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对比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 对比 手法

古诗  对比   手法

三、 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 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 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 劝的作用。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 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 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 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 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 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 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 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 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 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 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 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 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 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 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 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
同类联想: 悯 农 (唐)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 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奢糜; 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 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 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 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 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 比”。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之对比和衬托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之对比和衬托课件
• 当然这也正表明对照与衬托是两个不可分的手法。 • 衬托的基底就是对照。
• 方法归纳 • 1、诗(词)中将(事物或内容)与(事物或内容)对照 • 2、突出强调了(内容),表达了(感情)。
• 典型例题 • 【例题一】
五洲夜发 阴 铿(南朝) 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 【题目】最后两句采用的手法,简析其作用。(4分) • 【答案示例】对照, 用船工不时的优游自在的歌唱与“愁人”的内心 急切、焦急不安形成鲜明对照,表现“愁人”想家的强烈,归家的心切。
•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自白居易的《卖炭翁》。这是一种自身的对照,是个人状况与心理 状态的对照。它近乎一种悖论,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对照,悦华准备 另文详说,不过可以附更多的例:
•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白居易《长恨歌》)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车行》)
这两个是诗歌手法的大概念,广泛使用于诗歌创作的各个层面。 • 比方,对照可以作为结构方式,也可以作为修辞、抒情、议论、说
明的方法。 • 衬托,不仅可以物衬物,以人衬人,也能够以景衬情。 • 正因为它们应用广泛,难以类分,所以只好归为“一般表现手法”,
这个“一般”是指“普遍”。 • 下面就从描写的角度谈。
• 【例题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 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山有温泉,唐
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大加扩建,改 名华清宫。

诗歌中的对比、衬托与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对比、衬托与虚实结合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本句的表现手法是(?)
衬托。
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和天 台山来衬托天姥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邪溪》
本句的艺术手法是(?)
衬托。 用蝉鸣反衬林静,用鸟鸣反衬山幽。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 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衬托 对比
三、对比衬托应用
课堂练习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 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 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3、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4、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 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虚实结合,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 之情。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1. 对比手法的概念及作用2. 对比手法的类型3.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案例分析4. 对比手法鉴赏诗歌的步骤5. 实践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比手法的概念、类型及在诗歌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类型及作用,并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3. 案例分析: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案例,如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4.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鉴赏一首诗歌,如李清照《如梦令》。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诗歌资料,包括文本、译文和赏析。

2. 准备对比手法鉴赏的诗歌案例。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对比分析。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介绍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a. 解释对比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b. 强调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能够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2. 第二步:讲解对比手法的类型。

a. 直接对比:指出事物的不同之处。

b. 间接对比: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凸显差异。

c. 对比反衬:通过对比强调主题或情感。

3. 第三步: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案例。

a.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分析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b. 以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4. 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对比鉴赏实践。

a. 分配一首诗歌,要求学生识别和分析其中的对比手法。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

诗歌鉴赏之对比手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美。

二、教学内容1. 对比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对比手法的类型和特点。

3.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对比手法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2.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比手法的分析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展示对比手法的相关内容和案例。

2. 诗歌材料:选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歌供学生分析。

3. 小组讨论:准备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和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歌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对比手法的概念和作用:详细讲解对比手法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3. 讲解对比手法的类型和特点:介绍不同类型的对比手法,如对比、衬托、对立等,并分析其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一首诗歌,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分析,讨论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分享分析心得。

6. 总结与拓展:总结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提出拓展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对比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是否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都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2.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对比手法的资料,加深对对比手法的理解。

九、课后辅导1. 教师应随时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正确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分析。

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

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

真题演练
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却在看似平淡的叙述 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 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剥削。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 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 迫切地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于“朱门”的白面郎,需要买 地黄来喂马;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忍饥挨饿,而“朱门”里 的马却以地黄为食。诗人通过这些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 社会现实,表达了诗歌批判的主题。
真题演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结 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 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 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 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 和“区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 精卫命运的悲惨。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
解读高考
高考考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一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或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 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让读者分清好坏、辨别是 考点解读 非。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事物的 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这一考点合乎语文学科核心 核心素养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对偶和对比?

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对偶和对比?

对比与对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偶和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诗歌创作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可以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对偶和对比。

一、对偶对偶是指将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句子并列在一起,形成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

在诗歌创作中,对偶的运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偶的句式对偶的句式可以是两个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两个短语或两个词语。

例如:两个完整的句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两个短语:推杯换盏笑声中央,清茶淡饭味道香。

两个词语:蓝天白云共一色,绿草红花相映衬。

2.对偶的修辞在诗歌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优美、凝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以名词对名词:白鹭立雪,青藤挂壁。

以动词对动词:滴水成河,聚沙成塔。

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万紫千红,五颜六色。

3.对偶的音韵在诗歌中,运用对偶的音韵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

例如:以平仄相对:绿叶红花香气浓,黄蜂彩蝶舞其中。

以韵母相同相对:山高水长情更长,海阔天空梦更宽。

二、对比对比是通过突出两种不同事物的特征或情感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创作手法。

在诗歌创作中,对比的运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比的意象通过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象进行对比,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新旧对比:荒地开垦春芽生,古城遗址秋叶落。

生死对比:生前热闹死后凉,人生一世莫空忙。

1.对比的情感通过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进行对比,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以喜怒对比:喜则高歌心舒畅,怒则狂笑肝气伤。

以爱憎对比:爱则缠绵情意浓,憎则咬牙切齿痛。

1.对比的手法在诗歌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突出主题或强化情感表达。

例如:以明暗对比突出动态美:日暖风和阳光足,莺歌燕舞春意浓。

明以色彩对比突出画面感:红肥绿瘦春天来,百花齐放暖阳晒。

诗歌赏析中的对比修辞手法

诗歌赏析中的对比修辞手法

诗歌赏析中的对比修辞手法
对比是诗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什么是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请看2007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的诗歌鉴赏: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御辇升天人已尽,故宫唯有树长生。

第一首诗宫内和宫外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很是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再看李商隐《马嵬》: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诗歌的第二联和第三联都是对比:第二联是昔日皇宫住宿和今天在马嵬住宿的对比,第三联是此日发生兵变境况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 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之死并 不动心,而对宠妃杨贵妃之死哀恸万分,两相对比, 增加了对唐玄宗的批判与谴责的分量。
谢谢大家,欢迎指正!
【注释】 ①龌龊wòchuò :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思考: 请你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赏析。
五、练习作业:(2分钟)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 请简要分析。 读长恨辞 [宋]李觏gò u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 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 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诗歌表现手法之
对比手法
一、知识结构梳理:
考纲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 ②评价古代诗物或者同一事 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 的一种表现手法。
答: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 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 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探究学习2: 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 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三、方法总结,综合提高



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
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 … ,后几句写… …。前 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 什么样的( 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采用对比的手法。 (步骤一) 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 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二、新知探究:(15分钟) 探究学习1: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三、方法总结,综合提高
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
法的。)
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
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 … ,后几句 写… …。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深 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 思想内容),表达 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 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方法探寻
典例精析1: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 析。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 发了什么感情?请作简析。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 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 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 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 云散。
答: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 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 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的感情。
2、课外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科后 唐 • 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四、基础训练 (8分钟) 问:本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 布做的幌子。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 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 殿荒凉。 而两首诗体现的都是对玄宗皇帝沉迷声色而误国的讽刺与鞭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