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曲部分”,具体包括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
《望海潮》通过描绘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雨霖铃》则以别离之情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柳永词的艺术特点,感受其独特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两首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的艺术特点及其在两首词中的具体表现。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结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两首词的原文、译文、图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杭州美景和离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和悲伤情感的共鸣,为学习两首词打下情感基础。
(1)展示杭州西湖美景,让学生谈谈对杭州的印象。
(2)展示离别场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词。
3. 课文学习:(1)学习《望海潮》:学生自读,教师讲解词中的意象、情感和结构。
(2)学习《雨霖铃》: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词中意象、情感和结构的心得。
4. 例题讲解: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柳永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意象、情感、结构2. 《雨霖铃》:意象、情感、结构3. 柳永词艺术特点:意境美、情感美、结构严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柳永的另一首词《八声甘州》,结合意象、情感和结构进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柳永词,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对词的结构分析仍存在困难,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高中语文《柳永词两首》教案

雨霖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引入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 柳永教案

《望海潮》柳永教学教案设计|望海潮柳永教案《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教学中做好《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可以增加上课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望海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1、柳永介绍。
【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2、题目解说。
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
(注意韵脚)②读对句读。
(注意节奏)③读出情感。
(注意抑扬)3、教师范读。
(或听配乐朗诵)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024版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教案目录•教学目标与背景•《望海潮》内容解析•《雨霖铃》内容解析•两首词比较鉴赏•知识拓展:柳永其他代表作品欣赏•课堂互动环节01教学目标与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词作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赏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讲解、讨论和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
柳永及时代背景柳永生平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但在词坛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娱乐场所增多,为词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柳永的词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词人之一。
词作风格与特点婉约风格柳永的词作以婉约风格为主,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悠长。
市民情调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市民情调,以描写城市风光、男女爱情和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情感世界。
创新手法柳永在词作中大胆创新,运用了铺叙、白描等手法,使得词作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俚语入词,使得词作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易于传唱。
02《望海潮》内容解析词作背景及主题思想背景柳永的《望海潮》是一首描写杭州繁华景象的词作,通过对杭州自然风光、市井生活和节日盛况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词人对杭州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主题思想词作以杭州为背景,通过描绘杭州的繁华景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词人怀才不遇、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夸张手法01词中运用了大量夸张手法,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等,通过夸张地描绘杭州的自然风光和市井生活,营造出一种繁华、热闹的氛围。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柳永词的基本特点,认识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柳永的词,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柳永词的艺术特色2.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三、教学难点3.1 柳永词中的修辞手法3.2 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对词作的影响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5.1 教师准备:对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有深入的了解,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
5.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词,对宋代词有一定的认识。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宋代词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对《雨霖铃·寒蝉凄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词和句意。
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声、比喻等。
三、对比分析(20分钟)1. 将《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夜雪临砌》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探讨柳永在创作中的心境变化。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词各自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柳永的创作特点。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柳永词的特点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柳永词,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反馈(课后)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6.2 学生能够分析并比较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6.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鉴赏。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赋》中的《柳永词两首》,包括《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望海潮》: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品味词中的意象、意境,分析其表现手法。
2. 《雨霖铃》:深入解读词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词人如何运用声律、对仗等技巧抒发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望海潮》中的意象、意境分析,《雨霖铃》中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解读《望海潮》: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探讨其表现手法。
(3)解读《雨霖铃》: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探讨其声律、对仗等技巧。
3. 例题讲解:(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2)阐述《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并进行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意象、意境、表现手法2. 《雨霖铃》:情感、声律、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谈谈《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2. 答案:(1)意象:《望海潮》中的意象有潮水、长云、孤鹜等。
作用:通过意象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情感变化:《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从离愁别绪到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导入新课: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
(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1)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明确: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
(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4.小组交流讨论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的离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美在将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为一幅画,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
又让这幅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在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5.评选佳句对比同学们谈的美句,结合刚才的评价,你认为哪一句是最美、最传神的千古名句。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注意不可一锤定音,允许百家争鸣)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8.课外练笔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
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望海潮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导入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四 .朗读本诗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五.试着背诵第二课时一.导入学生试着背诵二.学生齐读三.解题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
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
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
“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
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
“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
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
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五.艺术特色本文是慢词,所以在艺术手法上与小令有所不同。
本词重在用铺叙的手法,例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六.背诵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