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训练高考语文复习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模块四 语基 默写 文言文阅读 第30练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如“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熜的年号。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学: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
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
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
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全程训练计划 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29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含解析)不分版本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根底过关1.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
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答案:C解析:C项,“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错。
明代亦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不限于内阁阁臣。
2.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
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人在其中不可随便进出。
答案:D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3.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答案:D解析:D项,应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4.以下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3)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汇编30题(3)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老”分别指黄帝和老子,黄老之术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流派,对后来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B.“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
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C.“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是古代专制社会惨无人道的刑法之一。
D.“右”作为方位名词指右边,与“左”相对。
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D 古代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父”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从”表示堂房亲属,“从弟”即堂弟。
B.“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特指皇帝登基。
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C.“丁母忧”,遭逢母亲的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应考。
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文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
(3分)D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
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大多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巡抚”在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D.“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B(“劾死”指判决死罪。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
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小题天天练30 Word版含答案.doc

小题天天练30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3月29日韩国政府对乐天免税店处以15亿3600万韩元的罚款,在眼下中国各种反制不断升级的情况下,韩国政府这笔巨额罚款无疑让乐天风声鹤唳....。
②当巨大的凌辱降临在自己或者亲人身上时,是忍受凌辱还是挺身抗暴?“聊城辱母杀人案”一审结果是于欢被判无期徒刑,引发舆论的强烈反应,言人人殊....。
③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它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三者重足而立....。
④联合国发布的《2017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尽管国际社会为解决粮食问题心劳..日拙..,世界各地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的人数还是出现大幅攀升。
⑤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称,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让其他国家相形见绌....。
尽管政府密切监督着电子商务,但少有人因此受到困扰。
⑥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传承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马帮的赶马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④⑤D.③⑤⑥解析:①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使用错误。
②言人人殊:说的话各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使用正确。
③重足而立: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使用错误。
④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得不到好处,处境反而越来越差,贬义。
使用错误。
⑤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相比,显得远远不如。
使用正确。
⑥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望文生义。
此处应为“险山恶水”。
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1月登陆央视9频道的吉林电视台大型制作的人文电视纪录片《长白山》,充分体现了吉林人对长白山文化的自信。
B.直接去讲道理,有时很难以把道理讲明白,而借助打比方就能增强表达的感染力,有助于理解。
C.石油业一些分析师说,美国的石油开采量增长迅速,有望超过海湾国家沙特阿拉伯,再次成为全球头号产油大国。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30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含解析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汉时指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
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中的“侍中”即指皇帝的侍从。
B.仗节,手执符节的意思。
古代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斧钺”“汤镬”指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等兵器,也泛指古代各种刑戮。
D.经学是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它形成于汉代,汉武帝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
答案:B解析:B项,“只有在大臣出使的时候,皇帝才会授予符节”错。
在大将出师时,皇帝也会授予符节。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称六卿。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足下,敬辞。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如《战国策·秦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D.明朝的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有别于翰林院学士,亦称“首揆”。
主持内阁大政,虽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权。
答案:D解析:D项,首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权,权力极大。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C.望夕,望指月光满盈时,夕指日落时分,泛指夜晚。
所以“望夕”通常指旧历十六日的晚上。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答案:C解析:C项,“望夕”通常指旧历十五日的晚上。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章事之职始于唐初,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衔。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天天练29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含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一)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
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魏晋时期.主簿官职仍存在于各级官署中.如杨修曾为曹操主簿。
C.阁老.唐代以中书舍人的年资长久者为“阁老”.到明代.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
D.兖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答案:C解析:C项.“只有内阁阁臣才可被称为‘阁老’”错。
明代亦称大学士及翰林学士入阁办事者为“阁老”.不限于内阁阁臣。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孙后代因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职。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
C.万乘.即万辆兵车。
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人在其中不可随便进出。
答案:D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车驾本是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D.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答案:D解析:D项.应是“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
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B.部伍.即“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典试.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由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
D.归葬.指归葬本土.是我国古代丧葬的一种重要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30 古代文化常识专练(二)
[基础过关]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
简称“乞骸”。
答案:C
解析: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
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答案:D
解析:“20岁时开始……”错误。
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答案:C
解析: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
“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答案:C
解析: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答案:D
解析:“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6.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
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答案:C
解析:“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如“驾崩”“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答案:C
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能力提升]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
C.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
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答案:D
解析: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
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
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
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答案:D
解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
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答案:D
解析:“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1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
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
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答案:A
解析:“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宫廷舞曲。
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
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八九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
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答案:C
解析:期颐,指人百岁。
人八九十岁称“耄耋”。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答案:C
解析: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