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豫让论》文言文翻译

《豫让论》文言文翻译

《豫让论》文言文翻译《豫让论》文言文翻译1《豫让论》原文: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让应曰:“中行氏以?人待我,我故以?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郗(巾改为ㄙ)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事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弃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受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雠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苏洵《谏论》原文以及译文解析

苏洵《谏论》原文以及译文解析

苏洵《谏论》原文以及译文解析苏洵《谏论》原文以及译文解析《谏论》苏洵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

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

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

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

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

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

犹惧其選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

《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

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

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

此三代所以兴也。

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

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

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

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

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

【注】①選耎:xùn ruǎn柔弱,惧怕。

②谠言:dǎnɡ yán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文言文参考译文】臣子能进谏,却不能使国君一定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

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

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

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译文:我因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

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办法。

《与人论谏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人论谏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与人论谏书[唐]杜牧①某疏愚怠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

②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

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

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

”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③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

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④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A.夫 B.然 C.则 D.故(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谏者为了斗气,常夸大君王的错误。

B.谏者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进谏。

C.君王为了斗气,常夸大自己的本事。

D.君王为了斗气,常变本加厉地去做。

(3)对第②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扣住“常人之情”的“常”进行举例论证,事例典型。

B.以虚构的生活对话,类比臣子的谏诤之道,论证严谨。

C.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谏言夸大而不合常理的危害。

被别人坑了的人文言文

被别人坑了的人文言文

被别人坑了的人文言文1. 讽刺人坑人的文言文原文: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译文:今天的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

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

2. 被人误解的文言文- 最经典拉```` [编辑本段]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苏洵《谏论》(上)(下)原文及译文

苏洵《谏论》(上)(下)原文及译文

苏洵《谏论》(上)(下)原文及译文苏洵《谏论》(上)(下)原文及译文谏论上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

其说盖出于仲尼。

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

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

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

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

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矣,况逆忠者乎?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

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

请备论其效。

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

吾独怪夫谏而従者百一,说而従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

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

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赵卒以两贤王之意语燕,而立归武臣,此理而谕之也。

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鲁连以烹醢惧垣衍,而魏不果帝秦,此势而禁之也。

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邹阳以爱幸悦长君,而乐王释,此利而诱之也。

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郦生以助秦凌汉,而沛公辍洗听计,此激而怒之也。

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

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

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従,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

投知己书杜牧文言文翻译

投知己书杜牧文言文翻译

投知己书杜牧文言文翻译翻译:孔子说:“我不埋怨上天,也不责备他人,学习人情事理从而通达仁义之道,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吧!”他又说:“人们了解我是因为《春秋》,人们怨怪我也是因为《春秋》。

”这是由于圣明贤德的人秉持本心处事,不会顾虑普通人的是非评断,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莒敖公不赏识他,等到莒敖公遇到危难,柱厉叔用死来报答他。

不赏识我就罢了,反而要用死来报效他,大概是怨恨已经在他心中积聚很深了。

豫让对赵襄子说:“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方式对待我,我一定要用国士的方式报答他。

”这就是忠烈而坚守大义的人,有才能又感激他人的赏识,毫不顾念自己的生死。

行为没有特别坚决明确,才能没有丝毫用处,心神不宁地请求别人赏识,别人赏识他却不能够有所报答,不赏识他就发怒,这是普通人的心态。

成为圣明贤德守义忠烈的人,已经不能够做到了,我比一般人特别的地方在于严格详究自己。

我详究自己的行为,详究自己的才能,都没有超过一般人,也不要求别人赏识,如果已经有人赏识,那就躲藏避开,只害怕赏识过重,自己思量大概是没有什么可以酬报的地方。

如果有其他的事由,不得不请求他人赏识,如果不被赏识,也不会埋怨愤恨,在妻子和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和一般人相比,只是严格详究自己并求得赏识罢了。

大和二年,我参加进士科考试。

那时,先前考中的学子认为我品行好,可以和我交往亲近,认为我学业优异,可以和我一同修习,因此他们宣扬称赞我,争相把我看做知己的不下二十人。

我近来十多年都转徙在天下间,经常因为家里的事情短暂的来到京城,事情结束就返回。

曾经那些对我宣扬称赞的知己,大多已经荣显富贵了,我没有到他们家里一次。

为什么呢?这十多年来,品行没有进步,学业没有修习,半夜常常揣度思量,心中有愧疚,不知道要用什么说辞作为我拜见知己们的资本。

还是暗暗地躲过避开,只要免于挨饿受冻就暗自庆幸吧。

昨天李巡官到来,忽然告诉我您的意图,似乎您知道我的姓名,或许想要来日将我纳入门下。

您是当世功绩卓著,受人尊敬,品德崇高的人,我能得到短暂的拜见的机会,能够陪伴宴饮游乐,也是十分荣幸的事了,况且来日想在榻席上接待我,和其他几位英才并列吗?没有一丝一毫攀附的机会,却得到您特别的赏识,我认真思量,应该以什么样的才能满足您的要求,应该以什么样的主张才能报答帮您的恩德。

《世说新语》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翻译注释《世说新语》翻译注释《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撰写(一说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说新语》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1)诸葛友在西朝,少有清誉,为王夷甫所重,时论亦以拟王。

后为继母族党所谗,诬之为狂逆①。

将远徙,友人王夷甫之徒诣槛车与别②,厷问:朝廷何以徙我?王曰:言卿狂逆。

友曰:逆则应杀,狂何所徒!【注释】①族党:同族亲属。

狂逆:狂放而且叛逆。

②槛车:囚车。

【译文】诸葛厷(gōng)在西晋时,年纪很轻就有美好的声誉,受到王夷甫的推重,当时的舆论也拿他和王夷甫相比。

后来被他继母的亲族造谣中伤,诬蔑他是狂放叛逆。

将要把他流放到边远地区时,他的朋友王夷甫等人到囚车前和他告别,诸葛友问:朝廷为什么流放我?王夷甫说:说你狂放。

叛逆。

诸葛厷说:叛逆就应当斩首,狂放有什么可流放的呢!(2)桓公入蜀①,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

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注释】①桓公入蜀: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 年),桓温西伐蜀汉李势,次年攻占成都。

【译文】桓温进军蜀地,到达三峡时,部队里有个人捕到一只小猿,母猿沿着江岸悲哀地号叫,一直跟着船走了百多里也不肯离开,终于跳上了船,一跳上就马上气绝。

剖开母猿的肚子看,肠子都一寸一寸地断开了。

桓温听说这事大怒,下令革除了那个人。

(3)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①。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②。

【注释】①殷中军句: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殷浩以中军将军受命北伐,结果大败而回,被桓温奏请废为庶人,于是迁屠杨州东阳郡信安县。

②咄咄怪事:形容令人惊讶的怪事。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被免官以后,住在信安县,一天到晚总是在半空中虚写字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与人论谏书》原文及翻译
杜牧
原文:
某疏愚于惰,不识机括,独好读书,读之多矣。

每见君臣治乱之间,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

自秦、汉以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

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

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

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

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

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

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

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

”乙必曰:“我食之久矣,汝谓我死,必倍食之。

”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

何者?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

此乃常人之情。

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

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

”上不说。

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

”上曰:“晓人不当如是邪?”乃从桥。

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

拾遗张权輿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骊山若此之凶邪?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
今人平居无事,朋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

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

(有删减)
译文:
我因懒散,才识粗浅、为人愚笨,不懂治世的机巧之心,只是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

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太平与动荡间,进谏的方式,(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办法。

自秦、汉以来,大概有成百上千的人,不能全部计算。

然而激切进谏从而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

为什么呢?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抨击缺点、弊端,(从而)造成这个样子。

迂腐、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抨击缺点、弊端的话,能够激起人的愤怒。

那些荒誕狂妄、激怒别人的话,(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

因此,进谏不要杀人,杀人更多;进谏不要打猎,打猎的情况更盛;进谏不要大修宫室,宫室修得更加高大;进谏不要任用小人,小人更加得宠。

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一争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

现今有两个人,甲对乙说:“你爱吃某种食物,注意不要吃了,真的吃的话,一定会死。

”乙一定说:“我吃它很久了,你说我死,(我)一定要加倍吃它了。

”甲如果对乙说:“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

”乙必定因而感谢他,减少进食。

为什么呢?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
信它。

这是大家的心理。

因此因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啊。

汉成帝想乘大船通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进谏说:“应该从桥上过,陛下不答应的话,我自杀用鲜血来溅你的车轮,陛下就不得入庙祭拜祖先。

”皇上不高兴。

张猛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也不该冒危险,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

”皇上说:“开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于是从桥上走。

较近的宝历中,敬宗皇帝想要到骊山去游玩,当时进谏的人很多,皇上主意没定,拾遣张权輿跪拜在紫宸殿下,磕头进谏说:“以前周幽王到骊山游玩,被犬戎或杀害;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国家灭亡;玄宗皇帝在骊山修建宫室,从而安禄山叛乱;前皇帝游玩骊山,寿命不长。

”皇帝说:“骊山有像这样危险吗?我应该前往一次,来验证他的话。

”数天后,皇帝从骊山回来,告诉自己的身边亲近宠幸的人:“叩头人(张权輿)的话,哪里值得相信!”
如今人们平常相处没有纷争,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

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切、率直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