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御茶园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

武夷岩茶的发展历程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岩茶的名称,最初见于清末,而真正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并为世人广泛知晓,则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但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经历了一个风风雨雨的兴衰过程.野生茶最早的茶记载也许要数汉代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时的茶只是一种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药----野生茶,这种野生茶便是武夷茶农称之为”菜茶”的最早母本.研膏茶/蜡面茶武夷山茶发展成为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且逐步为世人所知,则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代,那会不叫岩茶,叫研膏茶,是一种蒸青压制茶,它不发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压紧成饼状,然后烘干.饮用时将茶饼先研碎,再沸水冲泡,所以叫研膏茶.后来因为茶艺发展,冲泡后的茶汤表面看起来像稠粥,熔蜡,所以又称蜡面茶.北苑贡茶五代十国时,闽王兴茶事,将建安府治(今建瓯芝城镇)城东凤凰山原属茶商张廷晖的茶园收为朝廷所有,名称北苑.于是北苑茶成了一种专为王公贵族享用的”贡茶”.北宋王朝建立后,沿袭旧制,将北苑作为御茶园.这些官方茶焙所产的茶,主要用于上贡,所以称为北苑贡茶.由于北宋大兴茶事,上层社会对北苑茶需求越来越多,北苑茶焙顺着建溪两岸不断的扩大,绵延百里之远,同时包括了武夷山.不过当时武夷产的茶只是作为北苑茶的一个补充,所以也将武夷茶叫北苑茶。

龙凤团茶宋元时期是茶事发展的兴盛时期,其中又属龙凤团茶最为知名,曾有“黄金易得,一茶难求”之说。

龙凤团茶制作过程相当的复杂。

首先,要选择早春刚刚萌发如雀舌般的细嫩茶芽,用指尖轻轻一下掐断--绝不能用指甲。

摘下后,要立即将芽投进新鲜山泉水中,以保持湿润。

制作时,先将摘下的茶芽进行一番剔除,以便使每一片细芽都一样大小,符合标准,然后放在事先备好的刻有龙凤图案的特制模具中湿蒸,这便是蒸青法,蒸至恰到好处时,轻轻压去茶中黄水。

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武夷山的来历-武夷山的传说故事

武夷山的来历-武夷山的传说故事

武夷山的来历-武夷山的传说故事>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江西省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

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通用福建赣语、闽北方言和国语。

根据区内资源的不同特征,将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核心面积63575公顷,核心次面积36400公顷,同时划定了外围保护地带--缓冲区,面积27888公顷。

武夷山的来历-武夷山的传说故事相传古时候,武夷山的幔亭峰上住着一位姓彭的老人。

那时,武夷山洪水泛滥成灾,逼得老百姓只好躲进山坳里过着穷苦的日子。

俗话说,山有顶地有主。

老人就带领老百姓披星戴月,餐风饮露,含辛茹苦地开山治水。

到了白发白眉白须的时候,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开山始祖了,于是人们尊称他彭祖。

彭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

说来也怪,他俩一落地便见风就长。

一阵春风吹过,他们能喊爹叫娘;二遍春雨飘洒,他们能站立行走;三瓣春茶绽芽,他们能下地奔跑。

兄弟俩聪颖过人,智勇双全,从小就跟随彭祖翻峻岭,钻密林。

因彭祖长年累月开山有功,当八仙在武夷山棋盘岩上饮酒时,乡民们便去求仙人为彭祖赐寿。

彭祖活到880岁的时候,被玉帝召上天成仙去了。

临走时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锄头和一弯弓箭,嘱咐两个儿子要继承祖业,日夜不停地开山治水,为百姓造福。

彭祖走后,两兄弟不忘父亲重托,扛起锄头,拿着斧子,背上弓箭就进山了。

他们挖呀挖,挖了天,挖出了九曲十八弯,治住了咆哮的山洪。

他们砍呀砍,砍了720天,砍倒了一丛丛荆棘,开出了一片片良田。

他们种呀种,种了1800天,种上了垄垄岩茶,栽上了稻谷和果树兄弟俩又用弓箭射死了猛虎,除掉了恶豹,把山上捉来的野兔、野鸡、野猪等送给村里的乡民饲养。

他们还在山上种了琪花瑞草和珍贵药材,把山山水水装点成人间仙境,百姓们过上了鸡犬相闻,安宁幸福的日子。

彭武、彭夷死后,人们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一对开山有功的兄弟,就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此山,称这碧水丹山为武夷山了。

武夷山峰九曲溪导游词

武夷山峰九曲溪导游词

武夷山峰九曲溪导游词武夷山之福建省西北部,平均海拔350米,方圆70多平方千米。

她有黄山的秀丽,泰山的古老,峨嵋的险峻。

我们从星村出发,沿着九曲溪,顺流而下。

我们今天以漂流为主,而不是以登山为主,既轻松愉快,又惊险刺激,还能欣赏千姿百态的奇峰和清澈见底的碧水,一曲一个景。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夷山九曲溪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武夷山九曲溪导游词1舟过湍急的芙蓉滩,是为七曲。

溪右边的这座山峰,四面峭壁,宛如耸立于水中的巍峨的石城,俗称“城高岩”。

其半腰有门可见,那是攀登城高岩的唯一石径。

岩上松竹环簇,满坡滴绿。

在始建于明代的城高庵旧址。

岩下的潭,名放生潭。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端午节,山中道士曾奉旨在此设坛祈祷,放生鱼潭内。

从那时起九曲溪禁止捕鱼,相沿成为习俗。

筏下獭控滩,便进入了六曲,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然天游峰乃“武夷第一胜地”。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题诗赞道:“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筏至六曲,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如刀切斧劈的岩壁,就是晒布岩。

神话传说是赤脚大仙晾晒帛绵的,晒布岩又高又阔,又平又险,宽约800米,高200米,似一张巨大的屏风,把武夷山景区隔为溪南山北。

岩壁上有宋、元、明、清历代名士留下的题刻二十余处,其中朱熹的“逝者如斯”[图]题刻,是迄今武夷山景区内所能辨认的400多处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

由于此处题刻又多又雅,故而常常引来诸多凡夫俗子到此评头论足,观赏一番。

他们高一声,低一声,闹闹哄哄有时还加上过往竹筏工的山歌和号子,既给游人助兴,又给评论众士添烦。

时间久了,那些生长在九曲溪的筏工,都惊奇的发现,无论山歌还是号子,对歌还是呼喊,都能引发出阵阵空谷回声,招至从近至远此起彼伏的声浪,真是唯妙唯肖。

一些文人墨客便给这块本不起眼的巨岩取了个“响声岩”的雅名。

响声岩前这块巨石叫目鱼石,大家看其形,像不像个新鲜饱满的目鱼。

武夷山九曲溪导游词2筏过老雅滩,是为五曲。

福建茶以及茶文化介绍(全)

福建茶以及茶文化介绍(全)

福建茶文化(摘抄自搜狐新闻)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

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

福建武夷山茶园

福建武夷山茶园

福建武夷山茶园福建武夷山茶园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这片茶园不仅以奇峰秀水而闻名,更以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培育出了世界闻名的武夷岩茶。

本文将为您介绍福建武夷山茶园的概况、香韵和文化底蕴。

一、茶园概况福建武夷山茶园占地面积广阔,茶树种植广泛。

茶园的地形多山地,有的山峦连绵不绝,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同时,茶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得到了良好的环境保护,茶叶的品质因此得以保持和提升。

二、茶叶香韵福建武夷山茶园以生产武夷岩茶而闻名于世。

武夷岩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半发酵茶。

这种茶叶的制作工艺独特,采用了特殊的发酵和烘焙技术,使其产生了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在品茶过程中,人们往往能感受到其独特的岩韵和果香,回味无穷。

三、茶文化底蕴福建武夷山茶园承载着悠久的茶文化底蕴。

茶叶种植和制作技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使得武夷岩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园内还有许多茶文化的遗址和古建筑,充满了历史韵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同时,福建武夷山茶园也是茶艺师和茶叶爱好者的天堂,他们可以在这里沉浸在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中,感受茶道的魅力。

四、文化交流与旅游观光福建武夷山茶园是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茶文化节和茶叶展览,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爱茶人士。

这些活动为茶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同时,福建武夷山茶园也是旅游观光的热门景点之一,旅客们可以欣赏到茶园的美景,品尝到正宗的武夷岩茶,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五、茶园的未来发展福建武夷山茶园在茶叶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茶叶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茶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福建武夷山茶园将继续加强茶叶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升茶叶品质,拓宽茶叶的产业链,为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福建武夷山茶园作为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茶叶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茶园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承载着悠久的茶文化底蕴。

“国茶”武夷山大红袍--世上最贵的茶

“国茶”武夷山大红袍--世上最贵的茶

“国茶”武夷山大红袍--世上最贵的茶“国茶”武夷山大红袍--世上最贵的茶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是茶中极品,堪称“国茶”,“茶中圣品”,被誉为“岩茶之王”,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关于大红袍的由来有许多传说,“红袍加身”的故事最广为流传:古时天心寺和尚用武夷山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关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六棵大红袍母树也有许多神秘的传说。

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这六棵生长于峭壁上的大红袍茶树已经有350余年的历史。

大红袍母树因常年细小甘泉及藓类有机物滋养而天赋不凡,品质优异。

冲至九泡仍不失真味。

6株母树年产不足500克,因其稀有而价值连城,成为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

历朝历代都是上贡君王的贡茶。

清朝史载:大红袍年贡八两。

乾隆皇帝称其为最好的贡茶。

武夷茶早在唐代就以“晚甘候”著称于世,宋代范仲淹《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咏茶诗》:“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了武夷茶在宋代就已成为皇家贡品。

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南畔创设皇家焙茶局(御茶园),武夷茶单独入贡,名声日渐扩大,武夷山成为元、明两代皇家贡茶中心。

至明代万历年间,崇安(今为福建省武夷山)皇家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的四分之一。

十六世纪,武夷山创制了乌龙茶与红茶,成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武夷茶早在十六世纪就走向世界,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成为英国皇室饮品,当时的欧洲人把武夷茶作为中国茶的代名词。

历代名家对武夷茶极致推崇,显示出武夷茶的王者地位。

清代袁枚认为:“余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冲开白色者为最佳”。

因为对武夷茶的钟爱,袁枚甚至将自己家乡名茶龙井也排在武夷茶之后。

昔时三朝宫廷茗,今日武夷御春园——武夷山贡茶历史文化脉络

昔时三朝宫廷茗,今日武夷御春园——武夷山贡茶历史文化脉络

昔时三朝宫廷茗,今日武夷御春园——武夷山贡茶历史文化脉

李春艳
【期刊名称】《收藏与投资》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lt;正&gt;源自南朝:武夷山何时有茶?据当代茶叶专家陈椽等考证,最早
的文字记载见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

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

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
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从此,"晚甘侯"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唐代茶圣陆
羽在晚年慕武夷茶名来到武夷山,写有《武夷山记》,为此肯定武夷茶在唐代已有之。

【总页数】4页(P122-125)
【作者】李春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乌龙茶新品种‘春桃香’、‘紫观音’武夷山点区域试验报告 [J], 孔祥瑞;杨军;王让剑;龚雅玲;郭吉春
2.武夷山香江茗苑茶旅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J], 杨林海;刘安兴;叶维沁
3.乌龙茶新产品——御园春东海观音的研制 [J], 郭合富
4.乌龙茶新品种‘春桃香’、‘紫观音’武夷山点区域试验报告 [J], 孔祥瑞杨军王让剑龚雅玲郭吉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夷山御茶园的前世今生
2013-06-20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
武夷山御茶园位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

御茶园建于元朝,元亡明兴,贡茶制度仍沿袭前朝.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皇帝朱元璋诏令全国产茶之地按规定的每岁贡额送京,并诏颁福建建宁(按,武夷山当时归属于建宁府)所贡的茶为上品.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并下令不得辗捣为“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为芽茶入贡,即“明太祖废团茶制散茶”.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御茶园疏于管理,茶树枯败,茶业衰落,武夷岩茶遂免于进贡.
前世:“皇家贡焙局”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6年),浙江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监制“石乳”茶数斤献与宫廷,深得皇上赏识。

至元十九年(1279年),高兴又命崇安县令亲自监制贡茶,“岁贡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

大德五年(1301年),高兴儿子高久住任
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山制贡茶。

次年(1302年),他又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溪畔的平坂设立了皇家贡焙局,遂称为“御茶园”。

从此,武夷岩茶正式成为朝
廷贡品,每年精制成龙凤团饼,直送当时京城(北京)。

可好景不长,武夷茶的入贡,给武夷山的茶农带来深重的灾难.封建统治者为满足口腹之欲,苛索不已 ,贡额逐年增加,到元末,每个贡茶已增至九百九十斤.茶园官吏为完成上交贡额,便对茶农进行残酷的敲诈勒索,茶农不堪其苦,被迫逃亡,造成茶园荒芜,茶树枯萎.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官府不得不停办茶场.清代初年,武夷山御茶园又重新恢复和发展。

御茶园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立到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废止,前后经历255年。

它的兴废,值得后人深思。

今生: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如今武夷山御茶园遗址尚在,从云窝天游景区的大路口左侧进入,
可看见一座牌坊,并树有一碑,正面书“御茶园遗址”,以示纪念。

在福建省科委,福建省农业厅等有关业务部门的支持下,1980年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重整了武夷山御茶园,征集了历代有代表性的名枞216种,武夷岩茶的著名名枞、单枞名录,重植于武夷山御茶园,并从2003年始由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

1990年1月3日,84岁高龄的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
在武夷山御茶园饮茶后,写下了《闽游杂咏》(即《武夷山御茶园饮茶》)这首诗。

在饮茶中,赵老还兴致勃勃地向陪同者解释“茶寿”中的“茶”字代表高寿108岁的出典与内涵,由此而看出赵朴初大师对茶的
研究颇深。

武夷山御茶园饮茶
赵朴初
云窝访茶洞,洞在仙人去。

今来御茶园,树亡存茶艺。

炭炉瓦罐烹清泉,茶壶中坐杯环旋。

茶注杯杯周复始,三遍注满供群贤。

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

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

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何如酒醉耶。

只道茶能醒心目,那知朱碧乱空花。

饱看奇峰饱看水,饱领友情无穷己。

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