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摘要】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的特性。在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首先要遵循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然而,在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却普遍地存在着“嬉戏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任务意识不强”、“表演中幼儿语言平淡、表情单调”等主要问题。

可见,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以后也难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表演游戏的本身特性为切口,通过分析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现状,从年龄特点出发,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来组织表演游戏,以自主选择角色、自由讨论、相互模仿、分组竞赛、根据角色特点增添辅助材料、教师参与游戏、在一日活动中积累表演经验、明确任务等策略来提升幼儿表演的生动性和完整性,让幼儿在“游戏性”体验的活动中提升表演能力。

【关键词】

中班表演游戏提高表演能力指导策略

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一、问题提出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两大特点。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即首先把表演游戏看作是“游戏”而不是“表演”,那是不是重视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游戏性,就是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了呢?在现实的表演游戏开展中中班幼儿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以愉悦为游戏目的,嬉戏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任务意识不强

在表演游戏中根据幼儿行为目的程度的不同,可将幼儿角色行为分为目的性角色行为与嬉戏性角色行为。目的性角色行为是指幼儿围绕故事内容扮演角色,认真再现故事。嬉戏性角色行为是指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扮演角色,嬉戏打闹,他们玩的内容可能与故事内容有关也可能无关。

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嬉戏性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在表演游戏的最初阶段,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及角色的特点、对话等等,因而目的性角色行为较多。随着游戏时间的延续,幼儿对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感兴趣的东西逐渐增多,嬉戏角色行为也随之增多。如,幼儿会因布置场地和装扮自己而忘记了“表演”;不满足于原来的故事情节,而对情节进行任意的发挥和改编,如,在《三只小猪》中猪老大不满被大灰狼吹倒房子,就变成了“奥特曼”追打大灰狼,接着猪老二和猪小弟也都变成了奥特曼不断地追打大灰狼,最后变成了打架。

(二)以一般性表现为主,游戏时语言平淡、表情单调,不生动

幼儿的目的性角色行为分为三种:被动性表现(幼儿需要他人的提示、告知才能扮演角色或表现提前不合时宜)、一般性表现(幼儿说话语气平淡,表情单调)、生动性表现(幼儿能够逼真形象地扮演角色,他们能用夸张但适宜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等去表现角色)。而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以一般性表现为主,在角色对话中感觉像是在背对白,动作、表情、语气都显得很生硬,角色间没有真正上的交流。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中班幼儿的表演能力相对还是比较弱,在表演游戏中他既不能从嬉戏性角色行为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也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这种现象表明: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以后也难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以中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口,结合其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来阐述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二、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教师所选择的表演游戏的内容(故事)及相应的表演要求(动作、对白、表情)要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难度(任务)要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

(二)理解性原则

在自主表演游戏前应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的情节及角色间的性格特点等,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展现。

(三)游戏性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重要的活动方式,也是幼儿最易接受、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活动方式,教师应让学习内容显得生动富有趣味,以游戏的互动方式进行指导。

(四)模仿性原则

模仿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也是其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在同伴间相互模仿中、相互学习中、相互带动中得到提高。

(五)自主性原则

在表演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当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对作品或故事的理解和表现以及表现的方式方法,幼儿应当拥有自己的自由,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

三、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再现故事内容、扮演角色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段,包括语言、动作、表情、混合手段(指动作、语言、表情的综合运用)等四种方式。因此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应掌握的表演能力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语言(角色间的对白)的表

达能力;动作表情的表现能力。对于中班幼儿而言,表演能力提高的主要体现在——从嬉戏角色行为到目的角色行为的转换及从一般表现到生动表现的提升,具体体现为:表演游戏(故事再现)的完整性、角色对话的完整性及灵活性(应对能力)、动作表情的丰富性及生动性。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

表演游戏与其它游戏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表演游戏是从事故开始进入游戏的,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后续游戏的开展。但在学习故事的阶段中因有些剧本修改过,很多教师会以单一讲述故事形式进行,这样容易出现教师“教”幼儿才“学”的现象,即幼儿是在老师的提问及不断的追问下才“被迫”理解故事的,失去了其学习的主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有动力的学习才会理解的更深刻。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生动形象的画面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片、ppt等形式让孩子在感兴趣的前提下主动学习,理解故事的情节。

(二)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猜测角色对话,提高对角色对话的理解能力及游戏时语言的表达(应对)能力

在表演游戏开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幼儿会因“忘记台词”而手足无措,因此教师要加强幼儿对角色对话的理解,同时也可教给幼儿一些应对办法。如可告诉幼儿当忘记故事的对白时可以用自己语言来表述,只要意思一样就可以。当然这种应对能力的培养在表演游戏初期就应该有所体现,如,在故事学习中可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猜测角色对话,进一步提高对角色对话的理解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以分组竞赛的游戏形式提高角色对话表达的完整性

角色对话的练习巩固在表演游戏的开展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怎样的形式更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呢?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班幼儿的一个学习现象,那就是“人多胆子大”“同伴间带领作用”,另外,到了中班幼儿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因此我们可以采取自主选择角色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角色对话的练习(如,表演游戏中有8个角色,就将全班幼儿分成8小组进行角色间的对话练习),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游戏形式提升幼儿练习的兴趣,如比一比哪组幼儿语言表述的最响亮、最完整、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