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诗词中对比手法的作用和意图

合集下载

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写好诗歌

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写好诗歌

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写好诗歌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常常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对比手法在诗歌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写好诗歌。

一、对比的基本原理对比是指通过将两个或多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以凸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对比可以是事物的对立,也可以是事物的相似。

通过对比的方式,诗人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

二、对比的形式和手法1.形象对比形象对比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形象描写进行对比,来达到表达思想感情的目的。

例如,在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时,可以将花朵与荆棘进行对比,以凸显花朵的美丽与荆棘的狠厉。

这种形象对比可以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

2.情感对比情感对比是通过对比不同情感的表达来加深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可以通过将爱与恨、欢乐与悲伤等情感进行对比,来凸显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明亮的阳光与内心的黑暗来表达矛盾的情感。

3.时间对比时间对比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情境来达到表达诗人思想的目的。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青春与衰老等,可以凸显时光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这种对比方式常常能够引起读者对时光流转的深思。

4.语言对比语言对比是通过对比不同语言风格的运用,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华丽的修辞手法和简练的语言风格,揭示出不同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比方式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三、对比手法的运用注意事项1.合理使用对比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不能滥用。

对比需要和主题相符合,不能为了对比而对比。

只有在凸显主题和情感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时,才能运用对比手法。

2.注意平衡对比中的两个事物或情感需要平衡,不能过于偏向其中一个。

这样可以使对比更加鲜明,而不会造成偏颇的印象。

3.巧妙过渡在运用对比手法时,需要巧妙地过渡以避免过于生硬和突兀的感觉。

过渡可以通过其他修辞手法,如对比、补充或对比等来实现。

四、示范篇章夕阳之下,群山若黛。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语文诗歌鉴赏术语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语文诗歌鉴赏术语

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语文诗歌鉴赏术语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1.熟悉背景知识:在鉴赏诗歌之前,了解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背景对于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非常重要。

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时代背景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是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之一、可以注意诗歌的格律形式、韵脚的运用、句子的长短和押韵等方面。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可以探索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进一步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4.着眼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是诗歌赋予读者共鸣和感悟的重要途径。

要仔细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注意角度、立意和思维的转折,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6.多角度的阅读和解读:每首诗歌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和解读。

可以从情感、形象、音韵、主题等多个方面切入,全面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可以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比如可以将同一时代的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独特之处。

7.逐字逐句思考:诗歌是一种用字节极为精炼的艺术形式,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意义。

在鉴赏诗歌时,要逐字逐句仔细琢磨,探寻每一个字的内涵和使用该字的用意。

通过对细节的思考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的寓意和情感。

8.频繁阅读和思考:鉴赏诗歌需要不断的阅读和思考。

通过频繁阅读和思考来积累鉴赏诗歌的经验,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可以多读一些名家的作品,扩大诗歌的阅读领域。

同时,也可以结合写作,通过模仿和创作来进一步理解和体验诗歌的艺术。

语文诗歌鉴赏术语:1.形象:诗歌中通过文字所描绘出的景物、场景或者人物形象。

形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诗人通过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2.感受:诗歌所带给读者的情感体验。

感受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等各种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情感传达给读者。

3.比喻: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加深诗歌的意义和形象表达。

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

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版)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第四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型精讲】一、表达技巧知识1.常见的修辞手法补充(其他修辞手法见修辞手法专项练习)(1)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作用: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2)双关: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作用: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3)互文: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作用: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4)叠字: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作用:描绘生动画面,揭示事物特点,融入主观情感,营造特定氛围,增强语言韵律。

2.诗歌中常用表达方式技巧(1)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点面结合、感官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2)诗歌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叙事抒情)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1)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烘托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2)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3)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

作用: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4)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诗词鉴赏手法及作用 2页

诗词鉴赏手法及作用 2页

诗词鉴赏手法及作用
常见表达技巧及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拟人:生动逼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夸张:增强渲染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排比:形式整齐,气势酣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列锦:杨柳岸,晓风残月)对比:突出强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通感:突破语言局限,增强文采。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顶针: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烘托:使表现事物鲜明突出
象征: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含蓄深刻
对比:突出事物本质特征,增强感染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衬托:突出形象,渲染意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虚实结合: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虞美人》
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渲染气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直抒胸臆:直截了当,酣畅淋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回味无穷
托物言志:委婉含蓄
白描:突出主体,简洁明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视觉效果——层次感,动态感,画面感;拓展了画面(意境),丰富了想象;以动衬静,以静显动
听觉效果——以动衬静,突出听觉效果
语言效果——形象生动、奇特新颖、增加韵味
感情效果——创造意境、衬托感情(为抒情做铺垫),委婉含蓄、意味深长,亲切感人、引起共鸣,奠定基调、点明主题。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比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水,生动形象 地写出愁绪如春水东去,有逝去飘零之感。
2、“误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 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尘网”喻庸俗污浊的官场,以“羁鸟”、 “池鱼”自比,“旧林”、“故渊”喻清新 的农村和和谐的自然。多个比喻连用,形象 地强化了厌倦官场生活,向往归耕田园的隐 居之意。
比拟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产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春 雨连绵滋润之态,含蓄又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对这场春雨的爱好之情。
课堂练习:
《梅花》
1、“凌寒独自开”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面对寒冷的环境傲
• 本句互文:“秦时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 船”。
•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互文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月互文见义,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 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两个“笼” 字将烟、月、水、沙四者和谐地融会在一 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寂的淡雅水月图。)
含蓄类1双关
作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增强语言容量, 表意含蓄、奇妙
• 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 • 语义双关:“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地上的路、人生之路、政治之路、 事业之路)
双关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中“无晴”与“有晴”,表面上是说天

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

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

真题演练
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却在看似平淡的叙述 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 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剥削。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 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 迫切地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于“朱门”的白面郎,需要买 地黄来喂马;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忍饥挨饿,而“朱门”里 的马却以地黄为食。诗人通过这些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 社会现实,表达了诗歌批判的主题。
真题演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结 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 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 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 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 和“区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 精卫命运的悲惨。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
解读高考
高考考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一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或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 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让读者分清好坏、辨别是 考点解读 非。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事物的 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这一考点合乎语文学科核心 核心素养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高三)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高三)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赏析(高三)鉴赏修辞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⑵拟物(借物喻人):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1. 了解鉴赏诗歌的角度,学会品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2.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步骤。

【一】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通常会围绕语言、手法、结构、意境等角度设题。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讲究语言凝练,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诗中的词都是诗人千锤百炼之后写下的。

这些千锤百炼的词句就会吸引读者和出题者的目光,成为诗歌鉴赏考查的切入点。

一般而言,鉴赏诗歌语言常从炼字型和语言风格赏析两个角度命题。

炼字:动词。

一个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灵动起来,鉴赏时要注意发现并深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例如陶渊明《饮酒》(其二)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山入眼帘,悠闲自得的形象,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表达得极其自然和真切。

形容词。

那些用得精彩的形容词,有的能生动地写出事物的形象色彩,有的能准确地写出人物的情态行为。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个“漫”(胡乱地)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急促的动作和狂喜的心情。

形容词的运用,给人以形象感,鉴赏时更是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诗歌表现的情景,这样才会有真切的感悟。

数量词。

数词用得好,可以使诗歌表达准确。

古代诗歌中有些量词由名词充当,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例如“一叶扁舟”,以“叶”为量词,既言其小,又使人联想到树叶的形象,很生动。

鉴赏时要注意推敲。

小技巧...:最传神的字一般来说五言诗多在第三个字,七言诗多在第五个字上。

语言风格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古诗的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2)质朴。

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

作者往往不是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解析】
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 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 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2.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 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虽各异,但 表达效果一样的,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点解析】
三、对比手法的分类 1.动与静的对比
动静的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有机地结 合起来描写以形成相互对比,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如李白在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 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后两句两岸相对的青山和驶来的一片孤 帆形成动静对比,一静一动,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2.虚与实的对比
【知识点解析】
四、特别提醒
对比作为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 的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准确把握这一手 法,对我们鉴赏诗歌无疑是有帮助的。
【典型例题】 分析李白《越中览古》中的对比运用: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答案: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 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 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知识点解析】
二、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1.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 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 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 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 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 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知识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 巧——诗词中对比 手法的作用和意图
【知识点解析】
一、定义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
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 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 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 果和感染力。
【知识点解析】
3.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在一些以古讽今的 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 到讽劝的作用。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竟豪华,结 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 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 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 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 今的无限感慨。
【知识点解析】
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 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 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 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知识点解析】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 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 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 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 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 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 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 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 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 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 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 尽致。
在古典诗歌中,虚与实是相对出现的,一般而言,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 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
【知识点解析】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 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 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 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 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 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 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典型例题】
解析: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 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 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 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知识点解析】
4.哀与乐的对比 在古典诗歌中,感情上的哀与乐的同时使用,往往形成对
比,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如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 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 (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 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 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