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病毒》教学设计doc资料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教案 《 病毒》 青岛版(六制)

六年级上册教案 《 病毒》 青岛版(六制)

《1 病毒》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病毒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互相配合完成实验任务。

2、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病毒结构的独特性;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病毒图案。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当前的甲型H1N1流感和前几年曾造成重大影响的传染病导入,并提问: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是谁?从而引出课题:病毒新课讲解:一、病毒的形态结合多媒体出示的两则文字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病毒的分布和大小:1、病毒分布很广:陆地、海洋、天空,各种动植物乃至动植物体内甚至细菌的体内,都能找到它。

2、病毒的大小: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百万分之一毫米),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

所以病毒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病毒的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教师出示资料介绍:病毒通过接触、空气、水、伤口、血液和蚊虫叮咬等途径进行传播。

教师讲析营养方式的分类:教师强调: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它们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才能体现生命活动。

教师结合一段动画演示一个蝌蚪形病毒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使学生感知病毒的自我复制过程。

结合此点教育学生在换感冒打喷嚏时要注意的问题。

《生物的启示》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的最后一课。

它是自然科学关于生物科学方面的最后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生物的一些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了解在生物的启示下,人类发明的新技术新产品,使学生初步体会这些发明创造的原理和方法,启发学生根据发明创造的原理及生物的特点,分别构思一件小发明,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学习能够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培养学生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毒。

(2)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教学重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材分析本章节内容接在细菌和真菌之后,虽然细菌和病毒都是微小的,但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但也属于生物的一类特殊生物。

本章节展示了大量的图片,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病毒结构的特点。

教材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促进了学生对病毒的作用形成辩证的认识。

4、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PPT展示各种疾病的图片,提问:对于这些疾病,大家觉得是什么造成了这些疾病的产生?学生:病毒教师:没错,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一种小生命:病毒。

由此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病毒(二)讲授新课:1.病毒的发现教师提问:对于病毒,人们一开始并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发现了病毒?学生:伊万诺夫斯基教师播放视频,学生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

教师简单总结病毒的发现过程,结合伊万诺夫斯基实验,请学生思考病毒的个头大小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回答。

初步形成病毒个头非常小的概念。

2.病毒的种类展示不同的动植物生病的图片。

教师:这些不同的疾病,是由不同的病毒导致的,病毒的种类显然非常之多,那我们人类在详细研究病毒之前,显然要做一个分门别类。

那么我们如何给病毒分类?请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总结,介绍通过寄生细胞的不同来进行分类的方式。

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3.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细胞的结构,并强调细胞的结构是生命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请学生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学生:比细胞简单。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病毒青岛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病毒青岛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病毒青岛版病毒青岛版科学教案引言:科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为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病毒青岛版》提供详细的内容描述,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病毒,并培养他们在科学领域的兴趣和能力。

第一部分:课堂引入(200字)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或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入课堂话题。

例如,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病毒是什么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思考病毒的性质和特征,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800字)在本部分,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或实际物品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病毒的概念、结构和传播方式。

1. 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只能通过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进行复制和传播。

2. 病毒的结构: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等方式展示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酸、壳体等部分。

强调病毒只有在感染细胞后才能进行复制。

3. 病毒的传播方式:讲解病毒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和食物水源传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病毒传播,例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500字)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并引导他们思考病毒如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的示例:背景:某群体中出现了疾病传播的情况,许多人感到恶心、乏力,并出现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问题:学生请根据症状判断该群体是否感染了病毒。

解答:通过让学生分析症状并结合病毒的传播特点,学生可以得出结论:该群体可能感染了病毒。

第四部分:实践活动(300字)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以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示例:活动名称:观察病毒在实验条件下的传播情况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实验控制条件下病毒的传播情况,加深学生对病毒传播方式的理解。

活动步骤:1. 将一部分学生的手洗净并干燥,将一部分学生的手涂抹上食品染色剂。

2. 由带有染色剂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握手、触摸其他物体等。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病毒是多种多样的,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肝病毒、SARS病毒……病毒体积十分微小,人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们。

本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和课上的交流、讨论,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听说过病毒,也许见过或听过一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但对于什么是病毒、病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还不了解。

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与病毒相关的疾病,进而认识病毒的特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3.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4.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病毒及病毒的特征。

难点:了解病毒的种类。

评价任务1.了解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认识病毒及病毒的特征。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病毒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2003年的“非典”给我们国家造成严重的灾难,对于“非典”你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回答。

2.“非典”是由一种叫做SARS的病毒引起的。

到底病毒是什么,它还会引起什么疾病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病毒的真面目。

(板书课题:病毒)二、探究新知活动一:由病毒感人引起的疾病有哪些?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了解常见的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讲解。

活动二:认识病毒。

1.病毒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疾病,那它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学生自由讨论。

小学科学病毒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提出与病毒有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1、大家都听说过禽流感吗,现在观看一段视频。

关于病毒,你了解哪些知识呢?学生自由回答,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就研究一下病毒。

二、探究活动病毒能感染所有生物,如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

人类80%的疾病是有病毒引起的。

1、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从你的课前调查中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填表格(知道的就填上),以便在全班交流。

(2)教师适当补充,并播放资料。

了解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

(课件展示)①教师根据学生提到的有关疾病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视频,如腮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水稻矮小病等,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些基本的外显症状和传播途径。

②引导学生概括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小组交流、汇报。

把表格填完整。

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二:2、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结合图片认识病毒。

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3)认识病毒的两面性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

②有益方面:例如我们打的疫苗,有人就是用人工处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

还有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等。

(4)病毒种类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并总结是哪三类。

①动物病毒(例:乙肝)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③细菌病毒(例: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5)病毒防治:防治病毒的方法:1.药物治疗。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1病毒教学目标: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活动;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播放非典时期相关内容的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看完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并有意识地将问题分类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的问题梳理和分类做好铺垫。

)如果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分成几类?怎样分?(学生简单交流,提出可以将问题分类的方法。

)看来,把有关病毒的问题归为一类这是大家的共识,现在大家有异议的就是有关病毒性疾病、传播、预防方面的问题。

我看,咱就把它们当作一大类问题怎么样?(学生简单回答)我们将问题分为两类。

(教师将板书用大括号分类,并板书:疾病病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科学的问题分类既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分工协作,也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另外,问题分类过程也是学生对提出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为确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做好了铺垫。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病毒》一课,从中去寻找答案。

(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过程(一)小组交流资料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而这节课最适合的方法是查资料。

课下同学们都积极准备搜集了大量资料,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看看你们搜集的资料都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类问题,交流前老师有个小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1、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标注所解决的问题;2、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汇报。

)好,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开始吧!(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病毒教案6篇

病毒教案6篇

病毒教案6篇一份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只有认真对待每次写教案的机会,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病毒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病毒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够归纳出病毒的五种特性和病毒的种类。

2.通过分析实例、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3.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病毒带来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及种类。

难点】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cih病毒爆发的案例,让学生观察案例中病毒的攻击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能够答出交通系统失灵、单位混乱、工厂停工。

教师进行解释说明:全世界至少有6#万台计算机同时遭受到cih病毒的侵害,它能够破坏硬盘数据,引起系统崩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呢?计算机病毒又有什么特性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计算机病毒的特性教师激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病毒”一词,计算机病毒和生活中的病毒是不是同一种含义呢?若不是,那计算机病毒到底是什么呢?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完成后提问一名学生回答。

【不是同一种含义,生活中的病毒能够让人或者动物生病,计算机病毒则是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能够破坏计算机中的数据,并能够进行自我复制】教师表扬学生归纳能力强后总结:病毒是生物学领域的术语,因为计算机病毒与病理学上的病毒具有相类似的特性,因此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教师再次提问学生:生物上的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上,那么计算机病毒能够独立存在吗?【计算机病毒不能独立存在,也需要寄生,可以是文件,也可以是程序】教师评价学生思维活跃并总结:计算机病毒不能以一个单独程序出现在计算机系统中,需要依附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可执行文件或数据文件中,这就是计算机病毒的特性之一——寄生性。

教师布置任务:计算机病毒还具有哪些特性?组织学生以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为单位,从网上查找典型的计算机病毒,分析、讨论它们具有的特性。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是第五单元最后一章,在前面介绍完生物圈中的动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后,本章接着介绍病毒。

病毒是学生学习的生物体中最特殊的一种形式,与人类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章中介绍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等,也能让学生感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介绍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

二、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认知了细胞是构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他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尤其是对病毒的非细胞结构存在疑惑,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对于新冠病毒也有所了解,对于新冠疫情的现状和我们中国在抵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的表现有一定感知,但是也不够全面和系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1.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是曲折前进的。

(科学探究素养)2.通过对比学习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感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生命观念素养)3.通过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升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科学思维素养)4.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升对生活时事的关注,并用生物学观点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抗击肺炎疫情表现感受国家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社会责任素养)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病毒的特征和生活;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新冠疫情视频资料。

[提问]引起新冠的元凶是什么?[展示资料]说明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相关小组展示调查报告。

学生思考并回答:流感病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
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
与小组评议,直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
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
措施。

教学重点: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难点: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录像、有关病毒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病毒性疾病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病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你都知道最进在非洲出现的传染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吗?病毒课件埃博拉病毒图片.doc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埃博拉图片,激发
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1、教师谈话:看过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

)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个别简单问题随时进行解决)进行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谈话:学习了本课,你或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板书课题:病毒。


(二)对病毒性疾病初步探究(搜集分析现象)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

你了解了哪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纪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4、补充、扩展:这一活动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可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5.引导学生概况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对病毒进行深入科学探究(搜集分析科学知识)
1、谈话: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么多,对人类的影响很大,
那么到底病毒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2、交流:各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病毒的知识。

3、补充、扩展: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没搜
集到的或不全面的知识。

(1)介绍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

病毒课件病毒形状、利用.ppt课件展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等。

介绍病毒的活动特点。

(2)问题:这么小的病毒在生物体内是怎样活动的呢?
课件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

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形象的知识。

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
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
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认识病毒的两面性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

②有益方面病毒课件病毒形状、利用.ppt:例如我们打的疫苗,有人就是用人工处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

还有病毒可
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等。

5、病毒种类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并总结是哪三类。

①动物病毒(例:乙肝)
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
③细菌病毒(例: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
(四)制作剪贴报: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到这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对我们认识病毒,预防病毒引起疾病有很大的用处,我们想个办法把它们保
存起来,好不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2、制作:根据学生的“献计”情况制成剪贴报或用其他方式保存搜集的知识。

(五)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珍惜生命,爱心健康。

2、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板书:
病毒
特点:没有细胞结构寄生性
种类:①动物病毒(例:乙肝)
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
③细菌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