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九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经济1.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①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③特点: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5)影响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主要原因。

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①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②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a.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高一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第一节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考试说明]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前〈耜耕或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铁犁牛耕)1、七八千年前,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

2、耕作工具的变化:①最早的松土农具是:耒耜。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②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③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使用范围扩大是在战国。

④牛耕开始:春秋时期;初步推广:战国时期;逐步普及:秦汉时期。

⑤中国农业技术史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牛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二.土地制度的变化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集体耕种。

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被称做井田制。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

新中国成立前(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949年土地改革后,是农民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知识要点列举](1)井田制下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无权转让与买卖,需要国王交纳贡赋。

(2)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

(3)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最早开始于(鲁国),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改革。

(4)以法律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通过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5)三国时,曹操推行的是:屯田制。

作用:①使流民有田耕种,军粮得到保证②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6)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土地(除了百姓原有田地算作政府“授田”外,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2、义务:每年要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以上诗歌反映了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
象?(土地兼并严重)
1、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 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 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3、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4、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它排斥任何先进的生产力因素,不可能有资本的社会积累,不可能 出现社会化的劳动、协作,不可能采纳先进的技术和促进科学技术 的运用。小农经济还是延滞商品货币经济发展、阻碍中国封建社会 过渡到资本主义的主要因素)。
4、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的演变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经济发展
地理、气候条件;
的因素有 哪些?
人为因素: 工具、技术; 生产力
水利建设;
土地制度、赋役生制产度关;系 社会政局;
政府政策;
劳动者素质…… 规律: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政策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朝代
耕作 方式
生产工具
水利 耕作技术 农作物 灌溉
刀耕 原始社会 火种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仔细观察曲辕犁有哪些特点:
曲辕犁示意图
特点
问题探究:何谓精耕细作?是何时出现的?中国精 耕细作农业的表现如何?地位和影响怎样?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具体表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生产 率;选育良种等。
地位和影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传统和主要 特点;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 到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 厚根基。
经济文明史架构 (人教版)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1)耕作农具:“刀耕火种”(或火耕)——“石器锄耕”(或“耜耕”)——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盛行二牛抬杠的耦犁法。

东汉——使用一牛挽犁。

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二)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①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②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③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小农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单位,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延续的重要原因。

(2)特征: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易混(错)警示】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发展历程
时间 战国
重农抑商政策崛起 如:商鞅变法
发展历程

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唐中期后
有所松动,政府推行官商分少实行抑商政策,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的重要黄金时期
明清
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甚至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但是政府重又固守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严重摧残,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
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商周)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土地制度 土地氏族公有制
表现形式
国王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封建土地所 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
时期
土地制度演变及原因
春秋时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有制开始产生。 期 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现
“公田”被抛荒,私田出现; 鲁国:初税亩
战国时 各国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 秦国商鞅变法等“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
期 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田宅”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的影响: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
第4课
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的原因。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1、基础知识梳理 • 2、重点难点突破 • 3、误区档案 • 4、单元知识体系 • 5、课时演练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素材 人民版必修2(2021年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素材 人民版必修2(2021年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素材人民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素材人民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素材人民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重农抑商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概况(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2)《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3)汉初实行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4)历代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4.影响(1)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二、工商业的管理1.特点: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2.表现3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三、“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3)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3.影响(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中国社会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轻巧识记]“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丝绸之路 明清:鼎盛时期 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民营丝织业兴盛 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异彩纷呈 的丝织业

重点突破
思考一: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是什么?
世纪金榜P51点拨5
思考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为什么能在海外 广受欢迎和赞赏?
展望高考
高效提能测试知能综合检测(十七)
非选择题19题
19.(1)不做。 (2)不做。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 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4)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得追求和向往,在生 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 20.(1)主题:中国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结论:中国古代的农用动力经历了人力到畜力的转变,生 产力提高。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如耒耜、青铜、铁器等)农业耕作 技术的改进(如垄作法、代田法等)。 (3)不做。
原始社会:开始出现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鎏金、镶嵌技术
西周:已能制造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春秋晚期:有钢剑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高超的 冶金技术

冶铁
炼钢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
享誉世界 的制瓷业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 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明清:瓷都—景德镇;彩瓷、珐琅彩
沙场演练
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小农经济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3.下列关于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制造了曲辕犁 B.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C.南方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 D.开始使用耦犁和犁耕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列山东经济发展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二:1868年,瑞蚨祥在山东济南成立,1893年设立了北京分号。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了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解析】:
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入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共同影响是( )
A、妨碍海外市场开拓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答案】:
【解析】:
“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
C、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自卫
D、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业发展
【答案】:
【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
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
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
【答案】:
【解析】: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
A、小农经济的脆弱
B、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C、海禁政策的恶果
D、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答案】:
【解析】:
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A、重农抑商的风气
B、农耕经济的领先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自然经济的解体
【答案】:
【解析】: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下列不能证明这个观点的史实是( )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B、君主专制强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材料三: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材料二、三中瑞蚨祥与李鸿章、张曜开办的企业各属于哪一类企业?李鸿章当时属于哪一运动的代表人物?
——张椿年《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徽商财富流向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西欧商人的主要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根源。
综上所述,概述商人群体对近代社会转型作用的认识。
【答案】:
【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中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答案】:
【解析】: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上述企业的创办,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解析】: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解析】:
C、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答案】:
【解析】:
“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
A、课以重税
B、控制机户
C、低价派织
D、限制其规模
【答案】:
【解析】:
对下图理解准确的是( )
A、造船技术落后
B、清政府政治制度的腐败
C、清政府官员愚昧无知
D、清政府盲目排外
【答案】:
【解析】:
《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这主要反映了( )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2经济史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九十篇
古代的经济政策不包括( )
A、工商皆本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盐铁官营
【答案】:
【解析】:
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则材料体现了封建政府是如何限制民间手工业的?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商人和王权终于走到一起,商人在金钱上支持国王,国王在政治上确认商人的地位,在英国、法国、德国,富有的商人作为市民的代表出席了国会。不仅在政治上,在思想观念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在庄园经济时代,基督教卑视财富,而在货币经济时代,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宣扬:人是尘世的上帝,财富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与庄园不同,城市国家的财富,来自商业的利润。所以商人有着崇高的地位,尤其把海外经商看成是人们具有崇高身份的象征。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
【解析】: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