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质量研究研发指导细则

合集下载

药物研发流程及指导原则和核查关注重点

药物研发流程及指导原则和核查关注重点

一、综述: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二的规定,仿制药即是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该类药物国内已批准生产或上市销售,经过国内外广泛使用,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经得到较充分证实。

如今的新法规对仿制药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以下几点:1、规范对被仿制药品的选择原则,即参比制剂的选择问题。

2、增加批准前生产现场的检查。

3、按照CTD格式要求提供申报资料,使申报规范,统一。

4、强调了对比研究,是判断两者质量是否一致的重要方法之一。

5、强化了工艺验证,目的是确保大生产时能始终如一地按照申报工艺生产出质量恒定的产品。

6、提出了晶型的要求,晶型的不同,溶解度和稳定性不同。

分析上述新要求和参考指导原则,从而得出结论:仿制药研发的目的是做到规模化生产,强调本地化,以实现“替代性”。

要求是做到“同”。

方法为对比研究。

1.安全性“同”:对于安全性,口服固体制剂控制的主要为有关物质,而液体制剂除控制有关物质外,还需对防腐剂、氧化剂等对人体有影响的物质进行控制。

因此,必须要将防腐剂含量测定定入质量标准。

研究的内容:静态上应包括杂质谱的对比,单个杂质的对比,杂质总量的对比。

动态上的对比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的对比,即稳定性对比研究。

2.有效性“同”:对于口服固体制剂,口服混悬剂(包括干混悬剂),溶出曲线是主要的控制指标[1];对于口服溶液剂,防腐剂、矫味剂、氧化剂、增溶剂及稳定剂的选用非常重要,控制点为口感、渗透压、PH及有无絮凝现象;对于局部用制剂(如鼻喷雾剂),粒度分布、渗透压及黏度是主要控制指标。

研究的内容:分别进行溶出曲线对比;粒度分布对比;渗透压及黏度对比。

3.晶型:晶型的不同,药物的溶解度及稳定性有可能不相同,从而导致生物利用度不尽相同。

而某个药物的晶型,文献资料很少;制剂中原料的晶型测定有一定的难度;在做成制剂的过程中,又不能保证晶型不产生变化。

但是,鉴于仿制药研究的特点,溶解度方面可通过溶出曲线对比来说明;稳定性方面可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的对比来说明。

药学质量研究标准规范

药学质量研究标准规范

药学质量研究的标准规范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国药黄2010年版二部附录》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与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等相关规定,特制订本公司药学质量研究的相关标准规范。

一、性状1.外观性状1.1 检测方法:目测、鼻闻1.2 检测结果:比如某药品标准规定“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写为下面几种情况:(1)本品为白色粉末;(2)本品为类白色粉末;不能直接写为: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

1.3注意事项:样品的颜色的表述,要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按照白色、类白色、微黄色、淡黄色、浅黄色、黄色;两个色阶相邻,用“或”来描述,如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色阶之间相隔两个以上,采用“至”来描述,如类白色至淡黄色粉末。

2.结晶性2.1 检测方法:用X-粉末衍射法检查(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X F)。

本检测项外送。

对于研究3类新药,分别将小试、工艺验证批、中试三批、自制对照品、上市品和小试、中试影响因素10天、加速6月、长期6月.12月送样检验;对于研究6类新药分别将小试、中试三批、自制对照品和上市品送样检验。

如上市品因辅料检测有干扰时,可采用TGA等其它方法代替。

2.2 检测结果:如没有特征性的衍射图(尖锐的衍射峰),就属于无定型粉末;反之属于结晶性粉末。

2.3 注意事项:许多药物具有多晶型现象。

因物质的晶型不同,其物理性质会有不同,并可能对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故应对结晶性药物的晶型进行研究,确定是否存在多晶型现象;尤其对难溶性药物,其晶型如果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时,则必须进行其晶型的研究。

晶型检查通常采用熔点、红外吸收光谱、粉末 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方法。

对于具有多晶型现象,且为晶型选型性药物,应确定其有效晶型,并对无效晶型进行控制。

3.引湿性参照药物引湿性检验标准操作规程(SOP-Q10-001)进行检验。

药品研究管理制度

药品研究管理制度

药品研究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药品研究管理行为,保障药品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护研究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药品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药品研究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个人及其合作者。

三、药品研究管理的基本原则1. 遵循科学原则。

药品研究应立足于科学,严谨、可靠、真实地开展科学研究。

2. 尊重实践规律。

充分尊重药品研究的实践规律,尊重研究者的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

3. 尊重研究对象。

在药品研究中,应尊重和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遵守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

4. 公平公正。

保障药品研究过程的公平、公正,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

5. 安全可靠。

在药品研究过程中,要确保研究数据的安全、可靠和真实性。

6. 效益合理。

药品研究应当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药品研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药品研究管理的基本要求1. 设立药品研究管理机构。

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应设立专门的药品研究管理机构,负责药品研究管理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2. 制定药品研究管理制度。

各单位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药品研究管理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规定和流程。

3. 严格遵守伦理规范。

药品研究应遵守伦理规范,保障研究对象的权益和安全,严禁伦理失范的行为。

4. 明确责任和权限。

各单位应明确药品研究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并明确其管理权限和职责。

5.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药品研究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章,包括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经费管理、数据管理、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的权益分配等。

6.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员,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

7. 提升科研仪器设备。

加大对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提升科研实验条件和技术水平。

8. 严格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药品研究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对药品研究的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监督力度。

五、药品研究管理的实施办法1. 药品研究项目立项审批。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收藏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收藏

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收藏制剂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定指导原则(讨论稿)一、药物制剂质量研究由于制剂剂型很多,在研究新药制剂时,应遵循药典相应制剂通则规定及制剂的特性要求。

本原则主要对口服固体制剂通则及注射剂进行讨论。

1.性状制剂的性状项下,应依次描述样品的外形和颜色,如片剂是什么颜色的压制片,或包衣片(包薄膜衣或糖衣),除去包衣后,片芯的颜色,片子的形状,如异形片(长条形,椭圆形,三角形等)也应描述,片面有无印字或刻痕或有商标记号等也应如实记述。

胶囊剂内容物的颜色、形状,是否有粘连,结块等均应记述。

注射液一般应为澄明液体(水溶液),但也有混悬液或粘稠性溶液,都要特别描述清楚,对注射液的颜色应根据颜色色号相应描述,以黄色标准比色液为基础,浅于1号或稀释一倍的1号的为“无色”,浅于2号的为“几乎无色”,浅于4号的为“微黄色”,浅于6号的为淡黄色,浅于8号的为“黄色”。

贮藏过程如性状有变化,应予以说明。

2.鉴别制剂的鉴别试验,其方法要求同原料药,所以除尽可能采和与原料药相同的方法外,还应注意:①由于多数制剂中均加有辅料,不宜用原料药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作为鉴别,也不宜直接用红外吸收光谱作为鉴别,必要时应增订能与同类药或化学结构近似药物相区别的鉴别试验。

②有些制剂的主药含量甚微,必须采用灵敏度较高,专属性较强,操作较简便的方法,如薄层色谱法等。

③由于制剂中辅料的干扰,应分离除去。

常用的方法是用溶剂将主药提取出来后,除去溶剂,残留物照原料项下鉴别。

④由于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含量测定的最大可吸收波长或特定波长下吸收度或吸收度比值作鉴别。

采用气相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时,也可以其保留时间作为鉴别。

⑤对异构体药物应有专属性强的鉴别试验。

制剂的鉴别试验如采用原料药项下的鉴别时,其文字叙述应根据不同的剂型如何除去辅料进行描述。

3.检查各种制剂的检查项目,除应符合相应的制剂通则中的共性规定外,还应根据其特性、工艺及稳定性考察,制订其他项目,如口服固体制剂(以片剂、胶囊剂为主)应制订含量均匀度,溶出度,释放度,有关物质(或已知杂质)等检查。

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哎呀,这可是个不小的课题啊!不过别着急,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吧。

咱们得明确一点,这个原则可是关系到咱们老百姓的健康呢!所以,咱们可不能马虎对待。

话说,中药这个东西,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古人云:“药无定法,医无常方。

”意思是说,中药的配方和用法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这也就意味着,中药的质量控制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哦!那么,什么是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呢?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咱们在服用中药新药的时候,能够确保药材的质量符合标准,从而保证药效的发挥。

这个原则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药材的来源、采集、加工、贮藏等等。

下面,咱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吧!咱们要说说药材的来源。

好的药材可是需要从正规的渠道采购来的哦!这样才能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当然啦,有时候咱们也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途径来获取药材,比如说去中药店买。

但是,这时候就需要咱们擦亮眼睛了,看看这家中药店是否有合法的经营许可证,是否有专业的药师为您服务。

这样才能避免买到假冒伪劣的药材哦!接下来,咱们要说说药材的采集。

采集药材的时候,可不能随便采摘哦!要遵循“适期采收、适量采收”的原则。

也就是说,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采收时间,而且每次采收的数量也要适中。

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再来说说药材的加工。

加工药材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药材的原貌,不要随意破坏其结构和性状。

还要注意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说说药材的贮藏。

贮藏药材的时候,要注意防潮、防虫、防霉等问题。

还要注意药材的有效期,过期的药材可是不能再使用的哦!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新药用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是为了保障咱们老百姓的健康而制定的一项重要原则。

只有严格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药材的质量控制,才能让咱们在服用中药新药的时候,能够确保药效的发挥,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物质量研究研发指导细则

药物质量研究研发指导细则

药物质量研究研发指导细则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药物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药物质量的研究和研发变得非常重要。

药物品质的研究和研发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指导细则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关于药物质量研究和研发的指导细则,以确保药物品质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原则药物质量研究和研发需要保证以下原则:•安全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确保患者的安全。

•有效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达到治疗效果。

•可靠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规范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符合生产规范和质量标准。

•经济性原则:药物品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能够在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成本。

研究和研发药物的研究和研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药物研发前期•市场分析:对于该药物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价格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药物性质分析:对于该药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毒性、药物代谢及毒理学进行分析和研究。

•药用效果分析:对于该药物的功效、药效学特性、剂量与药效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药物研发中期•药物制剂研究:对于该药物的剂型、质量标准等进行研究和设计。

•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的代谢、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药物毒理研究:对于药物的毒性及毒理学进行研究和评估。

药物研发后期•临床试验:对于人体进行药物实验,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注册:通过注册,并经过相关认证,才能够生产和销售药物。

•药物生产:根据药物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进行药物的生产。

•药物质量控制:对于生产出来的药物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查,保证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

药物质量研究和研发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指导细则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药物研发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效果和剂型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保药物品质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也不断得到了提升。

药物的研发和试验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角度,探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药物的研发过程包括药物发现、药物设计、药物合成、药物筛选和药物优化等阶段。

在这些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研发出的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发现阶段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分子筛选和药效筛选,以确定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对筛选的化合物进行纯度分析、杂质分析等质量控制步骤,以确保筛选出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纯度和活性。

药物设计阶段中,需要对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和活性分析,以确定具有最佳药效的结构。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进行大量的药物合成和活性测试,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合成出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纯度和活性。

药物筛选和优化阶段中,需要对药物进行体内和体外实验,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实验条件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药物的临床试验是研发药物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临床试验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临床试验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药物的制备、试验的方案、试验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在药物制备方面,必须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要求,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试验方案方面,必须制定合理且科学的试验方案,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数据收集方面,必须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使数据分析的结果更加可靠和精确。

另外,临床试验中还需考虑患者的安全性和利益,需要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和法律规定。

对于患者的人身安全和隐私信息,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以确保试验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药学研究工作制度

药学研究工作制度

药学研究工作制度
一、结合临床进行新药开发、药物性质、药品质量药品ADR、配伍禁忌的研究。

二、围绕合理用药开展药效学、药动学、生物利用度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研究。

三、研究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具有科学性和可用性。

四、新药研制过程中要做好文献资料查阅,设计试制方案,指定专人试制,建立完整试制记录,留样观察备查,并制定技术指标,做好实验记录和小结。

五、新药上临床前需完成一些研究和实验如:急性毒性实验、热源、无菌、刺激性、过敏、溶解试验,然后上报卫生部门备案。

临床试验中要严密观察新药疗效与不良反应。

六、一切样品的检测要按有关规定进行,数据不得随意涂改,必要时可划去重写并签字。

七、实验中,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以免发生意外。

八、一切试剂的配制应登记,标笺清楚,注明品名、浓度和配制日期。

九、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积极培养临床药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的质量研究指导细则参考附件二、各指导原则及CTD要求,将质量研究大致分成四个部分:实验方案拟定、方法初探:试验项目的设计、选择、拟定及初步研究方法考察;质量标准的系统方法学研究及验证;质量对比研究;质量标准的制定。

1、试验项目的设计、选择及初步确定研究方法:质量标准草案的初步建立(此项工作应在原辅料相容性试验之前完成,原辅料相容性研究以制剂人员为主,分析人员配合)。

1)拟定质量标准草案仿制产品的标准选择就高不就低,选择已上市最严格原料药、制剂产品标准、并以ICH标准为参考,结合所查询的原研标准、国内首仿标准、USP、BP、EP、JP等药典标准、企业及内控标准、行业标准等,并针对具体剂型的要求,拟定质量标准草案。

首选ChP、转正标准中已收载的项目和检测检验方法。

2)含量测定应选择两种或以上方法并进行对比研究,其一必为药典或国家标准方法,。

3)若含量及有关物质检测方法多种并存或前后变动、国内外标准不统一,建议首先进行方法学对比研究来确定分析方法。

如有杂质对照品,用杂质对照品来确认方法的可行性;如没有杂质对照品,可做一强制降解试验(需注意降解程度为10%左右及降解平衡)。

判定标准:有杂质对照品时,系统适用性、分离度、有效检出、精密度及重现性。

3)应对原研制剂(如无,可依次选择国内首仿厂家制剂、销售份额份额最大厂家制剂,或优选国内多个厂家制剂,从中选择质量标准最高厂家产品)溶出实验方法及四条溶出曲线进行考察:由处方筛选和小试的制剂人员为主,由分析协助;4)质量标准草案的初步建立。

2、质量标准的系统方法学研究验证:具体分为两个方面:方法的初步验证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

1)质量标准的初步验证(在中试之前完成):①在配合处方工艺筛选检验时,就是质量标准初步验证的过程。

例如辅料相容性试验、参比制剂与小试产品的对比检验、小试产品的影响因素试验等,就可以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

在前期的处方筛选中,质量标准并没有真正建立,最终确定的质量标准可能不一样。

这种情况下,认为处方筛选的数据仍然可以放入申报资料中,这和处方筛选的目的并不背离,同时也反映出质量研究的开展过程。

②出具三批小试样品的检验报告书。

2)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在初步验证的基础上,需对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

方法学验证所用样品应采用中试产品。

验证项目(品种及剂型不同检测项目不同):性状;鉴别(理化鉴别和光谱鉴别);一般检查项(按中国药典制剂通则);微生物检测(需进行完整的方法学验证试验);溶出度,有些可以和含量一起验证;有关物质(需进行完整的方法学验证试验);含量测定(需进行完整的方法学验证试验)、卫生学方法学验证。

其中重点是有关物质和含量的方法学验证。

有关物质验证的内容有:系统适用性:取样品,按照有关物质供试品浓度配制溶液,进样,记录图谱。

理论板数应符合规定,分离度应大于2.0或符合规定、拖尾因子应0.8-1.2或符合规定。

有已知杂质并且杂质对照品可获得的:配制6份相同浓度的杂质溶液进行分析,该杂质峰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2.0%,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差应不大于 1.0%。

另外,理论板数应符合规定,分离度应大于 2.0或符合规定、拖尾因子应0.8-1.2或符合规定。

专属性:空白溶剂干扰试验、空白辅料试验、强制降解试验(高温、强光、强氧化、强酸、强碱等)、已知杂质定位试验、峰纯度检查(二极管阵列检测、质谱检测)。

检测限与定量限:一般采用信噪比法。

有已知杂质并且杂质对照品可得的,须用已知杂质对照品同时做。

信噪比10:1,为定量限;信噪比为3:1,为检测限。

线性关系试验:至少要做五个浓度,如 60%、80%、100%、120%、140%(相对于自身对照浓度)的系列溶液。

取该系列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计算回归方程。

若有已知杂质并且杂质对照品可得的,则取已知杂质对照品另作线性关系试验,供试品中已知杂质峰面积,应在线性范围内。

精密度:只做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即可。

溶液稳定性:准确度:一般以回收率试验进行验证。

无已知杂质的,可不做。

有已知杂质的,须做加样回收试验验证准确度。

在做强制降解试验时,建议同时用空白辅料平行做强制降解试验,特别是含有特殊辅料的,如防腐剂等在紫外有吸收的辅料。

关于强制降解试验,不仅是方法学验证的内容,而且是对产品的降解途径、杂质谱及产品稳定性判定的过程。

仿制药相关指导原则要求仿制品与原研药应比较杂质谱、杂质量及降解途径。

因此,建议把研试品与原研药平行进行强制降解试验(均约10%),这样可以直观比较两者的降解途径是否一致;降解物是否有差异;检查方法对两者的专属性差别(由于拟定的方法多是原研药的检测方法)。

平行对比破坏性试验研究,是评价研制药和被仿药质量是否相同的重要手段。

3)出具三批中试样品检验报告书。

3、质量对比研究(采用中试产品):质量对比研究是判断仿制药与被仿制药质量“一致性”或“等同性”的重要方法,可以全面了解产品的质量特征,为仿制药注册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1)溶出曲线对比研究:一般采用在四种溶出介质(PH1.2、PH4.5、PH6.8.水)中的溶出曲线对比的方法,用f2因子法(f2>50)来比较原研药和仿制品的曲线相似性。

注意事项:①用于比较的两种制剂含量差值应在 5%以内。

②计算时所选取的时间点间隔无需相等,但两制剂所取时间点必须一致;且计算时间点应不少于 3个;由于该计算结果有依赖于比较时间点个数的特性,故在溶出率 85%(缓释80%以上)以上的时间点应不多于一个。

溶出量应按累计溶出量来计算。

③除 0时外,第一选取时间点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不得过20%,自第二时间点至最后时间点溶出结果的变异系数应不得过 10%。

如超出,应从仪器适用性或样品均一性的角度考虑予以解决。

2)杂质的对比研究(此项内容可与方法学验证同做):对于有关物质检查,由于原料药制备工艺、制剂处方工艺的不同,仿制药的杂质种类和被仿制药可能不同,因此要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仿制药和被仿制药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情况。

①可通过强制降解试验及影响因素试验的对比研究,来比较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杂质种类、降解途径及杂质大小。

②对于复方制剂来讲,首先应对杂质进行归属。

采用方法:分别做单个原料、空白辅料及制剂的强制降解试验。

3)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与方法学验证同时进行):如研究发现国家药品标准中一些检测方法不适用于研制产品,为进一步验证是检测方法存在问题,还是研制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可以采用被仿制药进行对比研究。

4、质量标准的制定(结合对比研究结果、稳定性研究结果制定):1)可在国家药品标准的基础上,参考国外药典及参考文献,增加必要的检测项目。

2)检测方法:如新建方法与国家药品标准中收载方法相比无明显优点时,因国家药品标准已经过较长时间和多家单位的验证,建议仍采用国家药品标准中收载方法。

3)限度:有多种方法可参考时,限度的制定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4)分别制定货架期标准及放行标准,即注册标准和内控标准,写入申报资料。

另:稳定性研究(中试产品)1、影响因素试验:取中试一批和参比制剂,除去内包装,分散为单层置适宜的条件下进行。

一般包括高温(60或40度)、高湿(92.5%、75%)、光照试验。

分别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重点考察性状、含量、有关物质,高湿增加吸湿增重项。

以上为影响因素稳定性研究的一般要求。

根据药品的性质必要时可以设计其他试验,如考察pH 值、氧、低温、冻融等因素对药品稳定性的影响。

2、包材相容性试验:包材的选择参考原研制剂,最好与原研材质相同。

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用拟定的包装做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即可;对于半固体制剂,需考察包材材料中的成分(尤其添加剂成分)是否会渗出至药品中。

可通过与包材商的沟通,由包材供应商提供原材料标准、工艺流程、质控资料及安评数据、研究方法,由QC参与组成审计小组应对包材供应商进行生产现场审计以获取相关资料。

另:对包材相容性研究的要求已提高,关注半固体制剂的内包材浸出物/提取物的方法学研究。

3、加速试验:取拟上市包装的三批样品进行,建议在比长期试验放置温度至少高15℃的条件下进行。

一般可选择 40℃±2℃、RH75%±5%条件下进行 6 个月试验。

在试验期间第 0、1、2、3、6个月末取样检测考察指标。

如在 6 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或发生显著变化,则应在中间条件 30℃±2℃、RH65%±5%同法进行 6个月试验。

具体温度,可以参考原研药的说明书中贮藏一项。

讨论:关于稳定性试验对比研究,法规要求研制产品的稳定性不得低于已上市产品的稳定性。

在通过强制降解试验和影响因素试验的对比以后,对两者的稳定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①若产品本身比较稳定,参比制剂可只取0月和加速6月时样品来进行对比。

②若产品本身就不稳定,建议参比制剂和三批中试制剂同步进行对比。

4、长期试验:长期试验是在上市药品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进行,目的是考察药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直接地反映药品稳定性特征,是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的最终依据。

取三批中试样品在 25℃±2℃、RH60%±10%条件进行试验,取样时间点为0月、3月、6月、9月、12月、18月、24月、36月。

长期试验时间的选择应依据产品稳定性情况、与被仿制药稳定性的比较情况、拟定有效期等综合考虑。

申请注册时,一般应提供不少于6个月的长期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结果的评价根据稳定性研究的结果,结合原研药的情况,确定包装材料、贮藏及有效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