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有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有答案解析)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对比阅读1.阅读下面两篇写景美文,完成各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乙】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而天龙为胜。

距城三十里,由晋祠过王家峪,径逼窄,人不能并肩。

约十里许,青松遍山谷。

偃者,仰者,樛①者,仆者,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

复有亿万小松,蒙茸透针,亘数里,无他树参杂其间。

风来,清香浮浮,袭人衣袂。

(刘绍放《天龙山记》,有删改)注:①樛,向下弯曲的树木。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①属引.凄异①径.逼窄①复.有亿万小松(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①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B.甲文韵律和谐,句式整齐,又有参差变化C.乙文中描写青松姿态的划线句“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将情感自然融入景物中,或在写景中渗透情感,或因景物变化而情感各异。

(4)两篇文章极尽描写之妙,展示山川风物之灵秀,但具体手法各有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专题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专题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上专题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1.【甲】三峡【乙】巫峡①[唐]杨炯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②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径巫峡时。

诗人此时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被贬谪。

②窅yǎo:眼睛眍进去,比喻深远。

(1) 解释加点的词。

i 绝.壁横天险ii 灵芝徒.有芳iii 略无阙.处(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乙】文哪一句化用了【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一句?【甲】文作者细致描绘了三峡的四季之景,结合【甲】、【乙】两文的描写,你觉得杨炯途经三峡时应为什么季节?说说理由。

(4)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三峡的景致,情感上有何不同?2.【甲】《记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中,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i 遂.至承天寺ii 相与..步于中庭iii 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少.时,一狼径去B.适见.焉/见.往事耳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问余所以至.此者/过中不至.(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

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侧重课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和译文)第九课《三峡》比较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乙酉晓①,望瀑布倍未雨时。

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山沈沈②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

山之腰皆弇③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徵④,山之灵所泄也。

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⑤后之好事者焉。

【(清)恽敬《游庐山记》】注释:①乙酉晓:十八日早晨。

②沈沈(chén):通“沉沉”,深邃的样子。

③弇:(yǎn ) 意思是覆盖,遮蔽等。

④水之徵:有水的预兆,指雨水降落前先有云。

⑤诒:通“贻”,留给的意思。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属引.凄异(2)皆类.记之(3)敬故.于是游所历(4)山之灵所泄.也3、用现代汉语翻释下面的句子。

(4分)(1)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2)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4、甲乙两文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3分)参考答案:1.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2. (1)延长(2)大概(3)所以(4)气体或液体向外流出,外泄3.(1)山色深沉,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像用刀削过一般平直。

(2)(我)却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那足够可以悦人心性、放松情绪的奇巧变幻。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
答案)
本文为部编八上课本中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练,旨在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以下是练题目和答案:
题目一:
课本原文(课本第一页):
寂寞书生作弄侬,腿儿丛里荇菜空。

试译成白话文。

答案:
寂寞的书生让你玩弄,腿丛中的茭白菜却空空。

题目二:
课本原文:
曲径通幽处,竹密自成行。

过行而不语,影落教人惊。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柳梢头。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案:
这段文字给人一种幽静、宁静的感觉。

曲径通幽处,竹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过路的人不言语,走过时看到自己的影子反射在地上,让人感到意外。

远看草地的颜色鲜艳,但走近一看却没有那么明亮,月光照在柳树梢头,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诗意。

题目三:
课本原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句话传达了何种意境?
答案: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宁愿像枝头的花朵一样,在温暖的环境中抱香而死,也不愿意被吹落在寒冷的北风中。

作者借花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对危险环境的回避。

以上是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的题目和答案。

希望对学生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记承天诗夜游》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13篇  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D.如吾两人者耳.见虎丘本色耳.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所欲有甚于生者 D.告之于帝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参考答案:1.D 2.A3.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6.月色美好;幽静。

【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段)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隐土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链接材料】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④之矣。

”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⑥,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⑦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新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⑧。

”——《歧路亡羊》节选(有删减)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乡党,邻友;③竖:仆人;④亡:逃;⑤奚:怎么,表疑问;⑥之:去,往;⑦怪:(认为)……奇怪;⑧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根本(生命)。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甲】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___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___,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___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从午夜到天亮的时间)(2)虽乘奔御风(即使乘着风驰骋)3)良多趣味(很多有趣的景致)(4)属引凄异(令人感到凄凉悲哀)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___,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每当天气晴朗,霜刚降临的时候,林木寒冷,山涧幽静,常常可以听到高傲的___长声啸叫,令人感到凄凉悲哀。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早发白帝城》中的猿声是为了衬托人类离别的悲伤,而《三峡》中的猿声则是为了描绘大自然的神秘和壮美。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___书(节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___作响,好鸟相鸣,___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___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2022秋)(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三峡》郦道元,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沿溯.阻绝___________(2)良.多趣味___________(3)空谷传响.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①段写出了“山之高”的特点,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清荣峻茂”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盖.竹柏影也( )6.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为突出“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2)虽.乘奔御风()(3)良.多趣味()(4)属.引凄异()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朱元思书(节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湖心亭看雪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陶庵梦忆》)【注】①挐:撑(船)。

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

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

④芥:比喻细微,微小。

⑤白:酒杯。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互相轩邈..()(2)窥.谷忘反()(2)上下一.白()(4)及.下船()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填空和简答。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

有人依此作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虎丘小记(有删改)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3.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当今天下之病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韩琦、范仲淹》,有删改)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国.恒亡()(2)劳.其筋骨()(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非徒.愈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选自《中国成语故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2) 方.磨铁杵()(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3.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乙】李广(选段)孝文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①从军击胡,用②善射,杀首虏③多,为郎④,骑常侍⑤。

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注】:①良家子:平民子弟。

②用:因为,由于。

③首虏:敌人的首级。

④郎: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⑤骑常侍:郎官的加衔。

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上自劳.军()(2)至霸上及.棘门军()(3)使人称谢.()(4)数.从射猎()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先驱曰:“天子且至!”(2)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4.阅读选文,谈谈周亚夫和“飞将军”李广分别是怎样的人?参考答案一、1.(1)正午(2)即使(3)甚、很(4)连接2. B3.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