谓之合而其分愈明,有权而经乃不废’之説若合符节。
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诗经韵例的一些见解

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诗经韵例的一些见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为研究上古音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研究《诗经》的用韵内容主要分为两点:韵例形式和通韵合韵形式。
而其中韵例分析尤为重要。
所谓韵例指的是押韵的条例,形式,格例以及规则。
在古代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过韵例问题,如宋代项安世的《项世家说》卷中就有《诗句押韵疏密》和《诗押韵变例》讨论韵例问题,到了清代顾炎武和江永等人也对韵例格式有一定研究。
由于受宋代叶音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难免具有“韵例不明而强韵于我”的不足,如今王力先生对韵例做了全面的研究,总结了古人的不足之处。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诗经》韵例作了以下的分类:第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分为:(1)句尾韵,即每句句尾用韵。
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憂。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邶风·柏舟》)(2)非句尾韵,如句尾是一虚字,韵就落在倒数第二字上从而构成“富韵”。
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卫风·河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硕人》)第二,从一章中所用韵数来看分为:(1)一韵到底。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邶风·静女》)(2)换韵。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部)?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鱼铎合韵)?式微式微,胡不归(微部)?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侵部)?(《邶风·式微》)第三,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分为:(1)句句押韵。
如: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邶风·终风》)(2)隔句押韵。
如: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小雅·十月之交》)(3)交韵。
如: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
至於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
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当然也就要了解它怎样用韵。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谈两点。
第一是《诗经》的韵例,第二是《诗经》的韵部。
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
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韵母是指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头不同的字如檀tán干gān涟lián廛chán貆huán餐cān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
(一)《诗经》的韵例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我们举几首诗作例子来说明《诗经》的韵例。
字体是黑体和下划线的都是韵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对王力先生_古代汉语_中诗经韵例的一些见解

odern chineseM9XIANDAI YUWEN2005.11语言研究YUYAN YANJIU《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为研究上古音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研究《诗经》的用韵内容主要分为两点:韵例形式和通韵合韵形式。
而其中韵例分析尤为重要。
所谓韵例指的是押韵的条例,形式,格例以及规则。
在古代已有不少学者研究过韵例问题,如宋代项安世的《项世家说》卷中就有《诗句押韵疏密》和《诗押韵变例》讨论韵例问题,到了清代顾炎武和江永等人也对韵例格式有一定研究。
由于受宋代叶音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难免具有“韵例不明而强韵于我”的不足,如今王力先生对韵例做了全面的研究,总结了古人的不足之处。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诗经》韵例作了以下的分类:第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分为:(1)句尾韵,即每句句尾用韵。
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魏风・硕鼠》)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憂。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邶风・柏舟》)(2)非句尾韵,如句尾是一虚字,韵就落在倒数第二字上从而构成“富韵”。
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卫风・河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卫风・硕人》)第二,从一章中所用韵数来看分为:(1)一韵到底。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邶风・静女》)(2)换韵。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部)?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鱼铎合韵)?式微式微,胡不归(微部)?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侵部)?(《邶风・式微》)第三,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分为:(1)句句押韵。
如: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邶风・终风》)(2)隔句押韵。
如: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小雅・十月之交》)(3)交韵。
如: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对以上分类的第二、三两项,本人认为其分类值得进一步商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氏以“资 、维 、阶 ”韵 ,“将 、往 、竞 、梗 ”韵 ,认为 是不完全交韵 ,王先生以“维 、阶 ”韵 ,“将 、往 、竞 、 梗 ”韵 ,认为“资 ”字不入韵 。按 :“资 ”、“阶 ”上古同 属脂部 ,“维 ”属微部 。脂微合韵《诗经 》中较多见 , “资 ”字可以圈作韵脚 。顾炎武也认为“资 ”字入韵 。
(17)人有土田 ,女反有之 ; 人有民人 ,女覆夺 之 。此宜 无 罪 , 女 反 收 之 。彼 宜 有 罪 , 女 覆 说 之 (《大雅 ·瞻卬 》)
江氏以“田 、人 ”韵 ,“有 、收 ”韵 ,“罪 、罪 ”韵 , “夺 、说 ”韵 ,王先生除认为“罪 、罪 ”不押韵外 ,其余 与江氏同 。顾炎武 、王念孙也认为“罪 、罪 ”押韵 。
江有诰《 诗经韵读 》与王力《 诗经韵读 》用韵之比较
曹 强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渭南师范学院 中文系 ,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 :采用统计法 ,全面统计了江有诰《诗经韵读 》与王力《诗经韵读 》的用韵 ,发现两部《诗经韵读 》用韵的差异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韵脚字入韵字理解不同 ;非韵脚字是否入韵处理不同 ;韵脚与非韵脚是否押韵理解不一 。通过 比较发现 ,王力先生《诗经韵读 》对江有诰《诗经韵读 》有匡补之功 ,他订正了江氏的诸多纰缪 ,可谓“前修未密 ,后 出转精 ”。此外 ,江氏于个别篇章的用韵的分析是正确的 ,而王先生的分析尚有商榷之处 。 关键词 :《诗经韵读 》;《诗经 》韵例 ;韵脚字 中图分类号 : H11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5744 (2009) 02 - 0020 - 06
— 21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另有四例李葆瑞先生已做过论证 [ 7 ] ,可参看李文 , 此处不赘 。
2. 江 氏 认 为 不 是 交 韵 , 王 先 生 认 为 是 , 共 有 2例。
“韵例的研究很重要 ,只有了解了《诗经 》的韵 例 ,才能更好地了解《诗经 》时代的韵部 。”[ 4 ]我们通 过穷尽式比较 ,发现两部《诗经韵读 》于个别篇章韵 例的理解不同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 韵脚字上的入韵字
韵脚是在一句的最末用韵 ,有时最末是虚词 ,韵 脚也可能是倒数第二或第三字 。
王力先生认为江氏于《诗经 》用韵 ,所定是基本 可从的 ,并说 :“我这一部《诗经韵读 》和江有诰的 《诗经韵读 》有两个不同之点 ,第一是把古韵定为二 十九部 ;第二是用音标注音 ”[ 3 ] 。我们全面比较了 江氏《诗经韵读 》与王先生之《诗经韵读 》,发现二者 除韵部多寡存在差异外 ,还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 》个别篇章韵例 的理解 、个别韵脚字的归部和异文处理等方面存在 诸多不同 。下面我们将两部《诗经韵读 》个别篇章 韵例的差异进行逐一地分析 。
(19)白华菅兮 ,白茅束兮 。之子之远 ,俾我独 兮 。 (《小雅 ·白华 》)
(18)蟋蟀在堂 ,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 ,日月其 除 。无已 大 康 , 职 思 其 居 。好 乐 无 荒 , 良 士 瞿 瞿 (《唐风 ·蟋蟀 》)
江氏只认为“莫 、居 、瞿 ”押韵 , 王先生同顾炎 武 、段玉裁和王念孙之说 , 认为“堂 、康 、荒 ”押韵 , “莫 、居 、瞿 ”押韵 ,是交韵 。按 :“堂 ”、“康 ”、“荒 ”三 字 ,《广韵 》同属唐韵 ,上古都属阳部 ,可以押韵 。王 先生将此章理解为交韵 ,是正确的 。
江氏以“藟 、弟 ”韵 ,“浒 、父 ”韵 ,认为是交韵 ,王 先生 只 以“浒 、父 ”韵 。按 :“藟 ”《广 韵 》属 旨 韵 , “弟 ”《广韵 》属荠韵 ,二字上古属脂微合韵 ,可相押 。 顾炎武亦认为“藟 、弟 ”押韵 。
(3)终南何有 ? 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 ,锦衣狐 裘 。颜如渥丹 ,其君也哉 ! (《秦风 ·终南 》)
江氏以“均 、天 ”韵 ,“维 、毗 、迷 、师 ”韵 ,认为是 不完全交韵 , 王先生只以“维 、毗 、迷 、师 ”韵 。按 : “均 ”《广韵 》属真韵 ,“天 ”《广韵 》属先韵 ,二字上古 同属真部 ,可以押韵 。
(8)昊天疾威 , 弗虑弗图 。舍彼有罪 , 既伏其 辜 。若此无罪 ,沦胥以铺 。 (《小雅 ·雨无正 》)
韵 ,“亡 、丧 ”韵 ,认为是交韵 ,王先生只以“求 、救 ” 韵 。按 :“亡 ”《广韵 》属阳韵 ,“丧 ”《广韵 》属唐韵 , 二者上古同属阳部 ,可以押韵 (本文韵字归部取自 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6,下同 ) 。
(2)绵绵葛藟 , 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 , 谓他人 父 。谓他人父 ,亦莫我顾 。 (《王风 ·葛藟 》)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 305 篇 , 包括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大量诗歌 。清人江 有诰分析《诗经 》三百篇其中每首诗的韵脚 ,审查其 韵部 ,写成《诗经韵读 》,析古韵为 21 部 [ 1 ] 。王力先 生于 20世纪 80年代又著《诗经韵读 》一书 ,全面总 结了《诗经 》的韵例 ,并逐首分析每篇的韵脚字 ,考 求其韵部 ,分古韵为 29部 [ 2 ] 。
江氏 同 顾 炎 武 、王 念 孙 之 说 , 以“鱼 、旟 ”韵 , “年 、溱 ”韵 ,认为是不完全交韵 ,王先生只以“年 、 溱 ”韵 。按 :“鱼 ”《广韵 》属鱼韵 ,“旟 ”《广韵 》属鱼 韵 ,二字上古同属鱼部 ,可以相押 。
(7)秉国之均 ,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 ,俾民不迷 , 不吊昊天 ,不宜空我师 。 (《小雅 ·节南山 》)
江氏以“事 、谋 、服 ”韵 ,“僚 、嚣 、笑 ”韵 ,王先生 认为“事 、谋 、服 ”不押韵 。按 :“事 、谋 、服 ”三字 ,上 古同属之部 ,可以相押 ,但此章还有七八句“先民有 言 ,询于刍荛 ”。“言 ”《广韵 》属元韵 ,上古属元部 , 与之部语音差别较大 。若从同篇中的各章在韵式上 有整齐趋向看 ,“事 、谋 、服 ”可以不算韵脚字 。
江氏同顾炎武说 ,以“子 、士 ”韵 ,“世 、世 ”韵 ,认 为是交韵 , 王先生 只以“世 、世 ”韵 。按 :“子 ”《广 韵 》属止韵 ,“士 ”《广韵 》属止韵 ,二字上古同属之 部 ,可以押韵 。
(15)我虽异事 ,及尔同僚 。我即尔谋 ,听我嚣 嚣 。我言维服 ,勿以为笑 。 (《大雅 ·板 》)
江氏同顾炎武 、王念孙说 , 以“威 、罪 、罪 ”韵 , “图 、辜 、铺 ”韵 ,认为是交韵 ,王先生只以“图 、辜 、 铺 ”韵 。按 :“威 ”《广韵 》属微韵 ,“罪 ”《广韵 》属贿 韵 ,二字上古同属微部 ,可以相押 。
(9)彼何人斯 ? 胡逝我陈 ? 我闻其声 ,不见其 身 。不愧于人 ,不畏于天 。 (《小雅 ·何人斯 》)
(11)虽无旨酒 ,式饮庶几 ; 虽无嘉殽 , 式食庶 几 。 (《小雅 ·車舝 》)
江氏 同 顾 炎 武 、王 念 孙 之 说 , 以“酒 、殽 ”韵 ,
“几 、几 ”韵 ,认为是交韵 ,王先生只以“几 、几 ”韵 。 按 :“酒 ”《广韵 》属有韵 ,上古属幽部 ;“殽 ”《广韵 》 属肴韵 ,上古属宵部 。幽宵合韵《诗经 》中虽有 ,但 终究语音有异 ,“酒 ”和“殽 ”字都在非语法句的末 尾 ,可以认为不入韵 ,且可以避免合韵 。
交韵 ,王先生只以“牧 、来 、载 ”韵 。按 :“车 ”《广韵 》 属麻韵 ,“所 ”《广韵 》属语韵 ,“夫 ”《广韵 》属虞韵 , “车 、所 、夫 ”三字上古同属鱼部 ,可以押韵 。
(5)薄言采芑 , 于彼新田 , 于此中鄉 。方叔蒞 止 ,其車三千 ,旗旐央央 。 (《小雅 ·采芑 》)
(一 )交韵 。所谓交韵 ,就是两韵交叉进行 ,单 句与单句押韵 ,双句和双句押韵 。江氏与王先生对
个别篇章是否交韵 ,理解不同 。 1. 江氏 认为 是交 韵 , 王 先生 认为 不 是 。共 有
21例 : (1)何有何亡 ? 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 ,匍匐救
之 。 (《邶风 ·谷风 》) 江氏同顾炎武 [ 5 ] 、王念孙 [ 6 ] 之 说 , 以“求 、救 ”
(12)其未醉止 ,威仪抑抑 。曰既醉止 ,威仪怭 怭 。 (《小雅 ·宾之初筵 》)
江氏以“止 、止 ”韵 ,“抑 、怭 ”韵 ,认为是交韵 ,王 先生只以“抑 、怭 ”韵 。按 :从语音看 ,“止 、止 ”可押 韵 ,但此章后还有“是曰既醉 ,不如其秩 ”两句 ,其中 “醉 ”字不入韵 。所以 ,从同篇各章韵式上有整齐性 趋向看 ,“止 、止 ”可以视为不入韵 。
江氏以“有 、止 ”韵 ,“梅 、裘 ”韵 ,认为是交韵 ,王 先生只以“梅 、裘 ”韵 。按 : 顾炎武 、王念孙都认为 “有 、止 ”押韵 。“有 ”《广韵 》属有韵 ,“止 ”《广韵 》属 止韵 ,二字上古同属之部 ,可以押韵 。
(4)我出我车 , 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 , 谓我来 矣 。召彼仆夫 ,谓之载矣 。 (《小雅 ·出车 》)
江氏认为首句“人 ”入韵 ,并说“合三句可作真 耕通韵 ”,顾炎武亦认为首句“人 ”押韵 ,王先生同王 念孙之说 ,认为首句“人 ”不入韵 ,只认为“陈 、身 、 人 、天 ”押韵 。按 :“人 ”《广韵 》属真韵 ,上古属真部 ; “声 ”《广韵 》属清韵 , 上古属耕部 。真耕合韵《诗 经 》中虽有 ,但语音有异 ,“人 ”字在非语法句的末 尾 ,可以不入韵 ,且可以避免合韵 。江氏以“人 ”入 韵是错误的 。
江氏以“车 、所 、夫 ”韵 ,“牧 、来 、载 ”韵 ,认为是
收稿日期 : 2008 - 10 - 30 作者简介 :曹强 (1977 - ) ,宁夏海原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