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思考题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纯文字答案题目)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纯文字答案题目)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纯文字答案题目)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提供曲线: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二:简答简述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答:(1)意义: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有益。

(2)缺陷:不具有普遍性。

(比如: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或者劣势)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答:①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②贫民劳动论。

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③剥削。

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6、专业化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答:不会。

原因:①多种要素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③运输费用的存在(会导致非贸易品)。

7、试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答: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分工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仅认为技术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不同)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答: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的,市场行情也会自行调整,以使供求相等。

因此,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就是由两国相互的需求来决定的,并且将确定在双方各自对对方产品需求相等的水平上,这就是相互需求原理。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国际经济政策,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以应对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经济挑战。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 使学生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贸易、汇率、国际投资等;2. 培养学生分析国际经济现象和问题的能力;3. 启发学生关注国际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 帮助学生认识到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并提高其应对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内容将包括以下主题: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的机会成本与相对价格- 贸易限制与保护主义政策- 自由贸易与区域贸易协定2. 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 汇率的决定与浮动- 汇率制度与外汇市场- 汇率政策与汇率风险管理-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3. 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 直接外国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与运营- 跨国公司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4. 全球化与发展经济体系- 全球化的定义、动力和影响- 发展经济体系的问题与挑战- 国际合作与全球经济治理-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一带一路倡议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通过课堂授课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

2. 学生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视频和多媒体资源:借助多媒体资源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

4.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进行经济政策分析。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理解和能力发展,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个人或小组项目: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项目,包括实证研究、政策分析等,评估其分析和应用能力。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8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8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8章《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8章(p138)案例8—1 进口化肥关税配额的分配【基本案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化肥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暂行办法》,商务部制定了《2018年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总量、分配原则及相关程序》。

2018年化肥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1 365万吨。

其中,尿素330万吨,磷酸二铵690万吨,复合肥345万吨。

化肥国营贸易配额数量分别为:尿素297万吨,磷酸二铵352万吨,复合肥176万吨。

国营贸易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在国营贸易总量内申请配额。

非国营贸易配额数量分别为:尿素33万吨,磷酸二铵338万吨,复合肥169万吨。

非国营贸易企业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华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非国营贸易总量内申请关税配额。

其他企业根据实际进口需要选择申请国营贸易关税配额或非国营贸易关税配额,由国营贸易企业或非国营贸易企业代理进口。

化肥进口关税配额实行先来先领的分配方式。

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在其经营范围内均可申请化肥进口关税配额。

【国际经济问题】评述我国化肥进口关税配额的分配方法。

【案例分析】化肥进口关税配额实行先来先领的分配方式容易引发寻租和效率问题。

这种方法会给腐败提供机会,给政府官员提供了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机会。

潜在的进口商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抓紧时间递交申请表,贿赂政府官员以获取进口配额。

这在经济学上称为寻租行为(rent-seeking),因为它能给进口商带来垄断利润。

因此,这种方法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效率也低。

建议采取拍卖的方法。

政府通过拍卖的方式分配进口许可证。

它使进口许可证本身有了价格,也就是将进口一定数量产品的进口许可证卖给出价最高的需求者。

【知识点】进口配额的分配方法。

(p138)案例8—2 俄罗斯武器出口补贴【基本案情】据俄新社2014年12月28日报道,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当日下令,2015—2016年向俄罗斯武器出口企业提供约60亿卢布(约合1.2亿美元)的补贴,其中2015年的补贴额度为29亿卢布(约合5 577万美元),2016年的补贴额度为29.4亿卢布(约合5 653万美元)。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国际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学科,研究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

本课程将介绍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际应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全球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2. 理解国际贸易与全球化的关系,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3. 熟悉国际金融体系和汇率制度,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风险管理;4. 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与外汇市场调控的基本原理;5. 培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和制定对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单元: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 国际经济学的重要假设和研究方法;3.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第二单元:国际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2. 前沿技术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3. Heckscher-Ohlin模型与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第三单元:国际贸易政策1.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作用与影响;2.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争论;3. 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合作。

第四单元:国际金融体系与汇率制度1. 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货币体系;2. 汇率决定理论与汇率的管理;3. 外汇市场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五单元:国际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1. 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与功能;2. 外汇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3. 国际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理论知识,明确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例法:引用实际案例分析与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讨论法:以小组讨论、学生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互动交流。

4. 多媒体辅助: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呈现图表和案例分析。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作业与报告: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展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1、课程性质:《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是经济学领域里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分支学科之一,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院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等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和政策认识、分析和解决当前国际经济活动中尤其是中国对外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的能力。

3、教学要求:要学好《国际经济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其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同时,还要求学生对《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有比较系统深刻的掌握。

二、课程教学内容纲要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的研究对象、特点及发展历程,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学要点:一、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二、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四、本书的内容安排第一篇国际贸易基础与政策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目的及方法,明确并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常用分析工具,并能够利用这些工具去分析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源。

教学要点: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二、主要分析工具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五、贸易利益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二、国际贸易的起因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过程,掌握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模型及基本内容,并能够把这些理论同当前各国贸易发展实践相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力图从实践中客观地去检验、评价这些理论的适用性。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

国际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了解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3.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以及主要国际贸易组织的职能和作用;4.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功能。

二、教学重点1.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3.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应用;4.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

三、教学难点1.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2.国际贸易理论的应用;3.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内容(30分钟)1.1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1.2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2.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发展(30分钟)2.1 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2.2 全球化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国际贸易理论(40分钟)3.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3.2 比较成本优势理论;3.3 资本国际收益平衡理论。

*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解答4.国际贸易与主要国际贸易组织(30分钟) 4.1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职能和作用;4.2 区域贸易协定(FTA)的特点和意义。

*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5.国际货币体系与主要国际金融机构(40分钟)5.1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5.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功能;5.3 世界银行(WB)的职能。

*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整体教学效果良好,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提问与解答环节,促使学生们思考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理论内容较多的部分,加入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提高互动性和参与度。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1章(p25)案例1—1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变化【基本案情】萨卡尔(P.Sarkar)和辛格(W.Singer)对于联合国统计办公室从1970年开始发布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进行了研究。

研究显示,1970-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出口单位价值相对于发达国家每年下降1%左右,18年间累计下降20%左右,但出口结构的调整未能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对包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拉美半工业化国家的29个国家或地区1965-1985年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研究显示,相对于美国,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成品贸易条件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对1970-1993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贸易条件的类似研究显示,36个国家或地区中有23个贸易条件恶化。

在对66例最不发达国家所做的1990-2000年数据观察显示,有51例出现了贸易增长,但其中模糊贸易效应和恶性贸易效应占60%以上[Henry Veltmeyer(2004)]。

在全球贸易规模增长的背后,除了极少数的后起工业国家之外,发达国家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公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马太效应。

【国际经济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案例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决定贸易的规模经济收益主要流向发达国家。

(2)技术差异使得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下端。

(3)市场经济体制和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谋求贸易利益的政策实施空间有限。

教材中贸易利益和贸易条件的分析假定(如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过于严苛,导致国际贸易使两国互利的观点与现实不符。

【知识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生产可能性曲线。

(p25)案例1—2 中国商务部就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发表谈话。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6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6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教学案例与答案详细版-第6章(p96-97)案例6—1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著《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基本案情】【基本案情】《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是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力作,是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力作,是国际是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迪克西特、巴格瓦蒂),是“我们每个人的书房里都需要的里程碑式的书”(萨缪尔森)。

该书自1985年出版以来就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

版以来就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

它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它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综合起来,提炼出共同的精髓,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使原来处于外围的理论上升到能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并驾齐驱的核心地位。

该书对产业内贸易和贸易的福利效应做了分析。

此外,该书还有对公司的分析,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不涉及公司的。

还有对公司的分析,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不涉及公司的。

【国际经济问题】【国际经济问题】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思想。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有14章,即要素比例理论、技术和市场结构、外部效应、可竞争市场、寡占、相异产品的需求、公司行为、贸易量和贸易构成、福利、运输成本和非贸易商品、中间投入品、单产品公司、垂直一体化、总结和结论。

该书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提高供了一个完整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作者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发展出来的理论解释了贸易模式,展出来的理论解释了贸易模式,特别是工业国家的贸易模式,特别是工业国家的贸易模式,特别是工业国家的贸易模式,并使贸并使贸易和跨国公司的作用结合了起来。

本书为可竞争市场、寡头、福利以及跨国公司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及跨国公司提供了全新的材料,为外部经济、为外部经济、中间投入品和贸易构成提供了新的洞见。

提供了新的洞见。

【知识点】【知识点】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p97)案例6—2 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摩擦【基本案情】【基本案情】一项研究表明[柳剑平等(2009)],中美贸易摩擦的2/3以上发生在纺织服装、钢铁制品等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的产业中;钢铁制品等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的产业中;而在以产而在以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的化学化工、塑料制品、纸制品、公路车辆及设备、机械和机电产品等产业中,贸易摩擦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Introduction
复习思考题: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
4、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
(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
(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
(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第二章古典国理际贸易论:比较优势原理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哪点上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有优势?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带来的收益是从哪里来的?一个在每种商品中均处于低效率的国家怎样向另一国出口商品?
4、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5、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
•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 4)发展中国家工人只能在较差的工作环境中劳动,并且所获得的工资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并出口产品,这是否是一种剥削?
5)如果竞争优势建造在低工资的条件上,这种竞争是否公平?是否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1、为什么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会出现不完全分工(在小国也是如此)?固定成本和递增成本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交易所得?什么是分工所得?
第四章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哪些方面扩展了我们前几章使用的贸易模型?古典经济学家对这些扩展有什么看法?
2、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含义是什么?资本/劳动比率的含义是什么?
3、资本丰裕国家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因素决定各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4、什么因素决定两国生产各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哪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均使用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各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时的资本/劳动比率相同?
5、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对其的一些可能解释是什么?人力资本对解释这一问题作出了什么贡献?
6、要素密集度颠倒的含义是什么?它和生产要素替代弹性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果要素密集度的颠倒普遍存在就会推翻赫—俄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在现实世界中,对要素密集度颠倒的普遍程度所作的经验检验的结果如何?
7、在中国过去的20年中,国际贸易对工资不平等的加剧是否起到什么作用?应怎样解释?
8、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9、试画图分析具有相同PPF但需求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10、试画图分析需求条件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11、美国劳工组织传统上支持政府限制从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

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看,这个政策是否合理?
第五章重叠需求、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1、画图表示在规模经济下,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而偏好不同的国家之间如何进行互利贸易
2、试说明剽窃美国产品或增加仿制品的生产销售却又不支付专利使用费,这将如何影响美国的产品生命周期
3、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4、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5、重叠需求理论与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之间有
什么区别?
6、试比较“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异同。

7、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
和出口大国
第六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无关税时进 1、计算有效保护率:当t(最终商品的名义关税率)为40%, a
i
口要素成本与最终商品价格比率)为0.5, t
(进口要素的名义税率)为40%时,
i
有效保护率为多少?
2、以小国为例,在下列两种情况下,试比较关税与配额对国内生产、消费及进口的影响效果的变化。

(1)由于某种外来冲击,进口商品世界市场价格突然下跌;
(2)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增加。

3、假设一国减少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进口关税,但不减收最终商品的关税,对该国的有效保护率有何影响?
4、用S-S定理说明,当一国(假设是小国)对商品Y征收进口关税后,在劳动和资本之间收入分配的效应。

5、假定某小国以每袋10美元的价格进口花生。

其国内需求曲线为D=400-10P;供给曲线为:S=50+5P,确定自由贸易均衡点,并计算进口配额为50袋时对以下各项的影响:
1)、本国价格
2)、配额租金
3)、消费扭曲损失
4)、生产扭曲损失
6、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有什么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
7、出口补贴的经济效应?为什么要补贴出口?
第七章经济一体化
1假定闭关自守状态下X商品的价格,在A国是10美元,在B国是8美元,在C国为6美元,并且A国是小国,不能通过贸易影响B国和C国的价格。


果A国对从B国和C国进口的X商品最初征收非歧视性的100%的从价税,那么,A国会在国内设国内产X商品还是从B国或C国进口X商品?
2以练习题1为基础:
如果A国与B国结成关税同盟,A国将会在国内设国内产X还是从B国或C国进口?
A国与B国建立的关税同盟是贸易创造关税同盟?还是贸易转移关税同盟?或二者都不是?
3 假定A \B\C三国的X商品价格在闭关锁国的练习题1 情况下是相同的, 并且A是小国, 不能通过贸易影响B国和C国的价格,如果A国最初从B 国和C国进口的X商品征收50%(而不是100%)无差别从价税, A国是在国内生产X商品还是从B过或C国进口?
4、画图说明贸易创造关税同盟的效应
5、决定贸易转移关税同盟成员国的福利是净增加还是净减少的因素是什么?
第八章国际资本流动
1、画图解释为什么美国工会会反对美国的对外投资.
2、画图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劳工会从外国资本流入中获得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