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

合集下载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诊治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诊治
猪, 隐性 感 染病例 日渐 增 多 。
1 . 3仔猪 的发 病 率与死 亡 率增 高
卧姿 势 , 咳嗽 , 不 同程 度 的呼 吸 困难 , 间情 期 延 长 或不 孕 。怀孕母 猪 早产 , 后期 流产 , 产 死胎 、 木乃 伊 胎、 弱仔 , 有 的产后 无 乳 。部 分新 生仔 猪表 现 呼 吸 困难 , 运 动 失 调及 轻度 瘫 痪 等 , 产后 一 周 内 的死 亡 率 明显 上 升 。少数母 猪 表现 暂时性 的体 温升 高 、 产 后无 乳 、 胎 衣滞 留或 阴道 分泌 物增 多 。少数 猪 出现 双耳 、 外 阴、 尾部 、 腹 部及 口部青 紫 发绀 . 故称 为 蓝 耳病 , 在个 别病 例 中 , 还 可 出现 四肢 坏死 。
2 . 2种 母 猪 的 临床 症 状
猪 原 发性 疾 病 。常 常是 特 异性 抗 体 与病 毒 血症 并
存, 其发 病 率为 5 %~ 7 5 %, 死 亡率 约 5 %一 6 5 %。
1 . 2隐性 感 染或亚健 康猪 病例 显 著增 多
持 续 感染 是 猪繁 殖 与 呼吸 障 碍综 合 征 的一 个 重 要 的生物 学 特征 。带 毒 母 猪 的血 液 、 淋 巴结 、 脾 脏 及 肺脏 等 组 织病 毒 可存 在很 长 时 间 。向外 排 毒 达 1 1 2天之 久 。病 毒 可通过 胎 盘和精 液传 播 , 带毒
的呼 吸道 病 症 状 , 发 病 死亡 率 高 达 2 0 %~ 5 0 % 。哺 乳 仔 猪发 病 多发 生 于 哺乳 期 2 0日龄 左 右 , 保 育猪
发 病 多发 于 3 O 一 6 0日龄 。而 且 多见 于发 生 在 春冬
两 个 季节 。
部、 乳 头 和 阴部 。此 病 已成 为 大 、 中 型养 猪 场 的主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的致病机理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的致病机理

904.[6]Van Roekel,Olesiuk H O M.The etiology of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proc90th[C].New York:Annu Meet AmVet Med Assoc,1953:289-303.[7]毕丁仁,王桂枝.动物霉形体及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32-133.[8]冀锡霖,宁宜宝.鸡感染鸡毒霉形体和滑液霉形体情况的调查[J].中国兽医科技,1986(12):21-23.[9]张道永,王文贵.四川地区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1996(l):4-6.[10]孔意端,陈峰,廖理克,等.广东地区鸡毒支原体血清学调查[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0,35(1):21-23.[11]Yoder H W,Hopkins Jr S R,Mitchell B W.Evaluation of inactivated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Oil-EmusionBacteri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irsacculitis in broilers[J].Avian Diseases,1983,28(1):224-234.[12]宋勤叶,张中直,张冰,等.鸡毒支原体油乳剂灭活苗对降低MG垂直传播作用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2,33(3):285-290.[13]Ley D H,Berkhoff J E,McLaren J M.Mycoplasma con-junctivit in wild songbirds:the spread of a new conta-gious disease in a mobile host population[J].Avi Dis,1996,40:480-483.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

猪的病毒性传染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概述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syndrome, 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又称“猪蓝耳病”,本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

本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于养猪业发达国家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世界各国引发了空前的“流产风暴”,给世界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

本病于1987年在美国首先发生,随后加拿大也报道了本病, 90年代初欧洲开始流行,在我国,本病首先于1995年底在华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发生,其后短短几年时问在我国大部分养猪地区流行。

本病曾称为“神秘猪病”、“新猪病”、“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疫”等。

1991年,欧洲学者提出将本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1992年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正式采用该命名,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正式定名。

OIE将该病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d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

呈球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

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nm。

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

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

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即在亚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

病毒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13~1.19g/mL,在蔗糖梯度中的浮密度为1.18~1.23g/mL。

病毒的稳定性受pH和温度的影响比较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 养猪技术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养猪技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呈地方流行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

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1、临床症状急性型。

①母猪:是主要的受害猪群。

表现为精神不振、厌食、发热(40~41℃)、咳嗽,并有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

部分母猪双耳、腹部及其外阴部皮肤出现一过性青紫色血斑,所以有人称该病为蓝耳病。

还有部分母猪出现肢体麻痹性神经症状。

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流产率可达50%~70%)、死胎(可达35%)、木乃伊胎(可达25%)和产出弱仔猪。

流产胎儿多发生在妊娠后期,而后出现重复发情、受胎率低(受胎率可降低5%)。

②仔猪:以1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感染后症状明显。

早产的仔猪,在出生后当时或几天内死亡。

大多数初生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眼睑水肿,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后肢麻痹,打喷嚏,嗜睡。

有的仔猪耳尖、耳边、四肢末端和腹侧皮肤发绀,死亡率高达80%~100%,而耐过的仔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③生长猪和肥育猪:对该病的易感性较低,感染后仅表现轻度的临床症状。

④种公猪:发病率较低,一般为2%~5%。

公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临床症状,但公猪精液品质下降、精子活力降低,配种受胎率下降,精液可带毒,4周后才能逐渐恢复。

慢性型。

此为该病的主要形式。

主要表现为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生产性能降低,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

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胸膜肺炎、附红细胞体病、支原体肺炎链球菌病等)发病率明显上升。

亚临床型。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预防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预防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预防措施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疾病。

该病毒会对猪的繁殖能力和免疫力造成重大影响,导致猪出生率下降,死胎率增加,性腺萎缩和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PRRS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所以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和控制该病的首要步骤。

这包括实施妥善的隔离措施,限制人员进出猪舍并穿戴适当的防护设备,以及对工具和设备进行消毒等。

2.严格的动物交通管理:减少猪的交通可以降低PRRS病毒的传播风险。

限制外来猪只的进入并且尽量减少猪的买卖和转场,特别是来自PRRS疫区的动物。

3.进行定期的病毒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病毒监测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疫情,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可以通过采集猪群的血液或粪便进行PCR检测或ELISA检测。

4.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检疫:引进新的猪只时,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检疫程序,包括检查和隔离新进猪只,并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

5.加强饲养管理:优良的饲养管理可以帮助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PRRS的发生。

保持干净的饲养环境,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合理调整饲养密度,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6.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可以考虑对猪群进行PRRS疫苗接种。

疫苗可以帮助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

7.注意运输和环境卫生:在猪只的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确保适当的通风。

在猪舍和周围环境中,要定期清理卫生,防止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8.定期培训工作人员:对养殖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其了解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并提高其对疫情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总之,PRRS是对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的疾病,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我们需要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严格管理动物交通和生物安全检疫,加强监测,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以及适时接种疫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PRRS,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猪流行性流产----呼吸综合征,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主要引起母猪繁殖障碍,仔猪肺炎和断奶前后仔猪的死亡率增高,自1987年在美国,1990年在欧洲被发现后传播蔓延速度十分惊人,病毒分离和血清检查表明,PRRS现已传遍世界主要养猪国家。

1995年,我国在北京郊区首次暴发了PRRS,1996年以来,国内一些单位进行的流行病学和血清学调查证明,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有此病,且血清阳性率都很高,但呈地方性流行特征。

特别是2002年大有全国一片蓝的趋势。

针对PRRS的现状,各国都已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流行病学,免疫学及致病机理,实验室诊断技术,综合防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PRRS的诊断与防制尤其成为当前兽医研究的一个热点。

(--)病原PRRSV为一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65nm,表面相对平滑,立方形核衣壳,核心直径25—35nm。

PRRSV对热敏感,这种敏感性提示用于病毒分离的血清和组织样品应保存在-20C下或4C条件下,以保护样品的感染性,用脂溶剂氯仿和乙醚处理以后,PRRSV失去活性。

北美和欧洲PRRSV分离株虽然不能凝集进行实验的各种红细胞,但最近的研究发现,部分毒株及用去污剂预处理的毒株可以表现出对一定动物红细胞的凝集性。

PRRSV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最初是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及其它组织的巨噬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的,在体外培养中,PRRSV可以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和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及其衍生的细胞系如MARC—145,CL——2621中生长。

在肺泡巨噬细胞的培养物种加入PRRSV抗体后,可使病毒的复制增强,同样在病毒中加入PRRSV抗体后,其在妊娠期胎儿体内的复制也大为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DE)其原因可能是病毒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借助细胞表面Fc受体与PAM结合,从而促进了病毒进入细胞。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诊治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诊治

在 1 0 以 上 的母 猪 .表 现 为 突然 出 0天 现 厌食 . 部分 母 猪 可 能 出现 n 一 乎吸道 症状如喷嚏 、 咳嗽 等 . 部 分 母 猪 可 一 能 体 温 稍 高 .但 通 常不 出 现 高 热 稽 留 严重 的病 例 可 出现 精神 沉 郁 、 呼 吸 困 难 , 尖 、 边 呈 现 蓝 紫 色 。 的 耳 耳 有 四 肢末 端 、 腹侧 有 水 肿 ; 的皮 肤 有 有 红 斑 、 面 积 梗 死 和 大 的 疹 块 . 部 大 阴 肿 胀 母 猪 出现 大 批 流产 或 早产 , 产 出死 胎 、 胎 或 木 乃 伊 胎 . 猪 死 亡 弱 仔 率 高 达 8 %~ 0 % 0 10 3 .空怀 母 猪 和 种 公 猪 感 染 后 也 出现 厌食 、 吸 网难 、 嗽 、 热 等 呼 咳 发 症状。 配种 时 , 见配 种 率 、 精 率 下 可 受 降 . 公 猪 还 可 出 现 暂 时 性 精 液 减 少 种 和 精液 质量 下 降 4育 肥 猪 体 温 突 然 升 高 至 4 ℃ . 1 左右. 食 . 厌 多数 全 身皮 肤 发 红 。 呼吸 加快 . 嗽 . 的病 猪流 粘 鼻液 . 少 咳 有 极 数 病 猪 双 耳 发 蓝 或 发 紫 无 并 发 症 的 病 猪 很少 死 亡 .个 别 的 发 热 在 1 周左 右康 复 出现 继 发 感 染 . 使 症 状 若 可 加 剧 . 长 不 良 或 死 亡 生 四 、 断 诊 根 据流 行 病学 、 临床 症状 和病 理 变 化 . 做 出 初 步 诊 断 临床 上 要 与 可 猪 圆环 病毒 病 、猪 副 嗜 m杆 菌 病 、 猪

全 首 网 数 化 场 —江 镇 丹 开心 场 月6 开 。 国 家 络 字 农 — 苏 江 徒区 t 于7 日 业 农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定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猪群发生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感染猪,尤其是母猪,该病严重影响其生殖功能,临床主要特征为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呼吸困难,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短暂性的两耳皮肤紫绀,故又称为蓝耳病。

该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经迅速传遍世界各个养猪国家,在猪群密集、流动频繁的地区更易流行,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近几年,该病在国内呈现明显的高发趋势,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特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病原体为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 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为55~60纳米。

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分离到的毒株为美洲型。

病毒对酸、碱都较敏感,尤其很不耐碱,一般的消毒剂对其都有作用,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

二、传播特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此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猪中传播更容易。

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都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

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流行。

老鼠可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三、临症特点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大多表现有呼吸困难症状,但具体症状不尽相同。

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少部分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为衰竭而死亡。

怀孕前期的母猪流产,怀孕中期的母猪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弱胎、畸形胎,哺乳母猪产后无乳,乳猪多被饿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蓝耳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于1987年首先发现于美国,以引起母猪流产、早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及诱发仔猪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是制约养猪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该病在我国自1995年暴发此病使我国的养猪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PRRS同其它病毒性疾病一样,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性药物。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猪是唯一感染PRRSV并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

病毒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及其仔猪,造成严重的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系统疾病,公猪感染时可造成精液品质下降,育肥猪发病多数较温和。

●病原
猪蓝耳病病毒的抵抗力:通常情况下PRRSV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但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pH值条件下,病毒可长期保持感染性。

●PRRSV在-20℃时长期稳定;20℃室温条件下感染性可持续1~6天;4℃一周内病
毒感染性丧失90%,但是在一个月内仍可检测到低滴度的感染性病毒;病毒在温度较高时很快失活:37℃3~24小时、56℃6~20分钟。

●PRRSV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失活。

●对碱耐受性极差,5.5~6.6为其保存最适pH值;PRRSV在pH6.5~7.5环境中稳定,
但是在pH低于6和高于7.5时,其感染性很快丧失。

●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强,PRRSV用脂溶剂(氯仿和乙醚)、去污剂处理后,病毒囊膜
被破坏,失去感染性。

●因此,针对病毒的以上特性,应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及时清洗圈舍和用具,可
用除污剂、酸性或碱性溶液处理病毒污染物。

●流行病学
PRRS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

吸血昆虫在该病的传播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①我国规模化猪场感染率高,猪群抗体阳性率在10~88%之间;②本病的持续感染和隐性感染是重要特征;③种猪带毒与母猪发情障碍的现象较为突出;④由本病带来的猪体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在感染早期对免疫功能的抑制非常明显;⑤引起该病的病毒毒株有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目前发现的只有美洲型,还没有发现和分离到欧洲型毒株;⑥传播途径是通过带毒猪、精液、污染物等。

●临床症状
1. 怀孕母猪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嗜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和产弱仔等症状,2-3周后母猪开始康复,再次配种时受精率可降低50%,发情推迟。

2. 公猪厌食、嗜眠、发热、呼吸异常、精液质量下降、数量减少、活力低。

3. 仔猪呼吸困难,流鼻涕,体温升高,有时可见呕吐、腹泻。

四肢划动,平衡失调,多发生关节炎。

病死率可达50-60%。

4.肥育猪出现一周左右厌食、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精神不安,发育迟缓,发生慢性肺炎,如有继发感染(如嗜血杆菌)时可使死亡率增高。

5.发病数日后少数猪的耳尖、外阴部、腹部、四肢末端及口鼻皮肤发绀,呈蓝紫色。

6.猪感染本病后1-2周可出现血清抗体,能持续1年左右,可用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应注意与有类似症状的疫病的鉴别。

●荷兰诊断标准可参考:
母猪8%以上发生流产,20%以上发生死胎,26%以上断奶仔猪死亡。

三项指标
中有二项符合,临床诊断就成立。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
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应该注意的问题
1.猪群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免疫效果不佳;
2.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增多,尤其是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3.猪群的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增多,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而且药物治疗效果差。

4.发病后临床表现与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与猪的日龄、毒株、有无合并感染、应激因素(营养水平、饲养和管理的好坏、兽医卫生防疫等)有密切关系;
先天感染的仔猪,呼吸道症状严重,死亡率高;
单纯感染时,育肥猪的临床表现相对要缓和。

●猪群感染PRRS后的威胁
1.给养猪生产造成潜在的危害;
2.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
3.猪群的免疫力下降;
4.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
5.继发感染明显增多;
6.母猪发情障碍、滞后的现象增多。

●控制
1.饲养方式要做到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不要留用出现死胎、流产的同窝存活仔
猪;引进新猪前,猪舍要彻底清洗、消毒。

2.免疫可减少感染猪群中PRRSV的传播。

3.无该病的猪场不要使用活疫苗,可选择灭活苗;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其他疫病的免
疫工作。

在PRRSV感染猪场,必须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和猪气喘病的控制。

尤其是要稳定地控制猪瘟的发生。

兽医卫生防疫措施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控制
4.使用活疫苗造成本病的暴发,在国内外均有实例发生。

5.活疫苗的返强、变异、重组可产生新病毒。

6.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免疫两次。

7.经产母猪在空怀期,加强免疫1次。

8.母源抗体可干扰免疫接种,仔猪在6周龄前后各免疫1次。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应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

指导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监控、早消毒、
早扑灭、早免疫。

其中,疫苗免疫是目前控制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根本有效措施。

同时,要做好其它动物疫病防控,如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及其它细菌病(副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的免疫防控工作,防止继发与并发感染,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防控,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 1.加强饲养管理。

养猪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在高温季节,做好猪舍的通风
和防暑降温,冬天既要注意猪舍的保暖,又要注意通风。

夏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急因素。

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
猪群抗病能力,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

有条件的农户提倡规模化饲养。

● 2.科学免疫。

免疫是预防各种疫病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目前需要免疫的疫苗种类很
多,要按照兽医部门的建议,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免疫。

一般情况下,商品猪在23-25日龄时,免疫一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

种母猪除在23-25日龄免疫外,配种前应加强免疫一次。

种公猪除在23-25日龄免疫外,每隔6个月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一次。

在免疫过程中,要使用农业部批准生产或使用的疫苗,还要规范免疫操作。

● 3.药物预防:在兽医部门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并制定合理的
用药方案,预防猪群的的细菌性感染,提高健康水平。

● 4.严格消毒。

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
害化处理。

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

● 5.规范补栏。

要选择从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仔猪,同时,购买前要查看检疫证明,
购买后一定要隔离饲养两周以上,体温正常再混群饲养。

● 6.报告疫情。

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并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
要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

●7. 不宰、不食病死猪。

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贩卖病、死猪,
也不能屠宰病死猪自食,坚决做到对病死猪不流通、不宰杀、不食用。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免疫应注意的事项
●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与用量进行免疫。

只用于接种健康猪,对于发病猪群不
可使用;疫苗使用前应恢复到室温并充分振摇均匀;接种用器具应清洁无菌,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对妊娠母猪进行接种时,要注意保定,避免引起机械性流产;接种后,个别猪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自行恢复,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疫苗开封后,应于当日用完;剩余疫苗、疫苗瓶及注射器具等应无害化处理;屠宰前21日不得进行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