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7

合集下载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目录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积聚中医临床路径

积聚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 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

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2000 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

(2005 年)2.疾病分期(1)代偿期(2)失代偿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湿热内阻证肝脾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

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 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凝血功能(4)甲胎蛋白(5)腹部超声(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说明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说明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订编制说明2015年2月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承担了《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订及临床应用性评价的工作。

通过2年多的工作,目前已形成《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专家指导组审核稿,有待专家指导组进一步审核、公开征求意见并进一步送审。

现就《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林临床诊疗指南》专家指导组审核稿形成过程做一详细说明,整个工作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启动阶段本标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王宪波主任牵头,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共14家单位组成《慢加急性肝衰竭》指南制订项目组。

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王宪波教授任项目组组长,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克伟教授任项目组副组长,并成立秘书组负责各单位的联络工作以及项目组织工作,文献及指南起草组组负责文献收集及评价及指南起草工作。

《慢加急性肝衰竭指南》项目组组成第二阶段:文献检索、评价及初稿形成以“慢加急性肝衰竭”“肝衰竭”“慢性重型肝炎”“重型肝炎”“急黄”“瘟黄”“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等作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秀优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从2000年1月到2015年10月;英文以“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traditional chinesese medicine”,“herbal-medicine”,“medicine-chinese”,“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enema”等作为关键词,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NGC)等,检索年限从2000年1月到2015年10月,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一篇作为目标文献。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3.07.006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通信作者:王宪波,wangxianbo638@163.com(ORCID:0000-0002-3593-5741)摘要: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的以黄疸急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碍等肝衰竭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短期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是其主要特征。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学属于“急黄”“瘟黄”“肝瘟”等范畴,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特效的内科治疗手段。

本指南以解决“中西医临床关键问题”为导向,工作组参考PICO(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Outcomes)原则构建ACLF相关临床问题,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在对近10年ACLF中西医结合疗效临床证据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参考最新发表的国际、国内相关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等,并广泛征求多学科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ACLF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进一步提高我国ACLF诊治水平。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诊疗准则Guidelinesfor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ChineseAssociationofIntegrativeMedicine,ChinaAssociationofChineseMedicin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orrespondingauthor:WANGXianbo,wangxianbo638@163.com(ORCID:0000-0002-3593-5741)Abstract: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isaclinicalsyndromewiththemanifestationsofliverfailuresuchasacutedeepeningofjaundiceandcoagulationdisorderduetovariouspredisposingfactors,characterizedbymultipleorganfailureandhighmortalityratewithinashortperiodoftime.Interm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CLFbelongstothecategoriesof“acutejaundice”,“scourgejaundice”,and“liverfailure”,andnowthereisstillalackofspecificmedicaltreatmentmeth odsinclinicalpractice.Withtheorientationof“keyclinicalproblems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intheguidelines,theworkinggroupconstructedtheclinicalproblemsassociatedwithACLFbasedontheprinciplesof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andOutcomesandfollowedtheprinciplesofevidence-basedmedicine.Throughsystematicre viewandobjectiveevaluationoftheclinicalevidenceconcerningtheefficacy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herapyforACLFinthepast10years,theguidelinesweredevelopedwithreferencetothelatestdiagnosisandtreat mentguidelinesandexpertconsensusinChinaandgloballyandthecommentsfrommultidisciplinaryexperts,inordertopro videguidanceandreferencefo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ACLFamongcliniciansandfurtherimprovethediagnosisandtreatmentlevelofACLFinChina.Keywords: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IntegratedChinese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Therapy;PracticeGuideline1 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ACLF)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调护等,供各级医疗机构的肝病科、传染科、消化科、急诊科、中医消化科、中医感染病科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的使用。

慢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一、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符合慢性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

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⑴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⑵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⑶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

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

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

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B18.101;103;201;202;901;902;810;811慢性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中华中医药学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2]及《中医内科学》拟定[3]。

(1)以身目、小便色黄,或迅速加深、重度乏力、纳差为特征。

(2)黄疸持续不退,色泽鲜亮或晦暗,或有呕恶、腹胀、腹痛、尿少等,或有神昏、出血等。

(3)有疫毒感染或药毒病史,或长期、大量饮酒史,或胁痛、积证久不愈者。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版)》[4]。

诊断标准: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

①血清TBIL明显升高;②白蛋白明显降低;③出血倾向明显,PTA≤40%(或INR≥1.5);并排除其他原因者;④有腹水或门静脉高压等表现;⑤肝性脑病。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2]拟定。

(1)湿热蕴毒证:起病急骤,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口干口苦或口渴但饮水不多;鼻齿衄血,或皮肤瘀斑;胁下痞块;小便短赤,大便不调或秘结;舌质红或紫暗,或舌见瘀斑瘀点,苔黄(厚)腻,脉实有力。

(2)瘀热蕴毒证:身目俱黄或迅速加深,极度乏力,纳呆呕恶,口干,尿黄赤,大便秘结,或鼻齿衄血,皮肤瘀斑,嗜睡、昏狂谵妄,胁下痞块,舌质绛红,瘀斑瘀点,舌下脉络增粗延长,脉弦数。

(3)阳虚瘀毒证:身目黄染、色黄不鲜,畏寒肢冷,面色恍白;纳差,腹胀或痛,便溏或饮冷则泻;腹水征(+),或双下肢水肿,或颜面浮肿,小便不利,或夜尿频;舌体大,舌边有齿痕,舌质淡暗或紫暗,苔白腻,或水滑,脉沉迟。

(4)阴虚瘀毒证:身目黄染、色黄晦暗,腰膝酸软,面色晦滞或黧黑;腹胀、呕恶纳少、乏力,头晕目眩,烦热口干,小便黄赤、量少,或有牙宣、鼻衄,烦躁神昏;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沉迟或沉细数。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传染科肝病科7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目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4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52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355 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360 时行感冒(甲型 H 1N1 流感)中医临床路径..............................367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临床路径.......................................370 流行性出血热(轻型)中医临床路径 (37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痰湿阻滞证痰阻血瘀,湿郁化热证湿郁血瘀,肝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ICD-10 编码:K76.001)。

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甘油三酯≤5.0mmol/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肝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瘟(TCD编码:BNW2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性肝衰竭(ICD-10编码:K72.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版)》。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湿热蕴毒证
瘀热蕴毒证
阳虚瘀毒证
阴虚瘀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瘟(慢性肝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瘟(慢性肝衰竭)。

2.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出现症状急性加重或出现新的并发症,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
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观察并记录身目黄染、口干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水、神志、行为、出血等症状或体征及其变化情况,注意舌像、脉象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项、血糖、血清电解质;
(3)血清甲胎蛋白(AFP);
(4)血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5)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清内毒素定量、细菌培养、血氨、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毒证: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2)瘀热蕴毒证:化瘀解毒、健脾和胃。

(3)阳虚瘀毒证: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4)阴虚瘀毒证:滋补肝肾、化瘀解毒。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特色疗法
(1)中药灌肠
(2)中药外敷
4.其他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症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2)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改善。

(3)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总胆红素(TBiL)降至正常值上限5倍以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准比值(INR)<1.6。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该疾病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Ⅲ期及以上肝性脑病、发生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包括感染性休克、深部真菌感染、2个部位以上感染、二重感染等)、Ⅰ型肝肾综合征,或4周内出现死亡、自动出院、肝移植、需要人工肝治疗、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治疗过程中,出现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意外、胰腺炎、肺栓塞)等,或发现合并有原发性肝癌或其他肿瘤者,退出本路径。

5.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