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 板块运动

合集下载

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关系

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关系

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关系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

地质构造研究地壳和地幔中各种构造形态、构造地貌以及构造形成的原因和机制;板块运动描述了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地貌格局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构造主要包括构造山脉、构造盆地、构造断裂、褶皱和地幔柱等。

这些构造是由板块运动形成的,它们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

板块运动是地球表层的大规模地壳结构断裂运动。

板块运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运动、内陆运动和裂谷运动。

边界运动是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

根据板块边界性质的不同,边界运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运动、转换边界运动和边界边界运动。

构造边界运动主要是指板块之间的碰撞、碰撞、拆分和碰撞。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挤压、折叠和收缩,形成褶皱山脉和构造断裂。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的。

转型边界运动主要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水平相对移动,如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走滑断层运动。

边界边界运动主要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分离运动,如大西洋中脊上的断裂和火山活动。

内陆运动是地壳板块内部的变形和变化。

它不涉及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板块内部的应力与形变。

内陆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挤压、撕裂和抬升。

内陆运动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构造地貌,如喀斯特地貌、台地和盆地等。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

台地是由于地壳隆起,使原有的地表地貌形成隆起和抬升。

盆地是由于地壳的塌陷或收缩而形成的地表凹陷形态。

裂谷运动是地壳板块分裂形成裂谷和断谷的运动。

裂谷运动主要发生在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相互作用的地震活动带上。

裂谷运动还与板块运动中的构造断层和热液活动有关。

裂谷运动在地质学和地球科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地震活动。

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球内 部的能 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 高山和盆地
内力作 用
外力作 用
地壳活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地球外部 的能量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 盆地,使地表趋 于平坦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 地
使岩层弯曲或断裂,形成褶 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
背斜 山
褶皱
向斜 谷
(二)、断层
什么叫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 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破裂, 并且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有明显错动, 位移。
c
a
b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 流水作用:
(1) 流水的侵蚀地貌:
河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壳 运 动
垂直运动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主要观点:: 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 海上----海洋、海岭 张裂区 块 陆上----裂谷、断层 (生长边界) 构 形成的 大洋板块与 海上---海沟 造 地 形: 相撞挤压区 交界处----岛弧 大陆板块 : 学 (消亡边界) 陆上----海岸山脉 说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2) 流水的沉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2. 风力作用:
(1)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
(2)沉积地貌:
沙漠中的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等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全 球 板 块 运 动 速 率 (cm/a)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
被绿线连接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 后面标注L和M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 块运动速率。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卫星图片)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发生在几百万、几千万以至若干亿年前的构造运 因此不能使用研究新构造或现代构造运动的方法进行研 故根据地层的岩相特征、厚度、接触关系以及构造变形
动所造成的地貌形态,几乎都为后期的地质作用所破坏,
究。但是,构造运动的每一进程却留下可靠的地质记录。
等,便能从中找到构造运动的信息,重塑地壳构造的发
主要内容
一、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二、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 三、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
证据
四、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或地球内力引起 的岩石圈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机
械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并决定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
控制着诸多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同时也控制着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构造运动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
古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 )以前
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以来
发生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有良好的表现。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称之。
(一)岩层的产状
1.不同产状的岩层 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

地壳构造与板块运动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壳构造研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壳组成、结构和变形,而板块运动则研究地球上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构造研究的核心是地质构造,它包括构造地貌、构造岩石和构造运动。

构造地貌是指地表上因构造活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如山脉、盆地和断层等。

构造岩石是指受构造力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如褶皱岩和断裂岩等。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中不同部分相对运动的现象,如地震和地壳的垂直运动等。

地壳构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主要有地球引力、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地球引力是地球各部分相互吸引的力,它使地壳向地心方向下沉。

地壳运动是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和移动,它是地壳构造的主要动力。

地震活动是地壳构造的一种表现,它是地壳中能量释放的结果。

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是地壳构造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地球上地震、火山和地壳变形的主要原因。

板块运动的主要形式有三种:边界运动、内部运动和地壳运动。

边界运动是指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它主要包括构造边界、构造带和构造断裂。

内部运动是指板块内部的变形和运动,它主要包括构造隆起、地壳下沉和地壳膨胀等。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岩石的变形和移动,它是地壳构造的主要动力。

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球表面的变化非常重要。

它们帮助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动态的行星,不断发生变化和演化。

通过研究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我们可以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也为石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总之,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地球的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伟大而神秘的行星,它的表面并不平坦,而是由一系列陆地和海洋组成的。

这些陆地和海洋并不固定,它们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球的这些变化呢?本文将就地球的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板块运动的原因板块运动是指地球的表层被分为几个大块,这些块之间会相对移动,并且会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而板块运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大陆漂移理论大陆漂移理论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20世纪初提出的。

他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是可以漂移的,而这种漂移是由于地球的内部存在着类似于岩浆的物质,它们不断运动着,从而导致了大陆的移动。

2. 热对流运动地球的内部是极其炽热的,地球内部的岩石会因为受到高温的影响而变得流动起来。

这种流动是非常缓慢的,但它会导致地表的岩石板块相对移动。

3. 地壳的形态变化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是由岩石组成的,而岩石是非常脆弱的。

地壳受到了地球内部的热对流运动的影响,会发生形态的变化,从而导致板块的运动。

二、地质变化的原因地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壳厚度、岩性等方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其主要原因如下: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因为地球内部的因素而发生变动。

比如地震、火山喷发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而这种地壳运动会导致地质的变化。

2. 外力影响地球的地理构造并不是孤立的,它还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比如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都可以改变地球的地理构造,从而导致地质的变化。

3. 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球的地理构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垦殖、采矿等都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这种改变也会引起地质的变化。

综上所述,地球的地理构造板块运动和地质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从大陆漂移理论到热对流运动,再到地壳运动和外力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地球的地理构造和地质变化。

第三章 地质构造

第三章 地质构造

1)剪节理 ,是岩层受剪应力产生的裂隙。
2)张节理, 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张拉应力作 用产生的节理称张节理。
3)压性节理, 压性节理是岩层受到强大的挤压作 用时所形成的节理。
(2)广义节理
除构造裂隙以外,岩体的原生裂隙和风化裂隙以 及其它次生裂隙也常被称为节理或称为非构造节 理。
图3-13节理组合形成危岩
(6)板块构造说:1968年,由海底扩张说引申、发 展起来的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层由大小不等 的岩石圈板块拼合而成。这些板块"飘浮"在地幔 的粘性层上,每一个板块能独立运动,并在运动 中相互挤压、摩擦、碰撞。地幔物质对流是大板 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大板块的运动引起中、小 板块活动,地球的旋转极和旋转角速度对板块运 动也有制约作用。
图3-2 岩层产状要素 AB为层面走向 DC为倾向 a为层面倾角
3.岩层产状的测量 在野外的岩石露头上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见图33)。所测量的层面应具有代表性。 (1)测走向。 (2)测倾向。 (3)测倾角。
图3-3 岩层产状测量图示
4.岩层产状的表达形式 一组走向为北西320°,倾向南西230°,倾角35°的 岩层产状,可写成:N320°W,S230°W,∠35°由 于岩层的走向与倾向相差90°,所以在野外测量岩层 的产状时,往往只记录倾向和倾角。如上述岩层的 产状,可记录为SW230°∠35°或230°∠35°形式。如 需知道岩层的走向时,只需将倾向加减90°即可。
华蓥山断裂
33/63
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 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 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可分为节理和断层两类。 3.4.1节理 (1)狭义的节理—构造裂隙(图3-13) 岩层或岩体中分布着具有一定方向受构造应力作 用发生的裂隙,但裂隙两侧的岩块又没有显著的 位移,这些断裂构造称构造裂隙或构造节理,按 形成节理的作用力特征可将节理分为以下3种:

工程地质基础-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基础-地质构造

2.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1)方位角表示法:用倾向和倾角表示
210°∠25°,读倾向210度,倾角25度。
(2)象限角表示法(用走向、倾角、倾向线表示)
N45°E∠30°SE 北偏东45度,倾角为30度, 倾向南东
(3)符号表示法——地质图中常用
40°┴: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度数是倾角
:岩层产状水平
交线
(3)岩层的厚度是其顶、底面间的高差。 (4)岩层出露宽度:岩层顶层和底面地界线间的水
平距离,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
3.2.2 倾斜岩层
岩层层序正常,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层,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岩 层称为倾斜岩层。岩层的倾斜方向及倾斜角度基本一致,称单斜岩石
单斜构造的力学成因
图 4-3 地层层序
2、褶皱的形态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类
(a)
直立褶皱
(b)
倾斜褶皱
(c)
倒转褶皱
(d)
平卧褶皱
按轴面产状分类
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轴面近直立 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近相等 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反 倾角不等
轴面倾斜 两翼倾向相统 一翼倒转
轴面近水平 一翼正常 另一翼倒转 轴面弯曲 平卧
3.如图所示的岩层的接触关系是( B ) A.整合接触 B.角度不整合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平行不整合接触
4.某地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产状基
本一致,则它们的接触关系是( C ) A.整合接触 B.沉积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角度不整合
5.如图所示,关于岩层接触关系表述全部正确的是(
断裂构造按力学性质可分为压性、张性、扭剪 性以及压扭性和张扭性
(1)压性断裂 (2)张性断裂

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

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

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多种岩石组成的,而这些岩石不断地受到外力的破坏和形变,从而引发出构造运动。

在地质学中,构造运动分为多种类型,如抬升、沉降、折叠、断裂、隆起等等。

这些运动产生的结果包括山脉、海底地形、地震等地球现象。

而板块漂移则是一种整体性的运动,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地球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出地球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一、构造运动1.1 折叠与断裂折叠是指地壳在外界力的作用下出现弯曲变形的现象。

它通常发生在岩层中的地层面上,经常可见于山脉的形成过程中。

而断裂则是指地壳岩石在外界作用下出现断裂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地震和地表上的割裂。

这种现象也可以导致山脉的形成和地球地形的变化。

1.2 隆起和沉降隆起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块在地壳发生变化下产生上升的现象。

而沉降则是地球表面地块下沉的过程。

这些现象常常会引起海面的变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或下降。

二、板块漂移板块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沿地球表面移动的过程。

该现象是20世纪中叶地球科学重大发现之一,揭示了地球历史上的大变局。

在地球科学的研究中,板块漂移被视为解释地球地貌和地震活动等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

2.1 达尔文的发现在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发现了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居然有相同的化石品种,这使他非常震惊,他认为通过某种未知的方式,这些地域上极为分离的区域之间曾经连通。

2.2 然后发现地磁现象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又意识到地球大规模的地磁再分布,这让他们开始怀疑板块漂移的假说。

2.3 活动的板块边界板块漂移涉及到联结大陆的岩石构造,促发了地震和火山。

这些现象往往出现在板块边缘的地区,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和岩浆等现象为研究者证实了板块漂移假说提供了直接的行动证据。

三、结语地质学中的构造运动和板块漂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认识地球的方法。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过程,窥视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中的激动人心的地质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 形成模式图解 洋中脊处形成的玄
武岩中的古地磁记
录了当时的地磁场
方向。不同的磁异
常条带反映的是不
同的磁化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2. 深海钻探成果
深海钻探表明,深海沉积物由洋脊向两侧从
无到有,从薄到厚,沉积层序由少到多,最底部沉
积物的年龄越来越老,并且与海底磁异常条带所预
一、大陆漂移学说 引起大陆漂移学说复活的主要原因: 1. 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学进一步证实大
陆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漂移;
2. 地球物理学的进展揭示了岩石圈下部
的软流圈,大陆漂移有了物质基础;
3. 海底地质学的进展。
二、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美国地质学家迪茨 (Dietz,1961)正式提出“海底扩张”的概 念,赫斯( Hess,1962)加以深入阐述。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suture)。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边界
缝合带
汇 聚 型 板 块 边 界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 俯冲边界
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一般是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消减带。
分两种次级类型:岛弧-海沟型,俯冲带上方 发育岛弧,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 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 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 边缘。
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
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
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二、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
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
大洋中脊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海沟与板块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对运动, 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 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
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
Early Triassic
Permian Permian-Pennsylvanian
Distribution of Paleozoic Glaciers and Glacial Striations
古生代冰川及沉积地层的证据,在现在 纬度差别明显的大陆都有古生代冰川沉 积物存在
一、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 南方超级大陆(冈瓦 纳)上冰川运动方向 的一致性 A.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 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
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B. 南方超级大陆(冈瓦纳) 上冰川的运动方向
大陆漂移学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漂移机制
由于受地球物理学的限制,当时人们
尚不知道地球内部存在软流圈,大陆漂移 缺乏物质基础。
测的年龄十分吻合。
3. 转换断层
横向错断大洋中脊、断层的运动方向和性质在
断层的两端突然发生改变的断层就是转换断层。
全球大洋地 壳的年龄
洋壳的年龄不老于侏罗纪,相对于大陆 地壳40多亿年的年龄而言十分年青,说 明洋壳处于不断更新之中。
转换断层
大西洋底地貌
中间的山脉是大洋中脊 (中央裂谷和转换断层)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
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陆漂移学说
劳亚
距今约200Ma前的联合古大陆
一、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一、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上山脉
的一致性
如果把大陆拼合
到一起后,大陆上的 山脉组成了一个具有
山系,它形成于距今300Ma之前的泛古
陆形成期间。
北美与西北欧 的加里东褶皱 带和海西褶皱 带完全可沿走 向相接
一、大陆漂移学说
古生物学证据之一:南大西洋两岸水龙兽化石具一致性,说明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非洲与南美大陆是相连的
Fossil Evidence for Gondwana (大陆漂 移的化石证据)
沉积 少量沉积 陆架与海盆沉 积,蒸发岩 丰富的 陆架沉积
大量源于岛弧 的沉积物
蒸发岩、红层 红层及碎屑岩
三、板块构造
4. 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问题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模型
A.地幔对流模式。巨大的对流环就 像传送带一样驮着岩石圈板块运动;
B.重力拖曳。海沟处的拖曳力和大 洋中脊处高密度物质的水平重力分 量拖曳着板块水平运动; C.热柱模型认为所有的向上对流被 限定在几个狭窄的地幔柱内,而下 降流则是冷的、重的俯冲着的大洋 板块。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②碰撞边界
正在发育的加积楔 青藏 俯冲的
软流圈
熔融
恒河平原 缝合带
印 度 板 块 与 欧 亚 板 块 的 碰 撞 过 程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3)转换(平错)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互相剪切 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 的消亡。
三、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40年代后,出于军事和海底资源开发 上需要,大规模开展了海底地质调查,取得了丰 硕成果,导致了板块构造说的诞生。 这个全球构造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地质学界 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把各种地质作用统一到板 块的相互作用这一根本性的动力中,从而将许多 分离的地质学分科又纳入到综合研究的轨道。 它找到了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 各种地质现象作出了合理的回答,把地质科学推 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是60年代兴起的一种构造运动理 论。它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大 陆 漂 移 学 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最初于1912年提出大
陆漂移观点,1915年
出版《 The Origin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系统论述大
陆漂移学说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一、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 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
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
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 边缘海 岩石圈 岛弧 海沟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 块俯冲作用与地 震震源分布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加积楔
安第斯型板 块俯冲带
软流圈
以不发育岛弧
区别于太平洋 西岸的岛弧-海 沟型俯冲带
相同年龄和变形样式
的连续山系,暗示这 些大陆曾经连为一体, 后来逐渐分开。
一、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构造证据之一:北大西 洋两岸山脉的一致性。
A. 北美东部阿帕拉契亚山脉向
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年龄与地
质构造相当的山脉则发现于不列 颠群岛和斯堪的那维亚 B. 把大西洋两岸的陆块置于它们漂移 前的位置,这些山脉形成了一个连续的
– 南极洲板块
– 太平洋板块(全为洋壳)。
目前,全球划分出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板块。
在大板块内又可进一步划分次一级板块(中型板 块),再次小型板块。如华北板块、扬子板块, 其间秦岭大别山为碰撞造山带。
各种板块边界关系示意图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软流圈
三、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 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多个巨大的块体—板块;
② 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③ 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 动性强烈的地带; ④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动力地 质作用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全球板块的划分
6大板块:
– 美洲板块 – 欧亚板块 – 非洲板块 – 印度洋板块
三、板块构造
3. 板块开合的“威尔逊旋回”
板块最初运动始于洋中脊,热对流将地幔物质带 至地表洋中脊部位,冷却后便成为新生的洋底,并从 大洋中脊向两侧作水平扩张。在其到达大陆边缘后, 因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挠而发生碰撞,部分物质拼贴于 大陆边缘,使大陆沿侧向增生长大;部分物质俯冲下 插,最后重新熔融于地幔中而完成一次循环
威尔逊旋回:一次完整的板块扩张一闭合循环或旋回 称作威尔逊旋回。
发展阶段 胚胎期 幼年期 成年期 衰退期 结束期 遗痕
实例 东非裂谷 红海、亚丁湾 大西洋 太平洋 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
运动特征 抬升 裂开与扩张 扩张 挤压 挤压与抬升 挤压与抬升
形态特征 裂谷 狭海 有中脊的洋盆 岛弧、海沟 年轻山系 年轻山系
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 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 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
二、海底扩张学说
火山岛 洋中脊 海沟 上涌 海沟
地幔 对流环
海底扩张作用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1. 海底磁异常条带
沿洋中脊呈带状对称分布的磁性正负 异常带就是海底磁异常条带,单个磁异常条 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 公里而不受地形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