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20181016编辑稿)

合集下载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为什么卡萝会看起来 这样?
24
墨西哥女畫家
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 1907-1954
25
卡萝的一生充满不 平凡的境遇,其生 命旅途中所激荡的 痛苦、悲伤、愤怒、 期待、情感与爱恋, 都是她绘画是的最 大来源,并透过绘 画展现出来,也造 就她令人惊叹的艺 术生命。
我的祖父母、 父母与我
自我認識 從芙烈達‧卡蘿談起
46
卡罗用了哪些方式来表达心情?
47
站在墨西 哥與美國 邊界的自 畫像 1932
鄉土情感
48
左邊是墨西哥的大自然
右邊是工業化污煙瘴氣的美國
方式1
画面分成左右两边,同时呈现两 种心情(有時會畫兩個自己)。
49
左邊是動手 術後痛苦的 自己
希望之樹, 保持堅定 1946 生命中重大 事件
Photo (Kahlo painting on the bed) 1936
卡蘿動過無數次手術,這是她剛動完一
次手術後,躺在病床上畫畫的情形
31
希望之樹, 保持堅定
1946
生命與健康
卡蘿用左右 對比方式, 描繪她進行 脊椎手術後, 身體的痛苦, 以及希望自 己能夠堅強 的期望
32
●家乡情感
33
43
迪亞哥與我 1949 愛情
卡蘿畫下這 幅淚眼汪汪 的自畫像, 長髮捲在脖 子上好像要 把自己勒死, 頭髮再度成 為表達痛苦 的媒介。
44
1953年 Frida 在 她故鄉墨西哥的 首次畫展,那時 的她必需用擔架 抬到畫展的現場, 躺在事先安置的 床上。第二年她 就 去 世 了 ( 47 歲),留下了近 200多幅畫。其中 以自畫像居多, 她短暫而傳奇的 一生,一直另後 人驚歎不已。 45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第一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凡高自画像作品及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了解画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绘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求艺术美的积极性,从而为第二课时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二)——欣赏凡高的作品,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细致认真的观察、感受、体验凡高自画像作品的艺术形式及强烈的情感表现,了解并感受凡高自画像沿袭传统到树立独特个人风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对凡高绘画作品欣赏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欧洲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美术欣赏探求的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构建合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欣赏绘画作品的环境氛围,通过提问、发表感想、讨论等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凡高简介第二阶段:1、欣赏凡高的自画像画2、附:[欣赏与讨论]从以下作品中感受凡高当时的心情和精神世界?说说你对这些自画像艺术特色的认识?(分组欣赏并讨论后,每组选1学生回答)3、结合凡高的时代背景欣赏以上作品。

4、小结。

5、欣赏凡高其它自画像作品。

第三阶段:小结。

第二篇: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自画像的作用并尝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能力目标:从鉴赏自画像入手,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情感,能用自画像简单表达自己个性和情感。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开阔眼界,体验美术家丰富的内心以及伟大的心灵,培养热爱美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认识自画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表现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自画像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性格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我、勇于表达的创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自画像的概念与意义2. 自我观察与认识3. 绘画技巧与表现手法4. 创作实践与评价5. 优秀作品欣赏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自画像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自画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自画像的概念与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特点和性格。

3. 绘画技巧与表现手法: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

4. 创作实践:学生进行自画像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力。

5. 作品评价:学生展示自画像作品,相互评价,教师总结评价,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画像的概念、意义、绘画技巧等。

2. 示范法:教师示范自画像创作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绘画技巧。

3. 实践法:学生进行自画像创作,提高绘画能力。

4. 评价法:学生相互评价作品,教师总结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识。

五、教学资源1. 自画像作品展示:教师准备一些自画像作品,用于教学演示和引导学生欣赏。

2. 绘画材料:学生准备绘画所需的纸张、颜料、画笔等。

3. 评价表:教师制作评价表,用于学生作品评价。

4. 投影仪:用于展示作品和讲解绘画技巧。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自画像概念的理解和自我认识的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创作自画像时的技巧运用和表现力,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和情感。

3. 收集学生作品,进行定期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博物馆,让他们欣赏更多的自画像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这样一些人,我们今 天称他们为“艺术家”, 但在当时他们真正的身份 却是工匠,奴隶; 并且他 们自己也没有很强的自我 意识,因此他们自己也同 样承认这两个身份。
想象月华图的作 者长什么样子?
金农(1687~1763),号 冬心先生,浙江仁和(杭州) 人,扬州八怪之首。50岁 才开始正式作画,精于书法 篆刻,其画寓巧于拙,舍形 求神,创造出意境隽永、新 奇古朴的画风。《自画像》, 白描。形体不求比例, “布衣雄世”的傲世脱俗、 高蹈出尘形象呼之欲出。画 面典雅清丽,笔墨隽逸雅拙, 意趣横生,不失文人画的风 味。头像以白描绘成,而衣 纹则施以颤笔,凝练简洁, 纯任自然。
赵佶的书法,秀美雅致、舒畅洒脱,这种书体 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 书法独步天下,至今没人能够超越。
赵 佶 自 创 的 “ 瘦 金 体 ”
《 听 琴 图 》
在艺术家的自画像中,我们可 以看出什么?
1、他们对自己身份、社会地位、人生的 一些看法。 2、看到他们的艺术态度和艺术风格。
13岁时自画像
22岁时自画像
在丢勒的这些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出 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姿势神情)
这幅画家28岁时画的半身 肖像与真人等大,他穿着 华贵的裘皮大衣,正面望 着我们,同时把右手放在 胸前,手指着自己的心脏 部位。在那个时代,这种 神圣的正面姿态通常只用 于画基督或国王,丢勒这 样画,大概是要向人们表 明,艺术家的神奇创造力 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上帝等 同的,在人们把美术家当 作匠人的时候,他用“神 的化身”维护自己作为美 术家的尊严。
14世纪以来,社会对这些人 的定位仍然是“工匠”。 但不同于以前的是,他们自 己已经不愿把自己看做是工 匠,而认为自己是负有文化 使命的人。
场景中的自我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理解自画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幅自画像。

二、教学内容:1. 自画像的概念与意义2. 美术家与自己:分析著名美术家的自画像作品,探讨其自我表现的手法3. 自我观察与认识: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深入了解自己4. 绘画技巧学习:教授基本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5. 创作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一幅自画像,展示并进行互评、师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画像的概念、意义以及绘画技巧的学习。

难点:学生能够独立观察自己,准确表现自己的特点,以及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自画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画像的概念、意义及绘画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美术家的自画像作品,引导学生探讨自我表现手法。

3. 实践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画像创作。

4. 互动教学法:学生之间进行作品展示、互评,教师进行点评。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自画像的概念、意义,美术家的自画像作品,以及绘画技巧的讲解。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铅笔、橡皮、水彩笔等。

3. 准备白板或黑板,用于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点评。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画像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自画像的概念、意义及绘画技巧,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家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著名美术家的自画像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家如何表现自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自画像的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点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师评,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表现自己,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识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掌握自画像的基本技巧,提高绘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画像的概念与意义2. 自我观察与自我分析3. 自画像的基本技巧4. 创意表现与个性化5. 作品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画像表达自己的特点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自画像的基本技巧,创意表现自我。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自画像作品、绘画材料、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绘画材料、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自画像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与意义。

2. 自我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3. 基本技巧讲解:教师讲解自画像的基本技巧,如比例、线条、色彩等。

4. 创意表现与个性化: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现自我,如服饰、道具、背景等。

5. 作品创作:学生动手绘制自画像,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欣赏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评价。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反思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一幅自画像作品,下次课程进行展示。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分析教学效果,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

10. 课程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或展览,提高绘画能力,展示自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分析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表达了自己的特点和情感。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意表现、技巧运用和自我表达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家工作室,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自画像表达自我。

3.2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

3.2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高中美术美术鉴赏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教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内容主要是美术家的自我认知以及和社会的关系,所以本课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家如何认识“自我”的问题。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在生活的情景里发现艺术之美。

教材用三组美术作品反映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展示了美术家从无意识的自我认同到追求完整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所走过的漫长道路。

(二)学习目标1、审美感知:兴趣-理解-创造,从对唤起学生自我意识入手,结合各种形式的自画像的分析和讲解,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身心状态,加深学生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表现,进一步结合自身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2、创意实践: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在自画像中表现自我的,并能通过本课的欣赏让学生尝试着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

3、艺术表现:结合艺术家的自我认同和表现方法,让学生也进行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4、文化理解:激发学生对肖像绘画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走进艺术大师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

(三)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案学生:教材、白纸和笔(四)课时一节课40min(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重点理解自画像中美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学会联系美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通过鉴赏提高审美水平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七)教学难点通过对美术家自画像的鉴赏,培养立足人文精神,多元地分析、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美的时候,爱美之心,人人都有,美术家也喜欢将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诉诸画面,展示自我。

那么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呢?他是通过哪些形式来展示自我形象的呢?板书-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欣赏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东西方名画家的自画像,多媒体展示16位美术家不同画派、不同国籍、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画家的自画像作品。

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

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通过自画像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体会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情感。

教学策略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象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

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材图片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Q:大家平时有没有照镜子的习惯?照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美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

二、讲授新课自画像是艺术家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

自画像的出现,可以说是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在历史上,有很多艺术家都创作过自画像,这些作品虽然看起来只是一种瞬间形象的记录,但是实际上,它同时也是一种思想的浓缩。

从艺术家创造的林林总总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人生的一些看法,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艺术态度和艺术风格。

因此,艺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艺术家眼中的自己。

1、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美术家的自画像和自刻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美术家面对面的机会。

这些由美术家本人所创造出来的“他自己”,或许正是他所想要展现给观者的美术家形象。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虽然也会包含着社会对美术家的认同观念,但更多的或许还是他对自身作为人和作为美术家的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教材内容分析:《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

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其编写的结构和基本思路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思维,在生活的境域里发现。

如何理解这一编写思路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对于一个高中美术教师用好教材,使高中美术课程中这一最重要的模块教学有特色、有深度,是特别重要的。

本教材分为上下篇:上篇是鉴赏方法和美术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下篇是与自我、社会、自然相关联的一些主题研究。

本课是教材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这一章节中的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内容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的关系。

专题性质的研究,是对教材前一部分内容的升华。

所以本人在教材处理上,做了大胆的创新,以《与大师对话》——文森特·凡高这个专题为个案进行深化,突出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及本课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上的表现,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

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知识目标: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的能力。

即学会欣赏的方法,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审美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审视,帮助更好的汲取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三个模块出发: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

3、凡高笔下的自我,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本课容量大,合理处理课堂节奏也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策略:新课程容量大、视角新、思维多元、求变化,除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有关知识外,还要进行比较深入的艺术分析,以增强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作品的比较和作品的评论。

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努力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鉴赏能力,帮助更好的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画像是美术作品中表现比较多的一个主题。

很多自画像作品不仅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还通过其反映了美术家浓缩的人生,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景。

另外,每个不同场景中美术家自我的表达又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和地域不同带来的作品上的变化。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对社会的理解不深,往往习惯将自己的主观想像投射到美术家身上,脱离历史。

所以本人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策略:首先,从学生的自我表达展开。

本课的教学,主要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从三个模块出发,即: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3、凡高笔下的自我。

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运用影片、图片等直观演示、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其次,是运用美术欣赏的辅助材料。

在本课课前,我安排了学生欣赏动画片《疯狂的画家》,通过影片关于凡高的一生概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也为本课相关知识打下铺垫。

只有了解这些画家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遭遇,才能更好的读懂他们的作品。

然后在课后,补充学生欣赏歌曲《vincent》,通过诵读歌词译文,感受音乐,达到情感的升华。

这些材料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但又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消耗太多的时间,所以将其整理作为课堂的辅助性材料,通过推荐网站,也让学生理解现代媒体技术对学习的辅助意义。

最后是在课外活动设置方面,让学生回家翻阅、整理、设计制作自己的个性相册,并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特点的照片,写一篇关于自我认识的回忆文章并尝试通过自画像去表现。

这样的课外活动安排,学生有乐趣去做,使课题贯穿了情感教育,突出美术学科的人文属性。

并使课堂教学在课余得到延伸。

五、教学准备:收集凡高的有关资料,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

并在开课前,检测教室多媒体设备情况。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境创设上课前欣赏动画片《疯狂的画家》观看影片通过影片关于凡高的一生概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也为本课相关知识打下铺垫。

一、课题引入1、问题引导。

a、提问:大家平时有没有照镜子的习惯?照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总结:我们的眼睛平时都是在关注别人,却往往会忽视自己,偶尔的照照镜子,或许会觉得自己很陌生。

换一个角度面对自己,会有很多感触。

通过镜子是对自己进行一种审视,这是对于自我的认识。

b、引导:我们这一课也有一面镜子,那就是美术家的自画像。

美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

c、展示并板书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提示学生拿出镜子审视自己。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哇,好帅!”、“又长青春豆了!”……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本课兴趣。

2、引出美术史上众多美术家的自画像,并做简要描述。

在美术史上,有很多美术家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留下了许多自画像,他们将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通过特定的表现方式诉诸画面,展示自我。

他们的自画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其面对面的机会。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其社会地位各有不同,他们眼中的自己包含了对自我的认同,和对自身深处社会的角色的定位。

通过其自画像,我们可以看到美术家浓缩的一生,仿如电影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了他们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最真实的境况。

举例并描述:《达芬奇的自画像》、《丢勒的自画像》、《伦勃朗的自画像》、《毕加索的自画像》、《徐悲鸿的自画像》学生仔细观看、倾听教师讲述。

并回忆自己的日记、随笔、还有相片、大头贴等。

感受思考。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利用课本现有图片及材料,通过快速浏览,让学生初步理解教材知识。

3、导入本课内容。

板书:《与大师对话》——文森特·凡高提出本课研究方向,以鲜明的个案完善本课教学目标。

二、讲授新知识(设问导入新课)引导:教师展示学生最熟悉的4件凡高作品:《向日葵》、《加歇医生像》、《星月夜》、《麦田上的乌鸦》,并提出问题:从画面上你感受到凡高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为何他的作品风格如此独特?引出:真正的凡高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3、凡高笔下的自我,与大师做一次对话。

学生依据作品色彩、笔触、内容等观察、讨论、分析作品,并回答。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并调查学生对凡高的熟悉程度。

(一)、我所了解的凡高。

他是我最崇拜的艺术家。

如果你看过《渴望生活·凡高传》,你一定会被感动得流泪。

文森特·凡高,伟大的艺术巨匠,一个天才,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苦行僧……凡高生平简介:文森特·凡高(1853——1890)荷兰画家。

后印象主义画派重要代表,反对忠实的描绘客观世界,主张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

出生:1853年3月30日荷兰南部布拉邦特松丹特镇。

成长:(1853年——1879年)逝世:1890年7月27日自杀,29日晨1时因医治无效逝世。

艺术探索期:(1880年— 1885年)画面深沉、色调阴暗、色彩单调、笔触粗放有力、有极强的乡土气息。

艺术形成期:(1886 — 1888年2月)注重线条的运用、用色彩来表现体积感、崇尚太阳,用色鲜艳大胆、追求自我精神,用情感画画。

艺术的成熟期:(1888年3月— 1890年7月)情感激烈、色彩饱满、丰富、艳丽、用笔跳跃、有力、大量运用蛇形线条、犹如辉煌雄壮的交响乐。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但这一切都无所谓”。

凡高说“只要人的心中有一团燃烧的火焰,就一定能够获得温暖。

”然而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中却很少获得温暖。

他的外表像一位苦行僧,但内心却充满热情!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死后他的作品成了世界上最昂贵的作品。

他会六种语言,但他却像个农夫般生活与工作,他渴望与人交流并得到别人的理解,但他只能独享孤独。

他曾想以一己之力去拯救那些饱受贫穷和病痛的人们,尽管他也一样的贫穷和病弱。

乡下的农民经常看到一个行容怪异戴草帽的人,在收割过的麦田里作画,天上的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睛。

爱情曾经有过,如果那可以称做爱情的话。

那个女人尽管又老又丑,他还是愿意把她想象成自己的妻子。

她最后走了,因为他除了自己还养活不了第二个人。

他把田野耀眼的阳光画到画布上,笔触扭曲宛如燃烧的火焰,只有此时,他内心深处的不安与躁动才稍许平静下来。

他以强烈而鲜亮的色彩,刚劲而跃动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的追求、希望和对生活的渴望。

周围的人不觉得他在绘画上有什么天分,唯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他怪异的举止言谈.他夜里经常从噩梦中惊醒。

他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下来送给心爱的女人,不管那女人是否爱他。

他被那噩梦纠缠得受不了了。

他藉口打乌鸦借了手枪,一声枪响过后,37岁的凡高倒在星期天(1890.7.27)上午的麦田里。

凡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

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

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

小结: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学生欣赏幻灯片并聆听教师讲解。

通过生动的言语,讲述教师眼里的凡高,使学生大致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