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导学案第三课
甘肃省宁县第五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第3课 宋明理学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
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教:__、_ _、__。
1、魏晋南北朝:三 教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吸收__、__的精神,呈现新的发展。(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3)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 贵儒”“尊道”。
2、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融汇。
(1)隋朝:
①儒学家提出“____”=“三教合一”②主张以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 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
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板
书
设
计
第三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教
学
反
思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探究:从材料中看出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
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对声光 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必修三unit3导学案资料

必修三u n i t 3 导学案课型一:阅读课(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 andcomprehe nding)课型二:词汇课(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课型三:语法课(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课型四;语言技能课(Usi ng Ian guage)课型五:写作课(Reading and writing)课型六:测试课课型一:阅读课教学内容Warming up; Pre-reading; Reading;Comprehe nding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体裁的特点,学习和理解戏剧语言,尝试表演戏剧,提高文学修养和欣赏水平。
2•学习《百万英镑》的故事,了解马克吐温的生平和他的作品风格,探讨金钱和人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词汇:birthplace; no vel; adve nture; phrase; author; sce ne;wander; pavement; permit; ahead; stare; fault; spot; passage acco unt; seek; con trary; un believable; amount; rude; manner scream; genuine; issue; fake; bow;短语:bring up; make a bet; go ahead; by accident; stare at; acco unt for; on the con trary; take a cha nee; in rags; as for.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主学习1•阅读该部分内容,了解马克吐温及其作品。
2.让学生交流他们所读过的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
合作探究Pre-read ing讨论Pre-reading中的问题,在书上给出答案。
人教版精编高中语文必修3第3课 老人与海(第1课时)导学案

3 老人与海【学习目标】1、能够简要说出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能说出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子形象。
3、通过鉴赏人物的内心独白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把握通过内心独白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子形象。
2、通过鉴赏人物的内心独白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把握通过内心独白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10分自读课文,对课文的结构和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25分钟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3、5分钟总结【教材助读】一、自学资料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2、关于《老人与海》《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
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
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通过桑地亚哥捕鱼的故事的描述,写出老人在重重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精神,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力量与意志的赞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显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巨大威力与坚强意志。
【预习自测】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攮.(nǎnɡ)颚.(è)啐.( cuì)鲭.鲨( qīng )脊鳍..( jǐ qí)蚕噬.(shì)蹂躏..( róu lìn )拽.掉( zhuài )榫.头( sǔn )掌舵.( duò)皮开肉绽.(zhàn )【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了解老渔夫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和永远摧不垮的精神。
高中历史必修3第3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理学与心学的历史地位并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知识点一:三教合一1.西汉:汉武帝以后,①________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②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③“”。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④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合作探究1】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佛教?要点提示:统治阶级的支持是根本原因;社会矛盾尖锐;战争频繁,人民苦难,欲寻求寄托和安慰;佛教本身的欺骗性。
【合作探究2】试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难点突破1】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有了新发展?要点提示:①从内容上看,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②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③从影响上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①。
2.主要思想:(1)程颢、程颐认为②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心,私欲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③。
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④”。
3.方法论:(1)“二程”提出⑤“”的认识论。
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则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⑥_________,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⑦________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导案【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程朱和王阳明心的基本内容。
难点解和心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和王阳明心的历史地位。
【法指导】1.阅读课本内容,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
2.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
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格物致知”,“心”等。
比较归纳程朱与陆王心的异同,并综合其本质作用。
【习过程】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________也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儒、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家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的正统地位,________提出复兴儒。
细节点拨习宋明之前,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
二、程朱1.形成:北宋时,________家者展开了复兴儒、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
2.“二程”(程颐、程颢)(1)核心: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而后有物。
(2)把天和____________直接联系起。
(3)提出“____________”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联系起。
3.朱熹(1)强调之在于天,即____________,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与天一致,强调“________________”。
(3)认为“物”指天、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举考试依据的教书。
(3)朱熹的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派。
细节点拨宋明是中国古代后期的儒主流,在评价其历史影响时,应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从肯定积极作用和指明消极作用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学生版必修三第三课导学案

学习流程一、问题导学(学生课前自学完成)【基础知识】(一)、战争清单1、表格归纳整理:2、试从从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进程、战争的结局分析一战的性质?一战性质:依据: (二)、西欧的相对衰落1.西欧的相对衰落(1)经济衰退①②(2)精神领域:(3)国际地位下降:2.美、日迅速崛起(1)原因:(2)表现:(三)、革命与独立的浪潮1.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背景①②(2)事件:(3)意义:2.民族独立运动(1)欧洲:(2)亚非拉地区①背景:②意义:(四)、一战的影响:二、合作探究材料一 1819~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共导致2200万人失去了生命。
在欧洲各国,食物的配给量极低,人们的抵抗力极弱,因而死亡的人数也最多。
俄国死去40万人,德国有30万人死亡,在伦敦,疾病流行时,一周内就有1.8万人死去。
材料二战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价格竟然上涨了2倍多。
对此,德国人民上街游行,抗议物价上涨。
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进而发展为暴动,上万人被捕入狱。
阅读材料,想一想,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困苦?三、总结提升*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诸如美国、日本和英联邦自治领之类国家的工业化,打破了原先的经济平衡。
这意味着英国海外市场的减少,尤其是纺织品市场的减少。
在纺织品方面,英国面临着日本的激烈竞争。
英国商船队在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坏,和英国不再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一事实一样,也使无形收入减少。
布尔什维克革命进一步损害了英国的经济,因为它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投资,还消灭了一个重要的制成品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从1915年起,美国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新的“战争繁荣”周期。
以制造业为例,1913~1920年的7年间,欧洲制造业生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
到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
参战前的1916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 313亿美元,1918年上升到1 518亿美元,农业总收入从1914年的78亿美元,激增到1915年的100亿美元的空前未有的水平,再猛增到1919年的177亿美元(以上均按1958年的美元价格计算)。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无答案)

第3课宋明理学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学习目的】1、掌握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合作探究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开展到理学阶段,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开展。
3、感受理学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价值。
【探究案】
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天子授命于天,天下授命于天子,一国那么授命于君。
君命顺,那么民有顺命;
君命逆,那么民有逆命。
……授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疑心,人们开场了对宗教的渴求。
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捐躯〞佛寺。
——中华读书网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结合所学隋唐时期儒学地位如何?
(3)儒学到宋明有了新开展。
结合所学知识,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
方?〔各举一例说明〕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采取什么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
时代
思想主张和成就
影响
陆九渊
南宋
(1)“心”是宇宙成物的本原,“心”即“理”。
(2)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天理。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王阳明
明朝
(1)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思想主张
(1)北宋的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
B、把天理和伦理纲常联系起来。
C、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C.性恶论D.唯物思想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5.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当堂检测】
1.下图墓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的发展B.宋代佛教取代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
C.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D.宋代“三教合一”潮流盛行
2.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2)南宋时期的朱熹
A、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问题导引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点源于理学提倡的什么观点?如何评价程颐的这种思想?
2、宋明理学的影响(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重难点阐释】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老师评价:
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
编写人:金应国审核人:周炫玉审批人:
【使说明与学法指导】
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引导,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学习目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A.人固有的善性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6.“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
7.古代有一个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