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鱼类生理学能量用

合集下载

生理第7章能量代谢

生理第7章能量代谢
蛋白氧化量=12g ÷ 0.16 = 75g 蛋白产热量=75g ×18kj/g = 1350 kj 蛋白耗氧量=75g ×0.95L/g = 71.25L 蛋白CO2产生量=75g ×0.76L/g = 57L
②非蛋白代谢 计算非蛋白代谢耗O2量和CO2产生量。 计算NPRQ,查表(7-2)得知相应氧热价。 非蛋白代谢产热量=氧热价×耗O2量
肌肉活动、情绪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等均可影响体温;
排 卵 排日 卵 前 日
排卵前低温期
排卵后高温期
二.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㈠ 产热
1.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安静时:以肝脏产热为主 运动时:产热量↑↑,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2.产热形式:基础代谢产热,骨骼肌运动产热,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寒战
寒冷环境
衡量能量代谢率时应考虑个体体形大小,故: 基础代谢率 = 产热量/时间/体表面积 ( Kj/m2.h)
体表面积(m2)= 0.0061×身高(cm) + 0.0128×体重(kg)- 0.1529
2. BMR的测定和计算
① 基础状态下RQ≈0.82 →相应氧热价为20.20KJ/L
② 测出耗O2量
单位时间产热量= 耗O2量 ×20.20KJ/L
③ BMR=20.20×耗氧量/体表面积 3. BMR的生理波动 ① 性别:男 > 女 ② 年龄:儿童>成人 ,年龄越大,代谢率越低 同一个体的BMR是相对稳定的
如:男性25岁,1小时耗氧量15L,体表面积1.5m2, BMR=20.20*15/1.5=202kj/(m2.h) (BMR测定值-正常平均值) 正常平均值 ×100%
4. 耗O2量与CO2产生量的测定方法 ①闭合式测定法------肺量计测量

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体温调节

动物生理学-第七章 体温调节
4. 请说明治疗该感冒病人的有效措施。
基础代谢率: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通 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KJ/m2· h 静止能量代谢:
KJ/w0.75· h
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 饲喂前休息时(以卧下为宜)的能量代谢水平
五、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
运动或劳动的强度
消耗的能量
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恒定的调节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 为能量代谢。
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蕴藏在食物 中的化学能。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而 蛋白质主要用于细胞自我更新、合成酶和 激素等。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安静时,外功 = 0
能量代谢 = 机体单位时间内散发的
总热量
1、直接测热法
图9-2
2、间接测热法
①测定CO2产生量和耗O2量 ②测定尿氮排出量,得出蛋白质产热量 ③计算出NPRQ
④查出非蛋白食物氧热价
⑤计算出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
⑥能量代谢计算
间接测热法中耗O2量与CO2产生量的测定方法 (1)开放式测定法(气体分析法)
选择:
1 狗的散热是以( )为主 A 蒸发 B 传导、对流、辐射 C 传导 D 对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成为唯一的散热方 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3 动物剧烈运动时,( )产热量最多。
A 心脏 B 肝脏 C 肾脏 D 骨骼肌
4 从畜牧业生产来看,外界温度在( )范围内饲养动物 最经济。

鱼类生理学名词解释

鱼类生理学名词解释

鱼类生理学名词解释鱼类生理学基本概念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神经冲动:用适当条件刺激神经,可使其细胞表面产生一种绪论快速的、可传导的变化。

这是一种生物电的变化,称为神经冲1(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动。

2(急性实验法:又称分析法。

它着重进行有机体的部分结构的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一个共同实验观察,研究它在脱离整体情况下的机能活动。

分析法中,的表现就是在细胞膜上发生一次短暂的电位波动,一次刺激导常常使用的是离体器官实验法和活体解剖法。

这两种实验方法致一个电位波动,代表一次兴奋。

这种电位波动就是动作电位。

的进行过程都不能持久,实验后动物不能生存,故也常被称为3(兴奋性和兴奋:由于兴奋的本质是动作电位,所以在近代生急性实验法。

理学术语中,兴奋性被理解为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3(慢性实验法:又称综合法。

它是以健康完整的有机体为观察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兴奋”一词则成为产生动作电位的过对象,是在同外界环境保持比较比较自然的关系的情况下进行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的同义词。

实验,以观察和分析体内某一完整系统生理机能。

由于可以使4(可兴奋细胞和可兴奋组织:在各种动物组织中,一般是神经、用这样的动物长期进行实验,所以这种方法又被称为慢性实验肌肉或某些腺体表现出较高的兴奋性,故习惯上将这些细胞称法。

为可兴奋细胞,由它们构成的组织称可兴奋组织。

4(新陈代谢:有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体内5(阈强度和阈刺激:要想引起组织兴奋,必须使刺激达到一定不断进行各种物质转变的过程以及物质与能量不断转化的过程的强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刚好能引起组织兴奋的刺激强度称就称为新陈代谢。

为阈强度。

达到这一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5(刺激和兴奋性:当机体的周围环境或组织器官的内环境发生激。

变化时,常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的改变和外表活动的变化,6(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也能引起组织兴奋,这表明,机体或组织器官对于环境的变化能够感受并发生反应。

动物生理学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动物生理学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调节
㈠ 能量的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量来源、呼吸 商、基础代谢,静止代谢,影响 能量代谢的因素)。 ㈡ 家畜体温及其正常变异,体热 的产生和散失,体温的神经和激 素调节,外界高温及低温条件下 机体的反应。
㈠ 能量的代谢
※※能量代谢:是指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 ※※能量代谢:是指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 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 动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⑴ 能量的来源 动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等,能量只能来自食物。 食物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含有大量 可利用的能量。当食物分解时,食物中包含的各种 能量转变为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光能, 最终变为热能释放出体外。 ⑵ ※能量的转化 饲料的能量可相应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如图所示: 饲料的能量可相应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如图所示:
Ⅰ. 寒颤性(战栗)产热 战栗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 战栗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 可使代谢率增加4 可使代谢率增加4-5倍。 Ⅱ. 非寒颤性(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 虽然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有代谢产热的功能, 虽然机体所有组织器官都有代谢产热的功能, 但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brown 但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brown fat tissue)的 tissue)的 产热量为最大, 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产热量为最大, 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⑶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① 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队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 肌肉活动队能量代谢的影响最显著。机体能量 代谢同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机体任何 代谢同肌肉活动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机体任何 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代谢率。 ② 精神活动 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5%, 脑的重量只占体重的2.5%,但在安静状态下却 有15%左右的循环血量进入脑循环系统。这说 15%左右的循环血量进入脑循环系统。 明脑组织的代谢水平是很高的。在精神处于紧 明脑组织的代谢水平是很高的。在精神处于紧 张状态,如烦恼、恐惧和情绪激动时, 张状态,如烦恼、恐惧和情绪激动时,由于肌 紧张增强以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等因素, 产热量可以显著增加。

第七章 鱼类的洄游与分布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PPT

第七章  鱼类的洄游与分布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PPT

40
40
May
39
39
Jun
38
38
37
37Biblioteka 36363535
34
34
33
33
32
32
31
31
30
30
29
29
28
28
27
27
26
26
25
25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1310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40
40
Jul
Aug
39
39
38
38
37
37
36
36
35
35
34
34
33
33
32
32
31
31
30
30
29
29
28
28
27
27
26
26
25
25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1310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二、鱼类洄游的生理学机制与生物学意义
① 对盐度的适应 ② 对温度的适应 ③ 对饵料的要求 ④ 繁殖的要求
三、鱼类洄游的类型 根据洄游目的
根据生态环境
产卵洄游 索饵洄游 越冬洄游 海洋鱼类的洄游 溯河性鱼类洄游 降河性鱼类洄游 淡水鱼类的洄游
1.产卵洄游
产卵洄游又称生殖洄游,是当鱼类生殖腺成

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

鱼类生理学一一·鱼类生理学定义:研究健康鱼类功能活动规律的学科功能:是生物体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现象二·鱼类学研究层次:整体和环境、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方法:离体器官:离体器官→模拟在体条件→刺激1·急性实验:活体解剖:麻醉或破坏大脑→暴露器官→刺激优点:直观、操作简单、条件易控制以完整、健康动物为研究对象,在无菌、麻醉条件下进行手术,待2·慢性实验:动物清醒和恢复健康后进行实验优点:充分反映器官在体内的正常规律。

1·新陈代谢:物质交换、能量转移、自我更新2·兴奋性:活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兴奋或抑制)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3·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4·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四·稳态的定义: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征相对稳定的现象1·保持新城代谢正常进行意义: 2·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3·使机体适应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五·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六·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的机能的调节方式:为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能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迅速、精确、短暂七·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八·体液调节:由某一器官或组成分泌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另一器官,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特点:缓慢、持久、弥散九·反馈的概念: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返回信息对控制部分的作用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使系统保持稳态,是可逆的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不可逆过程二一·血液的机能1·营养功能2·运输功能(一)血液的机能: 3·维持内环境稳定4·参与体液调节5·防御和保护功能二·血浆渗透压:1·晶体渗透压:由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晶体构成,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分布2·胶体渗透压:出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构成)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分布三·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主要有0.9% Nacl和5%GS四·NaHCO3与Na2CO3的比例为20:1血液中NaHCO3的含量称碱储三一·溶血:RBC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二·红细胞的生理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液酸碱物质生成调节:体液性调节,受雄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刺激RBC 生长发育,增加骨骼肌肌力。

鱼类生理学名词解释

鱼类生理学名词解释

鱼类生理学基本概念绪论1.鱼类生理学:研究鱼类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急性实验法:又称分析法。

它着重进行有机体的部分结构的实验观察,研究它在脱离整体情况下的机能活动。

分析法中,常常使用的是离体器官实验法和活体解剖法。

这两种实验方法的进行过程都不能持久,实验后动物不能生存,故也常被称为急性实验法。

3.慢性实验法:又称综合法。

它是以健康完整的有机体为观察对象,是在同外界环境保持比较比较自然的关系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以观察和分析体内某一完整系统生理机能。

由于可以使用这样的动物长期进行实验,所以这种方法又被称为慢性实验法。

4.新陈代谢:有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体内不断进行各种物质转变的过程以及物质与能量不断转化的过程就称为新陈代谢。

5.刺激和兴奋性:当机体的周围环境或组织器官的内环境发生变化时,常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的改变和外表活动的变化,这表明,机体或组织器官对于环境的变化能够感受并发生反应。

这种能被机体感受而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环境变化,叫做刺激。

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也称为兴奋性。

6.适应性:机体或其部分组织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够发生机能和结构上相应的变化,以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即谓之适应性。

7.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神经调节的信号靠神经冲动传播,调节迅速而精确。

8.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9.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借助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从而引起某些特定器官发生效应。

体液调节的信号靠递质传递,速度缓慢,受影响的部位比较广泛;另外作用时间也较长。

10.自动调节:是指机体的生理过程自动进行自我调整,这是保证调节过程的精确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池塘养鱼学(1-7章动医)讲解

池塘养鱼学(1-7章动医)讲解

池塘养鱼学(1-7章动医)讲解绪论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以水产捕捞、水产增氧殖、水产品加工和运销为中心的一个生产体系。

池塘:人工开挖、整理或天然形成经加工改造而成的小水体。

池塘养鱼:利用池塘,在人为的条件下,在技术上实行混养、密养、投饲施肥和轮捕轮放等综合技术措施,将鱼种养成食用鱼的生产过程。

池塘养鱼学:是渔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小水面养殖鱼类的繁殖、生长、发育、营养、生理活动、栖息习性、以及鱼和鱼、鱼和其他动物体、鱼和水体环境之间的客观规律,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使单位水体获得最高亩产量的生产科学。

第一章鱼类学基础知识一. 鱼的定义:终生生活在水中,通常用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和平衡器官的变温脊椎动物。

二.鱼类学的定义:是专门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个体生长发育、地理分布、古生鱼类、现存鱼类的科学。

第一节鱼类的形态结构一.鱼的外部形态(一)鱼的外形1.体型:常见鱼类的体型有四种纺缍型:如金枪鱼、四大家鱼等,适于中下层快速游泳。

侧扁型:如团头鲂(武昌鱼)、长春鳊、银鲳等,大多数生活于平静的水中。

平扁型:如鳐类、平鳍鳅等,生活于水底层。

园筒型:如黄鳝、鳗鲡等,缓游,适于钻洞穴。

2.鱼体分区:鱼的身体一般左右对称,整个身体明显地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

头部(硬骨鱼类):从头的最前端到鳃盖骨的后缘(除鳃盖膜外)。

(板鳃类则到最后一鳃孔)躯干部:从鳃盖骨的后缘(或最后一鳃孔)到肛门或体腔末端。

尾部:从肛门到尾鳍的末端。

(二)鱼体外部结构1.头部器官:有口、唇、须、眼、鼻、鳃等。

1).口:是捕食器官,口的为型有三种:①上位口:口位于吻的前端,下颌长于上颌。

②下位口:位于吻的前端,上颌长于下颌。

③端口位:口开于吻端,上下颌等长,2).唇:是围绕在口边的一层厚皮,一般都不发达。

3)须:常着生于口的附近,有感觉作用。

(鲤有须2对)4)眼:常位于头部两侧的上方,是视觉器官。

5).鼻:对于硬骨鱼类,在眼的前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鼻孔,每个鼻孔又由瓣膜分隔成前后二小鼻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体温调节
自主性调节 行为性调节
体温调节系统是一个 自动控制环路(负反馈)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
分布:皮肤、粘膜、内脏;冷感受器为主。
2、中枢温度感受器:神经元; 分布: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下丘脑等; 冷敏神经元、热敏神经元;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三、影响代谢率的因素
1.劳役或运动(肌肉活动)
氧债:当骨骼肌的耗氧量显著增加,而呼吸、循环等 功能活动的加强不能很快地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时, 造成骨骼肌的相对缺氧,产生氧债。
2 精神活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肌紧张增
强、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等释放增——产 热量增加。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蛋白质为30%,糖和脂肪约为4-6%,混合 食物为10%。
3、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调定点学说:
1)PO/AH区中温度敏感神经元——调 定点作用的结构基础 2)调定点——即机体设定的温度值, 当体温处于该值,热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处 于平衡。
四、恒温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耐受能力 通过出汗或热性喘息不同的动物对高温耐 受有一定差异。 家畜一般具有较强的耐寒力。 (二)动物对高温和低温的适应 习服:指动物对短期(数月)超常温度的适应。 风土驯化:指动物随季节变化产生的对环境温度 变化的适应。 气候适应:指经过长期选择,动物的遗传发生变 化,从而适应当地的环境温度。 (三)动物的休眠
3)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核与体表两者相 对的比例可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3 体温: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体核温度。
(二)体温的测定
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动物 马 骡 驴 黄牛 水牛 乳牛 肉牛 犊牛 耗牛 表 6-3 健康动物的体温(直肠内测定) 体温(℃) 动物 体温(℃) 23.5~38.6 绵羊 38.5~40.5 38.0~39.0 山羊 37.6~40.0 37.0~38.0 猪 38.0~40.0 37.5~39.0 狗 37.0~39.0 37.5~39.5 兔 38.5~39.5 38.0~39.3 猫 38.0~39.5 36.7~39.1 豚鼠 37.8~39.5 38.5~39.5 大白鼠 38.5~39.5 37.0~39.7 小白鼠 37.0~39.0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概念 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 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
一、动物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一)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
营养物质 提供能量(%)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60-70 30-40 通常很少


有氧氧化时,产能多,是主要供能方式。 无氧酵解时,产能少,缺氧时急需。 能量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放能多。 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成分或生物活性物质
(2)非蛋白代谢:耗O2量=400L-71.25L=328.75L CO2产量=340L-57L=283L PRQ=283L÷328.75=0.86
(3)根据NPRQ的氧热价计算非蛋白代谢的产热量 查表7-2,NPRQ为0.86,氧热价为20.40kJ/L。 所以,非蛋白代谢产热量=328.75L×20.40kJ/L =6706.5kJ (4) 24小时产热量=1350+6706.5=8056.5(kJ)
——能感受局部脑温的变化,
——能对其以外部位传来的温度变化信息发生 反应。
(二)体温调节中枢
1、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 PO/AH——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部位。调 节产热和散热。 2、传出途径: 躯体神经——行为性体温调节,骨骼肌紧张性 交感神经——皮肤血流量、汗腺分泌、寒战产热 内分泌腺——机体代谢
(三) 影响基础代谢的因素
1.个体大小 4.营养状况 7. 季节 2.性别 5. 品种 8. 气候 3.年龄 6. 生理状况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体表体温和体核体温 1、概念 体表温度:机体体表的温度。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的温度。 2、差别: 1)体核温度相对稳定,各部位之间差异小——肝温度 380C(最高) 2)体表温度要低于体核温度,由表及里,存在比较明 显的温度梯度。体表最外层皮肤各部位的温度差也大。
(三)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概念:在生理状况下,体温会随着昼夜、年龄、性别、 肌肉活动及机能状况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称生理波动。 1、体温的昼夜周期性变化: 2-6 am:体温最低,Pm:1-6时最高;波动幅度不超过10C 2、性别的影响: 雌性动物与其性周期有关,发情时体 温高;排卵时体温下降,而后又升高。 3、年龄的影响:幼畜>成年动物 4、情绪和运动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举例: 某受试者,男性,20岁,在基础状态下1小时的 耗氧量15L,其体表面积为1.5m2,计算基础代谢率。 将呼吸商设定为0.82,其相对应的氧热价为 20.18kJ/L故: BMR= 20.18kJ/L×15L/h ÷1.5m2=201.8kJ/(m2.h)
(二)静止能量代谢
在畜舍或实验条件下,环境温度适中,家畜在清 晨进食前,处于静卧状态时的能量代谢水平。它包括有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产生的能量以及可能用于生产和调 节体温产生的热量等。 Q[KJ/(Kg﹣d)]= KW0.75
4、环境温度:安静时,在20-30℃的环境温度
最为稳定— 主要是肌肉松弛。
四、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一)基础代谢 指动物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未作肌肉活 动,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 持在20-25℃等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MR)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 能量代谢。 测定:临床用代谢测定仪——耗氧量 用体表面积为尺度来衡量。 S = KW2/3
尿中能量(UE) 发酵能(Eg)
即已消化吸收养分所含总 能量能量。
代谢能(ME) 代谢能(ME)= GE-FE-UEEg,意即可被吸收供代谢的三 特殊动力作用(SDE) 大营养素所含的能量。 特殊动力作用(叫体增 净能(NE) 热),是动物摄食后机
体产热的增加量。
净能(NE)= ME - SOE
维持能量(NEm) 基础代谢 活动代谢 生产能量(NEp) 生长 繁殖
RQ:糖:1.0 蛋白质:0.8 脂肪:0.71 混合食物:0.85
2 间接测热法一般步骤:
(1). 测出机体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量,测 出尿氮排出量。 (2).据尿氮排出量计算蛋白质氧化产热量和NPRQ。 (1g尿氮相当于氧化分解 6.25g蛋白质,查表计算 蛋白质的产热量、耗氧量、CO2产生量) (3).根据NPRQ查出对应的非蛋白食物产热量。 (4).算出总的产热量(即蛋白质食物产热量 +非蛋白 食物产热量)。
4、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A、甲状腺激素:作用缓慢,但持续时间长。 B、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生长激素:作用迅 速,维持时间短。 2)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NE、E释 放增加。 寒冷—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TRH释放—TSH释 放。
(二)散热过程
1、机体的散热途径 皮肤;呼吸;消化;排尿 2、机体散热的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 蒸发(环境温度≧机体温度) 机体温度>环境温度 蒸 发 不感蒸发:机体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有 水份渗出而被蒸发不显汗,与汗腺活动无关。 发汗(可感蒸发):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安静—肝、脑; 运动—骨骼肌。 2、机体的产热形式 1)基础代谢产热 2)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产热 3)战栗产热: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 表现。 2)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发生在细胞水平。 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
3 等热范围(代谢稳定区或温度适中范围) 概念:在适当的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的代 谢强度和产热量在生理的最低水平而体温 仍能维持恒定,这个环境温度范围称~。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恒定
目的要求:
1.了解能量代谢的概念,能量代谢的测定; 2.理解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及其测定; 3.明确体温的概念,产热与散热的方式和部位,体温 相对恒定的意义及体温调节机制。
重点及难点:
1.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机体产热和散热的不同方式及体温调节机制。
(1)测定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O2量和CO2产气; 测定:呼出气的量及其中O2及CO2的容积百分比。
假定某受试者24小时的耗O2量是400L,CO2产量 举例: 为340L。经测定尿氮排出量为12g,计算该受试 者24小时的能量代谢值。
(1)蛋白质代谢:氧化量=12×6.25g=75g 产热量=18kJ/g(生物热价)×75g =1350kJ 耗氧量=0.95L/g×75g=71.25L CO2产量=0.76L/g×75g=57L
皮肤散热
寒冷环境-逆流交换
炎热环境
3、发 汗
(1)汗腺的分类 1)大汗腺——腋窝、乳头、阴部 2)小汗腺 ——全身皮肤 交感胆碱能神经 ——(一些)掌心、足底 肾上腺素能神经 (2)温热性发汗 ——小汗腺分泌——蒸发散热、调节体温 精神性发汗 ——交感胆碱能——与体温调节无关 肾上腺素能神经
(3)成分:水——99% 固体成分——不到1%(大部分为NaCl) (4)汗液分泌 ——主动分泌 ——醛固酮调节——低渗汗液 ——大量发汗——高渗性脱水。
(二)机体能量储存和转化的载体
三磷酸腺苷(ATP) 磷酸肌酸 (CP)
饲料的总能(GE) 总能(GE)是指一定量饲料或 饲料原料中所含的全部能量, 粪便含能量(FE) 即饲料中三大能源物质完全氧 来自机体组织 来自饲料 化所释放出来的全部能量。 可消化能(DE) 可消化能(DE)=GE-FE, 排泄能(EE)
(三)饲料总能量的去路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一) 直接测热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