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合集下载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发展是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主要矛 盾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进入了 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 是“矛盾凸显期”。这说明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 ②要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好 次要矛盾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 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一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①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 原理。 ②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 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相 互转化。 ③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昔遍原理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
特殊性是相互联结 的。普遍性寓于特 殊之中,并通过特 殊性表现出来,没 有特殊性就没有普 遍性。
②水果的普遍性,是通过苹果、梨、西瓜、桔子等矛盾
的特殊性表现出来,病人只知共性,不知没有个性就没 有共性的道理。
白马非马论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 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 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 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 说白马不准出关呀!”
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 ②④ D.③④
(2011高考上海文综卷23)崇尚“和谐”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 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 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 这体现了( ) A.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第一章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特殊性有三种形式: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掌握度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实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使我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和意义/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意义: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才能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行动。

4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和意义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他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实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对于同一事物来说,构成它的不同成分之间,在量上 有多数和少数的区别和联系。但是这种区别和联系是同一 整体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联系,其中的每一部分可以离 开另一部分而独立存在。
(3)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说成多数和少数的关系,那 就会把普遍性看成可以在特殊性之外存在,特殊性也可以
简答
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 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 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 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 是一般。”如何理解这段话?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莱布尼茨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 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不相同的树叶”
矛盾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同类事物的矛盾又具 有共同点,这种共同点,我们也称之为矛盾的普 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关系
(1)我们前面讲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 盾,时时有矛盾,即万事万物都有矛盾。而我们 今天所讲的矛盾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 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所以,也可称之为 “共性”。 (2)我们前面讲的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况, 即——、——、——。而我们今天讲的矛盾的特 殊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 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点。所以,也可 称之为“个性”。
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 后去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便让 他的儿子去买。他儿子给他买来了苹果, 他摇头不吃;买来了葡萄,他也摇头不吃; 买来了香蕉,他还是不吃。买来了绦子、 波罗、梨等他仍然不吃,并生气地对他的 儿子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能给我 买这些呢?”他的儿子无奈地说:“市场 上就有这些水果,你到底要吃什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日常 生活中所说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 (NO) (2)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NO)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一、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基本含义
(1)我们前面讲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即万事万物都有矛盾。而我们今天所讲 的矛盾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 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所以,也可称之为“共性”。
(2)我们前面讲的矛盾特殊性有三种情况,即— —、——、——。而我们今天讲的矛盾的特殊性是
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 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所以,也可称 之为“个性”。
思考:公孙龙
的论断有无合 理性?从哲学 角度看它错在 什么地方?
虽然公孙龙看到了白马与马的差别,但 是他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定了 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显然是很荒谬 的。
那么,我们应怎样来看待矛盾普 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的 关系呢?
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二者相互联结
“抽象的水果是不存在的”说 明什么哲学道理?
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结论:
矛盾的特殊性
(1)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 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寓:居住或寄托 ,演化为“存在于”或“含 于”
能不能反过来说:
B
阿凡提的轶闻
有一天,阿訇肩扛一匹白布来到阿凡提家,想刁难阿 凡提,使阿凡提处于尴尬境地,出一回丑。 阿訇对阿凡提说:“聪明的阿凡提,我知道你有非 凡的才华。我想请你给我染一匹布,染的颜色,既不是红 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既不是紫色, 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 色…….阿凡提,你能办到吗?” 阿凡提冷静地思考片刻,便爽快的答应下来。在谈 到该什么时候取货时,阿凡提说:“哦,高贵的阿訇,神 明的真主告诉我,请你在一个星期中的这一天前来取货: 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 期四;既不是星期五,也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礼拜日,也 不是习惯的一个星期七天中的任何一天。”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方法论内容及其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方法论内容及其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方法论内容及其意义谈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方法论内容及其意义。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理解人类社会矛盾全局、解释“历史之谜”的总开关。

(三)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充满矛盾。

自觉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特性所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具体状态,即各种社会矛盾的双方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损的状态。

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学科的特殊研究对象。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社会形态的根本矛盾规定了其本质。

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受根本矛盾制约和影响的各种具体矛盾具有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联系,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防止“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按照性质和斗争形式,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总结:(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

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是一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利益矛盾一定程度的解决。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10-27 21:59提问者:xuguoqing369 - 一级最佳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第四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 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

2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3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须注意:⑴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事物的共同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⑵不能认为“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也不能认为“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的特殊方面,只是概括了、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合作探究·提认知]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 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下图是朱开山 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
依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交通方式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特点:新旧交通工具并存(或:传统的帆船、独轮车, 近代的小火轮、火车同时使用)。 原因: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的贫困,阻碍社会发 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与示范;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政府及各阶层人士的提倡与推动。
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 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 在着自始而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事事有矛盾(横向)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纵向)
(2)方法论意义 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年,
轮船正招式成商立局,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
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
2.航空
(1)起步: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
研制 。
(2)发展水:上1飞918机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整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整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1)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2)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2)相互联系: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注意: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例如改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

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
(1)普遍性: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2)相互联系: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
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注意: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例如改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
(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

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其中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栏中规定要讲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运用”,没有讲明把这个原理讲述到什么程度。

大家知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容极其深刻。

对高中学生究竟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有不同意见的。

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就把“难题”留给了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材对这个原理的叙述,限定为最基本的东西,着重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举了不少事例。

但是,学生还会感到难以理解。

教学要注意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让学生议论,穿插一些口头练习,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如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教材关于这个原理的运用,主要讲了“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点。

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懂它。

大家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以学习来说,上课主要体现了“个别、一般”。

学生常常说的“解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要找出同类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

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道理,去分析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请教,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

”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材的叙述提供了一些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材为基础,讲明理论观点。

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谈些见解。

不必要求学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是办不到的。

但学生的认识也应达到会用原理来解释这个结论。

建议采取以讲授为主,以读、议为辅的方法,同时选放一些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如农村改革、西部开发等)的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直观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刚才的表演的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对于这难点,教学时应该在抓住“症结”、突破误解、巧用事例、深人浅出上下功夫。

所谓抓住“症结”,即抓住难点,分析其“症结”所在,重点加以突破。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

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括了特殊性”。

究其“症结”,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解: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山”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山、李冰,也包括了喀秋莎、约翰逊,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

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锡……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所谓“巧用事例,深人浅出”,是指要巧妙地运用具体实例,深人浅出地讲清理论。

对于事例,一是要选好,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清概念、原理,所以应通俗易懂,如果一开始就选用学生不熟悉、老师讲不清的例子,就很难达到目的;二是要分析好,要紧紧抓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来分析事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

如对张山、李冰、王洋等等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再对喀秋莎、约翰逊、比德拉也进行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差别更大,如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等等。

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特殊性。

那么,张山、李冰等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质、性质呢?这当然只有在张山、李冰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我,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去找。

张山、李冰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普遍具有“自觉能动性”则是人的共同的本质。

这一共同本质是在个性中存在着,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可能离开张山李冰等个性而单独存在。

因此,正确的结论: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即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这里则演化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共性和个性?
第二,什么是普遍性?它是从哪里来的? 它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总结。

)
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

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山、李冰、王洋……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

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只点到即可,下册书还要具体学习),
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山、李冰、王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

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

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

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