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网上呼救》教学设计(最新)

合集下载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鄂教版教案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鄂教版教案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鄂教版教案教学设计鉴于网络呼救知识对学生安全素养的重要性,设计一节适用于鄂教版的网上呼救教学课程。

以下是一个包含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网上呼救,并认识到它的重要性;2.学会正确进行网上呼救;3.掌握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和网络骚扰;4.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活动:1.导入:通过展示新闻报道或案例,引起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2.知识介绍: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网上呼救,以及网上呼救的作用和意义;3.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帮助他们分析出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网上呼救;4.演练: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况下的网上呼救;5.知识扩展:教授学生如何应对网络欺凌和网络骚扰,如何保护个人隐私;6.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并讨论可能发生的情况;7.整合学习:通过游戏、视频或其他多媒体素材,加深学生对网上呼救的理解;8.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9.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网上呼救的小作文,分享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预习式教学方法:通过展示新闻报道或案例,引起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2.经验分享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并与同学进行讨论;3.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况下的网上呼救;4.游戏和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互动游戏、教学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评估方法:1.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游戏中的表现;2.小组讨论记录法: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和经验分享;3.课后作业评估:对学生的小作文进行评估,看他们对网上呼救的理解和思考是否得当。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网上呼救和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和警惕性,培养他们正确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网上呼救》精品教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网上呼救》精品教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网上呼救》精品教学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网上呼救》精品教学教案一学习目标学会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与神奇,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到人与人的关爱是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重点难点了解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学习过程一、导入上网,同学们都不陌生,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你喜欢上网吗?上网一般都做些什么?……其实,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网络还有更神奇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网上呼救》这篇课文,讲述的正是一个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一个神奇而感人的故事。

二、学习任务回忆阅读方法,引出学习任务:1、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浏览课文。

想一想,苏娜最终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儿体会到的?三、自学1、自读课文,把*读准确、流利,概括*大意。

2、默读或浏览课文,找出苏娜获救的原因,认真进行圈点批划,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做梳理、归纳。

四、交流展示1、开火车读课文,纠错。

2、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共同梳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桑恩在网上收到了来自芬兰的苏娜的求救信号,桑恩立即展开救援行动。

在救援中心的艾眉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苏娜最终得救了。

)顺势板书:芬兰的苏娜美国的桑恩3、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娜及时获救,这太神奇了!那么,最终苏娜能够获救,原因是什么呢?预设:(1)桑恩的爱心桑恩看到苏娜的呼救是如何想的?他为苏娜做了什么?(从语言、动作、加以体会)(2)、网络的方便、快捷(从桑恩看到桑娜的呼救到桑娜获救,时间之短)补充:芬兰位于北欧,美国位于北美洲,飞机救援需九小时,然而桑恩利用网络仅用了短短半小时左右。

(3)艾眉的负责(4)当地急救人员的及时救助。

梳理:苏娜最终获救是桑恩、美国急救中心的艾眉、当地急救人员共同协作的结果。

板书:人间的真情、网络的快捷、科技的力量4、小结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人人心中都有爱,那我们就永远生活在幸福之中。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互联网。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知道互联网的神奇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质疑、解疑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我们知道许多网,如渔网、法网……还有一种网,它叫“互联网”,你知道吗?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互联网。

(板书课题:网上呼救)齐读课题。

)3.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1)什么网?谁呼救?(2)为什么呼救?结果如何?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词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1)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2)出示新词:恶作剧屏幕瘫痪头晕眼花眩晕救援……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读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认读,想办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县”的上面里面是两横。

“值”的右边是“直”里面是三横。

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作业选词填空。

紧急急迫急忙焦急1.她的呼吸越来越(急迫)。

2.妈妈(焦急)地问:“小狗找到没有?”3.到了上班时间,爸爸(急忙)走出家门。

4.桑恩赶忙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学习课文,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互相解答。

2.小组汇报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记录。

《网上呼救》课程教案设计与思考

《网上呼救》课程教案设计与思考

《网上呼救》课程教案设计与思考一、课程教案设计背景及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自身安全的问题越来越重视。

网络上的紧急情况呼叫平台也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自身保护手段。

为了让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紧急情况下能够得到救援,树立安全保护思想,提高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我设计了《网上呼救》课程。

该课程在知识内容上,内容广泛,包括紧急情况的种类、应对措施、网上呼救的平台等。

在实践运用上,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网络安全和紧急情况的认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紧急情况的种类,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见方法。

2. 认识紧急情况呼救平台的种类,能够在平台上进行紧急呼叫。

3. 培养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个人安全防范意识。

三、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重点围绕紧急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法、呼救平台等进行系统性讲解。

2. 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剖析实例、案例分析、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法和呼救平台的使用。

3. 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学生分享身边的紧急事件,从生活实例切入,激发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

(2)讲解:介绍紧急事件的分类及应急处置方法。

(3)知识普及:介绍相关的应急救援知识,比如何为伤员做心肺复苏、如何避免紧急情况升级等。

(4)呼救平台的介绍:讲解如何使用紧急呼救平台,比如电话报警、网络报警、火警报警、自助呼叫等。

(5)实战操作:模拟突发事件,并引导学生通过紧急呼救平台进行联络,并运用案例进行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行动能力。

(6)总结:对此次课程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回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手段1. 课件课件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生动地呈现紧急事件应急处置方法、呼救平台的使用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六年级语文《网上呼救》精选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网上呼救》精选教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网上呼救》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基础知识:1.正音字:麻痹(bì)眩晕(xuàn)文件夹(jiā)灼痛(zhuó)2.多音字:ě(恶心) zuò(作业)恶作è(凶恶) zuō(作坊)3.区别字:赫( )瘸( )患( )援( )糕( )郝( )腐( )忠( )缓( )羔(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照片。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读题质疑二、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指名读课文学习生字认读生字卡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认读二类生字:赫灼瘸痹郎眩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1.读准生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解题。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什么网?谁呼救?二、细读课文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思考:课文的哪部分令你感动?找出来,画一画。

为什么呼救?结果如何?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什么地方?从地理空间来讲,他们隔得很远。

苏珊怎么了?她能自己帮助自己吗?为什么?桑恩是怎么做的?他们是如何救助苏珊的?苏珊求救时为什么要用黑色粗体的大字?如果没有互联网,会怎样呢?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做课后练习题。

3.听写生字。

4.做形近字组词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网上呼救》精选教案二[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照片。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1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1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并学习课文1—4自然段;识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爱好
1、你上过网吗?在网上一样能够干些什么?
2、上网可真有意思,我们还能够通过网络寻求关心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

教师要注意发觉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成效。

采纳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形。

4、送生字宝宝回家,默读课文。

要求:静下心来读课文,嘴里不出声,在内心读。

一边读一边想你都明白了什么?
5、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

了解苏珊在网上求救的缘故,并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网、苏、按、号、互”五个字,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觉?你最会记哪个字?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网”,学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网上呼救三年级语文教案

网上呼救三年级语文教案

网上呼救三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神话故事《网上呼救》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要素。

2.掌握阅读理解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内容1.课文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神话故事的了解和兴趣,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课文朗读:让学生分角色逐段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3.段落理解:通过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语句解析:选取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理解语句的意义和运用。

5.词语辨析:通过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6.文章写作: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自由写作一篇文章。

7.作品分享: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自己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三、教学准备1.课文《网上呼救》的复印件。

2.学生课本、作业本。

3.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课文导入(5分钟)1.师生对话:老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神话故事。

2.引入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你在网上遇到危险,你会呼救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二:课文朗读(10分钟)1.分角色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朗读课文的一部分。

2.全班朗读:请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

步骤三:段落理解(15分钟)1.问题提问: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帮助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要素。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们互相交流和讨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步骤四:语句解析(15分钟)1.选取精彩语句:老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运用。

2.语句解析:老师解释语句的意义和用法,并让学生模仿运用这些语句。

步骤五:词语辨析(15分钟)1.词语辨析:选取课文中的词语,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词语运用: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造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步骤六:文章写作(20分钟)1.写作指导:老师给出写作题目和要求,并给予学生一些建议和指导。

《网上呼救》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网上呼救》教案、说课稿及反思

教案:网上呼救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上呼救的概念和意义,知道在网上遇到危险时如何求助。

2. 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会理性对待网络信息,做到文明上网。

二、教学内容:1. 网上呼救的概念和意义2. 网上遇到危险时的求助方法3. 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4. 正确使用网络,文明上网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网上呼救的方法和技巧,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做到文明上网。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网上遇到危险的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网上呼救。

2. 案例分析:分析网络安全案例,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文明上网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4. 课堂讲解:讲解网上呼救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网上呼救的概念和意义。

2. 情景模拟:设置网上遇到危险的场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网上呼救。

3. 案例分析:分析网络安全案例,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文明上网展开讨论。

5. 课堂讲解:讲解网上呼救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网络安全和实践的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

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网上呼救》这一课题。

这个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而网络中也存在着各种危险。

学会网上呼救,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我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那就是让学生了解网上呼救的概念和意义,知道在网上遇到危险时如何求助,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会理性对待网络信息,做到文明上网。

我要介绍的是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会学习网上呼救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在网上遇到危险时的求助方法,还会学习如何培养网络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文明上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 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教学过程:
一、猜字激趣,揭示课题:
1 学习“网”字。

●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 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 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 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 揭示课题
●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 理解“呼救”的意思
●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

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

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 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 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三、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

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四、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
● 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学生读句)
●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五、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一天下午,()男孩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

将近六点,麦克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的女孩苏珊的呼救。

六点十分,麦克拨通了()的电话。

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联系,一边向麦克询问苏珊的详细地址。

十分钟后,()和()取得了联系。

六点三十分,()的苏珊得救了。

2、集体交流。

●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4、借助“一边……一边……”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救援人员的爱心。

● 我们来看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何工作的?
指名读第五节
引读:美国紧急救援中心一边……一边……。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
(为什么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做呢?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老师问,让学生自己谈读了这句后的感受)
再读句。

板书:热心
● 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默读课文的5-8节
出示: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读句体会麦克给予苏珊的鼓励。

试着用一边……一边……完成练习
并列句式“一边……一边……”是本课中知识技能学习的要点,但学习离不开文本,作者用这样的句式是为了帮助他表达时间的紧迫,人们抓紧一分一秒去挽救苏珊的生命。

所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 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 迁移练习,感受芬兰有关方面的爱心救援。

● 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又是如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呢?以录音为例,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 引读:因为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有关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刻组织了救援。

在这么多人热心人的帮助下,苏珊得救了!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

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

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让网络使我们的心相近,情相连,使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2 课后作业,练习正确运用引号、冒号。

● 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今天的作业是请你为这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 出示: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接通了芬兰有关方面的电话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吗
是芬兰紧急救援中心回答道
你们这里有一名叫苏珊的女孩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着急地说希望你们尽快组织救援
芬兰紧急救援中心继续系询问道你们知道苏珊的详细地址吗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图书馆
好马上到
请尽快谢谢
板书设计:
网上呼救
(快及时) (求救)

苏珊←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救援(热心爱心)
得救
课后反思:
《网上呼救》这篇课文有许多语言的知识技能训练内容,如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列句式“一边……一边……”、对话语言的掌握等。

孤立于文本的语言知识技能训练是机械的.操练,对学生的语言掌握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这些知识技能学习应当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领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运用这样的语言技巧进行表述必有其道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作文、立意,使文章更精彩,使思想更深刻。

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用,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以后自己在作文时也可以这样用。

本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整个救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了各时间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出救援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小时,然而在半个小时中许多人为了挽救苏珊都积极地行动起来。

时间的一再出现,救援行动的积极展开,最终苏珊在三十分钟内成功得就了。

通过师生相互呼应的朗读,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体会到了时间与救援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常见的句式训练莫过于给例句再模仿的方法了,可是没有语言环境,句子的表达是毫无意义的。

就如本文中的句式“一边……一边……”,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因为时间紧迫,所以他这样做合情合理,作者可以这样描写他,是环境所迫。

那么同样的麦克也因为时间紧迫同时做着许多事,可课文略写了,于是教师把这个情景创设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运用句式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

包括教学中让同桌用对话的形式演一演美国紧急救援中心是如
何与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也离不开原有文本的情景,时间紧迫对话语言的设计就必须简短、清晰、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